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金庸的青少年时代:一个最燃的励志故事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zNTMyMA%3D%3D&%3Bmid=2650324434&%3Bidx=1&%3Bsn=d1aad212168e1b698d1a7b1c53e7131f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金庸的青少年时代:一个最燃的励志故事
Original
帅呆的sixgod
六神磊磊读金庸
2021-11-24 00:50
一九四六年,金庸带着遗憾进入报社工作。因为英文十分优秀,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收听英文广播,编译国际新闻。但他读书求学的梦想仍然执着不歇。大约在四六年底,金庸又打算到浙江大学读硕士。竺可桢校长劝慰他说:一个人求学问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都可以服务社会。金庸这才暂时放下求学念头。此后一年多,他在《东南日报》供职,然后又到东吴大学法学院求学。一九四七年,金庸读了汤恩比著作《历史研究》,深感钦佩,产生了做汤恩比学生的强烈愿望。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心中一个念头越是强烈:我如能受汤恩比博士之教,做他的学生,此后一生即使贫困潦倒、颠沛困苦,甚至最后在街头倒毙,无人收尸,那也是幸福满足的一生。”当然,那时候的金庸是无法如愿的。一九四八年,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来临,二十四岁的金庸因为工作原因赴香港,加入《大公报》,开启了一段传奇。后面的故事,大家多半都知道了,这里就不赘述了。五学者严小星曾经说,你要是读了金庸的故事,会觉得他后来的一切荣光都是应得的。因为这个人太不容易了。国难之下,颠沛流离,辗转求学,无数次地彷徨过。偌大一个中国,几乎容不下他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但这人就像个顽强的野草籽一样,只要你给他一丝读书的机会,他就甘之如饴,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时候,他都能考第一。后来,金庸晚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到剑桥去读博士。这居然招致了许多非议,不少人说一把年纪了,功成名就了,跑去镀什么金啊,作秀。这类人,就叫大嘴一撇啥都敢说。金庸求学,不是八十多岁了到晚年来“作秀”,而是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一直在“作秀”。他穿越日寇的层层封锁去“作秀”,翻山越岭百转千折去“作秀”,在不可能中寻觅一切可能的求学机会去“作秀”。读书求学,对有的人来说,是作秀、是镀金,所以他们以己度人。但对金庸而言,读书求学,是他终生不曾熄灭的渴望。甚至我觉得说渴望都轻了,应该说是他的信仰。一个时代,倘若人云亦云的不被嘲笑,麻木无知的不被嘲笑,不学无术的不被嘲笑,反倒是一个人去终生读书、求学反而要被嘲笑,那算是个什么道理?是不是搞反了?金庸的青少年经历,让人不自觉会想到司马相如的一句话: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金庸,便是成就了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如果说什么启示,也很简单,笃定自己所爱,克服一切困难去追求。行我所行,落子无悔。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