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5G无用时代的终结—从iPhone 12系列到vivo 6G应用场景的展望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03189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5G无用时代的终结—从iPhone 12系列到vivo 6G应用场景的展望

创业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这几天网上有个很热门的话题叫做:“目前买5G版本的iPhone12系列合适还是买价格真香的iPhone11?”对这个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如同去年仅支持NSA的X50基带上市的时候我讲的,这就是新世代的来临。随着历代双模5G基带的普及,5G手机价格下探到1000多元,以及iPhone正式加入5G大家庭,在2020年末,基本可以宣告:LTE的时代终结,属于5G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我依稀记得,在上海参与NSA实验网测试的时候,经常遇到锚点掉落的尴尬,即便在相对完善的小环境里,也会因为4G锚点和5G接入点的匹配问题,导致5G网速大幅度的下滑。而在2020年初南京路测的时候,竟然出现过X55基带与基站参数不匹配导致Crash Down的基带重启失败手机变砖的可怕事故。这刚过去九个月,中国的NSA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原先街头巷尾不稳定的5G接入,现在稳定了;原先根本无法想象的高层5G皮站部署,现在也逐步在推进。下面这两张图,是我在原先基带Crash Down的地点随机测速:

v2-a38768cb16e9af38769f498ae0b873ab_720w.jpg

在这个曾经让X55基带崩溃的地点,目前已经可以达到本地接入点下行924mbps,跨境测速668mbps的超高速了。924mbps的本地网速是什么概念?这个速度远超过一般运营商承诺给家庭用户的千兆宽带的下行速率,达到了Intel i211 千兆网卡在局域网内的实测极限。而跨境测速668mbps这又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全球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做到秒开,比如AV01编码的YTB 8K60视频,或者以这个速度观看4K画质的Netflix。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9年前的我们,会想到京沪高铁会直接促进长三角大经济区的形成吗?会打造1小时都市圈的新经济概念吗?大多数人想的无非就是,南京——北京的硬座车才147块钱,我为什么要花443元坐高铁呢?而9年后,你还会这么想吗?

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境内的LTE平均带宽,甚至还没跑满Cat4,也就是150mbps,大部分地方的LTE下载网速,甚至不到40mbps。每天用40mbps都不到的4G网络,却对至少下行能保证300mbps的残血NSA 5G网络一脸不屑,这跟9年前仅仅因为票价的原因否定高铁的人们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与其纠结什么资费,速度,不如正视5G时代的来临,人均300-500Mbps的可用带宽,对个人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是目前这个只有40mbps左右实际带宽的局面无法比拟的。所以,在iPhone加入战场之后,我们花点想象力去展望一下超高的带宽和超低延时以后能做点什么。关于5G能干什么,之前运营商们已经做了一些展望,基于移动宽带、超低延时之类的特性,衍生出无人驾驶、基于5G网络的远程医疗、超高清直播服务、电子竞技等一些相对比较容易想象的东西。而vivo内部最近搞了个脑洞比赛,让相关专业的员工和技术主管对5G和6G时代的东西做合理推演,形成了一个白皮书。我摘录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方向,略加探讨。这个白皮书的名字叫《数字生活2030+》,展望十年后的无线通信应用场景。vivo研究院假设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开始商用,或者基于成熟的5G服务网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要明确一下十年后5G末期和6G商用前期,我们可能面临的网络性能指标。目前运营商和手机厂暂时能给出的NSA 5G下行速率一般在1.4Gbps,实用速率根据套餐的不同在300mbps-1Gbps。而目前社会主流的LTE网速是多少呢?理论上运营商应该要保证我们至少150mbps,也就是CAT4的速度,最好能保证300mbps CAT6的速度。在美国部署的4.75Ghz LTE LAA网络,我用一加6T测到过1.05Gbps的下载速度。很不幸,在国内,我们日常只能看到40-100mbps的网速,在以4G服务质量高著称的日本也好不到哪去,我在京都实测Softbank网络,500mbps到头了。

按照vivo研究院给出的这个路标,可以发现10年后5G网络的理论速度能超过20Gbps,而6G早期的速度超过100Gbps。当然,在用户侧实现这个速度,对设备的IO性能要求过高,首当其冲的就是磁盘性能,这也取决于十年后的主要数据传输协议了,就像马上要普及的PCIE 4.0,已经可以把SSD的传输速度提升到40Gbps(读取超过5000MB/s)了,这都是革命性的改变。鉴于2020年,初代NSA 5G网络用户侧能实现稳定的1Gbps速度,再加上设备性能可预测的突破,十年后,末代5G或者初代6G用户侧速度应该可以达到10Gbps以上,也就是1.2GB/s的下载速度。当然,完全不用担心什么流量费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定什么价,运营商是很清楚的。

5G相对4G的实际可用速度,至少是10倍的提升,这就给了应用场景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设备侧在计算性能,存储性能,网络交换性能不存在显著的历史级瓶颈的话,(比如NAND技术一直没什么突破,那网速再快也没啥用),十年后我们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

当前受制于实际的网络带宽和IO性能,所谓的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健康数据管理无法海量并发。这几天不是讨论李佳琪薇娅所谓1.5亿人次观看嘛,有行业大佬指出,如果一个平台能支撑一个主播5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叫做行业顶尖平台,然而这仅仅是粗糙的视频流。让李佳琪双十一用4K直播,外加复杂互动,几百万人一起来嗨,问问阿里云头疼不头疼?这就是目前网络性能和设备性能暂时没到那个发展程度带来的局限。像对带宽和响应要求都比较高的医疗、健康数据管理(比如国家心血管信息中心的用户数据平台,对接了不少可穿戴设备)、自然灾害监控与预警,都不是目前40mbps的小水管甚至是300mbps的初代5G网络能搞定的,更何况现在可穿戴设备和5G还没什么关系。只有目前这个移动通信的带宽指数级的提高,平台承载能力指数级的提升,以及设备性能革命性的提高,才能做到科幻小说里说的那些场景。比如,戴个5G或者6G的智能手表,可以实时与健康数据中心交换数据,监测多项数据在上亿的人群样本中所处的风险级别,同时提供预警和附加服务。

除了当前这个既不够宽,也不够快的初代5G网络制约了我们的想象力,设备性能和设计上的局限性也让很多应用层的解决方案公司对未来超高带宽的环境下如何应用落地缺乏想象力。于是,不少公司在这两年都推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前瞻性产品,部分产品已经落地,比如多协议兼容的120W充电系统,这就很有意义。最近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前瞻性评估设计,是vivo的可分离镜头系统,这个系统还得了一个红点设计奖。

可分离镜头不是太新鲜的主张,过去MOTO的模块化设计给了产业一些思路。其实就像我前面说的,有的产品能成功,不在于点子有多新鲜,而是在那个历史的门槛上踩对了节奏。苹果、微软都有很多划时代意义的设计,比如盖茨20年前就提出的智能家居理念和维纳斯产品。但除了上帝,又有谁能让微软在一个56k拨号都不利索的时代里,取得智能家居的成功呢?

5G有没有用,这是网络侧和终端侧双向性能准备的一个命题。光有速度和低延时,没有恰逢其时的终端设备,这就是没用的5G。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没有PCIE4.0,你5G提高到10Gbps的用户侧速度又有什么用?哪个设备能承载?回到vivo这个可分离镜头,从理念上来说不新鲜。但在5G发展期,这玩意可能会成为解决某些特定需求的某种解决方案。或许它不会成为通用手机的标配,但会给一些特别的行业应用,比如教育、内容创作、智慧生活、监控提供一些一机多能的解决思路。这玩意的出现,对Insta360和云台自拍相机类的产品会构成一定思路上的冲击,促使专用设备和通用手机设备在可更换模组这个赛道里进行互补式的竞争,探索一条结合5G网络更合理的应用路线。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每个历史节点,我们其实很难了解到以后会怎么样。就像移动通信发展这个事情,网络和终端两侧必须都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光在网速,还有设备本身的性能。而就目前看,中国的用户获得300-500mbps的随身带宽已经是非常明确的事情,而设备的革命还在继续发展。5G无用论事实上已经彻底破产,我们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