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双11中的产业带:天猫集中爆发,“京多”紧急布局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sohu.com/a/431352434_118005?scm=1002.590044.0.10051-16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AbAjy.jpg!mobile

尾款人、打工人等自嘲性质的吐槽,并没有妨碍2020年天猫双11的“疯狂”。

11月12日的零点刚过,天猫就交出了一份让人咋舌的成绩单:11月1日至12日0点,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的累计成交额为4982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2684亿元的总成交额,再次刷新了新消费的里程碑。

相当于一个普通地级市一年GDP的销售额,所验证的不只是阿里经济体的爆发力,还有经济内循环格局下的增长潜力。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吃到双11“红利”的商家中,除了大大小小的品牌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带的中小商家,同样释放出了强大的爆发力。仅在天猫双11的战场上,就有105个产业带进入“亿元俱乐部”。

原本扎根于线下市场被习惯性归为“传统”的产业带,“意外”成为双11狂欢中的新增量,恐怕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01 产业带回血的小阳春

把时间调回八九个月前的疫情初期,不少地区的产业带弥漫着一股悲伤情绪。

黑天鹅的降临直接改变了制造业的游戏法则。本来在春节后有序复工的工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而随着外贸市场的持续低迷,原先供需平衡的产能迅速过剩。如果说品牌商还有机会转战直播等寻找新路径,不少产业带中的商家以批发、代工、贴牌生产为主,缺少自己的品牌和品牌意识,可以说是“失血”最为严重的群体。

2020年的双11全球狂欢季,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内2000多个产业带的“回血之战”。

j6n2mam.jpg!mobile

11月4日的时候,浙江义乌泽熙日用品公司的厂长方昊连夜加开了3台机器,算上之前厂里正常运行的10台机器,13台机器将开启24小时连轴运转,以消化双11期间飞来的海量订单。

原来方昊在半年前经朋友介绍进驻了淘宝特价版,在淘宝小二的指引下,方昊通过阿里平台的大数据了解到市场对粘毛器存在庞大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投入人力进行紧急研发。11月1日天猫双11第一波开售,方昊生产的100多万件日常用品被全部卖光,仅粘毛器就卖出了20多万件。

按照方昊的说法,进驻淘宝特价版半年来,公司的营收已经超过4000万元,年初因疫情损失1000多万元订单的阴霾,被天猫双11彻底驱散。

距离义乌1200公里的广州,溪木源联合创始人蓝飞经历了和方昊相似的心路历程。因为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蓝飞刚成立的新品牌命悬一线,如履薄冰的线下渠道商对溪木源这个新品牌非常谨慎,公司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广告带动品牌声量,最终在生死存亡的倒逼下火线入驻了天猫。

天猫双11第一波开售结束后,积极参与的溪木源冲到了天猫相关类目的销售榜首,蓝飞主导的新品牌迎来开门红,成了名符其实的行业黑马。

其实方昊和蓝飞不过是国内2000多个产业带中的普通商家,和他们背景相似的从业者可能要以千万计,外部环境的改变摧毁了传统的产业体系,如果没有找到新的出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好在最终“奇迹”发生了:2020年的天猫双11期间,超过4亿包重庆纸巾、600万盒广州彩妆、100万条福建鳗鱼、250万件常熟羽绒服、600万条增城牛仔裤、100万套嵊州集成灶、200万台深圳充电宝、1亿双诸暨袜子、2000万袋柳州螺蛳粉……搭乘一辆辆物流运输车走进了千家万户。

02 新一轮产业带争夺战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故事还要从4月份的“春雷计划”开始说起。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阿里首次启动了帮扶中小企业的“春雷计划”。时隔十一年后,阿里重新启动了“春雷计划”,内容包括外贸升级线上突围、助力外贸开拓内销、打造数字化产业带、智慧网络助农兴农、金融支持“再扶一把”等等。

其中对产业带的帮扶措施,已经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短短半年时间内,全国2000个产业带的120万商家、30万个外贸工厂纷纷入驻天猫、淘宝、淘宝特价版、速卖通、天猫海外、阿里拍卖等平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以外贸商家引领的“入淘潮”。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仅1688平台就已经覆盖了国内70%的一级产业带、65%的二级产业带。

一面是走在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带,一面是拥有7.57亿活跃用户的消费平台,两者的碰撞擦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比如集体“入淘”不到三个月的“义乌小商品商场”,在天猫双11的第一波销售额就实现流量42.5倍的同比增长。

Fruqamb.jpg!mobile

在阿里联姻产业带的示范下,京东、拼多多、快手等平台也纷纷将目光瞄向了产业带。

11月2日,拼多多走进国内著名的化妆品产业带广州,正式推出了新品牌计划2.0。根据拼多多副总裁陈秋的说法,未来两年内将培育50个亿级化妆品新品牌,10个10亿级化妆品新一线品牌。同时拼多多也适时给出了扶持产业带的目标,将在2021年—2025年扶持100个产业带,订制10万款新品牌产品,带动1万亿销售额。

几乎在同一时间,京东也开始围绕产业带下功夫,京东旗下的“京喜”走进佛山等6个地方的产业带,以反向定制、直播工厂的形式为当地企业赋能,并且从11月开始对标淘宝特价版的“1元更香节”,推出了1元商品的促销活动。

有人说,电商平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带争夺战。

这样的观点可能只说对了一半,产业带显然成了电商巨头们争夺的新筹码,但各家对产业带的理解俨然不尽相同:阿里已经给出了淘宝特价版、1688、聚划算、天猫等针对不同层级商家的扶持体系,背后隐藏着产业带的进阶路径;拼多多走出了帮工厂卖货的局限性,开始帮助代工企业孵化自主品牌;京东的动作还集中在撮合交易的初级阶段,而作为电商门外汉的快手刚刚开始试水。

03 电商化不是最终方向

只是站在产业带商家的立场上思考,电商化可能不是他们寻求的终极答案。

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鳞次栉比的产业带无疑是中国工业的典型特征。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地区的产业带都无法摆脱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且脆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一场疫情引发的生存危机,或许也是产业带走出品牌认知度低、盈利能力低、存活周转率低等弊病的契机。由此来思考电商巨头们抛来的橄榄枝,电商化大概率只是产业带追求的过渡阶段,核心诉求仍在于重塑产业地位的数字化转型。

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产业带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理由:

yuYFze2.jpg!mobile

其一,新兴消费力量正在推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

不管是向下沉市场的扩张、中产消费群体的崛起,还是95后、00后等新世代走向舞台中心,所呈现出的相同景象在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诉求,个性化定制将是制造业的必然归宿。就像前文提到的浙江义乌泽熙日用品公司,与淘宝特价版的合作就是基于C2M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反馈制定科学的生产目标,但前提是产业链条的极度简化和数字化。

其二,数字化能力正在左右产业带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产业带在天猫双11中的表现,间接起到了“放大镜”的效果。比如虽然产业带的整体增长为14.1倍,但珠三角、长三角等数字化转型较快的产业带有着更为强劲的爆发力,其中有着“世界小家电之都”美誉的顺德,不仅在一个小时内冲进亿元俱乐部,整体成交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倍。原因在于数字化能力有利于洞察行业趋势、改善产品供给结构,形成了“优质优价”的正循环。

其三,供需关系正在改变商家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产业带在转型中走出过去的“加工”环节,转向生产、销售、品牌的全产业链,比业务转型更有挑战性的是思维方式的升级。毕竟从当下供大于需的消费关系来看,“卖货”终归不是商家唯一的目标,跑通生产到品牌的进阶模式,恰恰是选择长期主义的标志。也就意味着,电商平台的产业链争夺战,不仅仅是帮助产业带卖出了多少商品,还要为产业带打造立体化的转型升级通路。

沿循这样的逻辑,在推动产业带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场上的玩家们并非站在了同一起点上。如果说一些玩家刚刚到达第一层,有着层次分明的消费分级市场,有着多元化平台和阵地,以及在供给侧囊括了仓储、物流、金融等数字化全链路的阿里,早已站在了产业带转型的第七层。

04 写在最后

几乎每年双11结束后,坊间都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可能诟病相对低下的物流效率,也可能质疑部分商家的营销套路。

可把视角放大一些,不难看到一些预料之外的惊喜:按照天猫官方披露的数据,今年618期间还只有26个新品牌成为细分类目中的第一;在今年天猫双11的前三天,这一数字已经急速攀升至357个,其中不少新品牌孵化于产业带。同时这些新品牌正在驱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赋予新的活力。

回头来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围绕产业带的发力,绝不是什么坏消息。当这些平台有了超出成绩单之外的“共同理想”,产业带的数字化转型将越来越稳健,中国经济也将越来越有韧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