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晖:“贝壳找房”要拆行业的墙,大不了把链家也输掉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23249032346483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宗白,36氪经授权发布。
左晖曾跟媒体说,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结果,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贝壳没做成,链家也没了。
老挝旧都琅勃拉邦有很多佛寺,围墙都非常低矮,和膝盖差不多高,并不能阻止他人进入,里面的风光也一览无余。这似乎构成了一个隐喻:围墙存在与否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如果围墙里指代的是“我”的话,“我”与“非我”——围墙之外的一切——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虚线。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表达可能更加直观:画地为牢。
一个人心理越封闭,一个组织越自我,就似自设一个空间极小的牢狱。正如西方寓言描述的,一个“点王国”的国王,既不会知道线是什么,更遑论平面和立体的世界。
最近几个月,链家创始人左晖展开“拆墙”行动,推出网站“贝壳找房”,引起了业界的恐慌和质疑。当公司之间那些墙被推倒,也是强势一方的“我”溶解弱势一方的“你”。弱势一方的“我”,在企业的语境下,就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建的是球场还是浴室?
左晖不太喜欢抛头露面,但在业界看来,这些年链家一直到处“秀肌肉”。2014年链家称霸京城后,左晖放眼全国,马不停蹄地在一二线城市接连并购了成都伊诚、上海德佑、深圳中联等各地老牌中介公司,不久后,链家达到8000家门店、13万名经纪人的规模,成为一家现象级的公司。据链家研究院披露,2016、2017两年的交易额超万亿元,链家网因此成了交易额仅低于阿里巴巴的网站。
在成立“贝壳找房”之前,链家已覆盖国内32个城市,而贝壳找房的定位则是试图打造一个行业公开信息发布平台,目标是覆盖全中国超过300个城市,服务超过2亿个社区家庭,连接100万名职业经纪人和10万家门店,赋能超过100个品牌。
左晖说:“贝壳找房想做这个行业基础平台,并且收费是CPS(按照销售量计算广告费的方法),不是CPA(按照行为计算广告费)。我们是服务平台,不是流量平台。贝壳也不是全开放的主体,不是有房子就可以往那放,我们希望做白中介。”
他要求入驻贝壳的商家或房主发布真实房源信息,让信息无差别分享,否则很难入网;他希望贝壳是一个成长共同体,创造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价值,“对于我们来说,挑战在于把自己升级一步,进入到一个万亿元市场中”。
然而,那些中介市场的头牌企业们对此并不感冒。如同地方实力派们看待蒋介石的军事改革一样,他们充满狐疑。毕竟,左晖手上还有中央军。我爱我家的董事长谢勇表示,“不是很懂他的逻辑。链家做贝壳的情怀也许对,但不该由它来干,应该由行业协会来做,特别是地方行业协会。这个平台的特征是:第三方、非营利、不垄断,而链家的贝壳肯定做不到”。
面对“既想做运动员,又想做裁判”的质疑,左晖称他是在建一个球场,希望更多人来踢球。“基础是推动合伙。未来行业界限会极大模糊,从对抗转向合作的状态。所谓竞争,同向为竞,相向为争。我们是赛跑不是拳击,怎么能共同把这个池子做大,是需要行业思考的。”
但在同行眼里,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左晖想建一个浴室,大家彼此都毫无秘密”。可是,“信息即权力”在中介行业又是如此的直接。一个房产经纪从头忙到尾,也可能只是因为一次跳单而前功尽弃。每个经纪人都视信息为安身立命之本。
中介行业的悖论是,经纪人的价值在于信息不对称,但不向买卖双方披露足够的信息又难以成交。对此,链家不少经纪人也担心,贝壳找房将信息公开后,交易可以在佣金更少的公司进行,也许大链家系的利益得到增长,但经纪人个体却面临损失。
左晖此前在链家的做法是推行经纪人合作网络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ACN简而言之就是把经纪人的工作模式分割,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取得回报。之前是一单到底,谁负责成交谁拿到所有的钱。经纪人合作网络是提供房源、带客看房、成交等环节都分别拿到回报。
另一方面就是建设“楼盘字典”,把房子的各种信息,如房屋户型图、房屋坐标、楼盘环境、与地铁距离、历史交易数据等,通过300个字段集合成一个大数据,供经纪人调用。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已经投资了4亿多元,建立了全国28个城市的7000万套房源数据,数据容量突破1200T。左晖说,这些数据是链家经纪人用实地勘察方式一个一个核对过的,而它们都会注入贝壳网,拿出来共享。理论上,链家拆掉了自己的墙,加入贝壳的同业与链家彼此都不再有秘密。
尽管左晖已经是地产中介行业的大鳄,推出贝壳找房后不久,58同城的姚劲波甚至要召集中介行业其他头部企业,结盟以对抗左晖。这在坊间被戏称为“六大门派誓师围攻光明顶”。但左晖对地产中介行业从不讳言有一种淡淡的轻视。2018年5月5日,左晖在一场创业者闭门课堂上发表演讲时表示,链家与同行早已不在一个时代。
从左晖进入中介行业开始,他就成了行规的破坏者,每次都在为链家带来短暂阵痛之后,让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而头部的同行也在跟进左晖的做法。这两年,企业家中流行来自《三体》的暗黑森林法则和降维打击理论。某种意义上,就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来说,左晖就是降维而来的人,不过他试图打破的是暗黑森林法则,一种由大量信息孤岛所带来的囚徒困境。
利用信息不对称,还是消灭它?
左晖的创业史十分平淡,没有什么起落。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左晖从北京郊区工厂,跳槽到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做客服,他的日常除了接电话,就是收集客户反馈。左晖后来回忆:“那段时间,整天耳朵里都是嗡嗡作响的声音,脑子里常常一片空白。”1995年他再次跳槽,去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为了一份销售材料可以没日没夜工作三四个月。等项目一完成,会拿来同行的资料进行对比,他常常说“可以毫不自夸地讲,我们是最好的,客观而翔实”。
尽管如此,做了三年销售依旧没有做出成绩,左晖终于想明白:“一个人在自己并不擅长的专业里做事情,他永远不可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质。面对众多职业选择,弄清楚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后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
左晖的长处在于收集信息以降低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在与两个大学好友看完一场甲A比赛后,三人聊起了大学时代说过的“25岁的时候出来单干”的约定,于是,每人拿出5万元,从原公司辞职、创立了新公司,左晖任总经理,三个外行一起做起财产保险代理。他们完全不懂保险,更不是“保险产品消费者”,但寡言的左晖知道,保险业的入门之道就在保险法律条款之中:“如果我的业绩要做得比同行们更好的话,就只有比他们业务更精”。
等大家下班后,匆匆吃过盒饭,沏上茶,左晖就开始研读平安、人保、太平洋等几大保险公司字数浩繁的理赔条款细则。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文大同小异,真正有用的只有几百字关键信息,这也是左晖要找的。这种“抠字”式的研究枯燥乏味,但他后来说:“这是必经的过程。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我们比别人更了解行业、了解对手,才打了胜仗”。此外他发现,除了应对行业风险之外,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培训员工。他晚上下班后自学,白天上班就在黑板前给员工上培训课。三年后,由于国家政策变化,他们撤出保险代理市场时,获得了百倍于当年投入的收益。
在早年北漂的经历中,左晖也因为租房被各种黑中介骗过,他更敏锐地发现,自1998年房改后,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并实行市场化,北京个人购房比例在加大,却没有一个可靠的购房服务平台,房产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2001年11月,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诞生,第一家门店在甜水园开业。
左晖说过他的人生每三年一个节点:2004年提出让买卖双方见面不吃差价;2007年建立SE系统;2011年决定做真房源;2014年发起全国并购;2018年决定要平台化发展。可以说,他的每个举措都在试图降低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并在短暂的业绩下滑后,都让链家的发展有了飞跃。当年链家开店越来越多的时候,左晖感到了恐惧,他害怕被别人指指点点,更害怕面对越来越大的女儿的询问。左晖向往的是美国MLS体系,它对中介“信息悖论”难题解决得最为彻底。
作为数据控的左晖,一个不成功的销售员,不喜欢用在别家中介干过的熟手,而喜欢招聘大学生或没有做过中介的,从零培养。他更不想培养金牌销售员,而是让一般经纪人的水平达标。有人打比喻,其他中介是20%的经纪人拿90分,其他人拿30分;链家则是经纪人平均都在70分。由人本身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左晖要消灭的。
中介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尽管左晖试图降低中介这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但他面对的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比如国家的政策、房市的好坏、从外部杀入的竞争者。事实上,链家之所以长期被外界质疑,正是来自公众眼里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推高房价”。当房价上行,卖方每每坐地起价时,为了达成交易,链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颇有争议。
对此,左晖的解释是,外界什么都可以骂,但推高房价不能骂他,因为地产中介只是公鸡,是天亮了,公鸡才打鸣;而不是打鸣了,天才亮。
一个企业的围墙总是存在的。对于贝壳找房,左晖的同行这样评价:贝壳找房毕竟不是公益组织。地产中介行业的头部企业们暂时不打算与左晖的贝壳找房合作,对于这块被视为衣食住行中最后一个还没有出现巨头的应用场景,没有人会掉以轻心。除了与58同城在未来风口“租房”上针锋相对外,苏宁成立了二手房交易服务平台苏宁有房;在链家之后启动融资的易居中国拿到了恒大、碧桂园、富力地产等24家头部开发商的战略投资,阿里巴巴也高调杀入。
在今年一次由行业头牌组成的会议中,47岁的左晖上台演讲,带着标志性的黑眼圈和眼袋,屏幕上演讲主题则是“Where We Are”。与企业大佬喜欢布道相比,左晖的低调来自他的一个认知:当下中国企业界的种种成功,不过是在补历史的欠账,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左晖做平台的想法据说十年前就有了,如今,他说自己做的不是中介公司,是互联网公司。虽然“不急着上市”,但显然,中介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PE值天差地别。
回到文章开头的比喻。当人与“我”之间的那道墙被拆除,其结果可能是建成一道新墙,圈到了更大的空间;也可能是新墙没有筑成,旧有的领地也丧失了。左晖曾跟媒体说,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结果,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贝壳没做成,链家也没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