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imzm.im/my-thoughts-on-wechat-ten-year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

2021年1月31日2021年1月31日 由 陈仓颉

这个标题是张小龙在1月19日的“微信之夜”演讲的主题。我贸然用之,将其作为文章标题。
没有使用就没有发言权。微信相继在本月21号和22号发布了微信8.0的 iOS 版和安卓(为什么我用 安卓 而不是 Android?)版,使用一周多,时间不长,不过大多数功能都有了一点体验。作为重度微信用户,我更想借这个版本的发布,再理一理我对微信的理解,写下一点体验和思考。


我的立场很明确,在我的(大多数人的)理解里,微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从7.0,也许更早开始,微信已经有极强的意识打造一个比生态更大的平台,即几年前被讨论过,一个大而全的 WeChat OS。微信@iOS:马林梵多上的海贼团这篇文章里我提到,“腾讯的目标是利用抓住社交入口的微信打造一个 WeChat OS,这可以从加入微信钱包、生活/出行服务、生活缴费等,还有去年年底推出的小程序中可见一斑”,这是慢慢一步步进行的。
至少早至在2016年,微信已经有了这个野心。在今年张小龙的演讲里,他说:“当时的想法只是,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来用”,考虑到现在微信的体量、月活和占有率,难怪张小龙会把自己称为“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我倒是希望张小龙先生和他的团队能坚持初心,做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臃肿、体验糟糕、独裁和傲慢。

已经有许多媒体对开屏五张图有各种解读。
我没有满腹诗书,解读不动。
开屏背景颜色和动画也是随机的。
有人说这像一首诗,可能要被归类为现代诗的一种。
这比7.0的那朵花好看多了。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通讯工具。作为通讯工具而言,微信根本没有做好这个基础功能。我随便提几点:云端同步、消息备份、消息归档、语音进度条,没有任何一项是合格的。这几点从2018年1月的微信的优与劣里已经提及,而这些问题从微信发布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用户群体里的呼声特别大。但微信团队似乎没有把这些呼声纳入 To-do List。
讽刺的是,前两年提到的黑暗模式功能,微信官方的回复是“希望用户不要过度熬夜”,然而自苹果发布 iOS 13 强制 App 适配黑暗模式后,短短几个月内微信7.0便“及时”发布了黑暗模式。这一小小的事件,反应出微信团队的傲慢和狗腿。当初微信硬刚苹果收取公众号赞赏分成的强硬气势去哪了?
在数不过来的没做好的基础功能里,聊天记录归档和迁移是我认为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必须完善的功能。我们知道,微信的首页就是聊天列表,像一个邮箱客户端。大多数的邮箱客户端都有一个基本的邮件分类/归档功能,如果这一点能在通讯工具上实现,那会大大提高微信的使用效率。著名的不存在的通讯工具 Telegram 便有这个功能,且完成度非常高,自发布后便是一个使用率高、方便程度高和粘性大的功能点。考虑到微信连基本的聊天记录备份和迁移都没做好,更不用提归档分类功能了。
马化腾曾经提到一点我至今印象深刻:“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曾经误以为出自张小龙之口)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微信可以被理解为快速的短邮件,群聊则是电子邮件讨论组,类似 Google/Gmail 中的 Groups(又一个时代的眼泪),伟大的公众号(订阅号)可被理解为电子邮件列表,隐隐中有点像博客圈常用的 RSS


在8.0的上一个版本,微信上线了 不显示该聊天 的小功能。类比到QQ上,相当于 从会话列表移除。我认为在QQ上对于会话管理的逻辑更加清晰(包括QQ上称为 会话 的概念,微信上称为 聊天,这简直是一个大退步),微信团队不知出于哪种角度将其改得更加混乱了:既没有把微信放在快速短邮件的车道上,也没有继承QQ被验证成功而且符合大多数人操作逻辑。
若一直以来微信依照 快速短邮件 的思路打造微信这个通讯工具,微信必然不会发展到今天。但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App)的命运啊,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在众多外部力量和内部因素的驱使下,微信无可避免地发展成今天这个庞然大物。


微信从发布的那一天起就不应该被当作协同办公工具使用。微信没有任何一个概念和任何一个功能符合协同办公的标准,且市面上已经有太多优秀的、市场验证过的办公应用了。这个锅也许不该甩给微信,但是微信如此大的体量和月活,难免让有些人们和企业将他当作办公软件,一切都是懒惰基因在作祟。

一个合格的协同办公软件,首先有会话、提醒和文件传送功能。第一点前面提过,提醒 是微信发布不久的小功能,基本逻辑是 长按某一条消息,选择提醒,设置提醒时间。此时问题来了,提醒的日期选项是“今天、月日”,选择“今天”选项,时间选项是“X小时后”;日期选择今天以后的月日,时间选项则变为“ XX:00”。我甚至不能设置半小时后提醒。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这个思路是如何产生的,到底在什么场景下,用户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决定一个提醒的具体时间?为什么不能把选项简单设置为具体日期和时间?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日期和时间后加上暖心的“距今/距现在还有X天/X小时/分钟”不是更好的体验吗?
如果提醒时间已到达,仅仅是在 服务通知 这个会话/聊天里弹出一条微信提醒,内容是设置提醒时的消息内容,点击显示详情跳转回消息的具体位置。我用了两次便没有再用过。我想微信团队的预设场景大约是在下班前设置一个超市购物提醒。作为一个提醒功能,它没有任何一个点能取代手机自带的备忘录或者日历。
至于同步协作,这压根就不存在于微信这个软件里。石墨文档、腾讯文档、WPS、Google Docs、坚果云甚至钉钉,哪一个不是更好的替代选项?以上这些言论仅针对把微信当作办公软件使用的人们。

微信文件传送功能被吐槽了相当多的次数,也许是最多的。微信的文档类文件大小上限是 100M,视频文件大小上限是 25M,除了限制文件视频大小,还限制了视频长度,时长是5分钟。我可以理解这一点,在微信里发长视频并不是一个刚需,也不是一个合理的发送渠道。QQ或者邮箱是更合适的分享工具。
在发送文档文件的时候,想必大家都见过“方案1.ppt 方案1(1).ppt 方案1(2).ppt”这种文件。前面提到,微信从本质上就不应该被这样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有太多的同事、老板、领导喜欢把微信作为日常的办公软件了。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让已经习惯使用微信的人下载和学习另一个办公工具,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学习成本。比起惯性,更可怕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懒惰基因。

过期自动清理

过期自动清理是比限制文件大小更大的缺点。微信设定超过7天没有打开的图片和文件会被自动清理,此时除了让对方再发一遍,任何办法都起不到作用了。问题来了,微信不是声称不会保存聊天记录在云端吗?(笑)由于这个设定,我养成了重要文件必须保存本地、图片必须查看原图,必要时保存本地的习惯。换句话说,我得感谢微信。这个习惯帮助我少丢失了许多。
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微信还有一个自带的功能可以拓展,即收藏功能。收藏是真正的云端,提供 2G 的容量,可以保存文字、图片、语音、聊天记录、地点等各类内容,每条收藏可自定义标签,除了单个文件不能超过 25M、图片一次性只能上传9张以外(这是整个微信的通病,为什么要限制同时上传数量?为什么是9张?),微信收藏可以说是微信最好的、最符合这个生态特点的功能。两个小遗憾,表情包不能收藏,微信语音不能转发。

视频号和直播

张小龙在今年的演讲里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视频号。首先还是声明立场,我并不认为视频号是一个正确的、好的发展方向,正如除了自媒体和企业外,不会有个人把视频号当作一个个人名片。
张小龙:“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能”和“会”是不同的,微信视频号实现这样的功能,并不意味着人们去用这个功能。
张小龙演讲中说到做视频号是为了成为“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且不提如何定义“短”,微信生态内的朋友圈视频,微信生态以外的抖音、快手、B站甚至小红书等一系列产品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抖音的“记录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记录世界,记录你”两个概念已被证明成功(至少在商业上),微信在2019年这个特别的时间点开始开发视频号功能,很难不让人去想微信团队是否受到互联网短视频行业大热的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从微信这两年的发展和张小龙的演讲可以看到,微信团队其实已经开始感到紧张并且已有焦躁的情绪在内。从短时间的灰度测试,到全屏显示单个视频和2/3屏幕显示的测试(类似 Instagram);从自行关注到朋友关注、视频号推荐,尤其是算法的介入,在我看来是微信的转折点。


当视频号成为微信的下一个主战场,面对的是各种短视频/长视频服务的竞争,早早不再灰度,而是在官方口径和各大手握流量的自媒体大力推广,微信的野心比当年的“连接一切”更大了。微信ID是属于私人的,在有限的网络里形成一个交流闭环,但视频号使用新的ID,意味着理论上面对所有在微信这个生态的用户,“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在视频号灰度测试期间,张小龙对视频号的理解是,人们不喜欢算法推荐的内容,而是更加喜欢朋友的关注或点赞的内容,所以在产品层面,视频号会把推荐视频的重心排序:首先是自己关注的视频,然后是朋友点赞和关注的视频,最后才是算法推荐的视频。从算法介入开始,这其实已经和去中心化背道而驰了。
随着视频号取消灰度后,紧接着是视频号直播。和菜头的槽边往事有一篇推送“直播不是视频”,解读了直播和视频之间的区别。和菜头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讲述两者,具有非常大的说服力。尽管我不认为视频号/直播会是下一个风口,但我认同直播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的延续。脱掉直播身上商业的外衣,本质上确实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同步交流,有别于论坛、弹幕的异步交流,也有别于电影、电视和广播的单向交流。我不熟悉这个领域,也没有很多想法,仅仅是觉得在微信生态里,视频号和直播并不会成长为公众号那种成熟、覆盖率极高的新功能。

对视频的理解

张小龙在演讲里还给视频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有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的分享。”他认为视频不应该只是视频本身,还应包括视频延申的数据,类比一本书,“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里面的所有文字,还包括作者、读这本书的读者、读者的书评和作者的更多言论。这个类比可能不贴切,但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或者可以理解为“媒体+”?
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除非这个“视频”概念是狭义上的,也就是针对微信生态或者其他平台上的视频。视频仍然只是“裸数据”,并不会因为没有其他衍生数据,视频的存在便失去意义。至少于我而言,我有太多的“裸数据”永远不会分享,也永远不会被淘汰。


张小龙也认为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在视频号中发布视频而不是朋友圈。作为一个很少使用朋友圈、几乎不在朋友圈发视频的用户,我没有多少发言权,不过我依然不认同这一个观点。张小龙也许认为人们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的目的是被人“看到”,但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理念也是不同的。我可能会在公共领域平台发布一类视频,也可能在私人社交领域平台发布另一类视频,具体到现实中,分别是抖音/快手和微信。张小龙似乎把这两种平台模糊化了。用更加具体化的话来讲,即有的视频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有的视频我希望只让我社交圈内的人看到。希望视频被更多的人看到的一定会选择抖音快手类,而对于私有视频,目前最佳平台依然是微信里的朋友圈。
综上理由,我认为微信更是想把被抖音快手们抢走的视频流量重新抢回自己手里。否则,我无法理解张小龙的思维,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去做一个已经红海的功能,然后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路去结解构视频号。对于视频内容,我的首选是B站,介于十几秒的短视频和超过一小时的视频内容之间,不会毫无营养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娱乐价值,且视频的长度和密度没有上限。

从什么时候起,微信就把算法推荐当作新功能灰度的核心呢?是朋友圈加入营销广告起,还是从公众号改版为信息流以后,时不时出现的公众号推荐?还是近期的视频号功能?我十分怀念公众号列表改版以前的版本,一切随心,那是公众号订阅最接近 RSS 体验的时候。截至8.0版本,公众号尚存在旧版公众号列表的入口,我斗胆猜测,在两个版本以内,微信一定会把这个入口取消掉。
本身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是“去中心化”。张小龙在2018年的公开课上提到,“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看来,“去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笑话,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本身就是“中心化”的化身。在这个平台下,几乎所有的 UGC 都是建立在微信上,离开了微信就不存在的重要功能有这几种: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朋友圈。但随着微信体量和月活的增大,现在的微信早已成为一座信息孤岛,如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

公众号是微信最成功的“去中心化平台”。我是公众号的重度用户,每天阅读近30个公众号,文章数量更多。因为数量较多,我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号:

  • 有媒体型,例如 品玩、差评、爱范儿、果壳、人物;有个人大V型,例如 小道消息、槽边往事、caoz的梦呓、keso怎么看;有新晋中V,例如 半佛仙人/仙人JUMP、stormzhang、三表龙门阵;
  • 有电影类,不举例;
  • 还有不知道如何分类的,例如 吴主任、郭栩鹏、新潮沉思录、记忆承载等等。

除了这些我会重度阅读的作者,还有 深圳卫健委、IT之家、人民日报这种“功能型”公众号,总计378个。当然其中有不少是不再更新的,也有几个月甚至几年更新一次的,总体来说,我几乎70%的阅读来源是公众号。
这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不能说明公众号已经做得完美,只能说明作为读者,我已经离不开这个生态,许多自媒体也离不开这个生态。在我的认知里,stormzhang 和 粥左罗 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把公众号能产生的价值利用到极致,不论是从人脉上还是从商业上。我们可以说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去中心化平台,因为每一个作者都在这个市场上创作者最友好的平台获得大量利益;也可以说公众号是最大的中心化平台,因为没有公众号,这些作者也许就不会达到今天这个成就。对于这个结果,这些作者们非常感恩,如果我是其中一员,我也会和他们一样。但是作为读者我也感恩,因为我在这个平台上学到太多。对于公众号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是不可抗力/外部因素,有些是体验可以做好但在这个阶段还没做到的。


不可抗力我们都明白。体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例如阅读公众号经常会被其他事情打断,微信在这一点上做了不少动作,例如浮窗。微信8.0大幅改版了浮窗功能,现在的浮窗已经不再是出现在微信任意界面的“狗皮膏药”,而是在首页的负一屏。实际上把新的浮窗称作“稍后阅读”更贴切些。不能在微信任意一个界面打开浮窗比较遗憾,作为我的刚需,我希望随时能够回到我刚刚阅读的界面,而不是回到首页再到负一屏里打开。
负一屏的文章排布还处于粗糙的阶段,深色背景与通知栏深色文字冲突(安卓端,iOS 端不知是否有相同情况),打开每篇文章的动画,打开后短暂的硬直,都是后期可以优化的空间。不过目前已经能看出这个浮窗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搞不好直接改名稍后阅读。我虽怀念旧的浮窗,但我发现目前仍然可以开启旧的浮窗。当阅读一篇文章时,有新的消息提示弹窗,点开消息,旧的浮窗还是会出现。这是更符合浮窗的设计的,大概浮窗就应该是狗皮膏药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最大的便利。
其实我最怀念的是早期版本的 //webview,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因为安卓特殊的机制,用户能把公众号文章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任务,在系统的多任务视图里存在,不影响使用微信的其他功能。但不知为何在后来的版本取消了这一功能,也许是为了统一安卓端和 iOS 端的设计。安卓端的小程序还有这个特性,每一个打开的小程序都是独立的小程序,相对于 iOS 端,这个设计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除了浮窗设计大变样,首页下拉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版本的下拉有了一个名称,叫做“最近”。上一个版本首页下拉是最近小程序列表和收藏的小程序列表,作为重度小程序使用者,我已习惯这个设计,然而在8.0版本里,打开收藏的小程序步骤多了一步,原来 收藏的小程序 部分让给了 未看完的文章
我认为这是微信8.0为数不多提高了用户体验的设计。阅读公众号的频率高了以后,若没有收藏或者转发点赞再看,常常会找不到曾经读过的文章,需要去搜一搜。现在有了 未看完的文章 功能,更像是浮窗功能的延申,我在短短的使用时间里体会到这个功能带来的巨大帮助。我不再找不到读了一半的文章,我也能把他作为更便捷的浮窗。按照这样的设计,读过的公众号文章可以分为四类:

  1. 打开读了一半的在 最近 里,
  2. 读完想马上重读的放进 浮窗,
  3. 未来会经常复读的在 收藏 里,
  4. 想要分享出去的转发点赞再看一键三连。

博主@胡和先 特别讨厌这个功能。他的体验是,一篇文章必须慢慢看完才不会出现在最近里,快速看完则依然会出现。我测试了5篇推送,一秒之内快速滑动到结尾处,再回到最近,并没有出现刚刚这篇文章。经过几个测试,我找到了未读完的文章功能的逻辑:打开后不滑动就退出,不会出现在最近里;一旦出现滑动这个动作,不论滑动距离,必然出现在最近里;滑动到出现阅读量一行退出,不会出现在最近里。
总体而言,对于经常阅读公众号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实用的功能。我喷了一整篇文章,这是我觉得为数不多能夸版本新功能之一。

微信8.0发布后,被讨论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烟花、状态、表情包重置等等功能,我认为这些无聊的功能没有讨论的必要,像是一个工具里埋的彩蛋,让人们有些谈论的话题,让新版本有些讨论热度。这些小功能甚至还没有一个 #标签 功能来得有用。一个工具,并不是什么功能都要有用,就像上一个版本的拍一拍一样。我把这类功能当作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时脑热做的功能。


自媒体里有太多大V把张小龙当作神一样崇拜。帅张喜欢把他成为“那个神一样的男人”,帅张的文章被张小龙打赏、直播被张小龙送礼物都是会让他特别开心的事。我不是想谴责或者嘲讽这个心态,毕竟如果周杰伦夸一下我的唱功我也会高兴好几个星期。能理解这个心态,只是我认为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不应当被过度神话。他的演讲内容,有些关于产品哲学值得学习和思考,有些言语触及本质,例如关于微信“连接一切”、公众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的解读。除了崇拜,我更加看不惯的是有些大V对张小龙和微信无限吹捧,对批评微信的人无限抨击、口出妄言,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我说的就是 Fenng。我是“每天都有一亿人教张小龙怎么做微信”的一亿分之一。
还有很多想展开说,比如微信的搜一搜、表情导出和群聊,PC端微信,但篇幅已经过长,又长又臭,能完整看到这里的,不是太闲就是觉得我写到你的心坎里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