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谁还逛屈臣氏?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682126615868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谁还逛屈臣氏?

燃财经·2022-10-23 04:30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逛屈臣氏是什么时候吗?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80后、90后消费者,可能还会认真思索一下再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对于0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和这家老牌美妆零售的巨头,显然没有过多交集。 

“我肯定知道屈臣氏,过去,不少大型商超都有一家屈臣氏。但我基本没在店里买过商品,甚至他们一直催促我办理的会员卡,我也因为繁琐而没办。”今年刚上大学的毛毛直言,屈臣氏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工作人员,给她的印象都不太好。 

“店里的导购员,热情到让我发怵,都不敢多待。上次看一家店里有洗发水活动,但要想更实惠还得参加2件99元或者3件5折的活动,最后一通算还是觉得电商大促时再囤货划算。” 

和非屈臣氏会员的毛毛截然相反,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杨青是屈臣氏的老用户,甚至在多年前,家里用的洗护用品和护肤品大多都购于屈臣氏门店。但杨青查询自己在门店的交易详情时,却发现自己在今年,10个月的时间里只在门店消费过2次,消费金额合计37.5元,“都不够我在美团买菜上下一个订单的钱多。” 

眼见他起高楼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是杨青作为过去屈臣氏的忠实用户,在特意逛了一次屈臣氏后发出的最大感慨,“我是周五下班后去的门店,按理说晚上七八点正是商超人流量最多的时间段,但我进门店一看,工作人员都比顾客多。反而门口来来往往路过不少人,但店里则是冷清景象。” 

屈臣氏没能获得新的消费主力军年轻人青睐的同时,对老用户的吸引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这家美妆零售巨头,似乎只剩下了一副空壳。与之相伴的,还有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随时被时代淹没的风险。 

尽管在近年以来,屈臣氏为了迎合消费者,进行过许多尝试。如跨界寻求合作,展开线上零售探索的同时,对线下门店也进行了改造。尽管在2018年前后的这些举措,对屈臣氏的业绩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与消费者讨论高性价比时,没赶上电商这趟快车的屈臣氏,消费者新鲜过后,处境依旧处于下风。 

时间回到1989年,当第一家屈臣氏店铺坐落在北京街头时,为了迅速切入内地市场,屈臣氏选择了18-35岁的女性作为目标消费者。以“个人护理专家”的首创概念,精准洞察目标群体的消费趋势,成功打赢了一场突围战,33年后4000多家的店铺数量,自然是屈臣氏当初那场突围战胜利的最好佐证。 

回到当下,18-35岁女性仍是屈臣氏的目标客群。只是,无论是过去那群目标客群,还是现在18-35岁女性,都不再像从前般青睐于屈臣氏。 

留给屈臣氏的时间不多了,因为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v2_2c1ad75aa9db408fac5400a4eb930c03_img_000

掉队的“领头羊”

屈臣氏在国内保健及美妆零售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 

正如屈臣氏在官网介绍中所提到,“屈臣氏在中国内地逾500个城市拥有超过4000家店铺和逾6000万名会员,是大众所熟知的线下及线上保健及美妆产品零售商。” 

无论是门店数量和覆盖城市,亦或是用户基础,屈臣氏的这些数据足以令同行望其项背。 

但屈臣氏的财务数据却向外界告知一个不争的事实,“屈臣氏在走下坡路。” 

据屈臣氏集团所属长江和记实业公司( 00001.HK,简称“长和” )发布的2022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区营收为96.85亿港元,同比下滑17%;以及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EBITDA,在该期间录得6.23亿港元,同比下滑60%。 

营收和利润双下滑的同时,屈臣氏在大陆的店铺数量也在减少。 

截止2022年6月,屈臣氏在大陆店铺数量为4055家,与年初相比店铺数量减少了124家门店。财报也对大陆地区门店数量减少情况有所提及,“于2022年上半年内,部门透过采取审慎开设店铺方针,其店铺数目净减少154家( 主要于内地 )。” 

v2_943c39c61b7c424481b9541f9ceb3226_img_000

图/昔日屈臣氏西直门凯德店,现已成为特卖场,墙上广告还未拆下 ,来源/燃次元拍摄 

屈臣氏的掉队,除了体现在业绩数据上,还体现在对市场缺乏深刻洞察以及对新事物的迟钝反应中。 

同样是风靡短视频平台的洗脑神曲。“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促成了蜜雪冰城迅速出圈,而同样是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八月正午的阳光都没你耀眼,热爱105°C的你,滴滴清纯的蒸馏水”,却没几个人知道这首《热爱105°C的你》,实则是屈臣氏的蒸馏水广告。 

“屈臣氏浪费了一次最好的传播机会,一首洗脑神曲如果企业能够懂得顺应热点趋势,适时做一些内容以加深用户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不仅能够让企业取得爆款传播的成功,还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一听到这首歌就想到屈臣氏或者屈臣氏的蒸馏水。”多年从事品牌营销推广工作的阿牟说。 

除了营销手段跟不上时代脚步外,屈臣氏今年以来还屡屡因负面消息成为社交媒体议论的焦点 。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屈臣氏不同地区的分公司便因涉嫌“价格欺诈行为”“销售过期商品”等多种原因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 

而屈臣氏在本年度对口碑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当属今年1月,线上平台推出的“0.01元购面膜活动”。 

罗恩是上述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不专业”是她思索许久后对屈臣氏下的判定,“先是活动火爆导致库存不足,但是我当初没有收到任何关于缺货的告知,等到线下提货时才被通知无货。这事本来就耽误人时间精力,虽然我对此颇有微词,但我没有像有些消费者那样进行投诉。” 

“这事情本来就应该过去了,按照常理来说,屈臣氏要做的就是该道歉道歉该补货补货。结果没想到就隔两天,屈臣氏直播间翻车了。”罗恩告诉燃次元,关于这场直播的翻车,她是在事情发酵后才得知的,但看了视频她深深感到被冒犯,“主播在直播间说消费者为了一分钱的东西,没薅到就像疯狗一样咬人,这话听了特别不舒服。” 

最后,因这场直播翻车,屈臣氏被推上风口浪尖。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屈臣氏在次日晚间就美团点评年货节“1分钱促销面膜”活动一事进行紧急道歉,还称上述主播属于第三方合作机构,以后会加强与第三方合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 

虽然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屈臣氏的口碑,却在营销翻车和一次次通报的行政处罚中每况愈下。 

v2_8a47513b7efd451e9917010090866a30_img_000

大象难转身

“屈臣氏走下坡路实际上很多年了。”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简明扼要点出。 

在电商普及之前,屈臣氏的渠道优势一骑绝尘,彼时,能够进入屈臣氏渠道的品牌,往往意味着拥有超高曝光度。在流量的加持下,品牌自然迅速成长。 

但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赖阳认为,随着互联网商业发展,在“云消费”时代,由于平台化的发展,电商交易过程减少了中间流环节,“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障碍,呈现出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店的成本居高不下,与电商相比就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从屈臣氏的发展来看,2015年正是其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屈臣氏大陆业务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样也是在2015年前后,鏖战数年的“七雄争霸”电商战事逐渐落幕。阿里系的淘宝和天猫以及京东,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差不多时期,网购这种消费方式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超六成网民进行网购。 

而在这时,大批美妆品牌投身于电商的黄金时代中,像90后熟知的膜法世家、御泥坊等美妆品牌便起家于电商渠道。 

“我也算最早接触电商的那一类消费者,一开始因为安全和品控等因素考虑,我不常网购,但随着品牌旗舰店入驻后,我网购的次数频繁了。而且和屈臣氏相比,网购的确要更便宜。”杨青告诉燃次元,她忘了自己大概什么时候开始不常在屈臣氏购物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有了线上品牌旗舰店后,她减少了线下购物的频次。 

反观屈臣氏,并没有主动拥抱电商,反而加大了线下布局的力度。 

财报数据显示,2015-2017年这三年时间中,屈臣氏在大陆地区分别以19%、18%、12%的店铺数量增速进行着线下扩张。到2017年,屈臣氏店铺数量便突破了3000家,尔后又用了4年时间,店铺数量超4000家。 

也正是在屈臣氏开疆拓土期间,屈臣氏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处境。屈臣氏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屈臣氏在大陆地区店铺总量为2088家,当年收益总额为217.13亿港元,平均单店年收益额为1039.89万港元。但随着屈臣氏不断开店,单店年营收额在不断萎缩。 

2021年屈臣氏单店年收益额仅为544.87万港元,不及2014年数据的一半 。根据2022年中期报告,屈臣氏单店2022年半年营收额只有238.84万港元。 

v2_35f2c6e1123943dda269bf972b551c07_img_000

图/2014-2021年屈臣氏大陆地区店铺经营数据  ,燃次元制图 

在面临经营困顿时,屈臣氏也采取过自救措施。特别是在2017年之后,屈臣氏的跨界合作行为非常频繁。 

在2017年,屈臣氏与美团、京东、京东等大型线上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或者1小时闪电送服务;同年,屈臣氏还联合俏猫App,推出了彩妆师线上预约和到店服务。2018年起,屈臣氏还推出新业态Colorlab彩妆概念店,彼时,屈臣氏首家药店、屈臣氏+网易严选概念店、高端护肤体验店Liberte也相继落地于华南地区。 

屈臣氏一系列的举措对业绩起到了一定作用,2015-2017年,屈臣氏的总收益增速分别为-6%、2%和4%,但在2018年,屈臣氏营收增速达10%,总收益额为238.55亿港元。 

但喜悦却没能持久,营收增速在2019年便滑落至3%。迄今为止,屈臣氏年收益额的天花板也定格在了2019年的245.91亿港元。 

v2_9d073cff5f1341cba36d5801ead97a92_img_000

图/屈臣氏大陆地区收益数据 ,来源/燃次元制图 

正所谓小船掉头易,大象转身难。屈臣氏现存的4000多家店铺,亦不可避免成了企业的包袱。 

“在这个‘云消费’时代,很多企业都不宜再开太多的线下实体门店,而应该更多地转向线上销售为主。”赖阳认为当年开店开得越快的企业如今转型都特别困难,“当年开店多的企业就相当于背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像员工遣散、租约没到期、房产如何转让等等,这些都是企业要收缩店铺数量规模时,需要面对的难题。” 

v2_0e273d137aca4b9faea9d20aab924f6e_img_000

留给屈臣氏的时间还有多少?

尽管屈臣氏自称自己是“线下及线上( O+O )保健及美妆产品零售商”。但是多年来屈臣氏在线上耕耘的成果,和线下体量相比,仍有差距。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屈臣氏APP自2017年上线以来,活跃人数在2017年12月达到历史峰值78.75万,但自2018年以来,数据便一路下滑,最新的活跃人数数据仅为11.95万。 

v2_13dc447256084a878a44975614d689ea_img_000

图/屈臣氏APP活跃人数数据  ,来源/易观千帆 燃次元截图 

如果说屈臣氏线上交易现在以微信小程序为主,当年重金开发的APP现在给予重视程度远不及小程序。但屈臣氏小程序实际的数据也难言乐观。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关联到屈臣氏APP的小程序有两个,分别为“屈臣氏官方云店”和“屈臣氏会员中心”。但在易观千帆“移动购物”领域中,两个小程序的排名分别为31名和128名。 

尽管屈臣氏在走下坡路,但美妆却依旧是个广阔的赛道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达4553亿元,预计2023年可突破5100亿元,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就此,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市场广阔和屈臣氏走下坡路这两者并不冲突。 

“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过去美妆市场,品牌数量不像现在层出不穷,像屈臣氏这种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可能也就几个,但现在整个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势必对传统企业造成影响。” 

正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屈臣氏过去引以为傲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统统失灵 。优势消失殆尽后如何再次吸引消费者,就当下而言,屈臣氏也亟需就如何提升竞争力交出一份答卷。 

“屈臣氏需要转型,过去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了,现在需要的是重新打造新的竞争优势。”鲍跃忠补充道。 

屈臣氏该从哪里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2019-2021年这三年时间中,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本土美妆集合店创业热潮,调色师、话梅、WOW COLOUR、喜燃等美妆集合店获得资本青睐。但盛宴过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2022年,刚出圈几年的美妆集合店也集体迎来了关店潮。 

不过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美妆集合店,显然不是传统美妆零售商的出路。 

“美妆集合店火的原因和消费者购物习惯变化有直接关系。不同于以往的清单购物,现在消费者变成了不是目的性购买,而是追求一种新奇好玩的乐趣。”赖阳指出,和美妆集合店相比,屈臣氏缺少了给消费者的惊喜感,导致消费者没有逛的欲望。 

但由于逛美妆集合店也是一种非刚性需求购物,所以也不会长期火爆,“美妆集合店确实很有特色,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量门店开设之后,消费者就没有了新奇的独特感的体验。如果每个购物中心都有这样一家店,消费者见多了,实际上也不存在什么新鲜感了。 

”赖阳强调,这些店有一定的市场趋势,但不可能会像屈臣氏一样遍地开花地发展,“不然就会走上屈臣氏的老路,开店越多意味着企业包袱越重。” 

赖阳认为,线下实体店的发展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开旗舰店或形象店,更多的线上销售以降低运营成本来获取收益;第二条是专门做新奇好玩的体验,从而引来消费者的持续追捧。” 

显然,无论是选择哪一条发展道路,对于现在有着超四千家店铺的屈臣氏来说,转型都是一大挑战。 

不进则退,屈臣氏多年前的劲敌万宁,便是最好的例子。 

2017年,时任万宁中国CEO徐涛对外喊出“全国230家门店,2019年开店翻一番”的拓展计划犹在耳边,但实际上,很多广东以外地区的年轻消费者,都不曾听说过“万宁”这一品牌名。

全国实体店数量大缩水的万宁,如今已经不再具有与屈臣氏抗衡的力量,如今万宁官网中的“万宁历程”,显示的最新记录还停在遥远的2017年。

同理,屈臣氏要想不被时代抛弃,还需继续努力。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 文中毛毛、杨青、阿牟、罗恩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燃次元工作室,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