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金句、神梗、草根IP背后的商道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nkj.cn/99811.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Abmiqau.jpg!web

“来了,老弟。”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如果你完全不明白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恭喜你,你可以拥有一个平静祥和的人生了。而前一阵儿懂懂笔记周围有不少朋友反映,已经被这两句充满魔性的网络神梗洗了脑。更有朋友这一段时间连群里好友转发的短视频都不敢打开,唯恐里面突然冒出大婶那充满喜感的面庞:“来了,老弟”(作抓狂状)。

或许,大家对于很多网络热词(梗)并不陌生,无论是锦鲤、skr,还是好嗨呀和来了老弟……有些来自于民间达人的脑洞,有些则是网络营销战役的产物。不过,今年与往年更为不同的是,文章开头这两个刷屏的神梗,除了捧红了烧烤大姐和贵州小伙本身之外,更带火了一众改编创作的流量明星。

“养网红,还不如造一、两句网络金句,那流量可实在多了。”说起霸屏的各版本“好嗨哟”、“老弟来了”,从事网红经纪的张孟海感慨万千。他所在的网红经济公司规模不大,扔到圈子里宛如沧海一粟,但是张孟海自称是圈里最能琢磨的人。

“那些‘嘟嘟姐’、‘眉毛哥’一类的网红脸其实不会有太长生命力,真正有流量的还是流行语。“这两年来他的最大感悟,就是在圈内无论是经纪公司还是营销机构,只要能挖掘出一、两句霸屏的网络流行语或者神梗,就能坐拥大半年的流量。

他的头脑的确很灵活,从去年初开始,他就带着一多半团队力量从培养流量明星,转移到了网络金句、神梗的挖掘上面。

虽然没有创造出“好嗨哟”这样的经典,但张孟海却分享了这个网络江湖中不少耐人寻味的商道。如今在网络营销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和火爆,很多现象级的“好嗨哟”背后,都有成体系的策划与经纪团队在运作。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网络金句、神梗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它们背后又蕴藏着哪些商业价值?

捧网红不如造金句

RRVBRry.jpg!web

“如今的网红很难养熟,一旦火了又会被挖角或是跳槽。”

提起过去两年团队培养过的部分流量明星,张孟海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告诉懂懂笔记,以前在泛娱乐行业,网红的名气就代表着流量,而流量则是各家机构的生存之本。

有的经纪公司选择从0到1培养网红,有的机构则选择重金挖角,笼络成熟的流量明星。部分脱胎于草根的民间网红,甚至常常将“人往高处走”挂在嘴边,一旦火了很难继续在机构待到上半年以上。

“你知道那个眉毛哥小吴吗?他原本是做房屋中介的,但是那个表情包火了以后,我知道的就有四十多家广告、娱乐、影视机构跑过去要签他,给的价格都不低。”张孟海满脸苦笑,坦言这就是狼多肉少的网红经济现状,如果这小伙儿是网红机构培养的,现在早跳槽了。

“我们过去的人员流失率就挺高的,人红了就想跳槽,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张孟海2017年上半年就决定不再培养流量明星,转而挖掘网络金句,或是依托爆火的网络神梗进行再包装。

在张孟海看来,培养一名网红需要团队投入大多精力和成本。而且网红本身的特性、气质、才艺、影响力很容易被新的流行替代,生命力太短。而流行金句(神梗)却不同,它可以通过改编和再创作,复刻成功更多的衍生品,生命力会更长久。他透露,很多经济公司和营销团队都有专人每天泡在短视频平台上,对于一些出位、个色的内容(播主)进行挖掘,一旦有值得出手的,就会进行签约和推广。

“最近这个‘好嗨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为嗅觉敏锐,张孟海刚看到这个贵州小伙子的短视频出现在网上,就在第一时间就让技术团队创作了几条“复刻版”短视频作品。但他没有想到,太多个人、机构盯上了这个热点。

各类版本的‘好嗨哟’几乎是在两周时间就充斥了各个短视频平台。其中,钢琴改编版“好嗨哟”,综合播放量达到了187.1万;尬舞版 “好嗨哟” 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了50万。

而在B站上,结合“来了老弟”笑梗的上课罚站版恶搞视频,播放量高达183万;即便是将原版与众多改编创作简单剪辑在一起的合辑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37.1万。

“这就是流量神梗的魅力,而翻版创作的作品也能跟着火起来。”张孟海表示,如果自己的团队能够挖掘或者创造出这样全网流行、刷屏洗脑的神梗,再通过改编、翻版进行裂变,就能够捧红更多旗下签约的网红新星。

不过,他感觉自家培养的网红火了,团队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极力挽留。而要是挖掘出一个神梗,团队却能利用这个梗衍生出更多的作品,甚至超越原始版本,将更多流行属性附加在动画、短视频、周边产品上。

“其实‘好嗨哟‘火了以后,很多网友并不在意最初的版本是什么,而是会被很多精彩的衍生作品吸引。”这些被称作“万恶之源”的神梗,所带来的流量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点击和播放),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创新、改编加以复刻——洗脑洗进千万家。 张孟海透露,现在越来越多的营销团队和机构都在想尽办法,试图挖掘和创造出能够洗脑全网的流行神梗。

金句靠推,影响力靠堆

naMF7j7.jpg!web

“不行,‘锦鲤’、‘确认过眼神’这些词都快被用烂了,我们的创意要在2019年一下子就跳出来。”

晚上十点半,深圳大冲的一座写字楼依旧灯火通明。在位于十层的一家策划机构内,创意总监米佳正在和同事开会,讨论新的网络流行金句创意。她告诉懂懂笔记,类似的研讨会有时一开就是通宵。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企,这家营销机构的多数成员都是90后,很善于脑洞大开。团队中有几位新闻、剧作和导演艺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专门负责在新闻媒体、直播及短视频平台上挖掘热点。不过,今天的探讨似乎很艰难,大家仍然难以敲定值得投入成本与精力,在未来几个月大力推动的候选网络流行语。

“任何中小规模的营销机构,只要能够创造出一句网络流行金句(梗),很快就能在行业内出人头地。”米佳一脸无奈的表示,挖掘和创造出金句代表着生意和客户,更能吸引下一轮投资机构的青睐。

尤其在这个资本更趋理性的寒冬,每一次融资都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挖掘出一两句能够在近期登上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金句,就成了公司全员的目标。

“流行语不一定是笑梗,但一定要非常洗脑,非常特别。”为了摸清金句流行的规律,米佳研究了过去三年来所有年度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事件成因。她发现,近一年来将一句平实无奇的词语塑造成网络热词的,往往都是些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在她的理解中,这些流量热点的创造者并不需要具备“网红”特点,有的甚至是擅长搞怪、独具特色的“网丑”就行。

“很少见到哪个网红美女或者明星说了一句话,就成了刷屏的流行语。”米佳表示,在敲定了具有潜力的候选金句之后,还要在经纪公司、相关机构,甚至网络平台上去寻找足够个色的潜力网红,加以演绎和包装。

米佳分析,最近火遍全网的 “来了,老弟”,视频拍摄者和烧烤大姐的原始作品虽然普通,但网上大量流传的翻版作品,却有太多机构运作的影子。

“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的手法,还有大量推手在支撑热点事件的裂变。”因此,想让流行语红遍大江南北,“水军”力量不容小觑。刷量、转发所需的成本投入,成了相关机构打造热点的最大支出。

米佳表示,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所在机构共策划出超过百条候选网络金句,投入市场运作经费超过了百万。

然而,与更具规模的策划机构相比,无论是创作能力还是投入资金,她们都是小巫见大巫,“想挖掘和创造网络流行热点,真的是件比培养流量网红还烧钱的事儿。”她苦笑着表示。

那么,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之后,到底有多少所谓金句、笑梗最终能够流行火爆起来,又会有谁为此买单呢?

流行听天命 借势最重要

AbYrIzq.jpg!web

“有时候挖掘出十个热词,个个都黄了,这才折磨人。”

热衷于炒作网络热点话题的侯小于,曾在某4A广告公司任文案。2017年创业后,他一直主抓网络流行语(IP)的打造,投入过不少成本与精力。侯小于一直坚信,策划网络金句或热门IP虽然很难,但只要抓住一个就能产出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

只不过,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的团队却没能造出真正现象级的网络金句。有些火了一阵儿,但很快就烟消云散。

“就算我请不来冯唐那样的大腕儿,创造出一个中年油腻的热词,但是我们也是三个臭皮匠、总能赛过诸葛亮吧。”让侯小于感到困惑的,是打造出来的一些流行语难以触及用户、网友的敏感神经,词句内涵难以被二次传播。

他的团队在半年前策划了一个热词——“哎呀,我去”,在他看来,这简单的四个字,通过“网丑”演绎出的洗脑效果,应该不亚于如今的“来了,老弟”。

“但投入了几十万元对相关短视频和网文进行点击、评论和刷量,就愣是没火起来。”侯小于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各类笑梗充斥网络,用户和网友们的笑点似乎也越来越高,而且神经敏感点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侯小于发现,耗费团队大量精力、成本挖掘打造出的金句和笑梗,往往难以流行开来。但一些草根达人随性的吐槽和演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及网友的笑点,成为年度流行热点,这说明草根力量在崛起。“我先不久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有一家垂直电商平台,说要扶植上万个草根IP,你说市场竞争有多激烈。”

“锦鲤这种极端个案就不说了,类似佛系、C位、好嗨呀能火起来,真的都是天上掉馅饼吗?”除了继续创作新的网络流行语之外,侯小于几乎每天都泡在直播、短视频平台上,试图挖掘新的目标。

只要有网红、达人所说的话(发布的视频),足够奇葩和特色,团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对方,提出联合打造潜力金句或IP,帮助其火爆流行的合作要求。

“但是很多流量达人背后都有推手,能合作的普通个体也极少。”他认为,如今网络上任何热门事件、流行神梗,背后几乎都暗藏着内容推手。

侯小于分析,表面上看,一些经纪公司和策划机构都在培养和发掘网红。但私底下,不少公司都在向打造热点事件、热门流行语的方向转型,以避免被流量明星“绑架”。因此,那一句句流行语,一段段热门视频,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策划后的产物。

即便是草根行为,在具备了引流潜力之后,该用户(IP)也会迅速被收编、商业化,成为相关机构的变现“工具”。“不过这样的例子现在少之又少了,任何流行段子、笑梗和IP,都是机构精心策划的结果。”侯小于表示。

一句“来了,老弟”,逗得无数网友们人仰马翻,一声“好嗨哟”让不少用户被疯狂洗脑。

在这些魔性十足的网络流行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营销行为,以及商业运作的力量,我们很难一一作出分析。但是,当大众为这些“热点”拼命打Call的同时,喷涌的流量也为创作者、内容机构、分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力。

可以说,热点难求,但“造”出一个足矣。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zq2emue.png!web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