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决胜之年要来了:汽车智能化的难点、赛点和转折点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0-12-28/doc-iiznezxs9450227.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3quy2I.jpg!mobile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布谷编辑/子夜

来源:连线Insight (ID:lxinsight)

新能源汽车进入“硬碰硬”的时代,智能化将会是决胜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的角逐中,以“智能化”为赛点的下半场已经来临。 

近期,科大讯飞联合上汽成立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主要涵盖软件销售、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车载设备销售等。

这也意味着,智能语音识别正在进入汽车领域。

汽车智能化发展到现在,各类的车展、云路演,上到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下到各路汽车经销商,都把“智能化”挂在嘴边。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智能汽车上路行驶的时间比多数人预料得要更快。”

各大车企的智能化方案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特斯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三大代表,蔚来、理想、小鹏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

一众传统汽车品牌,像比亚迪、吉利、上汽、广汽在汽车智能化上也都有布局。

除了这些车企,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已经磨刀霍霍,在他们看来,汽车智能市场规模很大,是一个诱人的流量入口。 

不过,回归现实,汽车智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G、云计算、大数据都具有较高的门槛,在具体的零部件上,还有各类的传感器和芯片,其种类之多也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一项智能技术、一枚零件可能集成了数十种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零件甚至还处于依赖海外进口的阶段。

例如前阵子引起广泛关注的汽车“缺芯”事件,就揭示了汽车产业真实的现状,在零部件上,车用元器、电容电阻、芯片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受制于海外;汽车电子方面,外资供应商占据了85%的份额。

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承担产业升级的任务,还要实现汽车关键技术自研自产。 

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汽车巨头,都在寻求突破,并企图争夺到更多的市场。

谁在抢滩汽车智能化市场? 

自华为割售荣耀以来,华为造车的言论就甚嚣尘上,不过回顾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2019年的发言,已经明确了华为的重点本身并不是在汽车。

徐直军表示,“我们不会造车,但会通过技术来帮助客户造好车。”

汽车智能化的市场有多大?

徐直军表示,“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70%不会在传统的车身、底盘上,而是在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上。”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自动驾驶产业报告中也提到,目前的整车价值中硬件价值占据了90%,软件占据了10%,未来整车价值硬件价值将下降到40%,软件价值上升到40%,内容价值增加到20%。

今年2月,十一部委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指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2035-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简称、更加完善。

中信证券也表示,2023-2025年科技公司主导的L4-L5商用车有望量产,2025-2030年,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从50%提升到80%。

这些数据表明,伴随乘用车智能化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汽车的智能化已经演变成核心竞争力,谁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领更多市场。 

YnimIrV.jpg!mobile

因此,国内外都已经掀起了汽车智能化的浪潮。

车企中除了特斯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比亚迪、上汽、广汽、一汽等传统车企也已入局,即便如前些日子炮轰新能源汽车的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其执掌的丰田汽车在智能化的赛道,也并没有放弃探索。

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也不甘落后,百度已经推出了Apollo智能驾驶汽车;阿里联合上汽、浦东张江高科推出智己汽车;腾讯通过日立制作所切入车联网、大数据这类后端智能平台;华为提供ICT技术赋能汽车升级。此外小米、滴滴、科大讯飞等已经涉足造车业务。

近期苹果入局造车更被视为最大的搅局者,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苹果公司的首款电动汽车已经在美国加州路上测试,将于2021年9月发布。

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了行业的标杆,尽管腥风血雨,入局者仍要厮杀到底。

汽车智能化的难点 

汽车智能化首要的难点,在于技术难题。 

智能网联汽车用到的技术有很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智能驾驶原理、嵌入式系统、信号和信息处理、云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原理、电路分析和电子技术。

一项技术已经很复杂,况且每一项研究成果背后可能包含数十种技术,当下的智能车企很难完成所有的硬件研发和智能技术。

另外,如大数据、5G、云计算,必须依赖于足够的数据场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正因此,国内的入局汽车智能化的多采用“术业有专攻”的方式:阿里和腾讯的云计算能力强劲,依托云计算可以实现切入汽车出行的数据处理,实现优化出行路线、智能化管理车队、远程调配自动驾驶等功能;

华为的ICT技术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存储、分析等领域,华为是业界的标杆,如最近推出的Hicar,华为车载智慧屏。

对于一些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基础设施的研发实力,它们会选择更加聚焦的方式,如在2B领域选择限定场景商用车如叉车、物流车,在2C领域会选择和景点合作推出旅游观光车。这种细分赛道的选择让汽车智能化市场在干流(乘用车)充沛的情况下,尽可能分化支流,丰富了中国的汽车领域的智能化市场。

fMvAzy7.jpg!mobile

但近几年来不论是造车新势力也好,传统汽车转型也好,汽车智能化的市场突然爆发,创业公司林立,供给侧也涌现了很多智能化解决方案,激光雷达技术、智能停泊技术、人机交互技术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引发了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问题——产业整合。

东风汽车副总裁陈昊说到,目前的智能汽车技术并未稳定下来,由于各家智能汽车技术路线的选择差异,当前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期。

众多公司给出了多样的智能化技术方案,但都并不完全适应市场。

行业虽然多点开花,不过呈现的多是“散兵游勇”的局面。

这也就意味着,汽车智能化市场虽然大,但是分到每个企业手里的营收有限,而研发成本却高企,很可能成为压死众多企业的稻草。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份额,营收覆盖不了成本,企业也很难走远。

be6ZbyI.png!mobile

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降低研发成本,这也是大多数传统企业选择的道路。

如今年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正式宣布了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之间的合作,其中宁德时代是动力电池系统的供应商,为新能源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华为是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通过不同产业链合作,推进汽车智能化。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强大的自研实力,获得市场的认可从而抬升溢价能力。

如特斯拉,除了一部分MCU芯片,电池系统对外采购,其自身OTA系统,FSD芯片,包括搭载在这些系统和芯片商的算法体系都采用自研,特斯拉也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其技术获得行业的认可,这也为特斯拉系列车型的量产和溢价销售打下基础。

决胜之年来了 

面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直言到, 随着未来补贴的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进入“硬碰硬”的时代,智能化将会是决胜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争夺中有两条战线,第一条是以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力供应设备为基础的能源之战,这部分器件提供是养料,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前提。

第二条是以无人驾驶、5G为方向的智能化,在实现万物互联、自动感知中,它提供的是未来的想象力。

随着国内充电桩基础设施铺设完毕,国家在新能源器件国产化替代的努力,产业链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等企业成为国内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重要供应商。

人们的目光也从三电技术转向了智能化场景,在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想象力上,谁能真正实现商用落地,打造名符其实的产品,谁就拥有硬实力。 

这方面,国内新能源车企也和特斯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yEneUza.png!mobile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的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上相对于特斯拉起步较晚,难以做到像特斯拉一样,在硬件和软件上掌握自主研发权。

比如蔚来、小鹏、理想,实际上都在借鉴特斯拉。

如今特斯拉已经自研汽车芯片,而蔚来使用的是特斯拉前合作伙伴Mobileye的芯片、小鹏使用的是英伟达为特斯拉研发的Xavier芯片、理想自动驾驶的视觉算法也使用的是Mobileye的打包解决方案。

这也造成了国内汽车智能化相比于特斯拉慢半拍,其他的部分传统车企也是采用和第三方,如与阿里、华为、科大讯飞合作的形式补足短板。

不过,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弯道超车,这一局面正在改变,转折点也正在到来。

特斯拉炮轰小鹏汽车激光雷达技术成为一个标志节点。

在小鹏汽车的一场发布会上,何小鹏宣布在2021年将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到最新量产车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他们有特斯拉旧版软件,但没有我们最新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何小鹏也丝毫不客气,他发文道,“造谣早就证明是无法打败竞争任何对手的。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方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态度,已经成了特斯拉的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智能化技术上的争论的焦点。

在新能源汽车对环境感知技术上,其中一种是激光雷达技术,另一种是视觉算法为主导,两种技术的较量争论已久,何小鹏和马斯克“互怼”的根本是“传感器+算法”强还是激光雷达技术强。

伴随技术发展,成本下降,激光雷达技术有一定优势。 

国内的激光雷达技术上看,今年8月大疆已经宣布可以量产千元级别的车用激光雷达,适用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华为入股了南京芯视界,布局固态激光雷达芯片。国内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完善给造车新势力以底气。

rqmmQ3B.jpg!mobile

未来,这种硬碰硬的技术比拼,还会更加激烈。 

国内汽车芯片的布局已然加快了演进: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打入了汽车功率半导体;韦尔股份收购豪威和思比科,进军CMOS图像传感器;北京君正收购 ISSI,入局汽车级存储芯片;四维图新收购杰发科技,投入车载MCU领域。

国内汽车芯片的整合潮也有望进一步推动车规芯片的发展,而在硬件基础之上的软件研发也正在快速进行。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上,已经至少有19家企业宣布,新搭配智能化技术的车型将在2021年面世。 随着国内各大技术产品的推出,2021年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硬碰硬”元年。

3mYvyam.jpg!mobile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