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育中的“有为”和“无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07922.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教育中的“有为”和“无为”

教育就是一场“20年后再相会”。摒弃肤浅的即时效应和功利观,树立20年观念,着眼于20年后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来制定今天的教育大政方针,需要对社会整体进行务实宏观的把握,对未来有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对当下现实有透骨的思考和观察,对社会微观层面上的执行有时刻纠偏的警醒和途径。加油,中国教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品品(二十年前的北大毕业生,专业横跨国政、新闻和艺术。现于上海一所艺术院校工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去年开始,“双减”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我所在的群里,讨论双减政策的家长们不绝于耳。双减之后,面对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我们该如何“家校合作”来带娃?

讲起来,我娃倒真可以算是“双减”政策的一个提前问路生,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不择校、不补习,一直都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学校都是辖区里的公立学校,办学很有理念,不鸡娃,不题海,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小学离家走路不过五六分钟,中学也在骑车10分钟的范围内。不舍近求远,不但家长接送起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时间尤其是睡眠时间不被挤压,他们完完全全可以把耗费在路上的时间用来做一点更有价值、更愉快的事。

不补课,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定力,在这个内卷时代。好在身为老母亲的我,素来不爱八卦,也从不参加任何关于“鸡娃”的讨论,因此也就很好的与鸡娃环境相隔离,不受影响——其实这一点蛮重要,家长要有定力,孩子才能不被干扰。我们就是不想在课外重复学校生活——要学,就学学校没有教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我们还是学了一些的。

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搞学习,尊重孩子个性和特点,也正视需要拼搏的现实。尤其在初三冲刺这一年,整个家庭都在承压中共同成长,从老到小,都经历了实打实、硬邦邦的升学压力测验。

综观我娃这几年的学习历程,身为老母亲的我,感觉非常欣慰的是,孩子通过学习,整个人越考越好,也越战越勇,这离不开整个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为——所以我一直不太同意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观点,在我的认知中,人的一切都是“有为”和“无为”的有机结合,教育同样也是“有为”和“无为”的结合——永远保持敬畏之心在拼搏。

关于教育中如何“有为“如何“无为”,多年前我在娃校的一次发言中曾经提起过这组理念,今天把原稿拿出来再念一念,本想提笔总结一下这些年的育儿体会和感受,突然就这么消解了。我把发言稿贴出来,稍作改动——因为是发言稿,所以保留了语言上的最初特色,请大家多见谅,也愿与各位家长共同探讨“”双减“下的有为和无为。

以下为发言稿(略有改动):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今天老师出的题目是“怎样的亲子沟通最有效”,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不是单纯地从一方面来思考今天我们如何为人父母,而是从一种平等的角度,让我们去重新审思我们育儿的方式方法。因为沟通,并不是信息的单方面的传达,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发出信息,再根据对方的反馈,来判断这种传达是否有效。

其实,这个题目也就是在问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来达成我们想要的教育效度呢?今天,我也带着我的疑问,和各位家长一起来探讨这个题目。

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现在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媒体上更时常有“狼爸虎妈”这类典型家长出现,他们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冲击力。我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了解一点,但是说实话,除了读完的最初刹那觉得言之有理,但是大部分时候,在生活中,当我遇上问题的时候,这些书籍的理念没有起过很实际作用,相反倒是有干扰你判断的可能。

因为这个专家说要这么做,那本书又说要那么做,到底怎么做才好?是拿出家长式的权威,还是朋友式的平等?我想来想去,只觉得混乱不清。因为办法是别人的,教育的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脱离了他人的那个语境,一旦拿到今时今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这些条条框框恐怕并不是那么的适用。因为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家庭文化是不一样的,父母亲是不一样的,孩子更是不一样的。

对我来说,我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是相对简单的,那就是她想要干什么,我想要干什么,两者怎样结合。我女儿和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孩子,有着大部分孩子都具备的特点,爱玩耍、爱偷懒、爱撒娇……好像这些也是我们大人喜欢的事情。

我对她的要求也很简单,成绩不需要做到最好,但是性格一定要充分发展,要健康、快乐——我相信这也是家长们普遍的心愿。如何让孩子既充分尊重本性的发展,又沿着你预设的目标前进呢?这其实是个无为又有为的行为过程。

无为,那就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到底是外向的,还是偏内向?是好动的,还是好静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没有绝对的一种性格类型是最好的,只有符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千万别用狗的要求来对待猫。

如果孩子是偏静、偏于内向的,就不要强求她一定要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滔滔不绝地表达,她如果没有这个表达的欲望,你即便强迫她这么做,即便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她内心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接纳这种方法,下次她还是会能躲就躲的,因为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人老做违背自我内心的事,非常不利于健康。因此无为,首先就是接纳和顺应本性。

我始终认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要做好自己,就必须顺势而为,做这个阶段应该要做的事。你可以小小的鼓励她、推动她而不是强迫她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不管效果理想与否,都与她分享这次经历的成功或者失败,你帮助她从内心来接纳这样一种方式,只有内心接纳了,她才能接受这种方式,这才是成长。

反之,有些好动的小朋友也是如此,静不下来心来看书写字,妈妈们也别着急,慢慢地鼓励他、引导他去做一些尝试,一旦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原本具备的这种潜力,他会很高兴、很自信。所以,对待孩子,别着急,慢慢来,等待他们慢慢成长。

家长别急躁,也别焦虑,今天你的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家长心理状态的一种投射,焦躁焦虑,你要孩子健康成长,首先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健康成长。

因此,我觉得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这个就是“有为”。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一切都是摸索中前行。有摸索,就要允许有失败。当你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实现这个目标那个目标时,你有没有也同样要求过你自己?如果连你都做不到,孩子为什么也要做到?这是我在家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在教导孩子之前,家长更需要给自己预留一点时间空间来规划自己,完善自己,因为家长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是孩子们提升自我精神状况和道德面貌的主要源泉,也将是孩子们获得最直接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途径。因为任何教育,都是“从言语的说教开始,以亲身的示范成就”。只有父母做个好的榜样,孩子才有可能采纳这种模式,去成长为这种类型的人。

实际上,我在家时并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对孩子的说教和约束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容易做过了头。孩子幼年时,我们说要请家长尽全力的陪伴守护他们,帮助他们构建对世界、对自我的最初认识,多陪伴他们玩耍,陪伴他们大笑,和他们一起闹一闹。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是跳席梦思,一边唱歌一边把席梦思当成跳跳床。虽然床垫有点小贵,但比起孩子的快乐起来,钱又算什么呢?体会快乐这不更重要?

从娃上学后,进入到一个社会性群体,我对孩子就慢慢从原来的贴身陪伴到近身陪伴。是的,学校有多少的“规训“,我就要给孩子多少“自由”,如此,她的性情发展才能趋于平衡,不松不紧。因为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让她逐渐拥有自我。而“我”,大千世界中渺若微尘的一个小小的“我”,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概念!

所以在家的时间,我一般会让孩子学会自己规划,自己利用时间。这其实也是一个独立成长过程。基本上我会规定好孩子的行为规则,告诉她,假如你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玩电脑、看电视等等,你必须先把妈妈规定好的事情都做好,妈妈也会同意你、甚至鼓励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己想做的事,这很关键。也许这些事情这不是家长最想做的事,不是最理性的事,而是孩子最喜欢干、最愿意干的事,哪怕这些事情和我们传统观念稍有些违背,比如说玩电脑游戏。

我其实很反对玩电脑游戏,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回避,我们只能用另外的方式方法来规范她,让她养成一种自主管理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先完成规定动作,才能去完成自选动作。

在我们家里,我很少直接去管理、辅导她的功课,当然一方面是我工作比较忙,每次到家的时候,她作业都写完了。但是我一般都会问下,当天学校的情况,看看她情绪如何。当她出现一些毫无征兆的问题,比如说,考试突然退步,从90多分退到80多分,我就会尝试着帮她仔细找找原因,分数并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考试局面,当我们找到原因时,往往也就能把下阶段的行为准则确定好,再让她执行,然后再看看调整是否有效。

在“无为”前提下进行“有为”,让“有为”生长在“无为”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才能有保障,既照顾到了自己的本性,又服从于家长的领导。换句话说,给她自由,让她在“自由“之中体会”自我“,把握自己的边界,并形成”自律“。

我曾经说过,我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她的特长技艺,而是她的性格、德育、为人处事的方式。孩子不是机器人,她是有血有肉的有灵体,有她的小智慧和小心性,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与周围的人理顺关系,才能融入到我们广阔的天地中。

其实谈了那么多,怎样的亲子教育最有效,我想还是应该要基于爱、尊重和信任。爱孩子,因此毫无保留的接纳孩子,即便他不乖不聪明,很调皮捣蛋,也从不因此心生倦意,而是尊重他、信任他,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前提下,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建议,在不知不觉的引导教育中完成自我。

因为教育的目的,也许就在于要教会人自己“发力“,因此“有为“和“无为“也都是围绕这个目的的应运而生。

85

如今双减命题下,教育减了负,然而也加了负。怎么加减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还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尝试,不断归纳总结,不断探索前行的。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引领性的社会命题,而又因为涉及到人本身,又是多么的宏深!无为,就是要尊重大千世界中这个微小的自然本性;而有为,那就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品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