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互联网重新互联,然后向何方?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771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互联网重新互联,然后向何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君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 月 17 日是工信部要求各大互联网公司解除“屏蔽网址链接”的最后期限,变化已经发生了。

当天,微信官方推送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变化包括:

  1. 用户升级最新版本微信后,可以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而群聊尚不支持;

  2. 有些用户已经可以在微信一对一聊天页面打开抖音和淘宝的链接;

  3. 点开外链后,微信会提示用户进行二次确认。

原本在 17 日上午,QQ 已经解除了对于淘宝和抖音的链接屏蔽,用户不再需要通过复制口令来打开 APP。但到下午,QQ 又重新封禁了淘宝、抖音 APP 的链接。

根据微信官方说法,“以安全为底线来推进‘分阶段、分步骤’的互联互通方案”。目前看,这些变化还只是起点,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各方博弈,也许还会有反复。

微信此次关于外链内容管理规范的出台是基于监管的要求。

9 月 9 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 9 月 17 日各平台要按标准解除屏蔽网址链接,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9 月 13 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强调,企业需按照整改要求,务实推动“互联互通”分步骤、分阶段得到解决。

当人们依旧在争论“互联互通”对巨头产生的利弊时,其实没有看到这场变化背后真正的“变革”。

连接是怎么断开的?

监管整治的重点放在即时通信微信上,但就微信和淘宝互相屏蔽来说,其实是淘宝先动的手,甚至腾讯还颇为正式地挂了一个如下图的官方说明。

85

腾讯客服官网截图(截止发稿,该网页仍可浏览)

这其实是一个带着些反转的故事。

2013 年 7 月,阿里首先屏蔽了微信淘宝客类营销应用数据接口。据当时媒体报道,淘宝有一个卖家服务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通过收费方式为卖家提供增值服务。比如能够帮助卖家在微信上建立专属页面乃至店铺,可以实现直接在微信内浏览商品,并可以直接调用手机支付宝进行付款,很明显这避开了“拍下-支付-收货-确认付款”阿里所定义的支付流程。

对于阿里来说,如果放任微信成为手淘的最大流量入口,不仅自己的支付宝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自己的流量控制权也有失控的风险。

11 月,手淘封杀了微信的所有链接,从微信的淘宝商品及店铺的链接点击进入,会跳转到手机淘宝的下载安装页面。手淘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大量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淘宝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有的用户还误入钓鱼链接,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空,威胁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手淘的“硬气”,并非冲冠一怒,而是做了充足准备。

2013 年 4 月阿里收购了新浪微博 18% 的股份,8 月新浪微博淘宝版正式上线,已经在谋求建立自己稳定可控的前端社交流量来源。

据当时媒体报道,封杀让淘宝客“叫苦不迭”。

85

2013 年 11 月,用户在微信中打开淘宝链接,会被导向手淘下载页,随后微信上线右侧用户提示页面

后续微信也屏蔽了淘宝天猫的相关链接。但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阿里的“流量焦虑症”,让其重新试图谋求微信的社交流量的可能性。

2015 年 6 月,阿里对外发布淘口令功能,“复制淘口令后打开淘宝就能直接跳转到相应页面,凭借淘口令,淘宝客可以在微信卖货”。后续微信方面并未解除对于阿里的完全屏蔽,而是变成了“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复制淘口令则可以正常分享。

微信和淘宝的互相屏蔽,其实很有代表性,是互联网巨头们基于业务和商业竞争的逻辑之下的典型选择。而在当前监管推动下,这样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以“链接封禁解除”为核心的互联互通,会给互联网带来多大的改变?

有观点认为,微信、支付宝、淘宝等互联网平台,在反垄断之下,平台属性会更加偏向“开放基础设施”。此举影响在于,巨头此前构建的封闭系统优势可能会被破坏——支付宝可能失去对于淘宝和天猫的独占支付权,而拼多多和京东在微信渠道的优势也会被削弱。

整体的竞争逻辑会更加转向以全链路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环节优势。

但这样的估计有些过于乐观。首先,在监管推动互联互通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复杂的博弈,平台们不一定会让竞争对手轻易讨到便宜。比如微信这次外链管理改革,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群聊不支持访问外部链接,诱导分享与拼团也仍被禁止,从而压缩构建私域流量和商业营销的空间。

其次,整体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改变是一定程度,而非颠覆性变化。

原因在于,链接所代表的流量,只是表面问题。

互联互通真正的本质问题,是数据。

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其实是数据垄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领域数据,比如滴滴在出行领域积累的巨量数据。

而从用户角度看,其数据被分布在不同的“封闭花园”中,比如社交数据在微信、购物数据在京东和阿里,信息流消费数据在字节跳动。这使得各大互联网公司拿到的主要都是用户的切片数据,而非而全面数据。

此外,以腾讯为例,就算依靠投资建立的纽带,形成所谓的“腾讯系”生态。但流通的是流量,而非数据。腾讯虽然投资了京东和拼多多,但是拿不到后两者的用户消费数据。

这带来的一个结果,便是腾讯因为缺乏交易数据,难以建构足够强大的征信能力和风控能力,在理财、保险乃至贷款等衍生收入方面难以有较大突破。而阿里反而凭借自己天猫和淘宝的消费交易数据,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用户画像,为支付宝的风控能力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

如果只是“通链接”而不“通数据”,就算微信支付能够用于天猫和淘宝,微信依然拿不到消费数据,对于微信的体系化数据的建立帮助不大。而对于阿里来说,在支付上还会出现“测不准”问题,用户可能用微信支付,也可能用支付宝,反而破坏了阿里作为一个闭环生态的数据完整性。

所以,不通数据的“互联互通”,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数据到底有什么意义?

互联网公司的扩展主要得益于网络效应,这已经是共识了。但数据对于网络效应的意义还是不够清晰。

互联网早期,数据只是网络效应的附庸,甚至也只是软件的附庸,但数据慢慢地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

数据带来了网络效应的自我强化,而这在互联网初期,谷歌打败雅虎搜索的案例上,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

雅虎有最老的“分类目录”搜索数据库,依靠人工的编辑,“像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或生物学家整理植物和动物种群一样对网页进行分类”。尽管如此,这种模式还是成功地运行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用户和网页制作者的迅猛增长,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有一个作者回忆起向雅虎提交网页的经历,在提交之后等了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看到结果在总清单中显示。”

85

一个新网站被雅虎收录的速度依搜索引擎更新速度而定,很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或数月

而谷歌却是另外一个思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发明的网页排名 PageRank 算法,其核心原理是“在互联网中,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该网页非常的重要,那么它的排名就高。”基于用户的搜索数据,谷歌利用算法有效地启动了双边网络效应,即更优质的搜索结果,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使得谷歌的网络效应有更强的规模扩张能力,从而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很快,谷歌就把雅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而后,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数据爆炸,并引爆了 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一轮技术创新。他们也成为更好的数据的“价值挖掘手段”。很快互联网平台价值创造的核心开始转向数据,这一变化符合了《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建构的“高利润守恒定律”:当模块化和平价化使得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的高利润消失时,与之相邻的环节往往会出现高利润的专有产品。

从 AI 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来讲,算法大都基于开源的算法框架构建,而算力可以基于开放的公有云服务来满足,数据反而成为了真正的核心。搜狗 CEO 王小川在公开采访中提出“今天的人工智能,我更愿意称之为是数据智能。”

从组织结构来看,和平台公司所服务的动辄上亿的用户来比,公司自身反而是“小而灵活,并附带一个巨大的网络”。其中原因正如《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一书所谈到的那样“平台商业本身通常非常赚钱,创造财富的中心现在在机构外部而不是内部。”

如何在这张“附带着的巨大网络”上创造合适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大都采用广告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用户免费,而免费基本上是最快扩大网络规模的办法。进而基于数据为基础,利用算法做精准的广告推送。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对互联网的这一模式进行了反思,有一句印象深刻的总结“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用户要变成待价而沽的产品,就需要有清晰的用户画像数据,才能进行精准的广告推荐,而用户才会有更高的打开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转化,这样广告主的付费意愿才更高,互联网公司收入也才会更高。

很明显,数据是这个链路能够实现的核心。

85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截图

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在商业竞争中,数据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工具”,正如 Google 首席科学家 Peter Norvig 曾经就语音识别技术所说的:“我们拥有的算法并不比别人的好,我们只是拥有了更多的数据”。再比如,当其他智能硬件失败时,而 Apple Watch 反而能成功,也恰恰在于苹果公司能够将手表变成基于数据的健康服务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不再可有可无,甚至变成了财富本身,数据逐渐成为资产和生产资料,正如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所言“互联网传递的数据,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价值不菲的数字资产。如果数据是信息,复制、传播和共享就是关键词;如果数据是资产,独占、控制和交易就是关键词。”

数据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成为了国家资产,进而和国家安全以及发展紧密相关。而在另一方面,肇始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浪潮在吞噬世界,而现在的智能,其实是“数据智能”。因此,如果数据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互联网的封闭化和分裂化的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整个社会都逃不掉的问题。

换句话说,数据的互联互通,绝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专属话题,而是这个时代的议题,它是关乎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如果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数据,这正是这件事情本身的“变革性”所在。

变革进行时

我国政府其实想得很清楚,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

这样的定义带来了什么变化?其实这意味着“流转、交易和融合”变成了数据的关键词,这会成为互联互通真正的发展推动力。

而这样改革的探索其实已经走在了路上。2021 年 7 月,广东近日印发《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称,预计到 2021 年底,广东将初步构建起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运营管理体系;到 2022 年底,初步构建起权责清晰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规则和组织体系,在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技术支撑、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此外,广东省还在支持广州南沙 (粤港澳) 数据要素合作试验区和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开展跨境数据流通的审查、评估、监管等工作。

将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第四十五条中首次规定了数据可携带权,增强了个人对个人数据转移与再利用行为的控制。同时在立法精神上强调“保障个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个人信息合法利用”。这意味,在能够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未来转向推动数据的交易、流转是可预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正是互联网公司推动“互联互通”更大的意义之所在。这些公司的数据的“互联互通”将提供借鉴价值。

与大众认知不同,监管并非推动互联互通的唯一逻辑,互联网本身的内在也在积蓄一股技术变革的力量:隐私计算。

隐私计算兴起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终结之时,其中逻辑在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其实是数据红利的结束,因为可以从新增用户数量、数据质量、用户时长这三个数据维度看,其增长都陷入瓶颈。这时单纯依靠公司自有的数据,业务模型很难有进一步的优化。而另一方面,各国监管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 GDPR),数据的利用需要安全可信。

在这既要安全又要流通的“苛刻”要求之下,隐私计算诞生了。它能够做到只将模型加密上传,而把用户的数据留在了本地,从而实现“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

隐私计算包含多个子技术,联邦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微众银行的首席 AI 官杨强,曾经把这个模型比作是“羊”,而数据便是“草料”。之前训练模型是集中式的,把草各集中在一起来喂羊,但在运送过程中,草会有丢失的风险,这就是数据泄漏。而联邦学习的做法,是让这头“羊”在各个草场中移动起来,自己去吃草。这样,草就永远只留在本地,主人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草,保障了数据安全。

85

微众银行首席 AI 官杨强 PPT 截图

很明显,隐私计算可以将“数据孤岛”变成“数据群岛”,从而实现互联互通。但其仍然处于早期,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数据牵涉的主体非常之复杂,上至国家战略,下至百姓的一饭一蔬。而数据还存在着确权、定价和估值等问题,数据真的实现互联互通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如果创业就是去解决值得解决的问题,那么基于数据的创新,会是接下来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向远看,在互联互通这件事情上,我们可能高估了“破除链接封禁”带来的影响,而低估了数据互联互通可能带来的真正变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君辉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