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读书太慢、读不进去?这种读书方法,让你一分钟读60页还能理解7成意思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0275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读书太慢、读不进去?这种读书方法,让你一分钟读60页还能理解7成意思

36氪的朋友们·2017-11-14 12:46
一篇文章倾囊相授,一脚踢开“读得慢”和“读不进”两只拦路虎。

编者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shenyeshuzhuo),作者: 李小墨;36氪经授权发布。

读书太慢、读不进去,怎么办?

这大概是可以和“减肥减不下去,怎么办?”并列的难题。曾经被一项统计吓到:能将自己买回来的书读到第一章的人竟然不到10%!更多的人甚至连封皮都没有翻开过!

所以很多读者特羡慕我:你写了好多很赞的读书文章,好佩服你能静下来读书,还读得那么快,读得那么深。殊不知我也正被“读书太慢”、“读不进去”两大难题深深折磨。

我所谓的读得快、读得多,其实是用数倍于他人的时间达成的。多花的时间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以至于多年来,我一直盲目自信地以阅读速度领先于他人自居。

当我成了职业读书人,以读书为业的时候,问题终于残酷地被暴露出来了。当我不再把自己拿去和那些只能在下班之后读书的普通读者,而去和其他职业读书人比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一点优势都没有。

看完书才能动笔写文章,因为书看得不够快,我不仅自己的公众号更新慢,还满世界地拖稿子、欠稿子。

怎么破?我开始找解决办法。我相信一定有解决办法,只不过我暂时还不知道而已。

我找到了《高倍速阅读法》,如果说《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帮我们塑造基本阅读观,让我们的阅读少走弯路的经典,那《高倍速阅读法》里介绍的“影像阅读法”,就是专门治读书太慢、读不进去这两个问题的特效药。

1、读得慢、读不进去的症结到底在哪儿?

读得慢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音读。

表面上看,音读可以帮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其实是个拖油瓶。

各种研究已经证明:即使不在脑海里默读文字,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内容。如果硬要在心里默读文字,那么阅读速度就会变得像说话速度一样缓慢。

主持人华少因念广告快,被称为“中国好舌头”。一秒钟7.44个字,够快了吧,一分钟也不过四五百字。你快得过华少吗?就算能,你能稳定维持这么快的速度吗?很难。

所以,阅读速度快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直接由眼到脑进行信息传递,而不会借由“音读”这个中转工序。

读得慢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设定的阅读目标,不够科学。

什么目标呢?在谈论这个之前,先试着回答“在你心里,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为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根本性地决定你的阅读行为。

绝大多数人,把书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就会在心里确认:“我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算读过了、读完了,所以绝大多数人读书,一般只读一遍。

除非碰到了个人非常喜爱的、或者为了考试等原因不得不反复阅读的书籍,再或者像《小王子》、《红楼梦》这种常读常新的经典书籍,才有可能读一遍以上。

可是既然决定读一本书,囫囵吞枣肯定不行。因为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在我们心里树立里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个认真的、合格的读者,应该不遗漏地,把书从头读到尾,同时理解字面意思,尽可能地记住作者的主张,并能够分析、评价内容。

这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毛病,这是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本来就应该达到的阅读理解水平嘛。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这相当于:我们读书只读一遍,却要求自己一遍就读透。这对一遍阅读,一次性提出了太多的要求:要理解,要记忆,要分析,意识的负担实在太重,简直要被压垮了。

为了达成“一遍就读透”这个目标,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在追逐文字,心里却在担心:我遗漏重要内容了怎么办?我看完就忘怎么办?我理解错了怎么办?这些问题时不时冒出来扰乱心神,这样的情况下,读什么都很难真正进入大脑。

因为怕遗漏,你得了“不从头到尾读完就难受”的强迫症,一旦跳过某些部分,就会产生罪恶感,所以就算是无关紧要的内容你也会悉数读完。也因为不会抓重点,你不懂得调节阅读速度,对所有文章和书籍都以相同的速度阅读。

因为怕遗忘,你的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落在刚才读过的段落和字句,而停滞不前;你还会忍不住停下来,强迫自己回忆之前读过的内容,如果回忆不起来,会产生“刚才是不是都白读了”的恐慌。

这些都在拖慢你的速度。

根据罗素·斯托夫在其著作《视阅读为思考过程的教学》中的统计:“一篇文章的重点,大概只占整体的4%-11%”。换句话说,以相同的速度阅读所有的文章,给所有的内容均等的注意力,其实非常浪费。

阅读研究方面的专家弗兰克·史密斯,则在他的著作《有意义的阅读》中告诫读者:阅读时,努力边读边记的话,反而会妨碍理解。因为注意力都放在记忆和担心忘记方面,产生的不安反而妨碍了对内容的理解。

《高倍速阅读法》的作者保罗提倡:

多次反复、分阶段慢慢深入。具体应该如何多次反复、分阶段慢慢深入?为什么多次反复、分阶段慢慢深入反而比“一次就好”的旧式阅读法要更快?这个留到后面再说。

阅读速度慢,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

一开始读书,我们就需要拿出一半以上的意志力来抵制来自手机的诱惑,掏出手机的动作常常是无意识的,手机不停地在打断阅读。就算忍住不看手机,我们的表现也像个多动症儿童,眼睛在书本以外的地方瞟来瞟去,耳朵在捕捉周遭的一切动静,插嘴搭话、喝水吃零食,或者干脆思绪神游。

注意力就像一只不安分的泥鳅,溜来溜去,不受控制。

除了靠意志力来对抗,难道就没有简单一点、容易一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保罗·R·席列在《高倍速读书法》这本书里介绍的“影像阅读法”。

2、“影像阅读法”凭什么解决,读书太慢、读不进去的问题?

说实话,我是带着浓浓的怀疑开始读的。作者号称影像阅读法一分钟可读60页还能理解七成意思,把阅读效率提升10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止是夸张,这是邪教吧!怎么可能呢?!

但我这个人的原则是:不了解清楚之前,不评判。

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两百多页,前50页,我用旧的方法来读,后150页,现学现用地用影像阅读法来读,用时竟然是一样的!

也就说,我这个刚开始练习的初学者,一下子把阅读速度提升了三倍。那熟练之后提升十倍,并无不可。

现在开始介绍“影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共分:准备、预读、影像翻阅、复习和激活五个步骤。我会把自己多年不断优化不断总结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融入进去,进行讲解。

步骤一:准备

看书就翻开看就好了,还需要什么准备!绝大多数的人都这么想。短短几分钟的准备,对于提升阅读速度意义重大,却被长久地忽视了。

准备阶段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设定和确定阅读目的,一个是调试心理状态。

作者认为,明确自己的目标具有巨大的威力,可以在一瞬间永远地改变你的阅读水平。

因为一旦抱有强烈的目的意识,你的阅读状态会完全不同,你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手上拿着的书本,你全身的知觉挥会被调动起来,变得更加敏锐。

设定目标时,试着向自己提以下问题:

“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是为了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想清楚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具体价值,是驱动你阅读的动力来源。你是出于于个人兴趣,随便看看还是为了解答一个重大的疑惑而看?你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补齐某个知识短板、提升认知或养成某种尚未具备的能力而看?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期待最后有什么样的成效?”

这个问题是在描述你的阅读期许。你希望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你希望读了这本书之后,自己的认知、言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还可以在读后用来检验你的阅读成果。

“这本书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

你是只要明白大致意思就行,还是连细节也要掌握?你是只要在脑子里有点印象就行,还是要清楚地分析并抓住书中的要点?为了达成目的,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完还是只要读其中某一章、某一段就够了呢?

比如读社科类的书籍,你需要消化密集的知识点,而读小说只要搞清楚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就行了。

“目前,你准备花多少时间来达成既定目标?”

见过太多人,半年也读不完一本书。没设定时间,相当于放任和暗示自己“随便多久读完都行”。决定阅读一本书需要花费的时间,阅读过程会更集中、更有效。

在阅读的时候,你必须常常回想自己的目的,根据目的去决定你的阅读重点、速度和仔细程度。

准备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调试心理状态,也就是解决注意力不集中、读不进去的问题。

理想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心流”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既放松又高度专注,是一种深度沉浸的、忘我的状态。我偶然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会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我甚至会听不见外界的声音。

最夸张的一次,我在看书,我姑姑大声朝我喊了很多遍,我完全沉浸在阅读世界,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她推了我一把,我才发现她在跟我说话。

但我一直以为“心流”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非常惊喜的是,《高倍速读书法》介绍了一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营造出这种状态。作者把这种方法叫做“橘子集中法”。

阅读方面的研究专家罗纳德·戴维斯发现,有阅读障碍的人意识混乱、很难将注意力固定在一个点上;而阅读能力比较高的人,都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后脑勺的斜上方,那里是最佳的“注意力固定点”。

这是个陌生的概念,但我几乎是秒懂!中学的时候,学习很忙很累,没有时间午休,我就希望自己能时不时地用很短的时间,趴在桌子上睡一觉以恢复精力。可是越是想睡着就越难睡着。

后来了我找到了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找到注意力的焦点,然后想象它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荡开,注意力不再聚焦,意识很快就会模糊,我就睡着了。

作者保罗所说的“橘子集中法”是我发明的“水波睡眠法”的逆过程,想象有个橘子放在你后脑勺的斜上方,然后让橘子保持平衡,你的注意力被固定在这个位置。进入身心放松、精神集中的状态,然后开始阅读。

一开始,你必须每次都去想象这个橘子的位置,但不久,就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开始阅读,你的注意力焦点就在那里。

步骤二:预读

准备阶段花一两分钟就可以,预读也是。

预读更简单,预习就是快速浏览整体框架,比如查看目录,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概况。这么做的目的是判断这本书是否是否真的能提供对你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不能,这本书就不用浪费时间继续读了;如果可以,你需要把这本书简单分类。对即将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进行分类,也许只要几秒钟,但勿因容易而不为。

这相当于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制作信息分类的抽屉,被整理归档的文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被迅速调取,同理,分类整理过的信息能够更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脑中并更容易被调取。

比如《高倍速读书法》是一本关于阅读技巧的书,分在同一类的书还有《如何阅读一本书》。《沟通的艺术》是一本关于沟通与社交的书,分在同一类的还有《别独自用餐》、《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情商》等。

事先对即将进入大脑的信息稍作整理,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到好处但长时间坚持却受益匪浅的习惯。

我个人的体会是,脑袋里好像长了一棵认知树,从小树苗开始,越来越枝繁叶茂,且经络分明。

步骤三:影像翻阅

“影像翻阅”是影像阅读法的大杀招,作者把这个步骤称为影像阅读法最刺激、最有趣的步骤,对我来说也是最颠覆性的。

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能够把每一页书如同照片一般刻在脑中的读书法。其实影像翻阅颠覆的是阅读时的用眼方法。

影像翻阅时,需要让眼睛进入“摄像焦点”状态,眼睛不再聚焦在每个字句上,而是放宽视野,一次观看整个页面。以这种焦点状态观看页面,能将摄入的视觉信息直接输送到大脑的潜意识领域。

怎么做?与我们平常的阅读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平时阅读时,会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词语上,然后一行一行移动。而影像翻阅,则是打开书本,放宽视野,尽量不看文字,而去看页面四边空白部分,有意思地让书的四个角同时进入视野。

看到这个方法,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是疯了吧?不看字句反而看空白处,能读到东西吗?!

我抱着“我会拆穿你的把戏”的态度尝试了这种用眼方法。

短暂的模糊之后,文字好像从纸张上浮了起来,变成立体的。我不但看到了完整的内容,而且我的目光变得非常灵活,眼睛不再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游走,心里默读的声音也消失了,我的阅读速度飞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视网膜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视网膜中心的视锥细胞,他们通过聚焦眼神来看事物,所获取的信息由意识来处理。另一部分是分布在他们周围的视杆细胞,它们不聚焦,所获取的信息由人的潜意识进行处理。

影像翻阅的关键是让视线分散,使用视杆细胞阅读,绕过喜欢分析的主观意识。所以这种阅读方法可以防止来自意识的干扰,提高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人的意识因为有“知觉防御”,所以会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如果能减少意识的干扰,杂念就不会在阅读过程中扰乱我们的注意力,大脑就会发挥更优秀的信息处理能力。

影像翻阅的目的是:将一本书快速地通读一遍,掌握大致内容。

全程请保持心情放松,放心地把阅读任务交给潜意识,屏蔽喜欢分析的主观意识。不停顿,不要细想,不要停下来尝试分析和深度理解,不要时不时强迫自己回忆读过的内容,这些任务留给后续步骤。 

最重要的是,不要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完整地记住所有内容”,过高地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阅读过程焦虑不安,最后实现不了还会产生挫败感。

影像翻阅最恰当的状态应该是“不求甚解”,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把信息扫描进脑子里。

步骤四:复习

复习步骤要在影像翻阅之后尽快进行。

怎么复习呢?浏览书的完整名字、目录、索引、摘要、一本书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大标题、各章节的小标题、黑体字或斜体字标注的内容、介绍本书的报道、他人的感想与评论。

复习和预读有点像,但更加仔细。复习有两个任务:寻找触发词、向自己提问。

什么叫触发词呢?就是阅读的过程中,你会突然觉得某个词语非常显眼、好像能自动蹦出来寻求关注一样,它的存在感非常强烈,你会忍不住把它圈出来。 

它有时候是作者为了强调某一点而反复使用的核心关键词,有时候是会触动你的好奇心,让你特别想知道细节的字词,有时候是触动你内心的情感或者打开你思考的开关,让你心头大亮,展开丰富联想的词语。 

《高倍速阅读法》的作者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寻找20-25个触发词。

我个人的做法略有不同,不局限于触发词,还寻找是触发短语、触发句,通常一本书会达到三四十个。然后我会在触发字句所在的页面贴上彩色索引条,并在索引条上写上触发词、触发短语或触发句。

一定不要去担心,我找的触发词对不对,因为触发词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触发每个人的东西都不一样,相信自己的直觉。

触发字句的作用是,营造一句“信息渴求状态”,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这些触发词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所以找到触发词之后,要积极地提问。

比如对《高倍速读书法》这本书来说:影像阅读法的五个步骤:“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复习、激活”都是触发词,相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准备,是否有必要?具体如何准备?预习和复习的操作很像,它们有什么不同?影像翻阅和传统的阅读方法区别在哪里?这种颠覆性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但是在这个阶段,一定不要进行深入细读理解,一定要克制住内心想要停下来仔细阅读、寻找答案的冲动。

我们要跟自己的大脑玩一个欲擒故纵的游戏。“坚持不看”反而能够推动想读的冲动。

复习之后一定要休息,作者保罗把这个过程叫做“生产性休息”,是为了给大脑留出消化信息的时间,属于创造性的偷懒。休息10-20分钟,如果时间充裕,最好等一个晚上,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

步骤五:激活

经过前几个步骤,我们已经把书通读了一遍,并且手上有二三十个触发词,围绕这些触发词脑子冒出了一堆等待解答的问题。激活这个步骤就是为了答疑解惑,从影像翻阅过的内容中抽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影像阅读是从潜意识层面进行信息读取,而激活则是从意思层面认知信息,通过激活,我们从书里挑出我们必要的信息进行深度阅读,从“只是有点印象”上升到“理解熟悉”,最后升级到你所期待的“知识掌握”水平。

如何激活呢?激活不是强迫大脑回忆,《超倍速读书法》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法:超读+摘读。

“超读”就是把视线集中在每页的中间部分,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快速的滑动视线,同时寻找有意义的词语。阅读时将视野放宽,让眼睛能看到整行的内容。

如果你发现有引起你注意的部分,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摘读”的内容。摘读就是细读、详读,看一本书摘掉的篇幅控制在2页以内。这个过程中不要因为跳过某些部分而产生罪恶感,一篇文章的重点大概只占4%-11%。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需要读得更细才行,扫描重点式的“摘读+超读”无法满足你的需要,那么你还可以采用“高速阅读法”。

高速阅读法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不停顿地阅读,第二个是只有调整阅读速度。

碰到同样观点的不同说法、繁琐的表达、已知的内容、无用的或不重要的观点信息,就加快阅读速度,如果出现了不太懂或不熟悉的、或复杂并且有必要仔细阅读,以及对自己非常重要,想要更详细了解的内容,就减缓阅读速度。

如果说“影像翻阅”是全局扫描,那“激活”就是重点击破。

最后,我们要用思维导图帮助归纳、整理用“超读+摘读”或高速阅读得到的信息,然后把这张思维导图夹在书中。将来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只要看到这张思维导图,你就比看一般的阅读笔记更快、更鲜明地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这就是“影像阅读法”,“影像翻阅”和“橘子集中法”可以说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状态。但其余许多部分,其实和我自己多年不断优化和总结的阅读方法不谋而合。

所以相比完全复制这个阅读步骤,我更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吸收“影像阅读法”的精华,取长补短,调试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步骤,发展属于自己的高效阅读法。

 希望你的阅读之路,少走弯路。

作者: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作家,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热卖中。

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