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如何做创新的设计?我总结了这六个方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028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如何做创新的设计?我总结了这六个方法!-51CTO.COM
如何做创新的设计?我总结了这六个方法!
作者:不一 2022-03-01 15:23:02
我们作为设计师一职在一个项目制的环境里,要产生颠覆行业的创新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基于需求问题背后的思考,以及基于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提出「渐进式的创新」来做出差异化的价值。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会用到的 6 个能产出创新方案的思维模式。

34500d6912c8cecf852085a05545e1b74dfea7.jpg

在我过往的工作经历里,「创新」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也是这样一种坚持,让我在上一份工作的 4 年里产出了很多创新的设计,提交了不少的专利。

《IDEO,设计改变一切》中提到衡量想法是否可行的三个标准是:

  • 可行性: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可能实现功能(考虑技术可行性和实现成本);
  • 延续性: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符合业务的战略诉求);
  • 需求性:对人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而我在评判我的设计是否良好的标准,会在以上 3 项的基础上再加上 2 项:

  • 美观性:设计出来的方案是具有审美标准的;
  • 创新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创新性。

符合前 4 项,这个方案是一个合格的设计,符合「创新」,还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才符合我心里对优秀设计的定义

我们作为设计师一职在一个项目制的环境里,要产生颠覆行业的创新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基于需求问题背后的思考,以及基于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提出「渐进式的创新」来做出差异化的价值。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会用到的 6 个能产出创新方案的思维模式:

加法创新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创新。当前的产品功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我就增加一个,必然能满足更多用户的诉求。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功能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结构复杂度的提升。

比如一个用户常用的功能,路径非常的深,于是就在首页增加一个快捷的入口方便用户点击,看似便利了用户,实际上破坏了产品首页的简洁性,也开启了一个「我的业务入口点击量大就应该在首页」的先河,以后再有同类的需求就很难去平衡。短期虽然能赢得不错的用户口碑,长久来看实际可能对产品的结构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所以,在这里提到加法创新也是想告诫大家,在做加法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考虑长远的影响。好的加法应该就像 Magic Mouse 之于传统鼠标一样,增加了各种手势交互却没有变成各种按钮的结合体(除了没有考虑人体工学)。

Magic Mouse 和 罗技的 MX Master 鼠标。两个我都买过,最后我放弃了罗技的鼠标,因为这些设置的快捷键我根本记不住。

做加法很简单,做减法就很难了。不同于加法对原来的东西都做保留,做减法意味着我们要去掉一些已经在线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即使再有问题也有可能有部分用户在用。所以每一次删减都要深思熟虑,并且做出很大的决心,甚至是技术的突破。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 3 个角度去思考产品的减法:

a.步骤的减法

推拉门很麻烦,所以发明了自动感应门,每次开车门需要拿钥匙,所以发明了无钥匙进入,疫情期间每次解锁 iPhone 都要摘下口罩,所以最新的 iOS 系统里增加了戴口罩也可以进行面部识别解锁的功能。我们很容易习惯生活中多余操作带来麻烦,但是设计师就是要敏锐的发现这些带来麻烦的步骤,优雅的解决他,带来全新的用户习惯。就像以前登录注册还都要先注册后登录,现在都是一键授权即可。

但是要注意,就像我在加法创新里提到的,步骤的缩减不等于将入口外化,千万不要做了减法的同时又在别的地方做了加法。

b.视觉的减法

视觉的减法,简单来说就是有更多的「留白」。通过减少页面的视觉信息,让用户的视线更加聚焦,提高转化。视觉留白的好处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理论,就不多赘述了。这里倒是想说说一个让我们回忆起要有更大「留白」的方法:

所谓的留白增大,其实就是元素之间的间距变大,制造更多的空间感。所以为了方便对已经做好的页面快速使用不同的间距进行对比,figma 的 auto layout 功能就特别好用啦。

另外,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不断沉溺在需求中,「忘了」要去一个一个像素的调整,看看什么样的界面是最好看的。我有个办法是,每次做一个新页面前,都会在自己的素材库里找一大堆好看的设计稿放在画板的边上。倒不是说为了「借鉴」人家的界面,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拉大这些元素的间距,慢慢调整看看,在信息容量和视觉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c.结构的减法

结构的减法要求我们对当前的结构进行梳理,归类用户认知中一致的内容,整合到接近的位置,甚至对部分入口进行折叠。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流产的 Airpower 充电基座(也是我一直很期待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手机,手表,Airpods 才不需要带 3 个充电器,充电器就应该是统一的。

而在界面里也是,例如 figma 等设计工具里,把创建形状都聚集在一起已经是一个共识,因为用户知道在这里能找到所有类似的形状。

模式的搬运

我们很多互联网的优秀设计,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拟物时代的界面都和现实世界我们熟知的产品长得相似。

又比如我们的产品在等待加载的过程中,要用各种内容分散用户等待的焦虑,给予用户耐心,就像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有的饭店会在等菜的时候给你小食,有的则给你一个沙漏让你对上菜的时间有足够的预期。

不止从现实世界寻找模式,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也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同类的竞品,完全不是同类的产品也能给你一些模式的参考。比如我曾经很喜欢用效率软件管理我的生活,在使用了 Omnifocus 之后,去学习了「GTD 工作法」。最后,我把其中「清空大脑」的理念和聊天消息结构的呈现做了结合,设计出了能让消息处理更加高效的钉钉专注模式。

从内容出发

从内容出发要求我们从设计最终服务的人群特色,场景特色,时间特色去反推,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个性化的创新可以去实现。

  • 比如 Bilibili 针对电影《沙丘》的弹幕,基于对电影主题的思考,就用了沙子的形式来表现;
  • 比如微信的情人节限定状态和 520 红包,就是针对特定的时间属性做了内容创新;

微信的亲人节限时状态,细节发现来自优设细节猎人 by 洛糊糊。

第一时间删除

第一时间删除说的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出现在脑子里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后和最好的方案,很多时候甚至就是别的竞品类似的方法。尝试去推翻这个想法,去思考「如果不这么做,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和可能性」。

虽然不一定要「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从而挑战了用户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都不抱着去尝试新的可能性的决心,又怎么能做出创新的设计,带来一点点设计的突破呢?

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这一条不是一个方法,更像是一个倡议,就像前面说的,好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整天埋头工作,并不能保证你做出好的设计,《黑镜》编剧 Charlie Brooker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当有意识地写作时,文字就是憋不出来。文字就像蟑螂,只有在关灯后,它们才会感到自由地在厨房地板上乱窜。”

试想设计师如果没看过《沙丘》,怎么会知道把弹幕做成沙子的形式,如果不过情人节,又怎么能感受到单身狗的痛,然后做成了微信状态呢。如果不够有足够的好奇心,多观察一些有趣的生活小妙招,多体验好玩的游戏,多使用好的产品,又怎么能学到好的模式呢?

好了,以上 6 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责任编辑:未丽燕 来源: 优设
zanpc.bd208a1.png zanpchover.fdd60ba.png
weixin.23cd8b3.png 分享到微信
weibo.16d6b4f.png 分享到微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