10

从井冈山创业看组织建设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1370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井冈山创业看组织建设

神策数据首席人才官,创始人&CEO

作者:桑文锋,神策数据创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数据部技术经理

去年国庆,我去了井冈山,从三湾改编遗址到苏区首都瑞金,贯穿了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整个过程。在这之后,我写了一个《毛泽东的早期创业》系列。在旅行和写作的过程,让我对这段创业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实从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到 1929 年 1 月不得不撤离,中间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这和我们常规认知是不一致的,说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我们是感觉是一段很漫长的时光。从打下的地盘来说,井冈山时期也不过是占领了几个县,并且这几个县最后也都丢了。当然,去了赣南闽西之后,开辟了更大的中央苏区,但那是之后的事情。并且说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我们总是提起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但同一时期,彭湃在广东也开辟了陆海丰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它类似的根据地还有好几块。那为什么这段历史又这么重要?难道只是因为这是毛泽东起家的地方?在我看来,最核心的还是在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组织雏形。

我在一年多前开始研究党史时,最深的感触是中共之所以强大,在于它的组织性,并且从共同信仰、反省、锤炼、组织机制这四个角度做了总结,文章见《共产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组织性》。之后我就在不断的思考,这种组织性又是怎么练成的?顺着这个问题,我研究了毛泽东的早期创业史,并且结合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实践心得,对于组织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我会从井冈山时期和现代企业两个角度来对比看待。

组织的两个层面

我现在理解一个组织,包括两个层面。从上一层面来说,是梦想和有志向的人,这是一个组织的原始内核。梦想叫初心也好,希望也好,愿景也好,都是一回事,就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梦想是由有志向的人发起的,并且由他们而坚持。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有人说在宣传集体主义,但一个集体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需要领袖,都需要一个或者一群为这个梦想坚持的人。没了这个东西,这个组织就失去了灵魂。共产党从成立,梦想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我们国家与现实相结合,就行成了“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从最开始就有一批为这个梦想坚持的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等,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在 100 年前,关于救国救民这一关键问题,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拥有不同的梦想,除了共产主义这一梦想外,还有些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梦想,只是最终,共产党这一梦想成功落地了。

从下一层面来说,就是要打造一个强大的组织。做成一件大事,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实现的,需要很多的人聚集到一起。那如何将这些人有效的组织起来,保证效率,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几个人是一个组织,几千万人也是一个组织,每种组织形式都有它的适应范围,不可能期望 100 人的管理和 1 亿人的管理是一样的,一个好的组织是要有很好的扩展性,能够通过迭代去适应这种人员规模的变化。毛泽东去井冈山时,只有秋收起义剩下的 900 多人,这其中还包括 100 多个病号。但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在 22 年后,百万雄狮过大江。在那一两年的时间里,有几件事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1 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时,是 5000 人的队伍,包括农民军和国民党旧军队,可没到达长沙,就只剩 1500 人了,在撤离过程又损失了 500 多人,连总指挥卢德铭都牺牲了。这样之前一个师的组织架构,显然已经不合适了,都是一些光杆虚职,于是进行了三湾改编,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许多之前的将领,都编到军官队去,以备后用。并且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机制,这样形成了党指挥枪的决策逻辑,而不是像旧军队那样,枪指挥一切,军阀模式。组织和人员的匹配,会让战斗力变强,而不是减弱,这就像衣服是否合身的问题。

2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那个年代,从吃穿上来说,工农红军和土匪肯定没啥区别。对老百姓来说,看到村里来了一支这样的队伍,心里会作何感想?那还不是怕的不得了。这就需要有一些东西做区分,比如简单的像镰刀斧头的军旗,更根本的是军队纪律。在井冈山时期,确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其实都是一些具体的点,但这些点执行到位,就会给老百姓不一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于组织成员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3 扩大队伍

本来在井冈山做山大王的袁文才、王佐,被先后收编,朱德也带着南昌起义的残留队伍以及在湘南发展的农军一起会师,之后是彭德怀带领的平江起义的队伍,这让组织一步步壮大。军队的壮大,开展政治工作的党员也要跟着扩充,毛泽东在当地发展了新党员,并将这些党员分散到队伍中,让支部建在连上真正落地。

4 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并不是在井冈山开的,并且开的时间是 1929 年 12 月底,但我个人把它看做是井冈山创业期的总结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明确纠正了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非组织观点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直接影响队伍有效运作的。比如极端民主化,在进行军事行动时,要经过层层会议,效率非常低,在非常时期,就需要非常手段,需要比较的集中。再比如一些人的非组织观点,就是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但自己的意见被否决后,不能积极的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执行。可以说通过古田会议,才让整个军队行程了一套成熟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也就是后来总结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工农红军和以前的农民起义有和不同?我觉得关键还是在政治理想和组织纪律。

5 红军分田

在研究井冈山创业时期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发生的事情,都和现代企业的管理做了一一映射,结果发现有一个方面,现代企业谈的很多,但是井冈山时期却谈的很少,那就是激励体系。说来那个时候除了革命理想,在物质上是不能奢求的。歌谣是唱的很好:红米饭,南瓜汤,干野菜也当粮。但总这样下去,大部分农民人是难免受不了的,也难怪有人会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我顺着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做了研究,发现了一个叫“红军公田”的机制。

在到了赣南闽西之后,红军终于站住了脚,可以更加从容的进行打土豪分田地。虽然在井冈山时期也分,但土豪的浮财大家可以分了,但是土地分了,很快就会被国军给占回去,所以执行条件并不好。但在赣南闽西不一样,基本是短暂的稳定了,需要发动更多的人加入红军。于是开始在激励机制上进行完善,只要参加红军,都可分田,并且会分好田,离家近离水源近。红军不在家,地会由政府出人帮忙耕种。对于国统区过来的红军,老家也没法分地,于是在苏区每个村子先留出三五十亩的好田,然后再进行其他分配。这些好田就是红军公田,每个来国统区的红军都有一份,由政府耕种,收成算红军个人的,这简直就是一套上好的分红机制。农民参军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

组织建设的四个方面

结合以上我对井冈山创业的研究,观察现代企业运作,以及我自己的创业实践。我把组织建设归结为四个方面:

  1. 组织架构:部门设置与分工、决策机制等,这些都是组织架构相关的。像阿里这么多年来,基本每半年都进行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我相信马云深知组织架构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率,而不是相反。而有一些企业发展年数久了,就形成僵化,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组织架构早就和现在的业务不匹配了,一些流程完全都是阻碍企业效率的。
  2. 文化与制度:在军队中更强调的是纪律,在企业中更强调是文化。主要是因为军队更强调严格执行,按照标准动作来。而在企业中,尤其是现在知识型企业,许多工作都是开拓性的,没办法直接制度化、固化,更多时候要靠员工的大脑运作。这种运作过程监督不得,只能看结果产出,而结果产出又有滞后性。即使你把上班打卡、996 执行的再好,也不能保证好的产出。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思想上引导,这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就是一种没有制度化的制度,许多时候边界并不清晰,但是这一系列的文化落地下来,就能很好的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文化的。有了企业文化,成员在工作时,就提升了协作效率。
  3. 人才:人是组织的基本单元,所以也是最需要花功夫的。对人的选用育留,是人力资源领域做的基本归纳,很好的涵盖了围绕人的关键方面。我最近看了《奈飞文化手册》,发现其中主要就是在讲如何筛选人和如何淘汰人。
  4. 激励体系:我理解创业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利益共享的过程。像华为的激励体系,在当年就建设的非常好,包括股票分红、奖金、工资三个部分。现在创业公司,多数会采用期权、奖金、工资的分配方式。激励核心还是要奖励该奖励的,惩罚该惩罚的。最近我看《大秦帝国》,讲商鞅变法。在变法之前,王公贵族不劳而获,而庶民即使打仗断了腿,都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就大大打击了民众的积极性。商鞅之后采用军功制,战场上杀了敌人,直接奖励爵位和分田,直接调动了积极性。

以上是我的一些阶段性总结,去年的年初写了《共产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组织性》,今年初写了这一篇,也是一种呼应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