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原理2.0: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思维方式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20301-e82439ef.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第一原理2.0: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思维方式

 学习有了方法 • 2022-03-01 20:00:00 来源:学习有了方法 E3225G0

1

作者|兰陵王  来源|学习有了方法(ID:xuexiyoulefangfa)

我经常喜欢向牛人请教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如果你拿这个问题来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思维方式是「第一原理思维」。”

什么是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有的人又叫它「第一性原理」。

可能很多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或者只是听说「它来自哲学和科学」。

所以对「第一原理」有种畏惧感和排斥感——听起来那么神秘,有没有人能够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我们普通人真的能够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吗?

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觉得「第一原理」听起来难以理解,你可以把它叫做「一」或者「一思维」。

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就有很多哲学家在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比如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等哲学家,他们将其称之为「一」。

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罗素《西方哲学史》

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罗素《西方哲学史》

很多哲学家开始探究物质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比如,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是由“气”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由“火”构成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土、气、火、水”构成的。

这种「探究物质的组成、物质的起源、宇宙的本质、宇宙的起源,认为万物由水、火、气、土所组成」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1

在东方,这种思维方式也在同步进行着。

老子也认为,一切产生于一,他《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还有人把物质的起源归结为“阴阳”,这种思维在《易经》里面得到了深度的体现;另外,中国古代还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们认为物质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组成。

这些都是“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只不过之前没有人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思维方式总结出来了,他将其称之为「first principle」,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原理」。

这就是第一原理的由来。

它其实不复杂,所谓第一原理,就是探索事物的起源;所谓第一原理思维,就是不断探索事物起源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亚里士多德为了保证这种起源、这种第一原理的科学性,给它加上了一些限制性条件,他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一原理。

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亚里士多德

1

简单翻译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说,只有那些“最基本的”、“不证自明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第一原理。

怎么理解“最基本、不证自明”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

这个例子就是欧几里得的五大公理和五大公设,它是史上最经典的第一原理。欧几里得仅仅凭借这十个第一原理,就推理出了整个几何学所需要的知识。

五大公理:

①等量间彼此相等。

②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③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④能完全重合的东西是全等的。

⑤整体大于部分。

五大公设:

①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

②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③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

④所有直角都全等。

⑤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就深度地感受到什么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原理。

①是最基本的

这个怎么理解呢?你可以理解为「不可从其他已有的定理演绎推导得到」,它就是起点。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思维惯性——追问事物的起因。我们认为任何事物,一定都有一个东西在它前面,即使是元起点,我们也认为它之前还有起点。

但是第一原理就是那个终极起点,没有什么在它前面了。

比如「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

比如「等量间彼此相等」,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

比如「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以强胜弱这一种结局」,这就是一种起点,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东西推理得到了。

2

②是不证自明的

这个怎么理解呢?

第一原理不仅是终极起点,而且它还是对的,不仅是对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无法证明它是对的,仅仅只能通过直觉感知它。

比如「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比如「等量间彼此相等」,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比如「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以强胜弱这一种结局」,我们虽然直觉性地知道它就是对的。但是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逻辑手段来证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对的。

为什么无法证明呢?因为它就是起点了,在它之前没有东西了。

因此我们仅能通过我们的直觉进行感知,这种直觉是宇宙赋予我们的礼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根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这些不证自明的直觉基础之上。

这点似乎李善友教授在他的《理念世界》里也有提到,他认为在逻辑之上还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只能通过感知获得。

从第一原理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李善友教授的洞察可能是对的。

进而我洞察「第一原理可能也是理念世界层面的知识,它是一种真正的、绝对的真理」。

说回第一原理的本质,从哲学意义上说,第一原理需要满足这几个特征:

①它必须是终极起点

②它必须不证自明的

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第一原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第一原理极其难找,所以有时候,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某个知识是某个领域的起点,我们都要重视它。

2

另外如果我们随着历史的河流而下,会发现第一原理还有一种全新的解释,也就是物理学角度的解释。

物理学对第一原理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我都把它归纳为一种思维,也就是埃隆·马斯克所说的「从头算」。

什么叫做从头算?

我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所以,如果我们能根据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原理,去计算分子结构和分子能量,就能倒推出物质的各种性质。(这在物理上叫做量子力学计算)

这很恐怖。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他所有的量子层面的运动轨迹,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下一秒要做什么;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地球所有量子层面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就能推测地球上所有事物下一秒要发生的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决定论。

不过对于世界是否是被决定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目前还没有盖棺定论。

但我曾经听过一个精彩的回答:

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原因,都是被原因决定的。但是这也没什么,当你跟别人说‘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很多人也能接受。但是接着呢就有一个大问题了,那就是人所谓的自由其实都是幻想,你觉得是你在做决定,实际上你的决定早已被决定了。——中国当代哲学家陈嘉映

但这跟宿命论不同,你仍可以参与进去,而且你的参与可以改变那个进程,只不过你的那个参与本身其实已经被决定了。——中国当代哲学家陈嘉映

所以,不是应该什么都不做,就做一个咸鱼,无所事事,一辈子就这样糊涂的活着。

你的参与会改变这个进程,你的努力是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的,不过你的这个参与本身是被决定的。

回到第一原理,你会发现,只要你从头算,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的就是这个第一原理思维,你只要找到那个道,那个起点,你就可以推演整个世界的所有规律。

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晚年想做的事——他就是想找到这样一个第一原理,即大一统,来解释整个宇宙的所有规律。

只是很可惜,这样的第一原理只能靠一代人不断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才能慢慢接近,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想起之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

我想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理想「每一代人不断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1

OK,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第一原理了。

从哲学上解释:第一原理是那些基础的、不证自明的定律。

从物理学上解释:第一原理是一种从头算的思维。

关于第一原理的几个具体案例

如果你还是没有完全搞懂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懂了。

一、欧几里得

在西方有一本仅次于《圣经》,而且流传最广的书,这本书曾影响了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诸多大神,它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它仅仅从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出发,就推导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何学。

今天我们中学课本里学的几何学知识,基本上全是那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推出来的东西。

想起小的时候,我们为了背诵这些公理和公设,被虐得死去活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它居然如此伟大,怪自己当时太无知。如果早点懂这种第一原理思维,我们学习起来会不会轻松一点呢?

二、埃隆·马斯克

把第一原理发挥到极致的是我的一位偶像埃隆·马斯克,第一原理也是被他带火的。

在特斯拉早期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电池太贵,当时储能电池的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

马斯克不信邪,运用第一原理,从头算,分析电池的组成,发现电池的组成不过是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如果自己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然后组合成电池,需要多少钱呢?

一算发现,居然每千瓦时只要80美元就可以,这个价格比市场价低了8倍左右。

后来马斯克造火箭的时候也如法炮制,原本造一枚火箭需要上亿元,但是马斯克从头算,硬是把发射一枚火箭的价格压低了75%。

后来马斯克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分享了这个秘密,从此第一原理开始在全世界各地大火。

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马斯克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马斯克

三、刘慈欣

我最叹服的还是刘慈欣,在《三体》第二部中,刘慈欣通过第一原理,推出整个三体最精彩的理论——黑暗森林法则。

我们来看看一下,如此令人心碎又心醉的理论,刘慈欣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首先,刘慈欣从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理得出宇宙的总物质不变,然后加上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推出了宇宙第一公理: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刘慈欣

从头算,从物理学守恒定律开始,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也跟地球一样,都存在着资源的竞争。

但这还不足以推出黑暗森林法则,因为我们人类毕竟也没有完全互相残杀,国与国之间还是存在着合作的行为,甚至我们还会去帮助非洲那些落后的国家。

但是刘慈欣敏锐的察觉到了宇宙与地球的差异,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渗透,存在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宇宙中的文明不一样,彼此之间相隔太过遥远,不存在经济和文化的渗透,不存在语言的交流,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合作。

这又基于两个第一原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如果你看了三体你就会知道,文明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爆炸式的。

我们从非洲到农业社会用了200万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用了8000多年,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只用了100年,这个发展完全是呈指数爆炸的,不出意外,我们今后科技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所以三体人感到很恐惧,才派质子来锁死地球的基础物理。

但这还不够,发展得快也依然存在合作的可能啊,是什么压死了宇宙文明之间互相合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永无止境。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愿意跟你合作。

所以,如果你要生存,你就必须遵循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刘慈欣

图片

如果大家去看《三体》第二部,在序章就能看到刘慈欣描述第一原理思维:

就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设定几条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再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刘慈欣

如何才能找到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要求从头算,或者不证自明。这其实很难,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无法一下子就找到这样的第一原理。

这点大家在做模型树的时候就会有感觉,大多数思维模型都是偏向于经验层面或者方法论层面的,很少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这些学科。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不断追问为什么

这两年带给我最大成长的是一个思考习惯——不断去追问为什么,寻找事物的本质。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虽然「为什么」追问出来的思维模型很难满足不证自明,不是第一原理,但是它会一步步接近第一原理。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第一原理这个理论,而是这种思维方式——不断把思维模型推向源头,推向更本质的思维模型。

比如上次的费曼学习法,我们从一个现象——教可以促进自身的学习,开始追问为什么,然后得出教的本质是解释,然后再追问,得出解释的本质是直面盲区,查漏补缺。

这是我最常用的办法。

图片

二、巨人思维

第二种就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巨人已经得出的第一原理。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读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这些学科了吗?

你可能觉得这些学科跟你现在的工作领域毫无关联,但是如果你不读这些领域的书,仅靠自己的领悟,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到真正的第一原理的。

你看待事物的永远会流于表面,做事情永远只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其原因,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像刘慈欣、马斯克这样的人。

图片

三、从头算思维

从头算思维是我最喜欢的方式,我喜欢从物理学、基因、激素、神经元等层面去思考生活中的大部分现象。

比如《刻意练习》这本书在解释刻意练习的本质时,就用了从头算的思想: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做髓磷脂的东西,只要不断刺激这部分髓磷脂,这部分髓磷脂上的神经元就会因此改变,大脑就会开始重新布线。——《刻意练习》

比如我看群里有小伙伴很喜欢用最小阻力原则去解释一些事情,这也是从头算思维。

比如我在创造模型树学习法时,也是用了从头算的思想,从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本质。

总之,在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的时候,我们不能全依靠经验和直觉判断,经验会欺骗你,直觉也会欺骗你。

只有从头算,基于一个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开始,才能得到一个绝对正确的理论。

图片

OK,以上是关于第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最后提醒一下: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去纠结什么是第一原理,而是从第一原理中获得启发,养成一种第一原理的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不断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不断简化,去找到这些复杂事物背后的根」。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习有了方法(ID:xuexiyoulefangfa),作者:兰陵王

本文来源学习有了方法,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