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落的言几又与“书店之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1-11-16/doc-iktzscyy577792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失落的言几又与“书店之死”

2021-11-16 08:53:42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秦朔朋友圈    我有话说(2人参与)

e02f-a6f3b205cb7be16f4d2c1e6bd2fee735.jpg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失落的书店

  书店不赚钱似乎是必然的。这好像不需要去论证。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乔治·奥威尔就曾写过一篇有关书店的散文。他写到:“像伦敦这样的城市里,总是有很多不正常的疯子在街上游荡,他们往往会被书店吸引,因为书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不用花钱就能逛很长时间的地方。”

  奥威尔是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的著作《1984》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就在上世纪30年代,奥威尔曾经在一家旧书店里作兼职店员,为了赚钱,这家书店不得不开展各种副业,比如图书外借、或者卖二手打字机、卖邮票、圣诞贺卡甚至星座运势图。当年的书店就不赚钱,在知识大泛滥的互联网时代那就更是了。

  疫情的暴发又让本不赚钱的书店更加雪上加霜。大名鼎鼎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也正面临艰难时期。创始人的女儿西尔维娅·惠特曼(Sylvia Whitman)告诉《卫报》:“我们没有关门,但我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今年3月以来,我们的销售额已经下跌了80%。幸运的是,我们还利用了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休假计划。但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费用,我们已经推迟了很多房租。”

  莎士比亚书店应该是全球最著名的书店之一。上世纪20年代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曾是这家书店的座上宾。他在《流动的盛宴》里多次提到过,它也成为了巴黎的“文化名片”。

  莎士比亚书店不仅供应新书和二手书,并且还是一个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此外,它还接待有抱负的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交换,他们可以在书店里帮忙。自书店开张以来,已经有超过3万名顾客曾在店内过夜。

  莎士比亚书店的座右铭是:“别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的天使。”这句话写在了书店阅览室的入口处。

  同样的,这句话就像灯塔,充满了书店该有的精神气质。

d255-62cc3b7085e0d3057f03a9f588d9e93e.jpg

  尴尬的网红书店

  国内书店的日子当然更不好过,比如曾在2017年获得B轮1.2亿元融资的言几又,目前在全国共有58家门店,但因为扩张太快、疫情影响等问题,近期被曝拖欠员工薪资、多家门店关店或暂停营业。

  “言几又”前身是2006年成立于成都的“今日阅读”书店,2014年“言几又”品牌成立。当时定位为“文化生活体验空间”,曾吸引一众资本。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杭州、南京、成都、重庆等1.5线城市。主要包括3000~5000平米的「言几又」大型店和500~1000平米的「言几又·今日阅读」小型店两种。

  其实哪怕500~1000平米对一家书店而言已经很大了。为了符合品牌定位,言几又从选址、装修、运营、人力都耗费了巨大成本。即便商场针对大品牌会有1~3年的免租期,但装修、采购还是要自己承担的。

  言几又怎么赚钱呢?很多网红书店,都陷入了言几又这样的尴尬命运。面积大,装修贵、人工多,你说可以靠卖咖啡简餐卖文创周边赚钱。但咖啡、文创它们也有各自的竞争,客户为什么要在书店买单呢?

  网红书店们学的是中国台湾诚品书店,日本茑屋书店,以“书+零售”的模式,以书的品牌为核心,同时售卖相关主题的画作、艺术品、文创品等。这个模式在日本、中国台湾比较成功,因为他们整体的文创业、策展业普遍更加发达。并且,图书并不是它们的主业。

  诚品的本质是地产商,而茑屋背后是“CCC公司”(Culture,Convenience,Club)。CCC旗下有四个业务板块: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和家电。并且CCC在日本拥有非常发达的会员大数据体系,它的本质是一家大数据科技公司。诚品、茑屋的成功不代表书店就有强大的盈利能力。相反,哪怕是诚品、茑屋,书店也是需要贴补的。

  没有主业的书店,或者把书店作为主业,都是危险的。

  从读者角度而言,这种将“网红”精神贯彻到底的书店,又有多少“书卷气”呢?在这些网红书店里,书是陪衬,是背景板,真正的主角是各种光怪陆离的装修、摆件,资本关注的也不是卖了多少书,而是九宫格的晒图率。

  当书的占比越来越少,咖啡和商品的占比越来越大;当面对每家都一模一样的畅销书排行榜、不管什么书店都推荐着同款的《法医秦明》、东野圭吾、心灵鸡汤和励志成功学。我悲哀地发现,这些书店离资本越来越近,但是离书店该有的精神气质却越来越远。

  常此以往,真正爱好读书的客户也会离它而去。

0dec-4df4b100dfa3b004c79728e9fcf0a68d.jpg

  小书店之死

  如果有一样东西最难以资本化,那就是书店。资本要求的是规模、可复制,千篇一律。但书店却是要追求人性和个性的,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心灵书单。

  就像真正喜欢书的人,不太会去综合性书店。更喜欢去一些个性化、专门化的小书店,因为信任老板的推荐和品味。

  几年前去台湾,打动我的倒不是诚品。而是另一家同样连锁,但更加质朴的书店——。它的每家书店里都有一块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好看的繁体字——“金石堂推荐”。几行粉笔字,把人和书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金石堂这样的小书店,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曾有很多家。但近些年消失不见了。有一个濒临倒闭的书店老板,在公众号的文章里经常作点滴的文字分享,比如因为经常上门取件的快递小哥,在书店选书,选了很久,最后买了一本。店主问他有空看书吗?他说没有时间也会挤出点时间的。

  看到这样的文字,真是感动到想哭。每天东奔西走的我们,跑步进地铁站的我们,以冲刺速度刷卡的我们,在微信里“秒回”客户领导的我们,在对时间“充分管理”下还是要挤出时间看书。因为看书,既是我们对成长的渴望,也是在密集的生活里寻找远方。

  这个老板写到:“我开书店,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读书比不读书要好,更不是为了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懂多少东西,而是为了把好书经由我传递给你。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真的很希望这个老板能把书店开下去。不是用“最美书店”的模式、网红的模式,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开着,在一块小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老板的真挚推荐。

ba82-e88db07baaf4ddfbdf81cdd5c575b286.jpg

  书店,在线上复活

  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作者,也曾描述过一家十分窄小的英国书店。赫胥黎说,在伦敦徒有虚表的繁华和生机下,书店是一种奢侈。他还感慨,精神世界面临奔溃,物质正取得全面的胜利,“人们生活在物质的暴政之下”。

  真正让书店死去的,是席卷而来、崇尚高效、现代又快速的生活方式。人们把自我和时间都当成一项“资产”,进行运营管理,要么无暇看书,要么只看有用的书、工具书。人们对自我的工具化,让我们日渐放弃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时刻。

  诗意消解,但书店还是会复活、复兴,只是变幻了形式。我们不用最美书店,但我们要有最专业的书店。

  互联网上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大V。通过他们的流量把一本一本书卖出去,而拥有足够多的粉丝、足够大的流量后,也能够反哺线下开设小而美的线下专门书店。

  这种书店,够“专业”、够“独特”、够“长尾”,可能只服务运营一小部分细分读者人群。比如,作为推理迷和悬疑小说作者,我非常喜欢上海黄浦区的“孤岛书店”。

  “孤岛书店”,“孤岛”取自推理小说中一种常见的犯罪模式。书店的主理人名叫时晨,是一名推理小说家。我还是他的粉丝,因为在杭州不能经常前去,但我们的500人读者群非常热闹,经常为了本格、变格、社会派、硬汉推理等众多流派争论不休,出了什么新书也会在群里分享。在我每次买书下单前,也会在群里问问大家意见,有谁看过,评价如何。

  在这个群里,大家经常为钱德勒、阿加莎和东野圭吾的高下争论吵架。这在旁人看来只觉不可思议。但同样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会溶解不被理解的孤单。每个人因热爱来到这里,又因共同的热爱彼此激发。

  在未来,开一家书店,不能靠情怀,而要靠专业。没有老板、店员,只有主理人、策划师。书店不再是书店,是社群。在这样的细分下,书店的盈利模式也可以多元起来。当然,书店依旧赚不了什么钱,它最终可能是一家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创意公司的落地形式。

  我们依旧热爱书店,热爱读书,因为书里遍布着灯塔一样的知识、因为生命里那些“被一本书照亮心灵”的时刻。

  「 图片 | 视觉中国 」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