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卧底“打假群”1个月,我发现了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xNDE2MA%3D%3D&%3Bmid=2650984263&%3Bidx=1&%3Bsn=dcb111d06c60abdd1865bf431a415adc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Qj26jyJ.jpg!mobile

图片来源:pixabay

把“打假”做成生意,就与正义无关了,甚至维权和勒索之间的界限就无可挽回地模糊了。于是,他们就成了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一群人。

作者丨廖紫琳

编辑丨马志学

无论一座大厦如何光鲜辉煌,都有隐秘的角落。

在刚刚结束的“辛巴燕窝打假案”中,著名职业打假人王海号召购买燕窝的消费者维权的同时,还通过微博发出组合拳,鼓励受害消费者们可以委托自己进行消费维权,但条件是收取50%赔偿款作为委托费和律师费,还设定了打假起步费为1000元。 (亿邦动力《独家揭秘 | 王海打假带货网红的幕后故事、逻辑与计划》)

如果说王海的“公司化”打假是“打出名堂”,那么这些月入“万把块”的散兵游勇就更千姿百态。社交平台QQ上存在大量职业打假人群,偶然被拉入群中的林正,发现了不少有关这个行业的“隐秘的角落”。

对他们来说,在这样一个灰色地带游走、牟利,不能缺少狡猾和阴险。带兵打仗,孙子兵法讲以多剩少才是上策,韩信则推崇背水一战,证明以少胜多也是对的,方法论不同但目标一致,就是要赢。“打假”如同打仗,假货是敌军,打假人拼的就是“稳准狠”。

Zrmaaue.jpg!mobile

师傅带徒弟,赔偿五五分

“新人免费带一单,下车五五分。”

一进群,林正就收到了这样的全体消息。在职业打假人圈子里,他们形成了一套“黑话”,甚至还有打假群主把行业黑话整理成一个群文件,以供新入群的小白们学习,文件的名字被称作“名词解释”。

比如,“上车”的意思是别人带着你一起打假;“车票”是指跟着别人上车,要给别人钱作为好处;“先车后票”是说得到了赔偿再给好处;“吃货”的意思是仅在平台上要求“仅退款”,即只退钱,不退货,也不需赔偿。

从群里刷屏的消息来看,这群职业打假人们主要抓住的是产品标签、宣传用语等方面的“小辫子”,以举报、起诉到工商局、法院要挟商家,要求给予3倍或10倍赔偿作为“封口费”,还有部分打假人们是直接发起诉讼索赔。

例如,在购买海淘进口奶粉大笔订单后,以“没有中文标签”为由索赔;或是商品详情页里包含“最”、“100%”等极限词;再比如拿出某保健食品检测证书,“某成分含量超过国家推荐用量”,职业打假人要求商品总价格的10倍“封口费”......

在打假群内,时不时就有“打假老人”发布类似这样的信息:

“来两个赔偿,可下车600/800,车费50,自备本金9.5,百分百下车,不下车退你车费和本金,最后下车后分我两百。”

随后,群成员们就纷纷扣“1”,意思是共同参与这场打假。

“师傅带徒弟”、“老乡带老乡”,是打假圈里最常见的搭配。

在圈子里,有拿得出手的打假案例才有资格当师傅,群里有一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鄙视链”,拿赔偿的看不起吃货的,赔偿大于1000元的才算是大额赔偿。

“一般来说,师傅收徒是要收费的,我见过的是1888元一位。”

拜师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得到“消息源”(有问题的商品链接)。师傅发现“目标链接”就会告诉他的徒弟们,偶尔也会在同行QQ群里共享“情报”。

“当时,我们只要看到,某一个产品的全国销量都涨了,那就糟了,肯定是被他们(打假人)买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家,如是说。

有一次,有商家在经历了被某地级市打假人,几乎同时敲诈两笔赔偿后,连那个省的订单都不敢发了,商家态度是:“宁愿不挣这笔钱,也不能冒风险。”

卖保健品的刘方了解到,虽然有同一商品同时遭遇多人打假,但不会出现同一人在同一店铺打假多次的情况,“这应该是他们的行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是他们入门级教科书,打假群里提供的还有打假成功案例剖析、工商投诉举报范本、赔偿标准等等。流传的说法是“吃透这几部法律,基本上月入上万不成问题。”

林正从打假群群主那学到的打假标准流程是:先跟卖家聊天、谈心,不要直接入主题,慢慢地将法律知识告诉商家,同时给予卖家自行百度查询法律条款的时间,在聊天气氛紧张到极点时,直截了当地说需要按照法律要求赔偿。

“商家说要举报我,怎么办?”群成员的一句话打破了打假群午后的安静,还连说了几句脏话。

据林正描述,群主当时是这样说的,“卖假货报警是不可能立案的,法院也不会受理。他(商家)说他报警了,你叫他拍报警回执。”语气十分笃定。

后来这场打假结局如何,林正也无从得知,给他留下的印象却很明确,“打假其实是与商家间的心理博弈战”。

auMNVrU.jpg!mobile

“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刚刚入行的打假新人,往往有些焦虑,这时候群主总会如是安慰:“最差的情况也只是退款退货而已。”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于“打假翻车”的担忧,最终抵不过“小成本、高回报”的收益诱惑:

2块钱的商品换来400块的赔偿、500元的本金撬动2000多元的封口费、下单2000块获赔1万多......

经营医疗器械的商家余婷告诉亿邦,打假人也是有段位的,门槛最低的是打“极限词、虚假宣传、三无”,比如最XX、100%、第一、无正规授权等等,更高段位的是商品与描述不符、“成分含量超标/不足”等等。

上个月李慧的美妆新网店刚刚开张,就被两批打假人盯上。

她清楚地记得,开业的第二天就涌进来了大笔订单,结果48小时未能发货,直接赔付了商品总价格的5%给了顾客,“拿到钱,顾客就退单了”。

第二次是打假人直接在后台申请退款,理由是“虚假宣传”,打假人指出“抗菌消淤”是医疗用语并不能用于美妆产品的宣传。他直接留了个联系方式要求赔钱,不然就举报到工商局。”

据《招商早知道》报道,调包、篡改标签,伪造、变造证据,或者把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标注瑕疵”当作欺诈问题进行碰瓷,索取赔偿,这类情况也时有发生。

“成本太低了,揪商家的‘小辫子’只需要看个商品详情页,再用键盘打几个字,和商家扯几句,就拿到钱了。”

在商家们看来,职业打假人干的就是不劳而获的事情。

即使在初期与商家私下协商不顺利,职业打假人们告到工商部门、法院后,案件受理费最低仅需几块钱,大多数的县、镇法院的受理费也只是10元-50元不等。

“如果胜诉,这些费用都由商家来付。”

“他们用订单号找平台客服就能拿到卖家的个人信息,拿着这些就去法院起诉了,或者投诉到工商局了。”林正介绍,卖家收到法院传票后,基本上3-5天就会主动联系(打假人)。

大多数商家听说闹到法院或者工商去了,会被吓唬住。即使商家应诉,维权成本高也是商家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打假人是在自己当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商家收到法院传票后,需要到起诉法院打官司,那些法院都是某个市、某个县里,我们公司法务五六个人每天都在全国各地打官司,一年有两三百起案子。”刘方说。

刘方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打假人拿着几十年前的法律条文起诉他们,但实际上有更新的法规可以证明他们是合法合规的。往往职业打假人们是广撒网,碰运气打假,看哪个商家先怂先给钱。

刘方见识过最忙的打假人是,“一上午开7个庭,都是他告的商家。”有媒体报道称,不少职业打假人两年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已超过了600件。

他告诉亿邦:“他们还有各种流氓手段,你来了(法院),他们(打假人)就撤诉,过两天他们又起诉,一来二去,商家折腾不起。”

打假人们也深知这一点,他们告诉刚入行的新人们,“下单金额很重要,限度合适就行了,卖家来的话就需要考虑各种费用,还要担心能不能打赢官司。”因为,大多数商家的心理是,如果赔偿金额不大,也就赔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能打折的赔偿金”,是推动商家忍气吞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商家们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只要打假人要求协商,或者工商调解,都是可以还价的,最夸张的时候,能够在要价基础上打两三折,他(打假人)开口要几千块钱,最后可能就三四百块钱解决了。

余婷就曾遇到过,“开口要七八万,最后一万出头解决的。”在7、8年的创业生涯里,余婷遭遇过十多起打假,她说:“百分之八九十就是私了解决的”。

林正在打假群里也见到过,因“索赔2100元,磨蹭了1个星期,最后300元下车”而发牢骚的打假人。打假群里,师傅往往会教导打假新人:“别贪心,1万元的赔偿金‘吃’70%左右就行了。”

rYVvqm3.jpg!mobile

变味儿的职业打假

“以前一年被打假几百次,现在好多了,只有个位数了。”刘方回忆说:“2016年以前,只要他(打假人)去工商举报,大部分一举报他们就赢,最后我们赔钱,闹到法院去,法院也是支持职业打假人的。”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高院2015年发布的浙江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2010年浙江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民事案才386件,2014年已达2735件。

可以作对比的是,2010年起诉淘宝、天猫等平台卖家的案件还只是零星出现,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均在100件以下,2014年达到190件。

刘方总结认为,职业打假人找的不是产品的麻烦,而是手机上(如商品描述)的麻烦、条规手续的麻烦。换句话说,“他们打的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手续的问题,这应该由行政部门来监管的。”

上述白皮书也提到,大多数职业打假人们买到假货,不是第一时间向工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单位反映或诉诸法律,而是向商家勒索,要其花钱买平安;有的多次买同一问题商品并分次起诉,试图获得多份惩罚性赔偿。

这一情况,在2016年前后开始扭转。

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费者”之外,法院不再支持职业打假人的判例也开始出现了。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一经发现恶意敲诈勒索的职业打假人账号后,也会对其做出限制登录、封禁异常账号等处罚措施。打假人们的经验是,“一个账号最多(打假)四次,就要被(平台)风控系统限制登录,如果是白号(新号),顶多2次。”

慢慢地,“打假风气就变了”,刘方说。

aYRrmuM.jpg!mobile

如今,为了应对依然少量存在的职业打假、敲诈勒索,商家们也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应对办法:

一方面是预防打假,比如要求运营人员熟知新广告法,避免使用敏感、违规的描述词,或者商品到库后着重核对商品信息等。

“如果遇到高级打假人,他注意到了你、甚至厂家都不知道的方面,比如含量、成分问题,那就只能‘认命’,毕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熟知一本几千页的药典。”刘方告诉亿邦。

另一方面是,疑似打假订单不发货,或发货后拦截。

如果一个订单的收货手机号为空号或无实名认证的新号、要求开发票、收货地址不详细,多为放快递柜或某某超市、购买数量或金额偏多,仓库和运营人员就会慎重起来,起码会去网站上查一下是不是打假人下的单。

据了解,在电商卖家们自发组建的“反恶联盟”网站上,收录了166万“恶人”信息,包括打假师、差评师、敲诈师、刷单师等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6年来,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清醒认识到,如果商品的确存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假冒伪劣的问题,那打假人的存在无可厚非。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平庸之恶》一书中写道:恶是平庸的,你我常人都有可能坠入其中。把人完全同化于制度之中,服从制度的安排,默认制度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甚至成为这类行动的实践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他者化、冷漠的行为,提供辩护。

当“打假”成为“假打”,职业打假人们抓住瑕疵性问题,向商家敲诈勒索,以此牟利为生,这既偏离了立法本意和保护消费者的初衷,也成为了社会体制下的“平庸之恶”。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正、李慧、余婷、张海、刘方等均为化名。

  E nd   

u6N3MvI.jpg!mobile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