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庸的青少年时代:一个最燃的励志故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zNTMyMA%3D%3D&%3Bmid=2650324434&%3Bidx=1&%3Bsn=d1aad212168e1b698d1a7b1c53e7131f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金庸的青少年时代:一个最燃的励志故事

Original 帅呆的sixgod 六神磊磊读金庸 2021-11-24 00:50
640?wx_fmt=jpeg
文/六神磊磊 这篇小故事,是新书《六神磊磊读金庸》前不久成都签售会上的分享,整理了一遍,现在发出来。总有家长问:哪里有适合孩子看的励志故事?我想其实不用刻意到别的地方去找,看一看青少年金庸的故事就挺好。就从金庸十岁的时候说起。小事不说了,只说一个硬杠杠:学习。一九三四年那年,金庸十岁,在浙江海宁县袁花小学初小毕业。他的成绩是第一名。启蒙老师陈未东自传中回忆:“查良镛……是五年级成绩最佳的学生”。一九三六年,从袁花小学高小毕业,至此金庸的小学时光结束。成绩又是班上第一名。然后金庸考入嘉兴初级中学读书,初一结束,成绩是班上第一名。这一年里,他还读完了学校图书馆三分之一的藏书。当然,由此看来学校的藏书也不是太多。一九三七年十月,金庸升初二,书不能读下去了,日寇登陆杭州湾,嘉兴危急,学校只能转移。当时,校长张印通率领全校师生二百余人,一路流亡向南,途中极尽艰苦。十三岁的金庸也在其中。与此同时,金庸家乡海宁也遭沦陷,家里的住宅被烧光,经营的钱庄被炸毁,全家被迫逃亡。乱离之中,金庸祖母黄氏去世,金庸的母亲徐禄途中染病,亦于次年去世。可谓家破人亡。再说金庸。经过两个月战火中的流亡,师生到达浙江丽水。同年八月,七所流亡学校合并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金庸入学就读。在一度患上疟疾的情况下,金庸仍然取得优异成绩。很快地,他因“第一学期学业成绩在九十分以上”,获学校嘉奖,而后升入联合中学高中就读,获第二名。高二那年,金庸转入衢州中学就读,担任班长,成绩又是全班第一名。这已经是拿了多少第一名了?一九四二年,金庸十八岁。这时焦躁的日军侵略愈急,衢州亦被攻击,中学转移到山里,毕业班被迫提前毕业。十八岁的金庸一路向西,志向满怀,欲报考西南联大。他先乘火车到江西,不幸遭遇暴雨,铁路路基被洪水冲毁,火车无法行进。于是金庸步行翻山到江西南丰,不幸县城又陷落,只好转赴战火不断的长沙。如是辗转数月,金庸耽误了考期,不得不暂时到湘西投奔同学,去操持农场。至此,从浙江一路流亡求学而来的他已经辗转突破了日军数道防线。第二年,金庸又振作精神,从湖南奔赴重庆参加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虽被录取,但此时他经济已极困窘,无钱支付各项开支,于是未赴西南联大,而是留在了重庆,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就读。大一结束,金庸总成绩全校第一。又是一个第一。一九四四年,金庸因为打抱不平,替同学仗义执言,被勒令退学。他临时谋了一份职业糊口——图书馆管理员,在此期间抓住机会,博览群书,饱读国外文学名著。次年八月,二十一岁的金庸无法熄灭继续读书求学之渴望,给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写信,恳请获得一次“借读”的机会。信件中,他提及了自己为了求学,辗转突破日军三道防线的艰辛历程。信件部分内文如下:“恳请先生准予在贵校借读,以成生负笈后方之志……如蒙准许,生愿受严格之编级试验……如成绩不及格可即予开除,但求能赐予一求学机会……惟请先生体念陷区学生环境之特殊、情况之艰苦,准予通融借读或试读……”然而请求被拒,金庸未能如愿。
一九四六年,金庸带着遗憾进入报社工作。因为英文十分优秀,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收听英文广播,编译国际新闻。但他读书求学的梦想仍然执着不歇。大约在四六年底,金庸又打算到浙江大学读硕士。竺可桢校长劝慰他说:一个人求学问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都可以服务社会。金庸这才暂时放下求学念头。此后一年多,他在《东南日报》供职,然后又到东吴大学法学院求学。一九四七年,金庸读了汤恩比著作《历史研究》,深感钦佩,产生了做汤恩比学生的强烈愿望。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心中一个念头越是强烈:我如能受汤恩比博士之教,做他的学生,此后一生即使贫困潦倒、颠沛困苦,甚至最后在街头倒毙,无人收尸,那也是幸福满足的一生。”当然,那时候的金庸是无法如愿的。一九四八年,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来临,二十四岁的金庸因为工作原因赴香港,加入《大公报》,开启了一段传奇。后面的故事,大家多半都知道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学者严小星曾经说,你要是读了金庸的故事,会觉得他后来的一切荣光都是应得的。因为这个人太不容易了。国难之下,颠沛流离,辗转求学,无数次地彷徨过。偌大一个中国,几乎容不下他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但这人就像个顽强的野草籽一样,只要你给他一丝读书的机会,他就甘之如饴,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时候,他都能考第一。后来,金庸晚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到剑桥去读博士。这居然招致了许多非议,不少人说一把年纪了,功成名就了,跑去镀什么金啊,作秀。这类人,就叫大嘴一撇啥都敢说。金庸求学,不是八十多岁了到晚年来“作秀”,而是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一直在“作秀”。他穿越日寇的层层封锁去“作秀”,翻山越岭百转千折去“作秀”,在不可能中寻觅一切可能的求学机会去“作秀”。读书求学,对有的人来说,是作秀、是镀金,所以他们以己度人。但对金庸而言,读书求学,是他终生不曾熄灭的渴望。甚至我觉得说渴望都轻了,应该说是他的信仰。一个时代,倘若人云亦云的不被嘲笑,麻木无知的不被嘲笑,不学无术的不被嘲笑,反倒是一个人去终生读书、求学反而要被嘲笑,那算是个什么道理?是不是搞反了?金庸的青少年经历,让人不自觉会想到司马相如的一句话: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金庸,便是成就了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如果说什么启示,也很简单,笃定自己所爱,克服一切困难去追求。行我所行,落子无悔。
640?wx_fmt=jpeg
文章资料来源:严小星《金庸年谱简编》 陈夫龙《侠坛巨擘:金庸与新武侠小说研究史料辑》 末尾分享一条信息,纯友情的,可能对一些读者有用,因为正好时间能赶上。我不是中间商,无任何利益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模范书局公布消息:将线上拍卖金庸先生签名题字的一套《金庸作品集》,字是题在《鹿鼎记》上的,明河社初版一刷,内容是新修版。
640?wx_fmt=jpeg
询问了一下,当晚有多套书上拍,比如荒木经惟签名本、扬之水签名本等。线上开拍是11月24日(周三)晚7:30,这一套金庸作品集上拍是晚上9:30。拍卖和我无任何利益关系。拍品详情请询拍卖方。扫码可以进直播间。
640?wx_fmt=jpe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