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一个“山寨”珠宝王国的诞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96446713160448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作者:殷万妮,编辑:北方,36氪经授权发布。

01

李伟柱、李伟蓬两兄弟的珠宝公司成立不过短短16年,但却从未避讳和一家已有91年悠久历史的公司撞名,后者的名字是周大福,一家香港知名珠宝商。

李氏兄弟的确是在名字上花了心思的:公司最初叫“深圳周天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8年后,也就是2012年,名字更换为“深圳市周六福珠宝有限公司”。

无论如何,周天福或周六福,都与近百年的珠宝品牌周大福仅有一字之差,而“周六福”还有借鉴“六福珠宝”名字之嫌,这又是另一家香港珠宝品牌,创立于1991年。

趋同的名字无法改变公司不同的命运——六福珠宝和周大福已上市,并纵横资本市场多年,而周六福正深陷上市折戟的泥沼之中。

今年10月,在发起A股IPO冲刺近一年后,证监会发布审核名录,周六福上市申请被否决。

7biQn2a.jpg!mobile

图:证监会审核公告截图

它的资本路并不顺利。

去年5月,周六福进攻资本市场,拟于深交所上市,却惨被中止IPO审查。因其在发布招股书不久,审计单位“正中珠江”正深陷囹圄。

彼时,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发布2018年报,报告中披露,其2018全年财务数据存在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有高达300亿元左右的误差,一时震惊整个A股市场。而它的审计单位,即正中珠江,因涉嫌审计偏差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周六福由此被拖累。

直到二度冲刺IPO,周六福也没能等到好消息,但这一次,显然由它自己所致。而最致命的危机之一,便是周六福摘不掉“山寨大王”的帽子。围绕商标和知识产权,它身上的疑点和瑕疵,几乎都摆在了明面上。

这些年来,周六福就一直周旋于各种纠纷诉讼当中。

明星肖像权是其一。2017年,周六福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转载了关晓彤为杂志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宣传,被后者告上法庭,最终胜诉。之后,葛优也因周六福2016年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擅自使用其肖像图片,将这家珠宝商起诉至法院。

与此同时,周六福因生产、销售带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吊坠,也被它的所有者,动画制作公司原创动力,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告上法庭。

在众多商标侵权纠纷案中,香奈儿、卡地亚等国际知名品牌,同样先后成为原告,并最后成为胜诉方。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家公司内部,也能理解了问题所在——截至今年6月,公司销售人员有843人,设计人员只有12人,后者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有1.11%。

这是一家旗下有3000余家加盟店,去年全年利润超4亿的品牌,在山寨化的路上,李氏兄弟陷入了一场死循环的尴尬中,IPO失败恰好又落实了周六福的口碑之差。

02

不同于其他知名周姓珠宝,创始人都姓周,周六福的实控人为李伟柱、李伟蓬两位李氏兄弟。周六福的招股书显示,他们共同持股94.58%,其中,李伟柱直接、间接持股67.24%,是公司法定代表人。

他们的创业史并不复杂。

2002年,李伟柱在深圳罗湖区水贝村创办了一家珠宝镶嵌工厂,凭着给珠宝厂商供货,获得了第一桶金。

JJVFBzN.png!mobile

图:李伟柱

他赶上了好时候。

珠宝原属垄断产业。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央行和外经贸部批准,获得黄金进出口权。与此同时,有关黄金制品的进出口权,也被分配给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等六家公司。这意味着,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权由央行独家把持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

同期,非典疫情肆虐,珠宝镶嵌业萎靡不振,不少珠宝商都被迫转行,仅有一部分留在原地,而李伟柱几乎以抄底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他的哥哥也入场了。2004年,李伟蓬和自己的合伙人陈创金各出资50万元,平分股权,在深圳水贝珠宝首饰集中区创立了周六福。

这一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建成,水贝也成为中国最大的黄金珠宝加工、制造及交易中心,在这里,数千家珠宝商分工明确,从开采、加工、到批发零售,搭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其中又大多是精明的潮汕老板,比如李氏兄弟。

不久之后,李伟柱买下陈创金50%的股权,两兄弟选择联手,登上珠宝舞台。这一年,他27岁。

毕业于广东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李伟柱,深谙营销之道,而纵观周六福的崛起路,也的确难与营销脱得了干系。

初期,为迅速把自家品牌做大,他向加盟商承诺,加盟店铺亏损,费用由总公司承担。加盟费用同样低廉,诸如“仅在首次加盟时一次性收取2万元,到期续约不再收费”的活动,比比皆是。

这场扩张的战略,本质就是一次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策略一出,周六福的加盟店在短短的一年里就增加了百余家。到了2008年,连锁店的数量扩大到530家。

e6rEZv2.jpg!mobile

李伟柱不无得意。他不仅贩售珠宝,还延续了自己的营销特长,贩售“错觉”。

早年,周六福曾在自家官网上虚构品牌历史,集团概况一栏赫然写着“集团成立于十八世纪初”,与其真实成立年份的2004年,相差近300年。

那时,周六福不过成立五年。

同样,周六福一开始也以“香港知名品牌”露面,企图让消费者产生高端品牌进军内地市场的错觉。

然而,事实是,直到2016年11月10日,周六福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才正式开张。门店选址也很微妙——在旺角弥敦道581至581A号地铺,租金高达45万港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38.35万元。而周六福门店对面,正是周大福旗舰店。

李氏兄弟如愿赚了钱。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间,周六福的净利润分别为1.4亿元、3亿元、4.14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自营店28家,而加盟店则高达3425家。

在碰瓷大牌和疯狂的加盟模式表象之下,他们行营销之实,最终,促成了“山寨”周六福这一家成功的商业巨擘。

只是,谁能否认,也输尽了口碑呢。

03

周六福上市申请被否决的原因中,也包括了对加盟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的质疑。不过,在过往的历史中,加盟商倒也成为这家公司最大的“背锅侠”。

2009年,周六福的三家门店曾因涉嫌售卖含金量不足的项链等,被工商局检出不合格。公司很快回复,三家店铺中只有一家是加盟店,其他两家属于冒牌经营,与自己无关。

而对不合格产品,一款千足金项链黄金含金量低的解释则是,黄金首饰加工过程中造成的0.05%的含金量微差,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

推卸责任和甩锅加盟商,周六福一直深谙此道。

它登上广东省工商局关于黄金、铂金饰品质检的黑名单,李伟柱的回应是“可能涉及到工厂生产问题,但也不排除是加盟商的原因”。

FzY322E.png!mobile

图:近年来,周六福委外加工的比例连续上升

但善用诡辩术,将问题与自身分离得清清楚楚不是终局,火,还是烧到了李氏兄弟的身上。

去年12月6日,周六福更新招股说明书,继续征战IPO。然而,就在四天后,这个非常时期,质检结果上了黑榜。

其旗下足金玉戒指、金Au750钻石女戒两款产品被检出,鉴定、标识-标签(饰品名称-材质名称、产品标准号)等三项项目不合格。

过去的危机如同一颗定时炸弹,积蓄已久,整装待发,成为了周六福上市路上的“拦路虎”,李氏兄弟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外。

他们在经营一门风险的生意,当然,也是一门足够赚钱的生意。

递交上市申请前一年,2018年,李氏兄弟引入1.24亿元外部投资。在这一年里,公司也接连4次现金分红,分掉了足足2.31亿元。

李氏兄弟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作为一家家族化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二人以94.58%的占股比例,足算得上一场分红盛宴。

他们的腰包从未瘪下去,但至始至终,名声是个例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