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马化腾是如何让孩子们被航天“圈粉”的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209/94414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马化腾是如何让孩子们被航天“圈粉”的

2022/9/23 20:27:00浏览:2751

文/吴辰光

编辑/大风

临近载人航天立项30周年的大日子,国家图书馆灯火通明,五位航天总师和首席科学家面向青少年开讲,聊探日、探火、黑洞和暗物质。会场600多个座位坐满了,还有几百万孩子在线观看。如无意外,这称得上是今年为数不多,又最具人气的青少年科普盛会了。

在现场,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被演讲吸引,只有掌声和笑声;有的孩子仪式感满满,特地穿西装打领结,因为“和科学家面对面”;也有孩子因为家太远,家长建议提前离场,急得大哭,直到确认看直播续上,才勉强同意;家长们会后互相感慨,这样的机会,花钱也难找。

从观察中不难看出,这场专门为孩子们打造的“科学小会”,是真的赢得了他们的欢心;联合主办方阵容里,还出现了“航天事业的国家队”国家航天局,“青少年事业的国家队”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更足见青少年科普之严谨,内容准备之充分,有权威的“盖戳”认证。

这样一场年度“科学秀”在深圳生根,在北京发芽,已进入到第四年,而那个不在现场,影响却无处不在的身影,正是以“互联网产品经理”“想成为科学家的企业家”著称的马化腾。

做科普,是在为孩子们做产品

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是演讲科学家之一,和项目团队一样,他眼睛熬得通红。前一天晚上,为了把生涩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他还在一遍遍修订文稿,几乎没怎么睡。结果等到上了台,直接就“炸”了。

贾阳在现场给孩子们讲怎么让火星车成功“自拍”

写的诗、抛的梗,孩子们都接得住,当他讲到“祝融号”成功降落火星,现场适时响起了键盘手的轻快配乐,气氛拉满,掌声不息,一场硬核知识科普,成了科学家的脱口秀。

青少年科普之难,在于保证严谨性的前提下,得琢磨一个知识怎么解释,一个故事怎么讲述,才能让孩子听得懂、感兴趣。科学小会是场活动,但更是一个“产品”,要持续迭代和打磨,比如贾阳磨稿,又比如主题敲定。今年小会聚焦“大航天”,契合了航天大年的时点,但更是341万青少年参与话题调研的成果,他们今年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空间站”。

科学小会,其实是从腾讯科学WE大会衍生迭代出来的,后者的历史更长,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最前沿的科学突破,今年已办到第十年。

WE大会是马化腾每年必定“蹲守”的科学盛会,也是他朋友圈里转发报道的常客,他不仅会为直播、聚合、清晰度这样的细节“挑刺”,更是从首届就为WE大会下好了定义:“在这里,放下商业上的思虑,只关注科学,用科学满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这是初心,也是WE的产品目标。

“虽然WE大会的话题很烧脑,但参会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还都能坚持看完。”在小会现场,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航分享了小会“诞生记”。有一年,一位爸爸带着儿子专程从广州坐高铁到北京参会。“我问他,千里迢迢来参会,值得吗?他说,孩子不一定能听懂,但哪怕只看到科学家的后脑勺,这都是难得的体验,这就值了!”

这直接引发了新的思考,是否有必要为孩子们办一个量身定制的科普盛会?反复论证之后,2019年初,这个想法以“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为名落地了。

“小会”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两次相遇”的故事,可为注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是国际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打造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他读高二那一年,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回母校东阳中学办讲座,和学生代表做交流。严老鼓励潘建伟要到科学殿堂来学习,最终他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走上了科研道路。

近12年后,潘建伟也回到东阳中学,讲量子科普。当时在台下聆听的。就有高中生陆朝阳。几年后,他成为潘建伟院士的学生,现在是国内量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誉为“量子鬼才”。

两次相遇,三代科学家,潘建伟和陆朝阳的人生轨迹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人类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前辈与后辈薪火传承的历史。科学小会,就是在创造“相遇”,播撒“火种”。

2020年,潘建伟院士来到WE大会上做演讲;2021年,陆朝阳也登上科学小会的舞台,他们愿意把当年弥足珍贵的相遇,传递为自己与更多孩子的相遇。

“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小时候都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们希望,今天有更多的青少年能把“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把科学探索视为新时尚,愿意将科学精神发扬光大。天才往往扎堆出现,科学发现也常常出现爆发期。”

“我们相信,如果越来越多孩子能为现实世界着迷,被科学精神点燃;如果他们专注地观察望远镜中遥远的星光,不停追问“宇宙究竟如何运行”,而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想象力持续得到引导;如果我们更加尊重科学,更加敬重科学家,更加敬畏未知世界……那么,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迎来世界级科学大师和科研成果的“寒武纪”大爆发。”

在科学小会书籍《成为科学家》序言中,马化腾如是写道,可为心声。

孩子们在2022年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现场回答问题

以好奇心为原点,以“相遇”为路径,未来科学家或许就在这些小观众中间,未来的科学突破也可能就追溯到当年的会场里,触动他们的一刹那。

搞科学,金字塔式的全面助力

一家企业的底色,往往是由创始人的气质决定的。WE大会、科学小会持续举办,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在科学和科普这件事上,长期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回报,这并不容易。个中理由,还要从马化腾身上找寻。

《腾讯传》记录下一个小故事:四年级的马化腾在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里读到一篇文章,关于如何用各种镜片制作天文望远镜。他缠着母亲买了一套镜片回来,自己动手做了一台简陋的望远镜,试着用它来仰望星空,有时甚至会在楼顶睡着,直到爸爸寻上去抱回家。

长大后的马化腾,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浪潮的第一批弄潮人,计算科学的受益者,但他对天文物理等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却一直保留下来,乃至影响了腾讯对“科学”的态度。

2016年,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设立,这是中国内地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发起的奖项,马化腾欣然位列首批捐赠人,也成为了科学家的好朋友与圈中人,时常探讨中国科学的发展,寻找企业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着力点。

社会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少则十年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乃至更长的系统工程。企业如何参与到这场集众智、汇众力的大工程之中?除了自身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布局投入,马化腾还在为腾讯寻找发挥更大作用的定位角色。

2018年中兴事件发生不久,马化腾在未来科学论坛上呼吁,“现在这个时候,要更加关注基础学科。过去,大家更关注实用主义,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学研究。”

在与饶毅等科学家多轮深谈酝酿之后,时隔半年,一个以腾讯之力,为科学助力的大项目——科学探索奖启动,由马化腾与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14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腾讯基金会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资助。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目前四届已有200位科学家获奖,每人将在5年内获得可自由支配的300万元奖金,平均年龄41岁。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马化腾递交《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提出“从国家层面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多元化,除中央财政加大投入,鼓励地方、企业、公益基金、个人等社会力量多管齐下;理顺联合研发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加强应用侧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力度。”

《建议》还提出,“强化基础科学的普及和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提升科普水平,加强科技后备力量的培养,为中国未来20年至30年可持续的科技竞争力打下基础。”

现在回看这些建议,说是腾讯从“边想边干”中凝练出来的,并不为过,而这也是腾讯在投入基础科学和科学普及的工作指南。

2022年,腾讯又接力启动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元,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相比科学探索奖,“新基石”更聚焦资助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常常是冷板凳、缺资金,然而一旦成功,意义非凡。

从面向孩子、大众到科学家,从科普到基础科研,腾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助力生态,并且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

现在看,马化腾没成为科学家,可能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