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35岁,研究生刚毕业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5885205249882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35岁,研究生刚毕业

半熟财经·2022-10-16 06:33
辞去工作考研的“大龄”职场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v2_8fc1ec443cc44230a78bba5cbbc6f132_img_000

文 | 王雨娟 王莘莘 李莹

编辑 | 余乐

读完研究生,李沛东正好撞上35岁门槛。许多工作机会能否拿到,悬在一线之间——大概率仅年龄一项就会被关在门外。 

当初选择大龄读研的时候,李沛东的目标是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城市。但是现在,她的要求并不高。

“只不过是钱多钱少的事,” 她说。“大不了,家门口基础的文职工作肯定能找到。”

考研前,李沛东是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二胎宝妈。她在内蒙古一家基层人民法院当了好几年公务员,职位是助理法官。由于严格的遴选制度和激烈的竞争,她始终没有机会当上法官、敲一次审判锤。她的老公在天津做旅行代理生意,一家人分隔两地。考研到天津,提升下学历,再回归就业市场,“应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在临近毕业时,她才发现形势远不如想象中友好:去公司只能做基础岗位,自主创业风险巨大。考回公务员则似乎更加困难——研究生毕业考公只有35岁这一次机会。20多岁的同学们早早制定了考公计划,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啃起来,年轻人的劲头给她很大的冲击,“比不过。”

这个迟来的研究生学历,虽然有些软性价值——提高自我认可度、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学到了知识——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助力十分有限。

考研热已持续数年,且仍不断在攀升。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涨了两倍,从2011年的151.2万人暴涨到2022年457万人。其中就有一群像李沛东一样的人。这些未在本科毕业后直接继续读研,而是在社会打拼后重返校园的人群,在网络上被称为“大龄研究生”。

今年以来,关于大龄读研人群的讨论在网络热度不减。一则“45岁阿姨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的豆瓣帖子更是引发热议。

年龄是大龄研究生们要面对的一道门槛。年龄限制在招聘端很容易得到验证。资深HR陈玉琴坦言,35岁是招聘者眼中的分水岭:基础岗位、一线岗位、不吃经验的岗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体力的岗位,都不会考虑35岁以上者;只有管理岗位和高精尖岗位会考虑35岁以上的候选人。35岁分水岭的起因,来源于考公限制——许多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要求是35岁以内。近年来,这一要求外溢至几乎所有行业。

有多年工作经验,但依然只是基础岗位,没有晋升到管理层,又过了35岁,“那职业生涯大概率就到头了。”杭州一家安防行业公司的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林知新认为。

此外,还有许多藏在水面下的障碍和心酸等着他们。考研的辛苦、读研两三年的机会成本,很难换来毕业后真正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待遇。

v2_786ca3f8050546fdb4f4ccb5597be694_img_000

为读研使出浑身解数

许多大龄考研人的故事,开始于心结。 

早在本科期间,王诗阳就埋下了读研的种子。2012年,正读大三的她去韩国交流一年,最大的感受是没学够,在韩国也没有待够。但是由于钱不够,她不得不放弃留韩读书的想法。 

本科毕业后,她就开始为读研密切筹划,边工作边学韩语,还攒了近十万块钱。 

2015年王诗阳脱产备考韩语时,她兼职教一位在广州做韩国化妆品代工厂的姐姐韩语,姐姐的一句话点醒了王诗阳:“现在给我一天时间,特别希望我一个人静静地在酒店躺半天。”她当时觉得,想学些东西,还得趁早,在没有家庭、没有负累的时候。由此坚定了读研决心。 

李沛东的学历渴望则更早。她的第一学历是大专。自小家境优越,觉得同学努力也比不过自己家境,高中以前误以为学习没用。晃晃悠悠到报考学校时,分数够上三本,但被人忽悠“三本还不如好的大专”。后来她又自考了本科,但始终解不开心结。 

考进法院之后,单位人才济济,她没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在哪,拼劲就上来了。于是开始边工作边准备研究生考试,这一备考,就是五年。 

大龄考研人的备考过程很艰辛。他们几乎都不能像学生阶段一样,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

被热议的45岁阿姨,日常除了工作,还需兼顾子女教育,生活琐事也不容松懈。她的学习时间来自每天中午回家,抽出一小时学习,每天晚上下班,雷打不动地从晚上7点多学习到深夜。 

曾经的本科同学们,男生大部分在银行工作,女生则大都成为家庭主妇。她时常感叹:“当年班里那么聪明的女生,结果变成这样。”而她从未停止学习。 

李沛东则是在应对公务员工作和带两个小孩子之间挤出时间学习,几乎天天晚上熬夜学习,“熬得满脸大痘。”考前一个多月,母亲来家里帮忙带两个孩子。那是她唯一能全力冲刺的一段时间。 

考上之后也不轻松,失去了收入,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王诗阳到韩国读研后,为了维持生计,还不停地做实习和代购。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从每天6点做到12点,或者从下午4点做到晚上10点。身边同龄人在赚钱买房时,她还在刷盘子,人生节奏似乎被甩在了后面。 

除了投入努力与金钱,机会成本则是更大的代价。 郭阳因读研丧失了抓住一个小风口的机会。在他读研期间,好几位大学同学加入一家独角兽公司,抓住好行情,拿到了翻倍的薪资和期权,甚至有人一年能攒下几十万。他原本打算研究生毕业后也加入这家公司,可读到研三时,公司就由于不可抗力轰然倒塌。他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积累财富的机会流失。 

v2_e2cd461e91e04c52a5f65d1cfcf964dc_img_000

年龄限制

费劲心力拿到研究生学历,喜悦之余,限制也随之而来。 

李沛东触碰到年龄限制更早些。研究生复试现场,一位老师直白地问:“年龄这么大了读研,想过之后干什么吗?”就读期间,李沛东的好几位老师都比她年轻,“老师还要跟我说您,看公务员还是要尊敬一些。”老师们年纪轻轻就有博士学位、副教授头衔,是天津市引进的高级人才。她特别不好意思,自己34岁了还在读硕士。走到就业市场上,她正处在“35岁未能跻身管理行列”的尴尬境地。 

人力资源专家们对大龄研究生并非全是负面评价,但他们承认对这个群体总会有所犹疑。 

在某上市地产公司从事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陶笠表示,硕士毕业在28岁以上,是一个相对大龄的状态。 很多大龄研究生毕业后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体制内的工作,“如果到企业里拼搏,劣势会相对比较明显。”

公司顾虑的是,有的大龄研究生是反复考研、考了很多次才考上的。面对这种应聘者,公司会考虑其进来之后的学习能力。

年龄偏大还可能会带来代沟和是否合群的问题, “他的年龄可能跟大多数有资历的老员工差不多,但工作经验却无异于新员工,这种矛盾会让他在公司的位置相对比较尴尬。” 陶笠说。 

在陶笠看来,对比正常一路读书下来的研究生,此前有过工作经历的大龄人群唯一的优势,就是其之前在行业的积累,“读研之后如果继续在原来的行业,我们会觉得他工作经历和工作技能的可迁移性比较高,这样上手 (新工作) 会比较快。” 

资深人力资源陈玉琴看到“非正常时间”读研的简历,通常会有这样的反应:是不是第一学历比较弱?对之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如果是去国外读,会不会是“水硕”?但她也认为,这样的候选人是对自己有追求的,知道不断进步。 

正在读研三的心语又站在了秋招路口,七年前本科毕业后,她从事了五年企业宣传工作,读研后,她拥有了更多的积淀。这次秋招,她希望能找到新闻媒体的核心采编岗位。 

心语内心也很清楚,研究生毕业31岁的年纪并不占太多优势。“ 研究生学历,这确实是一个门槛,但具体还是要看自己的硬实力。 ”此前,心语实习的过程中,在研究生身份的庇佑下,并未因为年龄而受到过质疑。但现在面对就业,在事业单位的招聘中,可以解决户口的岗位都会对应聘者年龄有一定限制,而31岁的她刚好卡在线之外,这也让她有些年龄焦虑,“选择的路子比别人稍微窄了一些”。 

壹壹今年研究生毕业,恰好卡着年龄要求考编“上岸”。但是,她在小红书上发帖,希望能“劝退”一些大龄准备考研的网友。她告诉我们,毕业报考的时候,就非常明显地能感觉到许多事业编都限制在30岁以下,而今年她持续关注这些岗位的招考,有的甚至将年龄限制到了25岁硕士毕业。回想起研三考编的那段时期,她每天都焦虑到睡不着觉。 

壹壹告诉我们,她在小红书上看到许多鼓励大龄读研的评论,点进主页一看,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甚至许多人会以“不读研也是30岁”为理由鼓励询问者去读研。 

“他们没有经历过,可能确实不了解这个年龄的焦虑”。能够刚好卡着线考上编制,是壹壹在四川大学读研以来最幸福的事。 

v2_d979b669926540d5806e599742f92bea_img_000

大幅提升难

2018年开始做猎头的张铎萧认为,大龄研究生进入私企的不多,因为这部分人选择考研大概率是为了重新获得应届生的身份,从而考编、考公——目标直指体制内。 

另一方面, 如果不是为了考公,大龄研究生实现改变生活的目标似乎难度更大。

相较而言,互联网公司和私企对应聘者的年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本科毕业于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郑强,26岁辞职考研,毕业后成功入职一家互联网企业。相较于五年前本科毕业所找到的基层物流工作,他现在的月薪翻了三倍。通过考研,他从物流管理跨考到了应用统计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工作,现在也基本实现了他最初期待的“工资大幅提升”。不过他也承认,现在的工作与原来自己的预期有所偏差。 

猎头张铎萧分析道,重返校园读研究生能增加技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市场,便于更有竞争力地转行与扩大自身就业范围。 但研究生学历绝非万能答案。“指望拥有研究生学历就可以高枕无忧,避免失业的风险,或者是数量级增加薪水,这些想法是很缥缈的。”

小白现在是北京一个自媒体公司的互联网运营,1992年出生的她在北京工作三年之后,在朋友的鼓励下报考了北京大学的艺术硕士。因为经济问题,她就选择了非全日制,万一没考上还能继续工作。考试结果出来后,她被调剂到了河北一所普通一本院校。 

在读非全日制的过程中,她换了一份比较清闲的编辑工作,以同时兼顾周末的课程与平日的工作。据她观察,某些企业会青睐非全日制的硕士,面试时HR也比较欣赏她能在工作的同时提升自己。 

v2_0f5f45eb2586412e95d9aebfd984b217_img_000

小白那一届的非全日制毕业,还能拿到应届生身份,不过因为校招工资较低,她就直接放弃了。本以为可以看看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应聘时也并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公司抛出橄榄枝,小白告诉我们,这两年研究生的就业市场也比较寒冷,她身边许多辞职读研的朋友,现在找到的工作工资还比不上读研前。 

读完三年艺术硕士,小白还在原来的行业做着差不多的工作,在薪资上和事业发展上都没能看到明显的变化。现在她正在寻找机会,希望能通过社招进入传统报社, “虽然薪资比现在的工作低,但是胜在稳定”。重来一次她也还是会选择读研。“虽然学业很累,但是至少获得了一个文凭,回到校园也是不一样的体验。”

张铎萧还认为,一路读到研究生,在精力最充沛的年龄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往往更能成为专才。大部分某一线条的技术总监,CTO等均为同一专业不断深造的专业人才。而大龄读研所获得的学历往往更适合成为全才,所学的专业更加贴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他的观察里,许多人本科读法律,研究生读金融或投资类专业,他们既可以通过本科时期人脉与知识获得优质项目,还可以利用研究生知识进行项目的启动与落地,更容易当上高管。 

也有人冲出了应聘的框架,走出自己的道路,也得以冲出就业市场的诸多限制。 有了在研究生期间的阅历,王诗阳没再按部就班地找工作,而是赶着国内自媒体大潮回来了。 

回国后,她转换思路,注册了传媒公司自己做起了运动博主,准备慢慢做大后签约自家博主。不再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是她在读研前后的明显转变。她变得乐于不断尝试新方向,不拘泥于老板的要求。 

“研究生学历只是实现路径的一个跳板。” 

(应受访者要求,林知新、李沛东是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半熟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