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有效整理和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 - 我的笔记工作流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536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有效整理和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 - 我的笔记工作流 - 少数派

1
有效整理和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 - 我的笔记工作流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读博士的这些年,我每天都在获取各式各样的知识。大到学术论文,小到快捷指令的配置教程,每份知识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派上用场。我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用来记录以及内化各类知识。我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个人数据库,方便未来随时调用。

知识有不同的特点,调用场景也各不相同。下面的表格展示了我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分类。在这篇文章里,我将针对每个类型,介绍了我记录(和内化)这些知识的经验,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知识类型知识特点例子
学术研究格式固定,密度高,需要原文阅读学术论文,演讲
系统性知识内容多,密度低,自上而下结构大学课程,教科书,出版书籍
非系统性知识碎片化知识,自下而上结构CSDN,网络文章,教学/科普 视频
信息只需记录,不需整理做饭教学视频,服务器配置流程代码

首先要讨论的是学术研究类的知识,代表的例子就是学术论文。可能是因为阅读论文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而且经常会查阅,我通常会对阅读过论文有印象。即便不一定记得所有的细节,我还是很容易就能检索到,并重新阅读。

学术论文这一类知识有三个特点:

  1. 知识密度高:文章内容很浓缩,比较难再二次总结。未来通常需要再查阅论文的时候大概率还是得阅读原文。
  2. 格式固定:学术论文通常都会有 Abstract 来记录文章梗概。理工科的论文经常会有 Related Work, Methodology 和 Results 这些章节。第一次阅读难度较大,但理解以后再次阅读的难度不大,信息获取容易。
  3. 上下文重要:随意从论文中抽出来某一段文字或者配图,不一定很好理解。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才好理解。

由于查阅论文的大多需要阅读原文,所以我不会专门用笔记 app 给论文记笔记。我会把笔记直接记在论文 PDF 上。

使用 Zotero 管理论文和笔记

我使用 Zotero 来管理论文。项目开始时,我会给需要阅读的论文打上标签,标签名就是项目名字。一篇论文可能会被使用在多个项目上。通过标签我可以提取项目相关的所有论文。我也会在 Zotero 的 Notes 里面加上方便搜索的关键词,这样将来可以快速检索到这篇论文。

在阅读论文时,我会直接在 PDF 添加笔记,如下图。将来如果有条件的我会用 iPad 手写标注。手写方便写公式,以及画一些图示。

1

论文两侧的空白就是用来写笔记的

读论文时留下「阅读痕迹」

我读论文时候会强迫自己尽量多写下思考──这样可以防止走神。我在第一遍阅读论文时,经常会有看不懂的内容。这时我会尽可能把思考写到论文上面,尤其是写下自己没有看懂或者不确定的内容。在第二遍阅读时候,我会着重解决自己没看懂的地方,并写下结论。这样的「阅读痕迹」,对于我的未来的查阅(很可能是几个月后),会有很大帮助。它能够唤起我对知识点的理解,起到「记忆钩子」的作用。

系统性知识

系统性知识指的是学校的课程、MOOC、教科书或者其他出版的书籍等。这是我除去阅读论文之外主要的知识获取方式。这一类的知识特点在于:

  1. 结构自上而下:知识点呈树状结构──从总的主题到小的知识点。
  2. 内容很多:一个课程可能会有几十小时的课堂视频,几百页的 slides 和 讲义。一本出版书,少的会有 200-300 页,多的超过 500 页。
  3. 密度较低:学校的课程经常会包含有辅助理解的内容。比如在一堂算法课上,老师除了在讲算法知识外,也会提问题、讲背景故事、举例子、讲课堂习题等。

由于这类知识内容多且密度较低,阅读原文需要时间较长,我在第一次学习会避免回看原文。为此我记笔记时的原则是:不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总结,形成「记忆钩子」。

以前我在记课堂笔记时会大量复制原文到笔记本,生怕漏了什么重要知识点,但我发现这样的笔记没有意义。一方面,复制粘贴并不能帮助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如果我的笔记都是原文,干嘛不去看课件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总结知识点,不要“满足整体上的感觉”,要能准确清晰地说出来。事实上,如果我没法用自己的话总结知识点,这说明我还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写下这样的总结会保存我当前的思考,未来哪天我读到这条笔记,我可以迅速唤起当前的思考

我使用 Notion 对这类知识进行记录。下面以一门课程作为例子。首先我会给课程建立一个页面,添加上课程的信息,并且按照课程章节添加标题。学习过程中我会在对应章节添加笔记。如果笔记长度过长,或者这个章节很独立,我会给章节建立子页面。这门课的知识点最终会形成一个树状结构:

1

回顾笔记:进行「主题阅读」

在我完成了这样的树状笔记之后,我会对笔记进行在 《如何读一本书》 里面介绍的「主题阅读」。目前我们记录的笔记都是树状的,每个枝干都有着相同的主题。从树根到树叶,主题越来越具体。「主题阅读」要做的是寻找不同的枝干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相同主题的几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页面。如下图:

1

「主题阅读」

举个计算机算法课程的例子。有些算法课会按照「待解决问题来」把算法归类,比如说,课程介绍「排序问题」的算法、「搜索问题」的算法等。我的笔记也会根据课程安排呈树状结构。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会尝试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归纳这些算法:有些算法虽然被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相同的。例如,quicksort 和 binary search 这两个算法分别解决了「排序问题」和「搜索问题」,但他们都是在使用 divide-and-conquer 的思路。我会创建一个新的页面,描述这种思路,然后在页面里面引用这两个算法。以后如果有学到新的算法也运用了这种思路,我也会把它加入到这个页面。

这样的「主题阅读」会花费我很多精力,但这个过程很重要,甚至比产出的笔记更重要。首先,它会强迫我去回顾笔记里面以前的内容,只有记得起自己曾经记过,才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搜索得到。其次,它能锻炼我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科研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搜索调用笔记

这类笔记的使用场景一般是根据目录或者关键字进行检索。Notion 提供了全局搜索功能,所以搜索相当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我也会使用 Notion Search Assistant 这个 Chrome 插件来帮助我搜索。当我在 Google 搜索时,这个插件会自动在 Notion 里面搜索同样的内容,并展示在 Google 的搜索结果旁边。如图,假设我在 Google 搜索了 bayesian,这个插件会同时显示在 Notion 里面搜索 bayesian 的结果。

1

非系统性知识

这一类知识指的是 公众号、少数派文章、Blog、B 站上面的教学和科普视频等等。我比较少使用这类知识。

大多情况下,如果我想要严肃地学习某类知识,我会优先选择使用系统性的知识,比如看书或者上网课。这样通常会更有效率。但对于一些爱好,例如 效率工具、摄影、绘画等,我可能没有精力去认真地上网课。这时我会通过非系统性的知识来学习,例如看少数派的文章学习效率工具的使用技巧,看 B 站 Up 主的分享来学习摄影。这类知识的特点是:

  1. 结构由下而上:与系统性知识相反,这类知识并没有一个固定树状系统结构。每篇文章或者视频一般只会讨论一个知识点,而我需要去寻找它和现有笔记里知识点的联系,自己去思考并形成一个笔记的结构。这样的结构通常呈网状。
  2. 碎片化知识:这类知识并不会有一个固定的文章框架,而且它的受众群体也可能不全面。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也许会只会是其中的一个观点或是一句话。我只会记录对我有用的知识。

碎片化收集

这一类知识的收集经常是碎片化的。比如,用手机看微信公众号或者 B 站视频的时候,如果碰到有用的知识,我会先用顺手的 app 先收集起来,将来再用电脑集中处理添加到笔记本中。

我现在使用的是苹果系统自带的「备忘录」。我设置了一个笔记「闪念胶囊」作为快速收集的专用笔记。在手机端桌面上,我添加了一个小组件,点击就会打开「闪念胶囊」这个专用笔记。我还设置了一个「快捷指令」,只要点击,它就会把我复制的内容添加到「闪念胶囊」。

450a86353a716a4620ef8f689fac3051.GIF

使用快捷指令添加笔记

在电脑端我设置了把鼠标移动到右下角就会自动弹出「闪念胶囊」。点击可以打开这个笔记。

1

把鼠标移到右下角来快速打开「闪念胶囊」笔记

「闪念胶囊」的内容会通过 iCloud 自动同步。「记事本」基本可以包含任何内容:例如文字、图片、录音、涂鸦或文件等。平时碰到有用的文章,我会记录链接到「闪念胶囊」里。需要整理的时候,我会用「记事本」的 Mac 客户端整理。

自下而上地积累

这一类的知识是零散的。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清晰地架构,我需要根据新加入的的笔记调整已有的架构。每当有新的笔记产生,我会去已有的笔记里面寻找可以合并或者联系在一起的笔记。这一步与「主题阅读」是相似的。联系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我们的思考产生。而思考过程也是对于已有笔记的再一次回顾,以及对归纳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这种自下而上积累的学习方法,How to make smart note 这本书有着详细介绍。少数派和 B 站也有很多文章介绍了如何使用双链笔记应用来进行这种类型学习。推荐同学们去看「和燕燕」e老师的一系列文章 https://sspai.com/post/72942,以及「闻韶同学」的分享 

如何开始制作卡片笔记?一手资料,重解重...
如何开始制作卡片笔记?一手资料,重解重点!卢曼的zette...
b2b00f6bc092a00f7347571d744dbfb3d381f8c9.jpg

最后一类已经没法称为知识,只能称为信息。它包含我在工作或生活上可能会需要随时查看的信息,比如,做饭的教学视频、代码 snippet 、应用配置流程(Zotero、油猴、zsh)、购买后 app 后的激活码,等等。

同样的,我使用「备忘录」来管理这些信息。我在记录的时候会在标题尽可能地添加关键词,方便搜索。例如,我经常会忘记 Python 读取文件的代码。以前我会去 Google 搜索,我需要在一堆链接当中找到靠谱的,然后从一堆文字当中找到我要的那行代码。但现在我只需要在「备忘录」中搜索关键词即可。笔记应当包含的是我精简过的内容。

1

在「备忘录」里搜索

实际上,我也会把很多个人信息存储在「备忘录」里面,比如,学生证照片、家庭地址、身份证扫描件、护照扫描件、银行卡号、银行开户行 等。这样将来如果需要某些信息,就只需要在备忘录里搜索关键词,不再需要去翻相册等。这类信息比较敏感,大家须酌情考虑是否有必要使用网络同步。

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在学习生活中记录以及内化知识的工作流。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我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策略,如下表:

知识类型知识特点笔记存档 App笔记特点
学术研究格式固定,密度高,需要原文阅读Zotero阅读痕迹
系统性知识内容多,密度低,自上而下结构Notion树状结构
非系统性知识碎片化知识,自下而上结构Notion网状结构
信息只需记录,不需整理备忘录随时调取

这个工作流是我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而设计的。我的思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还是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