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是否会演变成全国性危机?
陈振铎:浙江的新高考方案导致很多对物理有兴趣的普通考生不敢选考物理。该方案若仓促推向全国,是否会演变成一场危机?
更新于2017年9月30日 08:02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陈振铎
9月24日,浙江一位普通母亲平日里只有零星阅读量的个人公号,以一篇《物理之殇》在几天之内就达到“十万加”。这位母亲记录了浙江新高考改革后儿子参加物理选考时发现的问题,比如大多数普通高校对物理不做要求、精英大学对物理又有要求,这使得物理选考变得尖子生云集,而新高考的赋分机制会使得对物理有兴趣的普通考生选考物理对自己不利、影响高考总体分数,结果选考物理的人数断崖式下降。
财新网追溯信源看到网传数据显示“2016级考生选考物理从以往的7-8万人骤降至1.2万人”,直到9月23日选考课现场确认最后期限,仍有学校或家长让学生紧急改掉原来的物理科目。面对公众的恐慌,浙江考试院9月28日出面,认为该数据是谣言,但财新网认为官方未对物理选考趋势进行回应,而今年6月的高考中物理考生急速下降以及本次报名中部分学校和家长的反应,已经无法打消考生和家长的担忧,显示出这次风波不仅仅止步于此,这引发了对全国新高考改革浙江试点整套方案的争议。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2017-10-16 12:48
1010128345_FT 选择多了,但是却不会选择,不懂选择,也是一种悲哀。强烈支持高中开设专业选择指导课,不要等到高考完面对满目的专业名单而一头雾水。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学生“想不到”,家长无意识,老师~~真不知道老师怎么想的,,从未被启蒙--在专业选择当面。就连当年选择文理分科都是自己瞎琢磨的,没有人指导。
回复 支持(2)
反对(0)
2017-10-12 00:05
jacopo820 既然是改革尝试,应该为改革承担一定的不合理空间,第一次尝试就能做到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考生及家长而言,并为因此受到损失,“不适应”不应该是衡量一项改革成本的唯一标准。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老三届重新步入考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合时宜,不符合教育制度,但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培养了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社会的中坚阶层,影响力至今尚存,我父亲就是那一届的,今年即将退休,从山沟走向城市,从黄土走向技术岗位,得益于当时的英明决策。当然了,任何改革的成败需要实践来检验,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实践的摸索来解决并不断优化。一项制度的变革势必会影响部分人的权益,作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其不是针对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因为录取依旧以省为单位,与非改革地区的考生并不存在横向的竞争关系。
回复 支持(2)
反对(2)
2017-10-08 09:19
zr819928_FT 本质没变,别的都没有用,只是让学生和家长更受罪。
回复 支持(4)
反对(1)
2017-10-05 22:22
Me 现在回想起来高考结束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真的一头雾水,高中从来没有老师指导过我们,这些专业到底具体干嘛的,那时候只知道要考个高分选个好学校,就没想选专业也那么重要,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就看着专业名称,自己半蒙半猜选的,希望以后的教育制度越来越人性化实用化吧!
回复 支持(1)
反对(0)
2017-10-04 14:36
liuxin.bleach_FT 举个例子,马哲文科学得快还是理工学得快?很明显马哲理工科学后很多直接可以用的。背后隐藏的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一种填压一种灵活运用,很明显选理工把大部分填压的人都筛选下去了。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7-10-04 12:43
pascalnee 私下觉得高考改革基本上可以参考房地产改革的难度。从下方怎样改革都影响不了上层企稳的根基。未来肯定要变动,学生的学习已经跟不上社会普通阶层未来的人才追求,想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科技发现速度,就必须改革,但是还要企稳,这就造成百姓明知如此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田。跟房地产差不多。
回复 支持(1)
反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