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油腻中年男:一场大型的“标签式群嘲”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011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17-10-31 17:53

油腻中年男:一场大型的“标签式群嘲”

岁月静好如豆瓣,最近有好事者贴出一则畅想:

85

 炼蛊:把美发师和健身房私教关在一个房间,看谁先让谁办卡。

凑个热闹的话,可以套用喜欢在《GQ》杂志公众号写专栏的某流氓男作者的热文梗,把这句话改造得更具恶意:

把油腻中年男和文艺小清新关在一个房间,看谁先挂。

以“油腻中年男子”为标志,最近“标签式群嘲”有愈演愈烈之势。

简单地说,就是给一个群体贴上有侮辱性的共性标签,然后拼命奚落。前面豆瓣网友提到的“美发师”和“健身房私教”可谓“职业歧视”之佳范,而后面“油腻中年男”是“标签式群嘲”的典例。

另一位豆瓣网友的则不以为然:

85

油腻、直男癌、田园女权,这些词不过都是口袋罪罢了。先定个罪名,所有人往里填罪状。

类似的“口袋罪”,其实不止“直男癌”“田园女权”。与“油腻中年男”等同时出现的“负向标签”,还包括“恶臭女孩”“恶臭男孩”,如果加上多年前的“银镯男子”“银镯女子”“乡村名媛”“金链汉子”等这些遥远而又熟悉的名词,不难发现,整个社会的负向标签化顽疾从未痊愈。

但为何“油腻中年男”就在今年爆发了?

因为他们更“老”。

黑格尔曾有一个非常不友好的断论:“中国是一个把尊敬献给死人的社会。”但如今,一切都变了,对中年男的长期大规模吐槽背后,是中国社会从物质到精神都愈演愈烈的“年轻崇拜”。

爱好尝试、独立自主、网络化生存、超前消费……年轻人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完美戳中了商业化社会的所有G点。所以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一代又一代的“年龄概念”成为创业者追逐的对象。

IDG吹捧九零后创业者,米未传媒追求九零后文化与生活方式,确实也引发了一阵阵骚动,不少九零后创业者也拿到了风投,不少年轻人也借着“娱乐至死”的潮流扬眉吐气。

米未成立之初有句很霸气的口头禅:“不理解我们年轻人?没关系反正你们都快要死了。”更早的一个极端案例是,叫兽易小星在回答“每一代人都会老去,你的核心受众九零后如果也老了,那你的内容拍给谁看”的问题时,他答,我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追随更年轻的一代。

这个让人心凉的回答正在成为现实——从2017年开始,当你很难再听到有哪家互联网公司专为九零后乃至九五后而生,又看到青涩小生参加高考都有人鼓与呼的时候,一场纵跨几代人的大型丧逼现场出现了——刚发育成熟、即将已登上青春舞台的是水灵灵的零零后,你们都变中年人了。

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张扬得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令人侧目。

对这些“少年老成”的人而言,他们的丧只不过是发现当年自己霸占的舞台中心,如今主角换了人,不大开心地撅撅嘴而已,毕竟他们扭脸还可以嘲笑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嘛——看哪,这些满脸油腻、体态臃肿、面相可憎的中年人!

也因为他们更边缘。

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12年,北大新传院教授刘德寰团队出版了一本名为《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的书,统计了一些用户手机使用频率和习惯,各种维度的图表都显示,30—40岁的中年男性在使用手机频率、探索习惯成明显低谷。

这样的统计结果其实暗示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社会现实:在30岁往后十年是男性结婚生子,并成为中国社会传统意义上“顶梁柱”的人生时期,也是他们被社会急速边缘化的时期。他们的思维都开始落后于潮流,生活也偏离社会中心,所谓“代沟”本质不外乎此。

按照中国男性社会进化节奏,40—50岁正是事业稳定,妻室安好,孩子也差不多到了完全自理并要读大学的年纪。再过几年,孩子结婚买房生孩子,又是无尽的忙活。所以40—50岁这正是中国男人们成年之后为数不多的“岁月静好”的时代。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娱乐方式早已被新生代的人们所鄙弃。

多数“油腻”的中年男人都具备两种基本心理状态:对内心态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和解,譬如大腹便便、不修边幅、玩手串;对外气质的强侵略性,譬如张嘴闭嘴教你做人,又或讲荤段子,拿肉麻当有趣,拿油嘴滑舌当有文化。

我们当然有理由而且可以理直气壮地鄙弃他们,因为一切令人作呕的行为举止都值得批判——但快意吐槽中年男,并不能给你带来安全感。

必须指出,“油腻”并非所有男人进化的必经阶段,我们需要警惕那些恨不得把中年男人一并扫进时代垃圾堆的心态。

“年轻崇拜”虽是全世界人都会犯的毛病,但当它和“标签化吐槽”叠加后,威力倍增并且很快溢出合理边界,变成对某个年龄段人群的年龄歧视。如今,没有哪国人民会像中国人一样,对曾经是社会中坚、但已经荣光不再的人如此不耐烦,如此想统一贴上标签推倒在地踏上一万只脚,临走还要吐上几口唾沫。

以“不合理吐槽”为观察集合,这场大型吐槽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而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维度——

年龄维度上,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吐槽与反吐槽,这是不同年龄段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对舆论空间的争夺:年轻人嫌弃中年人阻碍他们自由舒展,中年人则怪年轻人无法无天;阶层维度上,中产白领对基层民众的吐槽(注意,没有反吐槽),则是中产们焦虑之后无处安放的优越感泛滥:既然往上看只能看到猴屁股,那不如往下面猴脑袋上踩几脚来得开心。

莫笑他人老,终须轮到我。

本文首发“格致余论”(ID:gezhi1281),转载须取得授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