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关于“动机”的底层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20301-85f6046b.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关于“动机”的底层思考

 陈辞令 • 2022-03-01 19:30:13 来源:陈辞令 E3046G0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陈后圣  来源|陈辞令(ID:CCL2019-00)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怎么样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比如,当你在团队面前激情昂扬地描绘未来愿景、规划时,下属却昏昏欲睡,甚至背着你抱怨连天?

比如,你的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你比他还着急。

这一切,都和一个词有关:动机。

不了解动机,我们就无法管理自己,更无法影响他人。

我总结了关于动机的几个底层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审视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们每天的行为背后都有些某种动机,只不过有一些动机已转化为日常习惯,不易觉察。经常审视我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更能帮助我们认清行为与目的本身,防止出现“走了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种情况。

2、成大事,靠内在动机

动机分内在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区分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最简单的标准是:当一件事情,外界给你的动力(规则、要求、奖赏、金钱、名誉、地位)不存在时,你是否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情。

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内在动机驱使,而非金钱、荣誉外在动机,想想马斯克、比尔盖茨、任正非、曹德旺就知道了。

3、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仿佛一个跷跷板

一方面,外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一个老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每天都有一群小孩在院子里吵闹。老人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天给每个小孩子1颗糖并跟他们说:“明天过来使劲闹,爷爷就再给你们糖”。

第二天小孩子们又过来吵闹,他们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糖,第三天孩子们又过来吵,老人却不给他们糖了,小孩子就说,你都不给糖,谁来帮你吵,于是他们再也不来了。

这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任何行为一旦和钱挂钩,我们的动机就会被其所吸引,对行为本身的关注就会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则对外在动机(金钱、荣誉等)需求更少,想想我们保家卫国的革命先烈就知道了

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没法直接激励一个人的

我们采取的激励行为,需要人们自己做一个理解、转化、评估,作用到自身,才可能成为有效激励。

这个理解和转化过程非常复杂、千人千面,且大部分激励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在控制,而这必然会产生博弈。

那应该怎么做呢?

好的问题不是“我如何才能激励他”,而是“我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或条件,让他能激励自己?”

我们应该明确给予他人激励时的真实意图,而这很可能通过他们给予奖赏的方式和措辞来体现。

5、社会关系结构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我们所有人都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关系中,这些关系在地位、权力或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一上一下”的结构,即一方处于优势,一方处于劣势。

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经理和员工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等。

这种“一上一下”的社会关系结构,让激励变得复杂。我们既要追求个人自主,又要支持另一方的自主,能否在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这种社会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走向控制与放任的两个极端。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经理还是员工、老师还是学生,要真正激发他人、激发自己,我们就必须超越这种关系。

6、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要素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要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就需要满足人们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归属。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就是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自己喜欢的书。此时,自我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性可以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比如,当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连续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时间。

非自我决定行为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表现为不得不做。一旦刺激停止,个体动机也就相应停止。比如,如果学习是非自我决定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离开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主动学习。

德西十分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有机体在争取自我决定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争取自我决定感,自主性,他人归属感,以此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作者陈后圣介绍:前世界500强职业经理人 、MBA智库&前瞻网&商业新知等知名平台签约作者、个人成长教练、目标管理专家。

本文来源陈辞令,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