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微信是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异类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eiwuhui.blog.caixin.com/archives/182638?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在中国,很少有比微信更优秀的了。

之所以用“很少”,而不是“没有”,是因为很多产品在刚刚起步时也相当优秀。

但等到做大了有规模了,就完全当不起“优秀”二字了。

这里所谓的优秀,就是:

尊重用户。

在尊重用户这个问题上,中国成规模的有量级的(比如装机超过百万)产品,微信自认第二,没人可以称第一。

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使用微信大概应该是如下主要功能:

1、点对点通讯(包括群聊天)

2、看公号文章

3、刷刷朋友圈,包括:点点赞留留言这种轻度社交,或者自己显摆显摆、感慨感慨。

4、零售交易,比如拿出自己的二维码供对方扫码,或者自己去扫对方的码。

5、加好友,建立社交关系。

在这几个主要功能上,微信提供了相当简捷的路径。

通讯是微信最重要的功能,是微信打开后的首屏,一步到达。

第二到第四项,都是两步抵达。(第五条,如果是被加,也就是要别人扫自己,需要三步。扫别人主动加,依然是两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用微信也完全没有什么负担的原因。

对于基础功能来说,基本上一教就会,一会则不忘。

小程序是微信重注的模块。

它的第一入口是在聊天界面,用一个下拉的动作,拉出四个最近用的小程序。

这四个是用户最近用的,不是微信官方推荐你的。所以大概也是千人千面的那种。

它甚至很怪异地就放了四个你最近用的,而不是放三个然后来个更多——点击更多,去到更多小程序——换而言之,到目前为止,下拉这个动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程序入口。

真正的入口在发现页里。

而微信早先一个版本更新后,居然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发现页里的诸模块,实在让我有点惊着了。

理论上,用户这里可以是白板:

UjAFjeE.png!web

我最终选择了右边,这四个模块是我自己选的,不是被强加的。因为我有用。

微信虽然在小程序上下了重注,也没见在这里狠狠做死一个小程序入口。

在这样的高流量入口(“发现”是微信首屏下方四大按钮之一)居然可以让用户自己选择,而不是通过产品设计去强制导流,在中国互联网成规模的产品中,无出其右。

订阅号模块这次改版,做号的几乎都是负面评价。

也有些评论,从产业角度入手,最终的结论也大多是:对做号的不利。

但我要说,对用户有利。

在过去的订阅模块里,用户看一篇文章是两步:点击那个列表上的标题,进入公号,然后再点击一次标题,打开文章。

现在的订阅模块里,用户如果点击标题,直接打开文章,一步到位。用户能不能进入公号呢,其实也可以。那个卡片左上角的公号名字被点击后,是进入公号而非打开文章的——事实上进入公号还需要再来一步。

从这个逻辑上看,用户拥有选择权:我可以一步打开文章,也可以一步打开公号。过去则没有,必须先进入公号再打开文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内容创业者要吐槽这次的改版叫“信息流”,因为的确,大多数用户会选择一步到位打开文章而不是进入公号。

感觉上号的重要性被削弱了。

这引发了从业者的不满。

更要命的事是,用户退订一个公号比以前容易多了,当他进入公号后,“取消关注”四个大字是那么显著的。

zQjI733.png!web

MNBfaua.png!web

这次订阅号模块的改动,其实就是这么个结果:用户拥有选择权,用户看文章更方便,用户退订更容易。

完全是站在用户那头来的。

被从业者广泛吐槽的,还有一个“置顶弱化”的说法。

在过去的订阅模块里,置顶就是置顶,很容易发现。

在今天的订阅模块里,置顶变成了打星标,而且不容易发现。

的确,置顶弱化不仅对从业者不利,对很多用户也不利。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有那么一两个死忠的号,如果这个号不更新,找起来(假设订阅的号比较多)委实麻烦一些。

zmQ3y2b.png!web

点击这个红圈里的三根横线,会进入到一个列表式模块,和过去的订阅模块非常像(区别就是置顶变成了星标)。

用户找置顶号(也就是自己的死忠号)多了一步,麻烦了一点。

微信运营方表示要优化星标号,具体怎么优化,暂时不晓得。

但退一步想,都已经死忠了,多一步就多一步吧,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麻烦不是。

说了上面这么多,可能会引起一种批评:好像很麻烦的感觉,界面上也没提示,用户怎么操作?

读过产品设计之类的文章或书的人甚至会举出一本非常有名的书的标题:Don't let me think。

最好最傻瓜操作,才是符合用户需求的。

但在微信历史上,似乎并不是完全这样的。

微信似乎有这样一种假设:用户是有学习能力的。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

至今,朋友圈发纯文字,是长按摄像头。这个小技巧,微信官方,从来没说过。而那个图标,依然是个“摄像头”(或者照相机),一派貌似只能发图片的既视感。

但好像所谓十亿用户,人人皆会发纯文字。

他们没有think过?

微信当下是月活10亿用户,月活公号多少个?350万个。

两边哪里量级大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需求是王道,用户在,第三方供给侧都纷至沓来。

我在“刷屏里”说得更狠:

vMz2amb.png!web

如有冒犯,抱歉抱歉。但底下那位朋友的评论,也是很有道理啊!

其实站在需求端想问题,挺难的。

一不小心就会过界。

我们天奇投的一个项目的创始人,前两天想出个idea,当时和我一交流,我觉得好啊,有效拉动供给侧啊。

经过一个测试,我才猛醒:需求端好像没啥需求啊。

让需求端更方便更容易效率更高,这不是什么微信的焦虑。

所以我完全不能同意张远在钛媒体上的这篇文章: 微信真的焦虑了

下面这张图是2014年Q1到2018年Q1的腾讯历季财报中的广告部分,看看最近这几个季度社交广告(以前叫效果广告)的同比增幅吧,焦虑?

rQ36byy.png!web

焦虑的是内容创业者吧!

最后我说一个例子,来表明微信变态到什么程度。

有一个用户使用过一个小程序,留下了一点信息。这个用户属于信息敏感型体质,专门去和微信邮件,说要在哪个小程勋里删除自己的信息。

微信向小程序开发者转交了这个诉求,并要求开发者照办。

这个故事是那位开发者告诉我的,我还看到了邮件。

其实也不什么了不得的变态,欧盟有类似的隐私保障条款。

但比比国内其它产品就知道了。

比如航旅纵横这个从功能角度而言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的产品, 还在那里想玩露水炮中介

在被网上一顿批评后,先是抖机灵强词夺理,然后扛不住但依然要遮遮掩掩,发的公告文本里,说的好像一开始就是默认关闭的。

U3IVZ3E.png!web

在这样的中国互联网产品丛林中,能不说微信是一个异类么?

做个假设题吧。

vMRfyqq.png!web

QzUBbm3.png!web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