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卷文化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82639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内卷文化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还在新冠疫情之前,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和一个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闲聊,我们聊到是否看好中国未来的话题。
他说他感觉中国年轻的精英们特别是名校的毕业生,一个个看起来能力非常强,基础素质特别好,但是很自私,无法合作。他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是圈子里面很多投资人共同的看法。他一个做一级市场投资的朋友,和他说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他忘记这个词了。
我笑着补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说对对对,就是这个词。
这类人具有的典型特征:
非常聪明,智商很高;
- 自身非常努力和勤奋;
- 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 极其现实,对于利益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
- 自私自利,非常计较个人利益得失,行为方式高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 过于看重短期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目光;
我工作20多年来,接触过不少这类人,曾经的下属当中也不乏这类人。和他们合作、共事是什么感觉呢?
哇,这人真聪明,好厉害啊。有时候甚至能够感受到一种优秀给你带来的压迫感。
但同时让人喜欢不起来,他的行为高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仿佛身边所有人都是他追求个人利益要踩在脚下的工具。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于自身出色的能力和素质,通常混的不错。他们很擅长从事那些极度依赖个人能力的工作,例如投行,咨询等,往往在高附加值服务性行业拿着高薪的工作,或者还有少数人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干着割韭菜的生意。
但他们不擅长合作,往往不能平等的对待合作者,因此即便有合作者也往往很快闹掰。就我个人的观察,相对于他们的能力来说,鲜有大成就者。
如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看看知乎网站就知道了,年轻人的关注点充斥着个人利益的小算计,以及各种关于内卷的焦虑话题。
什么是「内卷」,本质上就是存量竞争。在一个存量市场下竞争,就是零和博弈。一旦出现零和博弈,你到手的每一份利益都是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
于是,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变成了你潜在的敌人,你见不得他们好。他们的好都意味着你的损失。PK掉所有人,我才能拿到最大的那一块蛋糕。自己好不好不重要,把别人踩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个封闭环境下,当多数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选择努力往上爬,把别人淘汰下去,这能不内卷吗?现在的孩子父母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了教育的内卷竞争当中,焦虑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竞争意识已经内化到骨髓里面,合作是不存在的,蛋糕就这么大,被你吃了,我就没有了。在这样高度残酷的内卷教育下长大,他们怎么可能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其实很同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活的太累了。
他们当然是从小教育竞争的赢家,曾经战胜千军万马,走到了金字塔尖。但是他们不能松懈,不能疏忽。越往上走资源越稀缺,蛋糕越小,但是切蛋糕的人越厉害,一不小心,自己可能就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自从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有大量的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工作。一个有趣的话题是:为何印度裔大量占据美国大公司的高层位置,而华裔,特别是大陆华裔走到美国大公司高层的,几乎看不到呢?
这里固然有中美文化差异和竞争因素,但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华裔不团结,且小富即安。当年能够出国留学并留下来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名校的精英,就不难看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擅长的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残酷的零和博弈竞争。但是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的增量市场,强调合作意识,强调长期主义的时候,这些人是缺乏竞争力的。
这也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短板:缺乏合作意识;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
如今不光是教育内卷了,就业市场也非常内卷。毕竟嘛,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好的工作岗位总是稀缺的。怎么办?更加内卷吗?那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卷王之王才能成为赢家,大多数人还是Loser吗?
2000年的时候,我刚刚进入互联网行业。记得在我们那个年代,特别是在上海,最令人艳羡的是进入外企,在大的跨国公司里面当白领。出入五星级办公楼,出差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非常有面子。
2000年的互联网行业算什么?被认为不务正业,特别是互联网创业,那叫做草根站长。尤其是阿里巴巴,草根的不行,土包子一个。也是因为马云蹭了8848王峻涛的热度,然后搞了一个西湖论剑,才有了一点点知名度。
那个年代,谁如果从外企跑去杭州的阿里巴巴工作,会被人认为他脑子进水了。但今天回过头去看,当年有勇气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早就财务自由了。
20年后,阿里巴巴成了当年外企那样的就业香饽饽,然后新一代的卷王们开始打破脑袋想要进入阿里。问题是如今的互联网行业格局已经高度固化,早就成了一个存量市场。你就算去了阿里,也要面对残酷的内卷竞争,争取稀缺的3.75绩效而不可得。
这让我想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卷王总是一代一代前仆后继,盯着存量市场飞蛾扑火。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盯着存量竞争,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内卷是没有出路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除了少数的卷王之王,大多数人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平庸的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没什么好人缘的普通人,那又何必呢?
可能你会说:「我也不想内卷,但我也不知道出路是什么。我内卷还有点希望,如果我不内卷,只怕阶层很快就滑落了」。
如果总是盯着存量市场竞争,沿着既定轨道前进,确实保持阶层不滑落都挺费劲的。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与时俱进,寻找增量市场,去做那些开拓性的事情,怎么会愁没有前途呢?
最近这些年,就是搞自媒体,短视频,直播,视频课程等等,这些内容生产者们,都出了多少优秀的人才?做长视频的李子柒,做电商直播的李佳琦和薇娅,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给大家讲书录制视频音频的樊登等等。
这里面有些人在世俗意义上,都是很普通的人,甚至可能是传统的学业竞争或者就业竞争市场的Loser。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且拥有海量人口和消费的国家,寻找到一个足够细分的小众市场,做出一番事业,并非难事啊。
如果从学业竞争的角度来说,终究只有少数人是赢家,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但是每个普通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总有自己天赋擅长的事情。把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坚持做下去,持之以恒,总会成为小众市场的专家,总有自己在社会的立足之地。
这是时代给我们每个人的红利,所以我觉得知乎上很多年轻人很丧真的不应该。当然这也许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被教育成这样的。
如果说体制内教育,因为有高考和中考升学率的指挥棒,导致了前仆后继的内卷竞争的话。我发现一些接受体制外的教育的孩子们,也具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特质,比较攀比,对别的有竞争关系的孩子往往抱有明显的敌意。我猜,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吧。
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继续疯狂内卷自己和内卷下一代,在令人窒息的存量竞争下,泯灭了活力,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其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反面,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面,我认为主要是:
- 心态要开放一些,多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拥抱增量市场;
- 眼光要长远一些,不要计较短期的利益得失;
- 要有合作共赢的意识,让别人愿意帮助你,贵人相助,而不是怀才不遇;
可以不断用来提醒自己,也可以用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与供职公司无关。
欢迎订阅「CTO肉饼」公众号(个人微信号:robinfankai)。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