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最关心我们吃饱饭的老人,一路走好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33289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关心我们吃饱饭的老人,一路走好

首席人物观

· 2021.05.23

23.5万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最关心我们吃饱饭的老人,一路走好

00:00 13:06

!1400x855&ext=.jpeg

文丨首席人物观,作者丨小满,编辑丨江岳

5月的阴雨笼罩在长沙城,这座素以热闹与欢快闻名的城市,陷入了与这绵绵春雨无比契合的肃穆和悲痛之中。

22日下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湘雅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无数人周末下午的安逸宁静被划破。在长沙,人们涌向湘雅医院,将鲜花和水稻摆放在门口,表达最朴素也是最诚挚的哀悼。下午更晚些时候,当灵车出现在长沙街头,所到之处,这座城市的喧嚣都消失了,车辆鸣笛致敬,行人一路小跑追随,以最大的力气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1400x971&ext=.png

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对一位国之大士的道别。

每一个不饿肚子的国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缅怀。有人说,“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今天,我们也以最朴素的方式回顾他的一生。关于“人的一生如何才更有意义”,袁隆平的逝世,或许也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思考的种子。

01

战争与动荡的残酷,原本是写在袁隆平人生最初记忆里,最浓重的笔墨。

1930年,一个男婴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

父亲袁兴烈非常高兴,将这个诞生在“隆”字辈的孩子,起名唤作袁隆平。“平”字,一是象征着孩子的出生地北平,二是寓意着“家族隆盛,世事昌平”。

1400x1708&ext=.png

然而,身在动荡年代,这显然是个奢望。

袁隆平出生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并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自此,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正式打响,袁家也开始颠沛流离,沿着平汉铁路上南迁北徙,辗转奔波于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湖北汉口等多地。

1939年5月,日军对重庆发起持续2天的大规模空袭,导致4000多人当场死亡,20多万人无家可归,袁家正暂居在此。

“一想起来就心里发紧,不过,这场战争也叫我从小懂得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侮,我们中国必须强大起来。”一颗种子,在袁隆平心中生根发芽。

在重庆,他度过了自己的整个求学生涯,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鼓舞下,当时还在西南农学院读书的袁隆平,走进了重庆市的征兵办公室,决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前线。

中国最传统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在少年袁隆平身上已经隐隐闪现。

他身体很好,尤其擅长游泳,当年有同学在嘉陵江落水,他扎进江中,一口气游出十几里搜寻。很快,他通过体检,成为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

可惜,战事放缓,他在整装待发之时接到新命令:留校继续读书,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袁隆平“弃笔从戎”的愿望就此落空。他也随遇而安,毕业分配时,对工作要求只有一条:要在长江流域。最终,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安江农校任教,一所阮江江畔的学校。

!1400x743&ext=.png

那个特意用“学校有电灯”来留住这位大学生的校长大概也没有想到,日后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粮食供应的传奇,会从这里开始。

02

在安化农校,袁隆平记得两场梦。

一场梦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夏天,学校已经无米下锅,不得不给学生放长假,但老师们的吃饭问题还是无从解决。在梦里,袁隆平吃到了香喷喷的扣肉。

另一场梦,是他住在生产队长家里的那段时间。梦境很美,“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事实上,两场梦的底色,都是苦的。

梦到吃扣肉的那段时间,正是什么都没得吃的时候。

安江农校把农学系的试验田每位老师,让他们“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袁隆平也分得一小块土地,他全部种上了萝卜,因为生长周期最短,但实在太饿,他经常等不到萝卜长大,就拔掉吃去了。没几个月,萝卜地就彻底绝收了。

在饥饿的摧使之下,原本就体态清瘦的袁隆平,只剩下皮包骨头,甚至身上的每一根血管都清晰可见。

盛夏时节,半昏半醒的袁隆平走在路上,抬头就能望见光秃秃的树杈交错盘生,每一个大树除了树冠顶部之外,几乎都没有了叶子。

看着迎面走来的村民骨瘦如柴,面色发绿,他知道大家已经开始吃树叶充饥了。

后来,安江农校的老师们只能和附近的老乡,一起在村里吃大锅饭。

做法很简单:往锅里倒上一小杯油,然后把红薯的藤蔓、老菜的茎秆、拔来的野草全部扔进去,最后炖煮成一锅糊状的食物。起锅后,七八十个人分食。

那段时间,袁隆平住在了生产队长老向家里,原本壮硕的老向现在也是瘦骨嶙峋,当知道袁隆平是在大学搞育种后,他几乎央求着说:“袁老师,你是搞育种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种一亩田就相当于种了两亩,那该多好啊!”

那番恳求,袁隆平记了一辈子。

“连种田的人都吃不饱,像我们这种学农出身的人能说没有责任吗?”

03

袁隆平开始憋足劲头研究水稻。

1961年7月,袁隆平上完一天课后,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安江农校的水稻试验田。

他每天下课后都要来这里看看,挽起裤腿仔细察看稻田的生长情况,但就在这天,他在无意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株形态特异的稻禾,它的个头要比旁边的稻子高出了一大截。

袁隆平仔细观察这颗苗株,发现在这颗稻禾之上,竟然长出了十多个八寸多长的稻穗,他弯下腰仔细数,竟然有230多颗谷粒——这是普通水稻的两倍之多。如果用它作种子,全国水稻产量可以提升一倍。

“鹤立鸡群”,袁隆平给它取了名字,还用一条布带做了记号。他摩拳擦掌,准备抓住这个实现抱负的绝佳机会。

然而,等到第二年夏天,“鹤立鸡群”播种长出的秧苗,只长成了高矮不齐的稻株,完全不是他设想的样子。他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却在发呆中突然想明白问题所在——循着那道闪现于水田里的灵光,他又做了查验,确定,“鹤立鸡群”就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接下来,他需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1400x1016&ext=.png

蛮干成了他唯一的选择。烈日当空,袁隆平没有助手,查验苗株只能亲自上阵,他弯下身子一个稻株一个稻株地寻找。劳累加上酷暑,让他经常在跨过一道田埂时,双腿突然发软,身子一晃,就倒在了稻田里。

很多年之后,他才知道,当年成功找到那颗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概率,是三万到五万分之一。

命运显然垂青了这位不肯放弃的年轻人。1964年,他终于找到这颗梦寐以求的苗株,档案中如此记载这一历史时刻:

“196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大垄试验田洞庭早籼稻田里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然而,十年动荡的出现,让这项研究很长时间都止步于“关键的一步”。期间,袁隆平甚至遭遇阻挠,辛苦培育的不育被人一夜之间拔空,索性,团队捡回5棵,自此远走他乡,奋力保全。

这项研究的真正推动,直到1975年才出现。这一年,袁隆平团队培育出的“南优2号”制出了大批种子,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后,平均亩产超过了四百公斤,其增产量超过普通水稻的30%左右。

在育种前线劳累了整整14年袁隆平,终于把当年在老向家做的美梦,变成了更真切的现实。他可以放下包袱,痛痛快快睡个安稳觉了。

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这个即将结束动荡,拥抱新时代的古老国家,吃饱饭,为此后几十年的崛起,提供了最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毕竟,人人都懂,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

袁隆平也等来了荣誉加身。1981年,他拿到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号自此叫响。

04

“谁来养活中国?”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这个犀利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我们国家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而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耕地的面积开始急剧减少。

袁隆平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人,要靠自己养活中国。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逐年增加。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唐·帕尔伯格曾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他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

“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

他把这次所得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用以奖励为杂交水稻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这个基金会今天仍然存在,发挥着鼓励农业科技生产的作用,即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1995年,袁隆平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袁隆平在这一年成为了首位获奖者。

2006年,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了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荣誉和钱财,对于袁隆平从来都是身外之物。他的名字,在1999年就价值1000亿,但他从未谋取个人经济利益,“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我讲究朴素大方”。有一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仪式,他戴的领带出自路边摊,只花了10块钱。

他劳作一生,不从离开试验田。半年前,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海南三亚举行,项目攻关领导小组的首席科学家,依然是袁隆平。

!1400x964&ext=.png

袁隆平说:

“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100后’。”

就在5月9日,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专家组选取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打谷,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远超设计预测亩产量的900公斤。

13天后,袁隆平在长沙湘雅医院离世,走完了91年的风雨人生。

袁隆平说,这一辈子他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1400x666&ext=.png

他说,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有记者问他,是否害怕大饥荒时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他摆摆手。“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用一生,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今晚,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家的餐桌,用一碗白米饭或者白粥,向老人致敬。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袁老,一路走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