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视角下的品牌思考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84360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浪潮新消费,作者丨任小东,整理丨李响
今天大家都在谈品牌,但不论是过去品牌与经销商、零售商的组合,还是今天品牌在内容、流量上快速迭代, 都会涉及到一个底层 的 问题,就是品牌到底如何构建,在不同阶段成长的基石是什么?所要面向的未来在哪里?
我想这很难用三言两语去说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单个品牌的成长路径就可以厘清楚的,而通过群像研究、深入不同案例内部的形式,也许会得到一个更为清晰完整的视角。
在新浪潮品牌俱乐部最近几次闭门活动中,近乎在重现一个百家争鸣的场景,每位品牌创始人都在沉迷、自信演绎着自己的独特世界,投资人则掺杂或悲观或乐观的抽象判断。
而若干做品牌咨询、市场研究的创始人,则介乎两者之间,有着穿越周期和单一路径的多元化视角,如果适配,对品牌成长不失为一种强大的认知杠杆。
魔方云销咨询创始人任小东就是其中一位,十几年的头部品牌营销经验,日积月累对行业经典的狩猎,让任老师对企业品牌化和全域分销,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新思考方式。
经销商、品牌商、零售商组合起来,是一套价值创造系统
白帆(浪潮新消费记者):经销商大概可以分为几类?有没有精通各类经销商的品牌?
任总(魔方云销咨询任小东):经销商大概朝三个方向发展。
一种叫品类经销商,比如说专门做小百货,专门卖酒,专门卖调料;第二种叫品牌经销商,只代理一个品牌,其它都不做;第三种叫做平台经销商,就是自己建一个订单平台,来帮品牌和零售搭桥,只做中间的衔接运营。
不同厂商对不同经销商的管理策略不一样,所以经销商的分类也可以分很多。
关于经销商的书,我推荐魏庆老师的《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和梅明平老师的《经销商管理》,这可能是中国经销商研究的最高水平,我个人受到魏庆老师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所有教材,现场培训我基本都参加过了。
我20年前出来做业务,培训教材就是魏庆老师的第一本书—《经销商完全手册》。当然,最真实鲜活的资料还是各大品牌公司内部的经销商管理手册,经销商政策。
从经销商和品牌商的关系来讲,要看大家处在什么样的立场,屁股决定脑袋。如果我是品牌商,经销商要围绕我的品牌和产品来卖货,这个叫做垂直一体化的销售管理运作体系。
如果我是经销商,上面受品牌商的气,下面又被零售商挤压,除了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外,我要思考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成为厂家不可替代的伙伴,成为零售商首选的供应商。
做品牌商的话,一定要让经销商围绕着品牌的方式转。行业默认的共识就是在价值链里面,在品牌商面前,经销商哪怕生意做得再大,也在品牌商面前低一等。
品牌商要成为“链主”,要对整个供需链条的流畅度负责,要有“上帝视角”,要设计好不同链路的利益关系,推进关系,倒逼关系,才能维持这个渠道覆盖生态的“盖然性”。
但做经销商的话,反过来就是如何能拿更多的资源,要呈现出什么样的销售推进方案,而后品牌给什么样的费用和利润,你如何保障我缴纳投名状之后的区域利益(窜货,乱价,乱开分销商),无利不起早嘛。
那站在零售商的角度讲,就是要跟众多的经销商、品牌商做生意,最好是跨过区域代理商,直接跟总部合作,哪个供应商的服务更好就跟谁在一起,最好你们之间不要协同,我才能浑水摸鱼。
零售商从来都是品类思考,而不是品牌思考的。
零售商从来是站在品类角度,不得不依靠一线头部,挑逗二三线,联合三四线来做品类放牧和收割。
是市场的角度来看,三方是博弈关系。
从品牌商的角度来看,要协调搏弈关系,在这条链路上,设计好每一方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你们博弈归博弈,但是你们要是不能给我“多快好省鲜”,我就用叫投票你,统统否决你。
比如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做可乐的经销商,是因为它的经销商就是搬砖,搬一箱可乐5毛钱,对经销商来说价值太低。
如果要做它经销商的话,会出于什么原因呢?就是通过可乐和零售商建立关系后,再带其他有利润的货,虽然可乐只赚5毛,但也会有其他货赚三块,通过产品组合最后来赚钱。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种原因,就是可乐会教会你如何做生意和做管理。像可乐、宝洁这种公司,对它的经销商有完整的培训体系。
为什么业内有宝洁系这个称呼?甚至说是业内的黄埔军校,因为它的培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经营运营方案。
从渠道划分,部门设置,SOP,财务管理,管理表单,培训体系,职业经理人进阶培训等都很完整,它们甚至请咨询公司来帮着做培训,让经销商懂了之后多卖一点货。
而现在很多新型消费品创业公司,在培训体系这一块是严重不足的。
到这块最后一句话就是,品牌是企业与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竞争的基本形式不是企业与企业“点”之间的竞争,而是链路的竞争。所以做赚钱会有两种路径,一种叫品牌路径,也叫2C路径,另一种叫2B路径(生意路径)。
生意的路径是,利用各种条件,创造一个交易,这种交易往往依赖一个特殊的人。也就是说,同一个事情,有人能做成,而有人做不成,没有这个人,交易就做不成。这就是生意的路径。
各种咨询、中间产品(toB)等,都属于这一类。产品要好,销售产品的人还得对,生意才能做大。
另一类是品牌的路径。严格地说,它只要搞定顾客(消费者),不需要其他的关系,生意就能一直做下去。toC的生意里做出规模的,基本属于这一类。从苹果到小米,从海底捞到喜茶,从可口可乐到农夫山泉,等等。
品牌的生意形成后,股东、管理层、员工都可以变动,只要运营者遵循品牌的规矩,这个生意,就能不依赖任何个人延续下去。
但绝大部分toC的企业,做不到品牌的境界,而只能停留在生意的境界,即这些企业会因为创始人的状态(包括更换或生死),其企业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消失。
其中关键在于,要做成品牌的生意,要懂得品牌路径的规律,按照品牌生意的规矩去做。
规律与规矩,是品牌之为赚钱机器的终极秘密。
2B路径是生意人的路径。2C的话,因为品牌会控制消费者心智,通过控制以后相当于养了一群跟随者,就告诉消费者到XX平台、XX渠道去吧,那里有货。
其实总结来说就是,品牌商通过心智来控制消费者,而渠道通过高效的分销来控制品牌和零售。
白帆:所以品牌需要跟消费者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任总:品牌商和消费者的关系是,品牌提供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标配。本质上讲叫做消费者雇佣了品牌来表达自我。如果品牌不能成为他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标配工具,那他就可以放弃品牌了。
白帆:那成为这种标配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
任总:举个例子,比如说我长期从事的业务需要打孔,那现在市面上有手摇钻和电钻,我肯定会去找电钻。至于电钻有没有蓝牙服务或者其他服务做更进一步的选择就是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需求一直存在,但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和工具一直在变化。
这就是顾客需要的价值,顾客价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永远都是思考的原点,互联网化以后顾客价值就是用户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思维跟传统的东西一脉相承,只是换了一个名词术语去讲而已。
只不过以前一些传统的品牌商,在研发产品时一拍脑袋就定了,可能国外有什么他就生产什么,缺乏一些验证。现在新品牌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可以通过数据验证,通过生意参谋等等途径,来看大家到底喜欢什么。
以前是先做生意,市场做大后再做品牌。现在是不论在市场洞察、产品设计环节还是研发环节,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解决一定程度上的问题。
有了数据后,首先解决了怎么选品,怎么命名,之后,我们可能做了一个产品原型,它的成功几率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传统靠猜,现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把意见领袖,关键消费者,种子用户团结起来。
类似于小米前期的108个合伙人,王饱饱也是,它的研发也是找了朋友圈测,把消费者变成产品研发的意见领袖。
比如说上海有一个企业叫做俺来也,他们主要做校园渠道,会和很多厂家联名,那么怎么去做包装设计和产品运营呢?
他们就把上海所有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学校意见领袖全部弄到一个群里面,让他们提意见,然后上千条产品文案就出来了。
它不是靠市场人员做文案,也不是靠咨询公司,而是完全靠消费者,丢一个原型给他们,让他们告诉我里面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做得比较好,怎么改进。
他们与维维豆奶合作,之前大家对于豆奶的包装都很熟悉吧。他们变了下,一包豆奶四盒,产品外包装分别是斗智斗勇四个字,这里面勇字卖得特别好,因为很多学渣想说要勇敢一下嘛,然后他们就出了一系列勇的包装。
以前企业有点闭门造车,现在新品牌是可以跟消费者,跟渠道的合作伙伴,跟所有能链接的人共同研发,来把产品推向市场。
白帆:如何判断数据的有效性?不同的品牌都有数据,但最终表现的结果不一样。
任总:有效性需要市场测试,试销等,还需要一定的品牌,渠道,消费者方面的知识积累打底。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秒钟变成用户小白的能力,关键是懂不懂数据,看数据的维度是不是比别人高。
另外,每个人成功的地方都会变成后来的巨大包袱,依靠数据起家,依靠渠道起家,最后这些起家的点都可能会变成他们的局限,而破除这个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难题。
品牌能否在场景下成为第一,非常关键
白帆:刚才你说场景是产品的逻辑,方便再分享一下在这里面的思考吗?
任总:其实我们提炼了一句口号,叫做场景是产品的逻辑,社群是渠道的逻辑,价值是价格的逻辑,IP是品牌的逻辑,传播是营销的逻辑。
什么叫场景是产品的逻辑呢?比如江小白,小聚小饮小时刻,就属于体验江小白的场景。
李渡也是基于场景,大家喝XX酒又贵又不好喝,然而李渡里面有一个大家平常喝不到的好酒,可以在一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场景一起喝,这就是场景是产品的逻辑。
本质上,产品就是在场景下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所有的品类都要考虑场景。
很多人说不要考虑场景考虑定位就好了,我觉得用场景替代定位会更好一点。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喜马拉雅,第二第三可能就不知道了,但不论是第一第二高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你自己爬过的山才印象深刻。
在场景的逻辑下,就算可口可乐、农夫山泉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市场第一,但如果它不能成为当下场景的解决方案时,这个产品就跟我无关。
所以很多新品牌去和老品牌竞争的话,就是提供老品牌还没有切入的场景,这就是大品牌的光照不到的市场缝隙和裂缝,当它们撕开并占领这个场景之后就可以做大。
白帆:那老品牌也做这个场景怎么办?
任总:没关系,心智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而且也不是每个老品牌都会进入这个场景。第三大公司有大公司病,小公司流程没有这么复杂,就像苹果当年替代诺基亚。
渠道布局和品牌所能解决的核心问题
白帆:你怎么看待新品牌在不同渠道的生命力?因为现在大多数新品牌一直是居于线上和面向比较新兴的人群,但好像另外的很多人群没有顾及到。
任总:新品牌在渠道里面有一个基本数据,大量新品牌都是在B2C卖得好,但是线上在消费品40万亿的零售总额里就占22%,就是做到极致也只有22%的市场份额,在这种体量下,其实很难干起来。
第二,中国市场里面不是有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吗?目标市场里面根据城市又可以分级(1-6线市场),城市里面又可以细分不同渠道(KA/B/CD/T等)。
一细分的话,这些渠道要通过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再去进行系统化的覆盖,这个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大的门槛和核心竞争力。
现在的经销商可能用两三个规格的产品就打两三个渠道,有的渠道没有合适的规格,比如说KA卖场,它需要量贩装,批发流通市场需要一元装,两元装,可是有时候并没有对应相应市场的产品。
当你做惯B2C这个渠道后,到线下小店,需要X展架,需要货架陈列费用(堆头/端架占领),可你没有这个预算就做不了,所以从产品到渠道,没有一套合适的渠道深度分销支撑体系,做不了线下。
一个品牌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渠道才会好一点(线上和线下的组合)。
线下有KA体系,流通体系,特通体系,可以以某一个为主。线上的话B2C是一个体系,新零售是一个体系。举例。有一个哥们,做云集一年也能做六个亿的营业额。但要是变成一个更大品牌,就必须做到渠道的交叉覆盖。
白帆:有一个牛奶品牌叫XX,也是主要做线上。
任总:现在开始向线下渗透了,但一旦进行线下渗透,它就会面临伊利、蒙牛、光明的围剿。
白帆:它们其实很难,核心是因为没有护城河,线上永远是一个无限货架,线下是有限货架,线上是皇帝选妃子你只是皇帝的一个老婆,那个皇帝就是你所在的平台,平台可以调你在里面的热度参数,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生死。
那看线下的核心是什么?线下点位有限,而且占到一定的点位后,相对来说它是比较长期的,能够持续地影响消费者。
任总:现在线上最核心的就是B2C渠道,已经被巨头垄断化了,最终上面多数品牌都是为平台打工。大家为什么出来要做私域流量,要做新零售,要做社区团购,这么都是被大平台逼的嘛。
白帆:渠道说到底就是一个增长的逻辑。
任总:线下的话渠道太分散了,网点太多,你可以用品牌心智来影响消费者,让他能够在能触及的渠道去购买。
白帆:淘品牌没有值钱的,判断一个公司核心要看它资本市场的市值,赛道再大,销量再好也没用。
很多淘品牌可能一两年时间从零到5、6000万甚至三四亿,但大都到不了10亿,不到10亿,根本算不上什么东西。我经常在想,为什么会有五亿到十亿这个空档。有没有方法论或者经验性的总结,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做。
因为有很多创业品牌,比如说在淘系投一点广告费,然后赚到了5、6000万,但一到线下,很多创业者拿几千万也做不出来。
任总:据我所知,所有B2C领域的品牌商顶多只能做到平衡,没有赚钱。可能是那些杂牌、卖假货能赚钱,找工厂贴牌能赚一点钱但不多。
白帆:品牌就是它的价值短期不能被兑现,前期是长期投入,它的核心是与用户建立信任。一上来就赚钱的话,有很多种方法,但这不是品牌,品牌是解决定价权的问题,而做牌子没有定价权。
任总:定价权说白了就是能够对渠道说不。举个例子,有些品牌进入一些平台肯定要收费,但江小白流量运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用交钱而且上线之后很快就变成了类目第一。
当你品牌起来之后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在前面不挣钱或者面临巨大诱惑的时候,就比如说现在市场上让你破坏形象,低价卖1000万的产品能挣很多钱,你能不能拒绝掉,能不能不挣这1000万?
白帆:说白了就是老板怎么看,是做长期还是短期?
任总:所以品牌才是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如果是纯粹靠价格来卖商品就是个生意人,生意人只能挣短期的钱,但是不具备长期价值,因为市场上总有比你低的产品出现。
白帆:其实生意就是生意,关键是看你将来价值有多大,风险有多大的问题。品牌就是解决畅销、长销、高价值销的三个问题。
新老交替,为什么说现在最适合做品牌?
白帆:新品牌面对这么多问题,老品牌又有如此丰富的经验,为什么你可以下判断说现在适合做品牌呢?
任总:中国发展30年来,很多公司起家不是靠做品牌,除了农夫这些,本土没几个做品牌的,大部分都在做渠道,中国市场以前就是渠道驱动,而渠道驱动是因为中国市场的复杂性。
中国企业最开始,从国企的供销社时代到个体户的商贸代理时代,经销商时代。
到后来跨国公司涌入,它们确实太强大了,可乐、百事、宝洁就算10年不吃不喝也能活着,但一般公司半年不盈利就死掉了,路长全老师曾经形象的比喻为骆驼和兔子的竞争。
所以正是中国市场这么大,有足够大的战略迂回空间,大牌照顾不到的地方,有些公司就跟经销商交朋友多卖一点货,找10个朋友从1000万卖到1个亿就慢慢起来了,这就是大时代的背景。
第二个原因就是以前国人其实不太自信,我们仰视欧美品牌,因为对这些国家,对这些市场的认同,我们通过电影、书籍、教育,都说要学习他们,被深度洗脑。
父母那一代以讲俄语,学苏联歌曲为荣耀,到我们这一代可能以欧美为荣,但是到了九零后零零后以后,他们是以中国本身的东西为荣耀。
所以跨国公司到其它地方,先是有国家仰视,然后到品牌仰视再到产品仰视,放个屁都香。而中国目前这个价值观已经打碎了,新的消费者自信心起来了,收入也提高了,文化程度也完全不一样了。
这得感谢咱们中国这四十来年的高增长以及西方国家的不作为,让我们增加了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有了国家自信,消费者心智自信。
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以前我们认为资本、技术、市场、产品研发这些坎过不去,但现在中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所有这些坎都可以过去,但是大家在品牌上面没有下功夫。
所以这个时候,消费者准备好了,基础设施也准备好了,就可以做品牌了,这两年很多新兴品牌不就是因为这样才高速成长的吗?
新品牌的希望在哪里,成长路径会是什么?
白帆:那品牌的希望在哪里?
任总: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比如711在日本很牛,六七万家,但到中国来只有2000家店,而且还在亏损,现在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杠的地方,很多跨国公司因为没有优势就直接退出了。
因为民营企业某些地方已经超越了跨国企业,原先的品牌仰视,资金问题都不在了,优势的消失,导致很多跨国公司干不过新出来的企业。
白帆:所以新品牌应该是什么样的路径?
任总:品牌的问题还是两个,心智的关联性和购买的便利性,时时刻刻就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时不停的迭代。
另外认识和方法要有一致性,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以做到很多战术创新和领先,可是在方法论上没打通,后续认知上面没有提升,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最后导致在决策上面、资源投入上面、组织架构上面下的战略决心不够。
特劳特在《营销革命》里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成功战术的一致化就是战略。
几个朋友问我说你怎么看多多买菜、美团、兴盛,我说我不太看好拼多多干多多买菜,感觉战略决心下得还不够。
但美团的战略决心够了,因为美团是王兴自己思考出来要做这件事,他们的战略决心不一样,在这方面的思考深度、投入资本也不一样。
白帆:你有看好的新品牌吗?未来2、3年大家会怎么样发力?
任总:新兴品牌还是太年轻了,两年三年太短,只是说现在活的不错。第二个,新品牌成长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品牌,如果新兴品牌的增长高于整个行业增长的两三倍,就还不错。
其实传统品牌也好,新兴品牌也好,接下来都会去做全网营销,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没什么其它诀窍,就是新兴消费品牌要走到线下,要用结构性的增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传统品牌要走到线上。
所以营销模式红利里面不同的企业,都能获得高速成长。我一直在行业里呼吁用“五新全网全域营销”的操作方法论和模式来增加品牌营销进化的速度
白帆:后面你觉得发展速度会快还是慢?因为这两年有红利发展得很快。
任总:我反而觉得最近两三年很慢,未来会越来越快。怎么快?这就看每家公司不同的资源配置,包括资金、人员、精力等等,用定位的话说叫战略配称。它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长速度。
白帆:在心智的关联性上是比较顶层的东西,那在战术层面会不会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说一个产品,解决某个场景的某个痛点,它是不是在所有的传播上都可以做。
任总:业界把这个叫IMC,叫整合营销传播。
一旦确定你的Big idea,就是大创意之后,就要挖掘出产品里面的戏剧性,从戏剧性里面提炼出品牌的关键词,然后把不同的关键词,做成不同的创意,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账号做成不同的内容。
关于整合营销这块的书籍,最经典是唐舒尔茨教授的《整合营销传播》。
对于品牌创业者、投资人的几点建议
白帆:最后,以你在渠道和品牌的经验来看,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建议是什么?
任总:创业者分为拿到钱的和没拿到钱的,没拿到钱的建议以战养战,但是在养战过程中间,品牌渠道要做好顶层设计,思考清楚各种路径,然后才会有比较精准的投放,这样做更有价值。
拿到钱的不要轻易听资本的话,大量资本对行业其实不了解,各类资本投企业的话,一定要尊重企业的创始人。
所以对创始人的考察很重要,他是不是老鸟,对顾客价值的理解怎么样,产品解决方案,产品场景是不是更好,这个行业不是用钱说话,而是用对消费者的理解深度说话,对行业全链路的理解深度来说话。
白帆:但就顶层设计来说,很多新品牌就是缺这一块,它很需要积累和实战才能设计出来,基于这种情况它们应该怎么去做?
任总:首先品牌的知识扫盲一定要有,做不了意义系统至少要做识别系统。识别系统很多新创业者都做的不错,因为他们的审美以及所在的圈子,会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
但利益系统的设计,搜索渠道、社交渠道、线下渠道的占领和运营,三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要分开,线下卖得好不一定线上卖得好,反之亦然。
白帆:大家现在都去学小红书、快手、抖音等各种打法,时间都花在这块了,但却对整个理论体系,对于全渠道的理解有很大的缺失,但后面你会发现如果缺失,你最后很可能就会被收割或者没法去主导自己。
任总:这就是组织结构的问题了,最好有懂传统的人,加懂互联网的人,再加懂传播的人,这三种人的组合,就能在各个地方发力。
这个东西跟创业公司找一个懂技术、一个懂运营。一个懂资本的是一个道理,这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经营层的底层班子问题,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这样,没什么其它诀窍。
这些管理基本功,营销基本功,品牌基本功,零售基本功,都绕不过去,不说要做得很好,但最少要及格。
统一的故事:为什么每家公司要善用外部顾问?
白帆:那你对于零售或者经销怎么产生兴趣的,之前像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家对消费都没有什么兴趣,您很早投入这个行业的驱动力是什么?
任总:任何人都要自我变革,不变革就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被时代淘汰。老牌子不变化就会被取代,新品牌做了2、3个亿后,还要思考怎么往上走。
之前有公司问我,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他们从20亿做到50亿?洽洽的王斌总告诉我一个经验,把公司市场的高层换掉90%,中层换掉60%,基层换掉40%就好了。
回到公司来说,每个公司都要善于用外部顾问,不管是请人还是找自己的朋友。
以可口可乐来说,很多咨询公司提供的建议,用的行业报告他们都懂,但为什么还要找咨询公司?因为它们尊重各种专家的视野与意见,然后来判断自己做得对不对。
本质上,善用顾问,就是把外部的资源,外部的认知瞬间变成自己杠杆,而且不同的顾问带来价值不一样。
这个也取决于创始人对价值的认可,对行业和人的了解,他能判断顾问行不行。因为很多时候同样一个顾问在一家公司牛逼,到另外一家公司就完全不行了。所以这个和顾问、创始人的属性有很大关系。
很多企业不选择咨询,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价值认同的问题,咨询成果转化能力问题。
比如说统一的刘新华总,有一个老师给统一讲了三天课,刘总就把三天课的内容提炼出了三句话(方针/政策),变成各个部门可执行可考核的大量动作,变成流程,制度。我觉得这就是对外部顾问咨询的战略转化能力
比如说伊利体系有个鲜度管理,每个月都在固定时间去主动回收市面上的临期产品,比如保质期6个月,到第4个月就把它收回来,要不就低价处理,要不销毁掉,让你永远在市面上看到的是新鲜的产品。
这就是在很多市场,有一段时间伊利赢过蒙牛和光明的原因,一个简单的动作,变成几万人可执行可考核可反复做的一个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新消费品牌公司,如果发现一个好战术的时候,能不能把这种战术上升为整个公司的战略,非常重要。
什么叫好的战略,成功的战术做成一致化就是好战略。它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已经成功了的东西,关键是你怎么在全国复制这些成功的经验,能不能撕开市场的口子,然后把这种方法变成设计全国市场的基本动作。
战略也有一本书叫《好战略,坏战略》,里面提出了战略有三个因素,首先是方向,然后是方针政策,最后是大量连续性的经营组合和行动。这三个匹配起来才是好的战略,好的战略一定要精炼简明,然后深度执行。
品牌创业者的点滴收获与再思考
创业者A:我们还在启动阶段,这次活动的帮助在于,让我更系统的思考自己做的事情。
以前都很碎片化,刚提到的利益系统和意义系统都是我要做的,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北极星指标,心智关联和购买便利性对我都非常有启发,最后就是顶层设计对指导我们工作也非常有意义。
任总:现在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弄一个小群,把合作伙伴、媒体、产品研发拉在一起,大概70个人以内,尽可能促使他们提意见,提炼出有用的东西来。我觉得这件事是现在企业家的标配技能。
找到拉入小群里面的KOL有四步标准,第一个他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第二个他能给你提供专业意见,第三个他自己有粉丝,第四个他会传播,要找这种人进来。
创业者B:品牌和产品就两个字之差,那如何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转化?
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处在初期,对前面说的怎么做顶层设计非常有共鸣。我在想把刚刚讲的能不能做出一个经营手册,整理出一套类似经营系统的东西,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调整。
任总:我补充一点,产品和品牌是互为阴阳或互为表里,谁都离不开谁,如果只是做其中一个,一定不对。就好像太极图里面的黑白,中心点就是顾客价值,要想清楚你为顾客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了什么价值,这是所有问题思考的原点。
通过顾客价值就可以给打通渠道、销售、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公司使命提供一条路径,想不清楚顾客价值一切都很乱。所以最开始就要是一个产品主义者,把产品先弄好。
创业者C:我跟任总有一个共鸣,就是定位越来越不重要了,应该关注场景,场景非常重要。就是任何一个产品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它是不是在一个人群中,一个特定场景里成为了一个优先的解决方案。
产品的核心在于帮助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问题拿出企业的slogen没用。因为定位理论诞生的大环境叫做中心化媒介,但中心化媒介现在在中国很难应用。
一个投资人、企业家最应该关注什么?近一年我收获最大的两个点是什么?
一个是势,任何一家百亿美金公司要做好绝对是借助趋势。宝洁起来核心就是因为有中心化媒介,之后火车出来了才有连锁,才能够打通一个区域,上游是媒介,下游是渠道,这个时候才能做出很多产品。
现在这个时代做一家企业,首先要关注现在的势能是什么?我看到的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转向视频公司,他们都在把原先的图文结构转成视频结构。
第二个就是不用去研究商业模式,现在企业家核心要解决的就是怎么给用户创造价值,只要创造价值,其他的东西都会来。
所以现在企业家就是要多花时间和用户沉浸在一起,马云开始做B2B后来为什么就做淘宝了?
因为他知道用户需求不是那个,做了淘宝之后发现用户不信任他,所以做了支付宝,之后是菜鸟物流、阿里云等等一系列,全部都是由用户需求牵引。
最后核心就变成你有没有在势能上面,有没有花时间与用户沟通。
任总:我补充两个企业家关于这个方面的实践,钟老板没事的时候就是走市场,他就跟着基层业务员,一家一家小店去看,看完之后就跟消费者聊天,问他喝什么品牌的水,为什么?
老陶大概也是这样子,他不太相信市场调研,看重自己亲身得到的一些感受。
他现在走在路边看见有人喝江小白,就坐下来聊两句,问他们为什么喝江小白,江小白怎么样,为什么要喝酒呀等等这些,相比于见专家、媒体,他更沉浸于在消费者的世界里面。
当你有50%的时间花在了解消费者上面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很多人说江小白营销做得好,很多是别人吹出来的,它们最真实的是了解消费者。
创业者D:我觉得绝对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任正非和华为,这才是真正牛逼的企业。
华为2020年被美国打压到这个程度上,截止6月30号它的营收是5000多亿,阿里是1900多亿,腾讯是2000多亿,这两家加起来还没有华为营收高。
华为那四句话,第一句,以客户为中心。第二句,以奋斗者为本。第三句,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第四句,坚持自我批评。
每一句话背后的那个血淋淋的事实,太牛逼了,怎么以客户为中心?日本核岛福电站有核辐射只有华为的人进去了,就是爱你的用户到这一种程度,用户怎么能不喜欢。
任总:我翻译一下。华为为什么有这个管理思想,来源大概就是两种或者说三种。
第一个来自于任正非的过去,他的父亲,他的妈妈,他的从业经历对他影响。
第二个他是当过兵的,八几年就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把完整的毛泽东思想,军事这个东西融到里面去。
第三个华为最开始起步很弱小的时候,就请了人大的教授,包政老师,彭剑峰老师等四位老师给他写了华为基本法。
这些基本就定了华为是谁?要去哪?公司治理结构什么样子,管理结构什么样子,这些设定了企业基本宪法的原则,用这三个东西来阐释那四句话。
那翻译过来说这四句话比较像什么呢?以客户为中心它就是说,我要解决当年客户的主要矛盾以及痛点。
奋斗者为本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本质就是要打破这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IP也好,品牌也好,产品也好,本质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新选择,去掉一个过去的旧选择,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新世界。
利益系统其实就是给消费者一个新的世界,这时你要思考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要为谁干上面的事情。
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当你从大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才会说像日本核辐射我要去(华为人的做法)。
而在做品牌的时候,有一些渠道不合作但一定要拿下,有一些渠道找你合作要拒绝,有一些费用你要投放,有一些费用不要投放,要做这种判断,因为了解顾客价值之后,才能把这些东西变成你的根本。
比如说做市场营销,做品牌,做消费者互动,它本质就是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让消费者给产品提研发意见,成为渠道建设伙伴,我们有一句话叫粉丝渠道化,渠道粉丝化,沿着这个点,可以做很多运营的工作。
白帆:下沉市场有什么比较好的案例?
任总:下沉市场实际是人群的区隔,人群分为三拨浪潮,一线是一拨,二三线是一拨,四五六线是一拨,其实是三拨人在推动浪潮。你认为消费在降级,但有的人认为消费在升级。
还有一帮乡村老头老太太,手机微信啥的刚刚学会,不跳广场舞就啥事没有,天天在群里面聊得热火朝天,说啥都信。
现在一个广告给你打死都不信,但给他们丢个东西,他们会说,哇!这个东西好,然后转发给儿子、女儿、亲戚,这些不同的市场表现完全不一样。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下沉市场没有品牌。目前下沉市场都在做品类收割。
就比如康师傅做成康帅傅、雪碧做成雷碧,但你不要认为这些产品不对,它们也是工厂生产,也有配方,但是更便宜。简单来说就自己弄一个包装机、一条设备生产线,就把产品做成了。
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起步做大的,开始它就是养家糊口的事,最后结果怎么样取决于创始人的眼光、格局、胸怀,以及对品牌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1000人里面可能最终就一两个胜出。
一线城市刚开始可能公司品牌的颜值设计得更好,传播渠道、人口密度也足够,购买力也强。但这些也只是开始。
最后做咨询或者创业的真相是什么?
类比说所有的名医,没有医疗事故也成不了名医。所有的老板,没有几个不成功的项目经历也成就不了。所以咨询一部分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项目不行,它能让你终止,防止更大的损失,这也是一种价值。
创业者E:我有三个困惑,第一就是传统企业怎么突破,怎么结合现在新出现的工具做结合?第二如何5-10亿对新品牌就是一个坎,怎么打破瓶颈?
任总:第一个问题就是只做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永远只做有客户价值的事情,剩下的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传统企业怎么转型?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把数字化转型、新营销转型当作一个战术,它首先能不能给你增量,能不能增加一些粉丝,先把它弄出手感来。
第二,把数字化当成一个部门的行为,要为这个事情架构一个部门,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形成。
第三个,把部门这种行为上升为公司战术,用新的逻辑去覆盖你的财务、工厂,以及覆盖所有的运营行为,但把这种战术变成一个运营的事还不够。
第四阶段,能否最终变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就是全国复制推广,把新的模式变成分公司、子公司、股权那种方式去推进,只有做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才是真改变。
我觉得创始人就是苦一辈子的事。兴盛优选联创柴总跟我讲,人有三种自由,
第一种放纵的自由,不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声色犬马就好了。
第二种是自律带来自由。
第三种自由就是精神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但精神自由是来自于长期坚持苦熬,长期价值思考,当你想通了之后,就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快感,拿到企业就是人、企业、品牌三者一体的爽感,是一种创新的酸爽感。
要达到这样,需要先去思考,你要长期沉浸在业务场景里面才有手感,很多老板愿意做甩手掌柜,但好的企业家,就比如说任正非,其他人可以不见,但代理商来了他一定要见。
目前社区团购头部企业,兴盛优选的的岳总,他保持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律,每个月至少有一天时间跟新加盟的小店老板团长要见面,要聊天,泡泡茶,很客气,很尊重他们。
问一问他们有什么想法,看看谁加盟的,年龄多大,家里怎么样,收入怎么样,他要找他的手感,这是刚才讲的第一个关于转型的问题。
第二个就5-10个亿的新消费品牌,如何突破瓶颈。
从自然增长进入结构性增长,不管以前从哪一个渠道做起来,本质上都是踩中了几个点,那你能不能让以前的点变成你的基础,变成你的附庸,把以前的事情取其精华。
你要明白哪种战术动作,哪种渠道行为,哪种传播行为是真正驱动企业成长的战略行为,要做这种战略判断。
做这种战略判断的时候,科特勒咨询的王赛老师有一个著名的增长五线论,就是基准线、红线、成长线,可能5亿之前是解决成长性的问题。到了第四个线是爆发线,第五条是行业天际线你需要去思考。
5-10亿要思考天际线和爆发线的问题。爆发线就是说你要从自然增长走入结构性增长,传播要结构,渠道要结构,整个链路要有结构,没有结构就是一个很散的系统。
举例:兴盛优选之前20年就干就二三十亿,净利润6000万。但近三年,兴盛优选从几千家店覆盖到25万家门店,从月销一两亿到10个亿,到今年差不多300亿的盘子。
这就是指数级增长,他们找到了爆发线,也明白自己行业的天际线在哪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系统性地做优化,要准备仓配体系,要准备运营,老员工要放手让新的职业经理人进来,要做大量的事情。
兴盛我是从06年看到现在,2016年以前它做了很多种尝试,在以前的赛道已经算顶尖的存在了,但资本并没有认可其中的价值。
但做了优选模式之后,他就发现这种战术行为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东西。当时它大量做的送货上门服务全是亏的,几百人的团队烧到只剩4个人,最后就靠着这4个人东山再起,把这个事情做大。
白帆:那这个结构性、框架性的东西到底怎么才能构成呢?
任总:思考框架我建议财务思维、媒体思维、业务思维和资本思维,都要同时发展同时具备,因为很多事情单单从财务的角度上行不通。
但从业务角度讲,可以腾笼换鸟,可以先免费、亏损再赚钱,业务逻辑有很多种玩法。
从纯粹的业务逻辑来看,你要考虑先赚钱还是后值钱的问题,很多人经常想自己做的业务可不可以走到其他的层面,但我觉得一定先要把底层打通。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