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伊朗科学家被害真相:一场无懈可击的算法暗杀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774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伊朗科学家被害真相:一场无懈可击的算法暗杀

值班编辑| 宇多田

出品| 虎嗅科技组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如果你还记得2021年8月五角大楼曾公开宣布,在一次对阿富汗的空袭行动中,他们成功操控无人机对一名IS阿富汗分支头目进行了“斩首”式打击。那么,你对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就不会感到太新奇。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计划之父、首席核科学家Mohsen Fakhrizadeh在与太太通往乡下度假别墅的高速公路上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暗杀。由于Fakhrizadeh在伊朗国家高科技项目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和象征地位,他的去世,曾在当时引发国内大规模游行。

85

图片上为事故地点,右上角为核科学家 Mohsen Fakhrizadeh 来自以色列时报

但在当时关于案发现场和这场暗杀执行方式的很多细节,都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

譬如,当时据几个目击者称,现场曾发生过剧烈爆炸,还有多名枪手之间发生了机枪扫射。但事发几天后,伊朗官方和一些新闻机构却称,整个暗杀行动的始作俑者是个“机器人”,整个行动通过遥控进行。

由于Mohsen Fakhrizadeh被害在民众中引发了巨大骚动,因此当时“机器人暗杀说”曾招致很多人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对这个伊朗安保团队大加嘲讽,认为国家是在掩盖自己的真实能力。譬如,纽约时报援引了一位愤怒网友的说法:

“你为什么不直接说特斯拉制造了尼桑,它自己开车,自己停车,开了枪,然后自己爆炸?”

但就在美国时间昨天(9月18日)下午,纽约时报首次揭开了这起科学家暗杀事件的真相

竟然真的是“机器人杀手”干的。

在Fakhrizadeh经过的路边,一款嵌入了人工智能算法与多个摄像头的遥控枪,被架设在一辆蓝色尼桑皮卡里。有趣的是,纽约时报把这款远程遥控枪称为“computerized machine gun”,也就是“计算机化机枪”。它可以通过卫星被远程操控,每分钟可发射600发子弹。

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这其实是这款AI计算机杀手的首次射击任务。

蓄谋已久的暗杀

纽约时报着重指出,为了阻止伊朗的核武器开发计划,多年来,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一直在执行高度密集的破坏与暗杀行动,其中目标就包括多名核科学家。

“以色列在早期的暗杀行动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名单上第一位核科学家在2007年中毒。第二起发生在2010年,死因是一枚安装在摩托车上的遥控引爆炸弹。” 纽约时报整理调查了这几年摩萨德的暗杀动向,发现他们的计划只在2012~2015年略有中断。

“从2010年到2012年,在接下来的四起暗杀事件中,每一起都是骑着摩托车的袭击者在悄悄靠近目标汽车,要么从车窗向他开枪,要么在车门上绑上粘性炸弹后加速离开。”

85

德黑兰挂起的海报用来代表国家的民族烈士,左为Mohsen Fakhrizadeh。图片来自路透社

而首席核科学家Mohsen Fakhrizadeh则从2007年开始,则一直是他们的头号暗杀对象。

这位伊朗核计划中的先驱人物,其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顶级国家机密。而媒体对其功绩的“公开表彰信”中,有两点格外引人注意——

一方面,他在无人机技术自主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当国家被禁进口敏感设备与技术时,他找到了获得一部分设备或技术的办法。

但这位被形容为“极为固执己见的老头”,对安保措施极为不上心,甚至拒绝出行乘坐装甲车,坚持亲自开车,去大学上课也坚持亲自到场,从不喜欢远程。

因此,这场看似是由机器与算法100%主导的暗杀,其实也有“安保措施严重失误”和“本人对生命危险的态度近乎漫不经心”的两重催化剂,才最终被执行了下去。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在这里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很多细节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根据纽约时报的详细描述,从技术层面来看,我们虽然眼睛没在现场但却极为震撼:这简直是一场无懈可击的编程与工程化实战。

对于摩萨德来说,他们有一个长期坚持的任务执行原则,那就是“没有救援(脱身方法),就没有行动”。因此,让特工安全脱身也是他们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但这次,远程操控的方法,直接让这一点几乎可被忽略,也就是说可以直接行动。

而在现场,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三个问题——如何把需要的设备在现场布置完善?如何让机枪准确瞄准目标?如何让这套设备最终不被发现?

“机关枪、机器人以及各种零部件加起来有一吨重。而这些设备被尽可能拆解成几百小撮,通过各种方式、路线和时间,一件一件秘密搬运过来,然后再秘密组装起来。最后以一辆车的形式停靠在Mohsen Fakhrizadeh必经的高速公路旁。”

纽约时报援引一位情报人员的话指出,他们把FN MAG 机枪连接到一个先进的机器人设备,这款系统与西班牙著名国防技术服务商Escribano研发的陀螺稳定远程控制武器系统SENTINEL 20(哨兵20)并无不同。

85

类似于这样一个装置,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最后,这个机器人系统以合适的形态被嵌入这辆尼桑皮卡的内部空间里。卡车上安装了可以监视过个方向的摄像头,让驾驶室不仅能全面了解目标经过时的细节,还能全面了解周围环境。

但即便如此,精准打击也绝对不可能简单。首先,计算机远程操控有个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毛病——时间延迟,即便是卫星通信也是如此。换言之,等到操控员在屏幕看到目标时,现实中的目标可能已经过去了;

其次,安装在卡车上的机关枪,每次射击后都会在后座力作用下猛烈摇晃,从而改变后续子弹的轨迹。

“根据科学预估,摄像机拍摄到目标让狙击手看到,再到狙击手反应到机枪的时间(不包括他的反应时间)大约为1.6秒。” 纽约时报指出,这个时间间隔足以错过最佳瞄准时机。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没错,人工智能就是在这个节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被编进控制算法中,用来补偿延迟、枪体振动以及车速形容的多元化误差。

除了这些关键节点,纽约时报还提到,另一个实现精准打击的前提是“确保Mohsen Fakhrizadeh是开车的那个人”,否则只要是任何一个其他人开车,都会出现射击位置偏差,从而加大风险。

“他们的办法是在主干道的一个交叉路口再放一辆看起来废弃的轿车,这辆车装有摄像头,这里距离任务执行地还有四分之三英里。由于Mohsen Fakhrizadeh的车前往度假地,必须在路口掉头(因此能清晰拍摄到驾驶座位上的人)。”

在这一切安排就绪后,就发生了当天驾车的Mohsen Fakhrizadeh被机器人发射15枪后,身体多处中弹并倒下的悲剧。而这辆皮卡最终也“自尽”爆炸,大部分设备被抛向空中,大部分遭到损毁。

最后,让人十分震惊的是,纽约时报特别指出,这15发子弹没有一枚击中坐在他的旁边几英寸开外的妻子。而调查人员判断这种准确性来源于人脸识别技术。

85

图片来自路透社

其实从现实应用角度来看,这些操作细节好像并非那么难以想象。譬如应用了大量我们熟悉的交通和汽车感知设备——摄像头;人脸识别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式的技术;

而利用神经网络结构为智能传感器迟滞问题做补偿误差,其实也是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广泛关注的议题。

但让人不容忽视的是,枪械这一几百年来不断进化的武器,在被计算机化和技术叠加复杂化之后,显然也“追随”着之前多次执行“斩首任务”的战斗无人机,加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科技武器库。

让伊朗甚至核研发领域无法忍受的是,科学家被迫害对于国家计划和核技术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但这位一直似乎对生死都不太在意的科学家,曾经在2020年11月接受伊朗媒体采访时有过这样的表达:

“让他们杀人吧,想杀多少杀多少,但我们不会被禁足。他们杀害了科学家,而我们有希望称为烈士。”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