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坚持“刚”着,方有“凯歌”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850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坚持“刚”着,方有“凯歌”

旧事还没全说尽,新年就开始了。有个话题我憋了一周,四下看了看也不见有人谈,所以还是决定,先把这次作业补上,再正正经经地迎接新年。

去年底上映的两部电影,《芳华》的豆瓣评分是7.8,《妖猫传》是6.9,在大众审美的眼光里,陈凯歌似乎是输了冯小刚一城。然而,比较的意义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证明这俩人的相遇何其难得。一件挺奇特的事儿是,同为中国电影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陈冯二人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还从没有像这次这样,当面锣对面鼓地赛一场。

1984年陈凯歌执导《黄土地》的时候,冯小刚只是剧情片《生死树》的一名美术助理,用他自己的话说,更像个工头。等到1993年《霸王别姬》横空出世,冯小刚的工作重心刚刚转到电视剧领域,那年他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只不过,这仍不是冯小刚独立完成的作品,他的名字得署在郑晓龙后头。

从1993年开始,勤奋又不挑活儿的冯小刚年年有作品,虽然也经历过连着多部电影不过审的坎坷,但多年媳妇儿总算熬成婆,一步一个台阶走上了“华语贺岁片之父”的位置。唯独在2005年,冯小刚在电影《夜宴》上多耽误了点工夫,影片没能在当年上映,结果就错过了与陈凯歌的《无极》刚正面的机会。

反正二十多年来,这俩人一直就这么或人为或巧合地避开了对方,这回要不是《芳华》临时换档,他们也碰不到一起。

在电影圈中,陈凯歌是根正苗红的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则是卡在第五代和第六代中间,不尴不尬地这么一位。媒体们眼里,陈凯歌的对手也从来就不是冯小刚,他的对手是张艺谋,他和张艺谋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毕业后一直屡有争锋,甚至两人不光在艺术上比,在生孩子的事儿上也较着劲。

一个不太中听的事实是,无论是圈内还是舆论,都不太常把陈凯歌和冯小刚放到一起做比较,因为这多少有点“厚冯薄陈”的意思。说白了,尽管冯小刚捏着鼻子拍出来的许多电影,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快乐,给投资方带来了收益,但就如同郭敬明始终进不了正统文学史一样,冯小刚的商业电影一直无法在艺术维度上获得肯定。

但现在,情况改观了不少,尤其是在2007年拍了《集结号》之后,加上后来的《一九四二》,一切都在证明,冯小刚个人的表达意愿和艺术追求,正在一点点胜过对纯粹商业利益的向往。纵然是票房惨淡的《一九四二》逼着冯小刚拍了《私人订制》来还债,同时为了还让影片过审的人情,他还去当了春晚导演。但总的来说,人上岁数了,不差钱了,稍微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了,冯小刚基本熬出头来了。

可是,2007年之后,陈凯歌却没什么像模像样的大作品了,从《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到《道士下山》都反响平平。其实这些作品也不是都不好,主要还是《无极》把陈凯歌打进的那口井太深了,他需要用这些电影,一步一步地从井里爬出来

所以说,终于来到《芳华》和《妖猫传》,基本熬出头来的冯小刚,碰上爬出井底的陈凯歌,谁分高谁分低俨然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会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说一句:这些年你辛苦了。

在冯小刚和陈凯歌的生命历程中,一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考验着他们俩,这就是“我和比我更优秀的圈子”的问题。

冯小刚的成功,离不开以叶京王朔为首的大院子弟圈。出身总后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郑晓龙,拉着冯小刚一起编写了《遭遇激情》《编辑部的故事》和《大撒把》三部戏的剧本,还合作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出身训总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的叶京,不仅在《甲方乙方》中客串了大款尤老板,还无偿给冯小刚调了一个营的坦克,只为拍摄巴顿将军那场戏;至于同样和叶京出身训总大院的王朔,更几乎成了贯穿冯小刚一生的贵人与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冯氏幽默,就是对王氏幽默的高级戏仿。

在这个营养旺盛到溢出来的圈子里,来自普通家庭的冯小刚是个nobody,所以他最擅长的是放下身段,见到王朔叫王老师,见到叶京叫叶老师。孟广美曾在一期《圆桌派》中谈到一次有冯小刚参加的饭局,她说:“没想到以他的身份,能把姿态放到那么低。”圈子里盛传,冯小刚夸人是一绝,他自己也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写道,有一次为了让片子争取过审,他请人吃饭,席间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这是陈凯歌这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1965年,13岁的陈凯歌考入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在他的班级里,政府副部长以上干部的子弟就占了20%以上,更有些是元勋之后。他曾会议称:

“(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议论不为外人所知的军国大事,甚至包括核武器试验失败的消息;或者在外地度假之后骑回一辆出口或进口的自行车。尤其在周末的课后,班主任会当众宣布干部子弟同学留下开会。在其他同学纷纷退席时,他们会漫不经心地谈笑坐下,以后又一脸庄严的走出教室。我在当时很羡慕他们,相比之下又自觉不弱,因此就更刺激我想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

面对难以逾越的等级差距,陈凯歌说:“我被过早地深深地刺痛了。”

可事实上,陈凯歌也是自带光环的。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艺术工作者家庭,父亲陈怀皑是出名的电影导演,母亲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后又改做电影剧本的编辑。对于张艺谋和冯小刚来说,投身影视圈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找出路,或多或少有偶然的成分,所以他们一开始什么都愿意做。但是对陈凯歌来说,拍电影、当导演,是子承父业式的自然发展,是一种命中注定。

小学时代,陈凯歌就是全校瞩目的对象,文采口才俱佳。他所住的家,早先是一座前清王府,哪怕是在饥荒年代,陈家也偶尔能吃上内蒙古打来的黄羊肉——走出北京四中,他就是当时这个国家里最值得羡慕的百分之一。

当百分之一遇到未必有自己优秀,却一直比自己高级的千分之一,心里的坎就不那么容易过去。因为父亲不是党员,陈凯歌在班级里一直处在边缘地带,甚至连班主任都跟他说:“你不要背家庭包袱,注意克服小资产阶级动摇性,领导上还是信任你的。”这种话搁谁听了都能明白过来,它所表达的是,领导压根不信任你。陈凯歌对所有的圈子心怀忌惮,大概就是从北京四中开始的。

后来陈凯歌进入电影圈,才发现自己对当时整个环境的全面领先,相比于同行,他还是太有文化,太有见识了。他严格贯彻着“艺术要表达艺术家思考”的创作原则,在第一部电影《黄土地》里,他给挑水的女演员说戏:“你挑的这不是水,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理解这个瞬间,就能理解陈凯歌一直以来是想拍什么样的电影,以及为什么他说,自己只能和知识分子做朋友,自己一家人一直不在娱乐圈内。

和圈子的关系,影响着冯小刚和陈凯歌的人生路径。冯小刚的态度是攀援,陈凯歌的态度是旁观。除去二人的个性差别,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既包括偶像包袱,也包括个人的起点和自我期待。他们本来都是局外人,只不过现在一个挤进了局中央,另一个还是在局外。

在我心目中,电影分两种,一种叫苹果电影,一种叫洋葱电影。苹果电影是那种味觉单一,但是好吃好卖的商业电影,比如冯小刚早年的《甲方乙方》;而洋葱电影是那种追求内涵,故事内核一层套一层,能拆到第几层全靠观众本事的艺术电影,比如陈凯歌早年的《荆轲刺秦王》。

相比于《黄土地》和《霸王别姬》,我更倾向于把《荆轲刺秦王》视作陈凯歌的代表作。《黄土地》因为有张艺谋担当摄影师,所以片中的许多元素并不是属于陈凯歌的风格,而是张艺谋的。至于《霸王别姬》,也多少有些意外的因素,因为陈凯歌一开始并不看好这个剧本,认为它太戏剧化,若不是制片人徐枫200多个小时的反复游说,陈凯歌并不会拍这个戏班子的故事。

真正能代表陈凯歌的就是《荆轲刺秦王》。剧本从1992年写到1997年,最后是陈凯歌亲自动笔写的本子,场面布景也费时费力,整部戏的投资花了八千万,是当时的中国之最。甚至,陈凯歌还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角色,亲自客串了吕不韦。这部电影有和《妖猫传》同样精妙的选角,比如用李雪健饰演秦王,用王志文饰演嫪毐,而在爱情、战争、杀伐、权术之中,陈凯歌是想通过这部电影问一个问题:用卑劣的手段,完成伟大的目的,是合理的吗?这种哲学思考,也是标志性的陈凯歌式电影特色。

显然我们都能感觉到,《荆轲刺秦王》和《妖猫传》的母题是颇为相似的,它们所关注的都是个体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可奈何。作为一部洋葱电影,《妖猫传》的外壳是大唐风流,里面裹着唐玄宗与杨玉环、陈云樵与春琴的爱情幻觉,弱女子与盛世王权的不平等对抗,普通个体面对不公时的沉默反应,以及敢于站在权力对面的少年勇气。

令人惊喜的是,《芳华》其实也是一部洋葱电影。它里面的时代风采和人物命运,虽不如盛唐那么宏大,但也开始涉及民族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文工团的人都是杨玉环,在需要时被深爱,在不需要时被舍弃,普通小人物在大的时代浪潮中随波逐流,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芳华》中的何小萍,也很像《妖猫传》中的阿部仲麻吕,她在没进文工团之前对部队充满各种理想化的向往,之后梦想狠狠破碎,正如同阿部仲麻吕一开始认为唐玄宗是宇宙之王天真赤子,后来发现,哦,他才是真正的幻术师。

一不留神写了这么多,不能没完没了,该结尾了。最后想说,趁着两部电影都还在映,大家不妨再去看看,也许把它们并置而观,我们都会有新体会。记得冯小刚曾经评价陈凯歌:

“他就该呆在象牙塔里,思考人类、民族性的精神问题。在中国电影导演里,厚重这个词也唯有陈凯歌接得住。”

这是不是又一个典型的冯氏吹捧?我说不好,但我觉得冯导您努努力,兴许也能帮着分担一下这个词儿的分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