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关于创业与团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mingplusplus.com/other/2015/01/21/startup/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前天离开了呆了将近半年的公司,修养身心准备出国的事宜。 这家公司的情况有些特别,这是一家有十年历史的IDC公司,处于转型期中。 转型的方向是往互联网公司发展,目标是制作一个视频渲染的App。 从一家运营销售公司转向互联网公司,其中的困难是可预见的。 可以总结成一下几点:

  • 缺乏核心技术人员
  • 缺乏互联网的运营思路
  • 缺乏先进的管理思路
  • 对工程缺乏有效理解

于是我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这家公司,在我进驻之前,我的几位同学已经进入了这家公司工作数月,技术部完全由我与我的同学掌管。 在我进驻之后,现在的产品核心才算是正式开始开发。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算是一个跳过天使投资的创业公司。 在这半年里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也被很多问题租挡住了脚步。 这篇博客是我几个月思考的结果,没有对错,并不想指责什么,一切都只是我的个人体验与总结。

关于明星程序猿与创业

创业是需要明星程序员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明星程序员会给团队带来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这些都值得讨论。 以下是技术部的情况,技术部有5个工程师(人员有些浮动,主要人数)。 我们团队中有一个核心程序员(之后我们称之为A),也是我们技术部经理,他属于全栈工程师,前端后端引擎都进行了参与,是一名勤劳出色脾气也很好的程序员。 除去A,剩下的工程师都只能各司其职,并且水平有限。一个IOS工程师,一个安卓工程师,一个Web工程师,一个引擎C++工程师。

在这种情况下,A决定技术路线,付诸实施,参与个部件之间的交互,移植。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但是尽管如此,在这个技术部中剩下的程序员分工过于明确。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 个人发展受限

    在这个局面下,除了A,每个人都有退路。凡是不会的东西,都交给A来完成。 凡是写不好的东西,都由A来重构。 这是创业公司不应当发生的事情,尽管大家天赋各异,基础参差不齐。 但是人不逼自己一把,谁知道能飞多高? 每个程序员都有退路,就渐渐变成了 – 其实进步与否都无所谓了。

  • 疏离感

    从社会学上看,社会分工必将导致一些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在创业团队也是,过度的分工,容易导致一部分人产生疏离感。

    反正别的部分我也做不好,干脆就就刷刷微信吧。 — 疏离的程序员

    其实这种情绪是人之常情,在费孝通《乡村经济》这本书中提及,在水泵早些年引入农村地区时不受欢迎。 这不是因为居民没意识到水泵的优越性,而是因为通过水泵解放的劳动力不能找到生产性的出路。 用了水泵后,一些男子就把时间投放给了赌场,反而误了家庭。

    在团队中。A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应该安排更适合其的工作,这样即使个人发展不能有效进行,但是至少不会有疏离感。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由A直接造成的,但是总是需要解决。 或者通过培训,或者通过有效的管理者。 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相应的资源来应对这些问题。 于是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群人在等待A提供 接口、移植、帮助、决定。 这些问题降低了团队效率,也没有发挥出团队潜能。

关于有效独裁

我们团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缺乏独裁。 所谓独裁,即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对全局有着绝对的把控。

我们团队缺乏这个,有几方面的原因:

  • 公司的掌控者有发言权,但是又不愿意拍板。
  • 开发部的掌控者有否决权,但是又不能提出创意性的意见。
  • 公司缺乏全职UI美工,跟美工的讨论,经常得到反对意见,那么需求就得重新确认。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创业团队中应该有这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表达,得到统一意见,然后付诸有效的实施。 可能有人认为民主决策可以带来最优化,但是民主否认却未必是最有效的。 即使民主决策能做出最优的决定,但是其付出的时间成本往往很大。 其体现在工程上便是,全部工程师都要参与产品讨论,运营成员也要参与,投资人也参与。 通常这种会议,大家会说“XXX他们的产品是这样的”,“XXX他们这个地方做的好” 好不容易结合多方信息有了总体需求,程序员和美工之间又必须来回确认需求的可行性。 确实,这样多方面的意见能集中,但这样浪费了大量的开发时间,以及渐渐的,产品就丧失了重要的核心思想。

这样的决策方法产生出来的结果是不可靠的,可能第二天,任何一个成员(通常是投资人)的一个突发奇想就会导致需求的变动。 变着变着,产品就变得像是竞争者的产品。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有效的独裁制度在创业团队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独裁者应该既了解技术又了解时事,有独立的思维足够的自信。 缺乏独裁者的团队,有可能被投资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得不偿失。

关于产品仿照与创新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车都长的差不多? 是不是只要在一个特定领域,一旦需求与市场是确定的,那么一个产品的Best practice就会被定义? 以后的一切同类产品,都会渐渐长的越来越相似?

我发现在视频领域,不论是美拍、Replay、Animoto、Magisto、彩视,都有很强的界面相似性。 如果是这样的话,到底需要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

这个问题没有定论,留个坑吧。

关于放弃与妥协

我认为创业不光是个做加法的过程,更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其实有时候当你有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主意,我认为作为创业公司要同时做两件事:

  1. 努力工作,做加法,累高楼。
  2. 根据现有资源,做一些主意上的减法,有时哪怕损失一部分原创性或者特点,也要保证体验的优越,也要保证运营团队有能力运营。这样才不会一开始就把团队的包袱堆得很重。到时候也容易抽身。

例如,设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争取低端用户为先。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争取单平台优化为先。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屌丝宣传方式优先。当整体人数都有限的时候,就要考虑砍功能了。另当泡沫已经比水还厚的时候,退出也是种智慧。

关于老公司转型

我认为老公司转型还是新开子公司为好。经常听到传统IDC部门冷嘲热讽的声音,让人觉得非常的不愉悦。

这些碎碎念一时也难以总结清楚这半年的诸多感触。待续!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