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前路漫漫,西瓜再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pjhubs.com/2022/04/11/talk1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仔细一想已经在西瓜呆了整整两年多了,再多呆几个月就是三年的老瓜了。看着西瓜变成如今这番模样心中有太多的感触。去年 11 月份的时候我还没有产生过离开西瓜的想法,也一直觉得西瓜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随着自己在视频创作这个领域里做的事情越多,再加上仅仅通过自行车圈就能看到越来越多西瓜本身产品层面的问题后,搭配着几次其他团队的同学旁敲侧击的勾搭,思前想后,还是离开了给了我巨大成长的西瓜。

发生了什么

万事总有它发生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三任 leader 的替换,公司内外都有在传出一些西瓜负面的消息,在这种情况我都没有感到任何的诧异,反而觉得非常正常,毕竟高层之间的流动在字节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但从去年 11 月开始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组内同事转岗去了抖音基础技术,我此时内心才稍微动摇了一下,就感觉一种淡淡忧伤浮上心头,叹气我们团队怎么没能把他留住,感觉十分遗憾。

我之所以如此喜欢他除了技术层面非常 nice 外,人也非常的好。刚开始我与他只有网上一面之缘,毕竟当初在校时大家都是理想主义之人,都活跃在那几个少得可怜的 iOS 社区里。当初发现他也来到了西瓜时感觉自己又充满了能量,不管是榜样的挑战还是同事工作上的交流,我都十分喜欢与他一同共事,甚至后面还模仿了他在工作中使用英文写文档和注释,但实在是难以达到“信达雅”也就作罢。

时间往后我慢慢的发现 Android 组的同学也转走了一个,过两天对面也转走了一个,再过一周斜对面也转走了一个,甚至后面整个产品团队都换血了,直接三个核心产品同学都转走了。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的那一个月内,这波连环操作看得我实在是“夺命三连”,发生了什么?怎么大家都走了?为什么一走全走了?刚开始我也以为是正常年底了人员流动,虽然一下少四五个人勉强还算得上流动吧,但知道后来我才得知怎么产品大 leader 也走了,当初他来到西瓜时我可是非常认真的听了好几次他的豪言壮志般宣言,也确实是让我明白了不少关于视频产品到底关注的是什么,应该专注什么的内容。但这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发生如此多的事情我最开始因为沉迷年底大需求中无法自拔。

年后回来,认识了算是全新的产品团队,也看了1、2 双月 OKR 以及 3、4 双月 OKR 目标,我从未如此关注过 OKR 总结和对齐,可以说这是我在字节两年多以来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我想看看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团队到底会在什么方向上发力。然而 3、4 双月 OKR 研发和产品 OKR 都对齐完了,也没看到今年的产品规划。

有时候确实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我们走太快了还算走得不够快。个人推测是不是因为产品层面并没有太多的动作才导致研发团队在制定研发 OKR 时才杂糅了如此多的重构和优化,以至于让团队双月目标看上去变得更丰满一些。尤其这个双月的团队 OKR,看得我也十分迷惑,这些东西要我说如果是放在一年前的今天完全不足以摆到台面上说这么多,就是一个顺手或者子项的事情罢了。

说到团队氛围的话,我们明人不说暗话,而且都写在自己的博客里了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最开始团队氛围我非常喜欢,甚至还有各种视频创作大赛、体验流程专项优化等等有趣好玩的活动或者事情,但这些东西都虎头蛇尾的,我严重怀疑当初的 leader 一拍脑门想做,下面的人也一拍脑门的迎合,leader 一旦发生变动,下面的人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用做这些事情了。反正在这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来看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越到后面甚至我都懒得反馈也懒得参与,总给人一种没有韧性感觉。中间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慢慢这个团队我就不喜欢了,也感觉大家变得不够生活和向上,变成过于追求绩效管理,虽然冲着绩效去做事情这点没错,我也没有异议,但如果大部分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因为要完成某个人的 OKR 或者绩效目标,我真的觉得大家都在演戏。

我觉得身为一个视频创作工具团队,没有形成很好的一个团队特色,或者说最开始有特色,但到了后面趋于平凡。大家几乎没有人剪视频,如果非要说一个月至少剪一个,目前就我所知除了我和另外一个 Android 同学,但他也没有做精细化的剪辑。换句话说就是我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个视频创作团队该有的氛围,大家不剪视频,那就对整个创作流程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不知道创作者们可能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

我之前一直都是“唯产品论”,产品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在这个全新的视频内容平台里我之前是真不懂,但来到创作工具后,几乎每一个需求我都在跟 PM “干架”,但凡你是个真正的用户,你就完全可以明白什么东西是好的,尤其你还可以实现它的时候,你更能明白怎么做是最正确的。然而字节很多产品并不像外界所宣传的那般神奇,或者说其实大家也并不是什么都会,人无完人都能理解。我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团队当初令我感到羡慕氛围日渐消散。

没有一个小 leader 去统筹团队的事情,还靠着目前的小组长的方式去推,事情肯定都还是做,但整体的团队氛围会因为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统一而变得日渐低迷,之前我也觉得团队氛围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点,但时间长了你会慢慢发现,环境是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更何况这个团队还是离创作者们如此的近。

实话实话,我一直觉得西瓜的技术氛围没有任何问题,我这里要提的这点非常简单。年前团队要推 Swift 化,个人觉得做这件事太晚了,或者说西瓜做这件事太晚了,虽然从 20 年中旬开始就已经在解决一些混编问题,但落地到各个子业务和团队上真的太晚了。但就算如此,当我在团队 Swift 化 kickoff 上听到小组长发出了一个质疑“如果有其他人问为什么要做 Swift 化这件事,要怎么回答?是不是因为需求变少了?”。听到这句话我都尬得不行,18 年在滴滴做 Swift 化时那还是 Swift 4.0,都没人质疑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异常,怎么现在 2022 年了还有人问出如此幼稚的问题?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慢慢积累了一些团队技术上的负面因素,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不质疑基建能力,不质疑混编能力,不质疑团队熟悉度来质疑如此幼稚的问题是怎么想的,这行业的大方向趋势是真的看不见吗?

除此之外我对整个团队技术氛围也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正在做的一些技术优化我也觉得不错,但我个人对 Swift 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来做这件事的,事到临头被抛了如此一个冷水实在是令人感到尴尬,甚至都又再次产生了到底是我们跑得不够快还是跑得太快了的错觉。可能正是因为日常都在慢慢的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或者说对这个团队在做一些整体上的操作时越来越看不惯,搞得自己对技术本身失去了不少兴趣,甚至已经萌生出了彻底不做 app 的想法,想当初自己是多么喜欢做产品的一个人啊,怎么现如今就变成了这般摸样。

甚至我都开始怀疑到底是这家公司的原因还是这个团队的原因,又或者是我自己的原因,对技术的敏感度下降得越来越厉害,完全没有当初那般永远灵敏的嗅觉去感受技术浪潮的变化。事到如今可能真的得换一个团队,或者重新接触一些全新的东西给到自己些许刺激才行了。所以最近从三月份开始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直在跟自己对话,我现在到底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团队,需要一个什么成长,想要做什么产品,真正想要去做什么东西等等。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去年的年终总结中说了,以后自己的兴趣点可能并不会像之前那般投入这么多精力了,主要是做太久了,感觉整个人都僵化了,思维框架和思考方向都被固化了,再照这么下去感觉就把自己越做越窄限制死在一个技术方向上了。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同学并不赞同,肯定要做深入才能有竞争力嘛,是,这么认为是没错。但又有没有想过 iPhone 也就 15 年左右,那这 15 年前这些开发者都是凭空出现就掌握了 iOS 的开发能力嘛,这必然不是。我也做疲了,其实早就疲了,主要是没看到在 iPhone 或者智能手机这个平台上可以玩出什么新鲜东西来,我现在只求 apple watch 可以再加把劲,硬件能力再开放一些,求 apple AR 搞快点,硬件设备快点出。而且我个人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大前端工程师,再往前走一些定位就是 T 字型人才,现在是适合再拓展拓展横向能力了。

其实在做西瓜剪辑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在自救了,总算感受到了另外一个客户端方向,做剪辑工具可太刺激了!我强烈推荐认为客户端或者认为大前端的日常工作都是 UI 仔的人都来做一做剪辑工具,你可以完全感受到什么叫纯客户端的魅力,所以我最近转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去做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化的剪辑工具。

西瓜创作侧分为作者产品和创作工具两个子业务方向,但在研发侧都是一个团队,之前也拆开过一段时间但现在也都合并为了一个完整的团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淡就行,平常做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垂域的事情。作者产品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服务好作者发文过程和发文后的服务了,比如视频发布页、活动发布页以及数据、内容管理页等等,这块业务在西瓜这个内容平台上必不可少,而且完整的发文体验有助于平台整体的生态演进,但创作工具可不一定了,我们来细细说盘一下这个事情。

西瓜这个平台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太细节的数据也没必要从我这里知道,大家总有一些渠道可以了解到,简而言之就是西瓜原本的特色内容因为政策原因受到了一部分打压,想做大而全的事情尽可能的涵盖全,这我也没问题,换句话说西瓜的整体业务情况大家是不用担心的,需要时间慢慢去沉淀和改进。但我所在团队或者说是小组,主要负责的是在西瓜端内的创作工具,也就是剪辑工具。去年的整体目标产品侧都还在说做出中视频内容特色创作工具,提供一些中视频特色剪辑功能。这套说辞我是非常喜欢并且赞同的,因为在公司内部下已经有了剪映作为移动端打头阵的剪辑工具,在西瓜端内如果还是持续性的投入大量人力做一些精细化并且与剪映趋同的剪辑功能,必然是不可取的。

但经过过去一年的时间以来,我也没看到做了多少专门服务于中视频内容的剪辑功能,再加上几乎要都把嘴皮子说烂了的“西瓜的创作者偏小白”,就冲着这个画像,再结合那套“做专门服务于中视频内容的剪辑功能”说辞,这二者你细品本身就不是一个悖论吗?并且在过去的一年中就在这个悖论的大背景下,做出了更易用的模板工具,使得小白创作者在西瓜端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快速发布“模板化”视频。

西瓜的模板工具第一版我也有参与在其中,在做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后续会开放给作者“自定义模板”的能力,让创作者可以固定例如片头、片尾以及滤镜风格等等常规化内容,后续做多期视频直接导入素材即可,然而后续毫无动静(负责模板的产品也转岗了),不过后面倒是有听到反馈说如果做了自定义模板,会有一种让人在做作业写填空题的感觉,刚开始听到这个说法好像有这么个道理,但现在仔细一想来,这不正是说明了产品设计得有问题吗?有谁会觉得每天吃饭喝水睡觉是在做作业呢?每一天都不一样,都在接触新的东西这才是生活的证明啊!

说回西瓜端上的创作工具本身,我们再来仔细的想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才能抛弃 PC/mac 上的专业剪辑工具,甚至现在剪映专业版出来一段时间了,移动端剪映 app 基本上一马当先,仔细想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才会到西瓜端上导入素材,再进剪辑最后再发布走完一套流程呢?

嗯,很有可能就是连剪映都不知道的真小白用户,这些小白用户在西瓜端内做了例如曲线变速、智能挡脸和去水化这种交互如此复杂,理解起来成本如此高的功能,真的是符合小白用户的预期吗?从我自己的思考来说,这些功能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需要的,但对于小白用户来说是根本无法良好使用并融会贯通的。小白用户的预期是什么?非常简单,你就让家里的叔叔阿姨辈,年龄大概在 35 到 45 这个区间,你就直接让他们用,如果他们能够流畅地剪完一个视频并发布成功,这才代表了你的定位没问题,整个功能的链路是没问题的。

反之,就不要老是把进入西瓜剪辑内的这波创作者定位为所谓的“小白用户”,既然他们不是小白用户,又想他们要创作出符合西瓜甚至字节中视频整体调性的内容,那我们的剪辑工具可以变得自由度更高一些吗?双击文字贴纸或者字幕元素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唤起键盘进行修改,而是必须一定要把指针跳过去呢?这个问题一年半以前我就已经提过了,但除了我之外都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去看,嗯,可能是我剪视频的方式不对,嗯,一定是我的问题。

之前也说了,过去的一年西瓜端内的创作工具目标是中视频剪辑工具,虽然没有做出有多少符合所谓中视频内容的剪辑功能(个人认为),反而是做了太多剪映应该做的事情,在剪映已经有的功能我为什么还要进你的西瓜里专门进行剪辑呢?总之就是做了很多既不达到移动端快速剪辑诉求的功能,也达不到满足小白用户快速成片的预期。

好在今年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产品层面可以从剪映 app、剪映专业版和西瓜创作工具三个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字节中视频创作工具,这对于产品角色来说非常利好,而且我也认为这件事是非常正确的,这点一直觉得抖音拍摄器做得很棒,很多东西你就是只能在抖音上拍,就算拍不了在极个别特色功能或者想用某个道具,你也只能在抖音端内完成。但西瓜扛着字节中视频平台这面大旗,我也一直没有看出到底在中视频创作工具上做了什么特色的东西。

如果非得说模板工具是一个快速保证中视频特点的手段,但可悲的是西瓜的推荐算法对模板视频是打压的,不确定这个事情模板 PM 到底清不清楚,这件事我还是在食堂里吃饭时从头上的电视反馈里看到的。

这件事我觉得太可悲了。换句话说,做中视频的模板工具如果还拿短视频那套思路来强行接入的话,最终成片上就是很尴尬,我自己试了下几个模板,每次尝试每次都放弃,永远也只有模板提供的预览视频才是最符合这个模板的,但凡你跟这个模板预览视频调性差别不同,拍摄手法不同,转场也不同,就算拿着这套模板的字体、开场、背景音乐甚至是滤镜等等这些东西你也完全无法做到相同的效果,就别说相同了,能有 30% 的预览视频味道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居然把剪同款也接入到了模板中,这到底是在做什么啊…

用户既然选择了在西瓜看中视频,必然是想要看有获得感的内容,而且“获得感”这个词也是你们自己说从用户口中得知的,那限制套了这么多统一模板,甚至都上到剪同款这种短视频属性如此强的制作路径了,用户看这些批量化生产的内容真的还能有所谓的获得感吗?我不知道产品团队是怎么思考中视频这件事的,甚至我都严重怀疑到底每周剪一个视频的产品同学到底能有多少,不过产品 leader 还是在认认真真的剪视频的,而且在西瓜的粉丝和收益都非常不错,我觉得其他产品同学可以直接对齐下你们 leader 的发文质量和水平。他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一个个非常热爱这个行业,非常热爱西瓜的一个人,我也十分佩服他的韧性,做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

所以我个人觉得西瓜创作工具这个方向在整个中视频战略下就显得很奇怪,小白用户服务不好,专业用户照顾不到。今年的目标说是要做“智能剪辑”,可以说这彻底推翻了过去一年所做的事情,去年的目标是“具有中视频特色的创作工具”,今年直接变为了“智能剪辑”,如果智能剪辑最终目的是做到 GoPro Quike 那般自动识别裁切并拼接出不同素材间的关键元素,我觉得非常有搞头,也确实会成为西瓜未来的创作工具的一大利器,但仅仅做到更好的剪辑工具根本不够,大家之所以喜欢看一个 up 主的视频,肯定是他所做视频的领域、视频风格、水平甚至这个人本身很欣赏,然而还是回到之前说的,模板工具正在抹掉这个对于一个 up 主来说最重要的人格化认知,这点是非常不合格的,不能因为数据在涨就认为它有价值,它就是符合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有些时候数据并不能代表任何问题。

我反而觉得如果西瓜创作工具想要符合好中视频这个内容,就一定要作者意识到他们在做的是“中视频”,中视频与短视频最大的区别就是中视频在完整的交代一件事,在完整的讲述一件事,一定是在分享某种东西,一定是想告诉观众一些东西。短视频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人性最黑暗的那块需求是什么,整就完了。而且短视频天然就无法承担价值内容的载体,它就天然不适合。经过我这将近 90 期视频的拍摄、制作和分发过程来说,也算是小有心得,做中视频一定要让观众自己觉得获得了什么东西,一旦观众觉得自己获得到了什么,那你就成功了,获得的这个东西可以是开心快乐,可以是知识,可以是做道菜更可以是装修、看书总结等等,总之你就把自己当成老师,观众全是学生就好了。

所以有这种目的导向后,做一个符合中视频内容调性的创作工具的路线就显而易见了,提供的剪辑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创作者向观众去表达内容,但今年的目标变为了智能剪辑,啊~完全不符合我对剪辑工具的理解,而且就算 GoPro Quike 做的很好,整体出片的效果也很棒,但我也一次没有用用过,因为对于每一期视频我都很珍惜,我都很想把更完整的故事交代给观众。

其它部门沟通

结合以上几点,大概是从 2 月中旬开始就萌生了转岗的想法,这个想法一出现脑海中下意识的就出现了“剪映”这个产品。之前也在和其他同事业余开玩笑说“如果我要转岗了可能会去试试懂车帝”,当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换到“行业”中去看看,这里说的行业指的是真正的行业,比如汽车行业,而非西瓜这种内容平台,我想去接触更加垂直的领域,吸收一些更多垂域上的事情,但后来仔细一想我并不喜欢汽车行业,可能只是被“困”在西瓜太久了,太想出去看看别的产品罢了。

后来看了剪映团队的招聘要求,基本上都是在广州和深圳,在北京的岗位几乎没有,换 base 我本身也是很乐意的,在北京也确实是呆腻了,毫无生活可言,个人觉得如果没有对子女教育要求的话,我猜北京应该是最不宜居的城市了吧,甚至剪映还有三亚的岗位,看到这里时我内心还小小激动了一下,但夜深人静时翻来覆去睡不着时,想着这么快回海南还是不甘心的,不是说不好,而是我觉得自己还没到允许自己回家工作的时候,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去感受。

接下来开始逛公司所有的产品列表,除了剪映外还看了掘金、时光相册、番茄和智创团队。其中时光相册是当初对接需求的一个同学 Q 的我,看了看他的以往 OKR 做的事情,仔细思考后还是算了吧,去时光相册还不如就在西瓜,简单明了来说我非常不喜欢这种单一属性无法发挥用户主观能动性的产品,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都是在业务之下。智创就是支撑了字节所有音视频产品如轻颜相机、剪映、抖音等等音视频创作功能的 SDK 团队,本身并没有产品关联,但作为一个音视频剪辑中台做的事情我非常喜欢,但同样也仔细想了一下,现阶段还是不太喜欢做没有专门供需产品关系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昧的做中台服务支持,长期来看满足感也会慢慢降低不少。

番茄包括了番茄小说和番茄畅听,我本身是一个好书之人,所以对番茄小说之类的阅读类 app 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当我真正的把番茄小说下到手机中打开时,看着满屏的例如《今晚她来了》、《总裁助理成长记》、《夜色佳人》等等之类不入流的垃圾网文小说立马卸载,先后不到 5 分钟。虽然它可能在业务数据上表现得不错,也展示出了非常强大的成长力,但这就像当初半次元那般一打开 app 就充斥着大量擦边内容的垃圾平台来说一模一样,对这个社会的成长毫无帮助,赚的实话实说也是彻彻底底的人血馒头钱。可能以后会好吧,但以后的事在如今这行情怎能说得准呢,这其实跟我最开始来字节时,西瓜整体的调性非常相似,各种影视拆条和擦边球内容充斥着整个平台,好巧不巧,那个时候数据远比现在好得多了去了。

掘金,唉,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我已经好久没有在掘金上发过内容了,距离上一次发文已经是整整一年前了。我觉得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掘金被字节收购后,整个社区发展的方向又变为了数据导向,字节做内容产品就是有这个臭毛病,什么内容数据好就狂推相关内容,殊不知这一套在技术社区上根本行不通,也导致了掘金社区现在充斥着大量 UC 标题党,当初那种小清新做精品社区的感觉彻彻底底的丢了。更令我感到郁闷的是,你一技术社区用“打卡集矿石”和“抽卡”那一套低俗的用户增长手法干啥啊…你可是技术社区啊!被收购后在顶 tab 夹杂大量字节内容就已经让人非常恶心了。

但话说回来,掘金确实是我转岗的备选,看了相关同学的 OKR,对 iOS 缺口非常非常大,在本文写作之时仅有一个校招同学在苦苦支撑。做的事情就很正常了,正常一个内容社区应该需要有的掘金目前都需要。原先沉迷掘金时对当初写沸点的那个老哥还挺感兴趣的,用 Texture 苦哈哈的写了一套高性能列表内容渲染框架,效果不错,据他自己所说就是维护成本太高了,然而现在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已经被下线了。

这么算下来,我的目光又回到了剪映,然后猛的发现我其实可以不用局限在 iOS 本身,可以拓展到剪映专业版,在加上我最近对剪映专业版频繁的使用,兴趣已完全不在移动端剪辑工具上了。也看了好多剪映专业版同学的 OKR 和团队 wiki,做的事情可真是太有趣了,尤其是最近的剪映专业版 280 版本,上线了调色工具,直接把达芬奇那套核心调色能力集成在了一个 app 里,搭配剪映之前已经具备的众多特色能力,对于创作者来说完全就是一大杀器啊!甚至我已经开始看了他们的各种技术评审文档,刚好也和自己对以后不再投入过多精力在 app 上一拍即合,正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外界因素来推动我进入这一阶段。

开始找相关同学并把之前已经写好的说明材料一并发了过去,隔天就开始聊了,出乎意料的快!明确得知北京无剪映 app 的岗位后,我开始争取剪映专业版的岗位,前提一定要是做剪映专业版才行。但因为我本身工作这几年中对 C++ 接触的是少之又少,为了提升转岗通过率一招制敌,还是拖住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一个星期中疯狂补各种 C++ 的知识,虽然我有种预感转岗的结果肯定是没问题,但这种更换技术栈学习一套全新的东西确确实实又重新激起了我的欲望。当然了,如果剪映专业版在 mac 上是原生开发就好了,那必然可以更嗨一些,但现在也没问题,跨 PC 和 mac 算是直接一步到位了。

剪映专业版的沟通我很满意,leader 和组长直接一面搞定,首先是双方非常符合才能如此顺利,我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剪辑工具的强烈诉求。整体面试过程个人认为还算 OK,但好多 C++ 的东西都没听过,或者是听过但已经忘了,又或者是细节比较模糊,好在对方并没有过于刁难,毕竟主要目的是看看最终的熟悉过程需要多久。

又过了几天,对方答复可以推进流程,但因为处在绩效周期,推荐先等到绩效确定后再进行本部门沟通,近期可以先通过制定的 roadmap 先行学习。这真的好棒!我看了下列出来的 roadmap,虽然说有新东西可以学习非常兴奋,但这些东西都是我之前想要去接触,但又考虑到接触了又没有实操的场景而放弃,这回总算可以好好搞一把了。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就是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挤时间来学习这些东西,每天都非常充实,非常喜欢这种状态,已经好久没有重回如此了。

本部门沟通

与剪映专业版的同学聊完后,就开始了等待绩效确定,虽说你司可以举报绩效违规操作,但这其中的成本可以绕过去就绕过去,不必硬碰硬。这其中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绩效确定好了,先跟 leader 说了转岗意向,前后先是跟组长聊再是跟 leader 聊,与组长聊的时候一切正常,也把我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大致都说的差不多了,但跟 leader 聊完后我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的结果有几点,首先是我对 leader 这个人总算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次是让我更进一步的确定了人无完人,对前辈一定要谦卑但也一定不要妄自菲薄。在此次聊天之前我对入行比我早的前辈们都是十分敬仰的,也一直都是抱着非常虚心请教的态度去,此次谈话后,今后我大概率也会保持该状态继续,但不会再做任何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有些东西可能被伤过一次后再也不会愈合了吧。

那么谈话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如此不满呢?让我慢慢道来。首先,leader(下文称“前辈”)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他并不清楚“工具”和“多媒体”这二者结合后能够带来多大的价值,我在谈话中反复提及了“工具”,我想要做工具,我想要做“精细化”的工具,他却说“工具可大可小,每个人对工具的定义不同…”,这话说完我其实挺想反驳的,照你这么说那其实所有的 app 都可以归类为工具,抖音西瓜是视频内容工具,微信是通讯工具,手机是工具,所有的人都是社会运行的工具,这话说的本身就没意义,强行上价值,不管细节先来套一个大概念,我也是从这里开始反感。

接下来说了他之前在猎豹做“清理工具”,手机内存、进程等的清理工具,并以此延申出做这些东西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用户也不再关心。这也是我觉得他并没有理解到“价值”本身,在此之后他也问了我对工具的理解,正好借此机会较为仔细的交代清楚了。我心中的工具一定不需要一百多人围绕着这一个产品去做,也不需要每天黏着用户不放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一定是用完就走,只在你需要的时候才用它才记起来你有一个好用的工具,这点我从剪映身上看到了,我不需要剪视频的时候一定不会打开它,但凡我需要剪视频了就一定会优先选择它,而不是 pr 或 fcpx,因为它更好用,让我用起来更没有负担。

前辈说“…那你目前有在做什么工具上的事情吗?…”,这可说到我心上去了,这是个好问题!细节就不展开了,大概就是在思考做一个骑行训练分享工具,这其实就是 PFollow 的升级版,从前年就开始有这个想法,去年开始做了个开头但后面有些细节还没想明白,今年准备再好好思考思考具体的差异,因为这过去的两年中我一直在观察自行车运动这个赛道,慢慢发现这个市场非常非常奇怪,大家可以接受跑步、游泳、篮球、棒球甚至是高尔夫有专业的装备,但却无法接受就应该具备更高专业度的自行车运动有专业装备这件事,穿个降低风阻的骑行服会被家里人说是不是要出去“搞基”…其实最让大家无法接受的是,一辆自行车为什么可以跟一辆小汽车一样贵,顶级车的价格完全可以拿下一辆本田飞度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太多太多了。

其实仔细想想自行车运动确实是相对非常省钱的运动了,一辆车可以骑至少五六年起,一年花 3k 买新骑行服(如果不买顶级的话根本不到),剩下的就日常消耗品了,比如圈刹车个把月骑得勤换个刹车块,碟刹车基本上就半年起换,极其省心,就怕你没时间骑。所以在国内如此庞大的市场下,现在的厂商们的服务只做到了生产和售卖这一层面,个别国外牌子例如闪电崔克抓住了一点服务至上的理念,践行得不错,就年后到现在北京都开了多少家分店了,疫情前这都无法想象。然而就算这样,也会发现这个市场有太多的空白了,并不仅仅只是周末组个收费相对高档的骑行活动拉出去拉回来,路上好吃好喝伺候着的这种休闲拍照局,还有一大把的训练取向选手需要被照顾,国内在训练这块几乎完全空白,除了一部分省队背景转业余专业队的职业半职业车手们有着教练的安排,剩余那些没有办法进入职业队的业余车手们呢?更别说衍生出的相关硬件、人身装备等等,这块细说起来有太多东西可以聊了,在这块我也是个新手,也想着做些对行业有用的事情,并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预感,我可以做出一个东西来。

透露出了我并不想做那些从服务端拿到数据后就渲染的事情,想要做一些更能发挥客户端优势的事情。说到这里我下意思地看了看他,就这一看,不经意的让我看到了他嘴角不不满意的上撇,并补了一句“所以你认为客户端在做的事情都是这些吗?”,具体可能并不是这么说,但我能够记下的核心思想就是这样了。我当时特别特别想说“是的”,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选择来到西瓜创作工具团队的根本原因。我之前做了太多太多的所谓“数据渲染”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认为换一套 UI,改几个 icon 所带来的数据上涨跟我本身的技术成长有关系,数据好了但我能够明显感受到我的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成长。这些事情并不能让我感受到客户端的魅力,只会消磨我对客户端的热情,我喜欢做客户端,但不喜欢做这些事情,或者说做这些事情一点都对不起我所拿的薪水,也对不起我这么多年来对客户端所投入的汗水,更对不起我自己。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基本的顾虑还是要有的。

说到这里如果场景并不是在公司的会议室里而是在某个饭馆上,我完全可以袒露心声的说一遍心路历程,但我还是委婉的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了我的想要有一个变化,我认为在移动端上做剪辑工具并不能满足我对精细化工具的追求,也不能满足我对多媒体技术的成长。然而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来了,前辈继续说了一堆他关于“人生目的”的看法,并延申出了我现在毕业三年正好是做深技术的时候,让我把时间拉得更长去看,去看最终的那个目的是什么,对自己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这个东西要我好好想一想,并且前辈说他并不看好 PC 端,还举了他前几天 review 的一个硕士毕业 10 年才升 3-1 的同事例子,嫌弃人家成长慢…

如果说前面只是铺垫的话,那这里就是高潮了。我完完全全不认可他这里说的所有东西,尤其最后的点睛一笔“我并不看好 PC 端”,天哪!我不禁感叹是瞎了吗???还让我拉长时间周期去看,往前拉 10 年往后拉 10 年,PC 端应用它该在还是在啊!反而往前拉 10 年,你司还在头秃哪个换壳产品数据好呢,还在纠结冲第一个 10 万 DAU 移动端产品呢!这说的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更何况怎么会有人得出不看好 PC 端应用这个结论,你可以说产品不在 PC 端发力,但 PC 端应用是一个健全产品体系下必不可少的一环啊!飞书这么明显的例子是真的瞎了吗?

还跟说我们所看到的存活得很好的产品和团队都是已经成功的,而这些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也没说要复制这些成功啊,更何况我也并不想做这些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上市就是成功,估值百亿美金就是成功吗?难道我做一个小而美的工具,让部分群体用户使用开心的产品就不是成功吗?就一定非得是被几千万甚至几亿用户所使用的产品才是成功吗?一定非得是毕业七八年就要 3-1 就是成功,硕士毕业十年后才是 3-1 就不是成功吗?一定非得是坐上你现在坐位置,管百来号人才叫成功吗?

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尤其为什么一定要拿别人晋升来举例,硕士毕业 10 年后才升 3-1 这有错吗?这成长就慢了吗?你有经历过人家经历过的事情吗?没经历过人家经历过的事情那么你凭什么说人家成长不够快,难道一定要每年都晋升一次才叫成功是吗?到这里我已经彻底反感了。

“所以你现在还是认为更想做一些符合自己兴趣,发挥自己能力的事情。”,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说你更想做一些证明自己技术很强的事情罢。这不废话么,年轻人不做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难道要我变成那些一天佯装有事做,然而疯狂摸鱼的老油条吗?我可以证明自己技术很强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难道我要到四五十岁再来证明我技术很强吗?我现在有能力有机会让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什么不去?我为什么要呆在一个自己一个月都不打开的产品部门下呢?我也很明显的说明了,从年前大半个月到现在快四个月的时间,没有一个产品需求,我所喜欢做的事情正在消失殆尽,需要找另外一个正处在积极向上,有很多创作链路上事情需要做的产品,这就是我给自己找的解决方案。

前辈说了,“…OK,你是因为没有看到产品的动作没有新增需求,所以你的解决办法是换一个有动作有需求的产品…”,整体大致的意思就是,产品需求不是越多越好,一个接一个的产品需求也不好,并说我可以多增加技术深度。到这里我可就又有话说了,从进入字节到现在,我非常非常反感动不动就说“要不然你做个技术需求吧”,这话说的就像是“要不然你多赚点钱吧”一毛一样的道理,我没有活干哪来的钱?不写需求怎么发现问题?每次有人问我要不要做技术需求时,刚开始我为了照顾面子都说“没问题,有机会一定做”,再到后来的“别催,我发现了自然会提”,后来事实证明,当我提出一堆问题,甚至是产品问题时,就开始跟我盘优先级了,开始盘这个事情需要 PM 决定,这个事情目前人力不足,这个事情确定交给我做后,过了几天又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原因是“考虑经验不足,这个事情交给 xxx 来做更合适一些”等等。

前面也说了,有些东西一旦被伤过他就再也不想继续了。这就绕进死胡同了嘛,你要求工作经验,我不工作哪来的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日常多使用产品,多发现产品问题。从一开始我就提了满满一个文档的问题,前段时间因为没需求又开始搞问题收集,我又列了一堆,又没有一个成型,列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绩效吗?说明这件事是你做的吗?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发展到现在都已经佛了。搞不懂为什么一个纯业务研发团队能搞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再说回跟前辈聊天这事,我觉得将近 4 个月的时间产品团队没有盘出下一步发展策略是非常有问题的,而且当初进入这个团队时就是冲着做的事情,现在这些让我感兴趣的事情没有了,我想走了换一个能够让我更有兴趣的团队,反过来还要让我觉得是自己的错?要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团队不适合自己?我也挺奇怪为什么作为一个研发工程师这么纯粹的岗位,还有如此多的条条框框,后面都甚至直接交待了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格,喜欢和用户更近,喜欢做自己用的产品。如此简单的道理我反复强调了 N 遍,最后居然还能扯到让我多思考思考职业规划…

不得不佩服这说话的艺术,不管说什么都能够用套话套牢你,让你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回去好好多想想自己的问题。而且他们一直认为我所做出的这个决定非常仓促,很突然。每次被强调这一点时,我都恨铁不成钢,求求大家了,早点下班回家多看看书好吗?“大多数迷茫,一瞬间成长,没有突然的事情”这个道理还需要我这个晚辈去说明吗?难道真的以为我是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后就来提了这个事情吗?

最后还有一点,在谈话过程中我十分明确的表明了我是一个“独立开发者”,我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想吃掉整个大前端的东西,现在有个机会可以让我吃掉大前端最后一块拼图,就应该抓住他,而且我也并不认为从移动端技术栈切换到 PC 端技术栈上是个问题,幸亏当初在滴滴实习时已经在做客户端和前端的事情,老早就已经接触跨平台等等相关事情,脑海中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轮廓,要不然这个机会还真就流逝掉了,更何况经过我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在滴滴实习中所做的那些客户端和前端甚至跨平台的事情,让我对“大前端”这个概念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这其中的具体难点在哪。

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次下班回家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给了自己无数个问题,也做了无数次回答,最终的结果是对我后面的成长只会有帮助。可以说明的是,在这些重大转折点的判断上,我对自己的判断从未失误过,如果读到这里的你之前跟我有过接触想必你也有所耳闻。

以上就就是我跟前辈说的细节版,具体谈话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拓展得很开,只说了一些重点,中间可能还有很多东西遗漏了,但无伤大雅。总而言之我并不认为此次谈话符合我对这位新 leader 的预期,并且我对他整体而言是不满意的,他的履历背后所带来的东西可能在技术上非常符合对技术团队 leader 的认知,但就从我与他的这一次转岗沟通而言,我对他这个人本身对这个行业、对这个团队、对“工具”本身、对职业发展本身是不满意的,或者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认为他的成长也挺慢的,经历过创业浪潮洗礼的人才不应该是这样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我经历几位 leader 以来,第一次没有被 one one 过的。

本次转岗说了很多,虽然这确实是我的第一次转岗,但也是我深思熟虑了将近一个月后做出的决定。严格意义上来说,做的事情越多,对业务越熟悉就越能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后面产品人力越来越不足,眼看着产品同学一个接一个的转岗或离职,很多之前明确的事情又慢慢变得不明确了起来,我也越来越难看懂自己所处的这个团队未来的发力方向在哪,可能变化就是机会,但我接受不了没有一个长期目标反复横跳的团队。

可能有些人会问都这样了你还不离职换家公司?其实我对字节不管是目前所处的位置还是所做的事情,甚至是整个公司大盘下的文化氛围我都觉得非常好,并没有感受到外界所说的那些恶俗的事情。如果网传的那些事情未来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话,也请大家放心,我会好好跟它玩一玩的。

写到这里猛的发现,这次转岗的出发点我是非常简单清晰明了的。目前所在的团队无法满足我想要更多的在“剪辑工具”上的成长,我想要去接触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我想要去做更多精细化调整的事情。我以为在谈话中会得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去做自己更感兴趣更经常使用的产品,居然让我产生了“这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错觉,被各种教育“你选的方向有问题”、“PC 端不行”、“现在是做深技术的时候”(现在是你生三胎的时候咋不生呢?)甚至是被质疑从大一到现在支撑我在这个行业里“仗剑走天涯”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尝到了甜头还不继续做,我是傻子吗?只能祝愿大家未来都更好,祝愿西瓜剪辑工具能够做出更多符合我们中视频作者的创作场景功能,祝愿西瓜未来更好。我们剪映专业版见!


以上所有内容从 3 月初到 4 月中旬,横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的谈话内容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能凭着最深刻几句话的影子补充我对这次转岗的个人想法,我一直坚信变化是很好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是也是极好的。当你对一个方向或者一件事情有了较多深入的思考后,现有的团队或平台不足以支持你想法的实践,完全可以换一个团队或公司,而且一旦有这个想法后,就不要轻易被眼前的可能昙花一现的“红利”所诱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眼睛可能会欺骗你,但你的直觉不会,因为它才是陪伴你成长到如今这般模样最真诚的朋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