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手机业务难回暖、第二曲线要烧钱,小米压力山大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3-05-29/doc-imyvmmfe8553600.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手机业务难回暖、第二曲线要烧钱,小米压力山大

242a-2552e5fcc7e2a859ab4a04d820caf195.png

  文/陈秋晓

  编辑/周雄飞

  2023年,雷军和小米,再次到了需要穿越低谷的时刻。

  近期,小米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手机、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这三大主营板块的收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跌幅分别为23.6%、13.6%和1.2%。

  不过,受小米大力削减费用的影响,这一季度集团的利润表现相对好看:经调整净利润转正,同比增长13.1%至32亿元。另由于小米提升了中高端手机的出货比重,集团毛利率也创下了19.5%的新高。

  但在市场看来,小米靠降本挤出而非开源获得的利润,或无法满足集团对造芯、造车、造AI大模型这三大新业务的探索,以及它们对资金长期投入的巨大需求。

df4d-c3bf2c14ed14d4c4fdd6e95afaf8794b.jpg

  图源小米官网

  与此同时,小米惯用的“自研+投资”双头并进的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导向了“转型决心越强,市场越担忧它能否承受得住”的局面。再对比行业和竞争者的发展势头,还有一个事实摆在小米面前:小米在芯片、造车和大模型等风口上的探索进度,还是慢了。

  在手机行业,小米的冲高系列尚未有iPhone式大单品出现,也就还没站稳脚跟;芯片自研上则还没能实现从影像、电池芯片到SoC芯片的关键性突破。

  造车方面,虽然小米强调第一款车能与“当下同级所有产品比拼”,且一直在按照计划进行,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变化飞快的背景下,小米反而显得“按部就班”和保守起来,也更令人怀疑其产品竞争力、后发力是否足够。

  至于AI大模型的开发,目前国内外已是百花齐放、且有不少实际产品落地应用。但小米至今只宣布了团队的组建,以及与智能硬件生态结合的方向,市场还未了解到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小米能否承接住未来的挑战。

  如此看来,看似各个风口都想抓住的小米,正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今年,雷军怎么带小米再次穿越低谷?

c9ec-6227b67ee9f4ec64ce547639ca4bc1bb.png

  手机业务难回暖,全球市场份额难保

  小米交出了一份不算优秀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自2022年全年,小米营收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之后,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营收的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至18.91%,规模为594.77亿元,是近三年来的单季最低水平。

  如此业绩表现,主要是受到小米手机业务整体表现低迷的影响。

  作为基本盘业务,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比重常年在55%以上。2023年第一季度,该业务实现营收35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比重为58.8%,同比下滑23.6%。

4b6c-6701cc6e69bb6b3b7f44d54998f6d579.png

  小米折叠屏手机,图源小米官网

  具体来看,该季度小米全球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同比下滑21.1%,出货量为近三年同期的最低值。其中,据海豚投研测算,中国市场同比下滑超200万台,印度市场同比下滑超300万台。

  手机业务这一基本盘没能稳住,或是受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的影响。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随着智能手机和高刷屏、5G、全面屏、折叠屏等元素的普及,行业中又尚未出现驱动消费者换机的重大创新,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年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7%至2.8亿台。又由于手机性能已是溢出状态,这一发展瓶颈在短期内或难以得到改善。

  而在小米看好的印度市场,小米出货量的走低则尤其受到印度当局冻结资金、重要高管离职等的影响。

  除此之外,本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均价也同比下滑3.2%至1150元,这是由于小米正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来清理存货,且低价产品拉平了未成规模的高端手机所抬升的ASP。

  从结果来看,小米的存货已达到了近9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数值,这意味着公司的去存货化已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或有利于高端化新品的推出和销售。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提到,接下来手机业务的重点是提高中高端产品的比例,在规模和数量上拉开差距,显现出规模效应。

  小米手机业务未走通高端路的同时,小米的第二大支柱业务IoT也陷入增长颓势。据财报显示,该业务在本季度也延续了下滑的态势:营收168亿元,同比下滑13.6%。

d824-37da8086980ebc24633482597e24a54b.jpg

  小米笔记本电脑,图源小米微博

  究其原因,首先是在“手机xIoT”战略的影响下,小米IoT业务的表现也受到了手机业务低迷的影响;其次,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作为小米的主要IoT产品,均价和出货量都有所下滑,前者主要是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所致,后者则也受到了市场需求减弱、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

  最后,小米的第三大业务板块“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同样出现了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实现营收70亿元,同比下滑1.2%。这是由于其最大组成部分广告服务的业绩出现了下滑:该季度广告服务实现营收44亿元,同比下滑2.2%,主要是受到整体广告市场业绩下滑的影响。

  在主业务营收全面下滑的情况下,小米不得不通过削减开支来获取利润,以支撑起更多新业务的发展。

9d62-a4e263b5bf122292fc0d90a8f18775ed.png

  新业务都要烧钱,

  小米“省”出的利润够用吗? 

  “增利不增收”,是小米此次一季度财报的显著特点。

  数据显示,就在小米本季营收下滑的同时,其经调整净利润却实现同比增长13.1%,录得为32亿元。

  由于本季出货总规模并不大,利润端的回升主要是因为小米对经营费用进行了控制。当季,小米整体运营费用为91亿元,同比下降6.4%。其中,销售以及推广费用为41亿元,同比下降21.9%;管理费用为11.4亿元,同比下降8.8%。

46f7-57050e9a7f74ff944d9a6f3806cd4425.png

  小米2023年一季度的费用支出情况,图源小米财报

  小米集团副总裁、CFO林世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一季度小米成立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委员会,专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产品结构的改善则稳住了毛利率的表现。本季小米的毛利率为19.5%,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为11.2%,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是近6个季度以来的最高。

  这背后是小米对国内市场中高端产品的出货比重进行了提升:2023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3%,ASP同比提高18%;其中在人民币4000-5000元价位段的市占率提升至24.1%。

  由此看来,公司“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策略正在得到执行,在手机大盘下滑的形势下,公司转向更加注重“提质提效”和提升内部运营管理及决策的效率。正因毛利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利润的表现。

  不过,由于小米在造芯、汽车和大模型这三块新业务上要花的钱还很多,在手机高端化的规模效应显现之前,小米通过节省开支来挤出的资金并不一定够用。

  在芯片方面,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其成本高昂之处在于,如何在全球芯片产业已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的突破。对此小米选择的是“自研+投资”双线并进的方式。

  自研成本上,IBS机构对各个工艺下芯片开发成本的分析显示,从7nm到2nm,工艺越先进,开发成本越是直线上涨:如7nm需要2.486亿美元,5nm需要4.487亿美元,而到了2nm工艺的开发资金便是7.248亿美元。

  除了自研,小米还通过投资芯片公司来扩展造芯版图。据IT桔子统计,2017年-2022年,小米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出手投资的事件高达112起,是七大互联网企业中出手投资数量最多的企业。

  来到今年,小米在芯片领域的投资还在继续。其牵头成立了一只专注于芯片产业投资的新基金,首期认缴出资额为90.30亿元,有继续扩大芯片投资版图之势。

  在芯片领域加深投入的同时,小米还在造车上大笔花钱。

245b-b54ffc1cf47597090e268f72a5f89a3b.jpg

  图源小米官方微博

  小米董事长雷军曾表示会坚持小米汽车由小米100%持有,这也意味着小米集团将完完全全地为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负责。

  从2022、2023年财报上的数据来看,小米目前在造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已接近50亿元。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小米还耗资20亿元对汽车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或者投资。此外,截止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达2300人。

  在造芯、造车业务都承压前行的情况下,小米在2023年又开启了对AI大模型这一新风口的追赶。

  从3月对外表示正在探索,到4月正式组建超1200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在国内体量仅次于百度AI团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小米AI大模型也会与腾讯AI大模型侧重社交、阿里AI大模型零售不同,将侧重于和已有AIoT业务的融合。

  在业内看来,小米已有丰富的AIoT应用场景,其与大模型结合将进一步增强智能家居的交互性。不过,AI产业仍未能突破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成本高居不下这一瓶颈。

  国盛证券曾估算过,GPT-3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对于一些更大型的语言模型来说,训练成本介于200万美元至1200万美元之间。更直观来看,若将ChatGPT部署到搜索中,服务器和网络的总成本仅资本支出一项就将超过1000亿美元。

  正因小米在同时追逐造芯、造车和造大模型这三件大事,其在研发费用上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投入。该季度,小米投入研发费用41亿元,同比增长17.7%;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总员工数的50%。小米还预计,2023年全年的研发支出将达到200亿元。

  花钱多了,资金储备就会大幅减少。截至一季度末,小米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62亿元,相比起2021年刚宣布造车时的1060亿元已大幅缩水,在业内看来小米几乎已是不留余力地为这些新业务提供资金。

  总的来看,小米虽在一季度实现了久违的净利润的正增长,但由于降本而非开源的贡献比较大,且造芯、造车、造大模型,已是小米寄予厚望的新增长曲线,没有哪一块是不烧钱的,小米并没有到能松一口气的时候。

ee20-af7fa56e1d08f8ebb24f0d023ea072ad.png

  今年,小米压力山大

  而在金钱之外,小米想再次成为“站上风口的猪”,也还面临着其他的挑战。

  挑战不只来自于小米当前的业务表现,也来自于芯片、汽车、大模型等行业及其玩家的发展态势。

  这几个赛道瞬息万变,红海里的拼尽全力想留下来、蓝海中有人想迅速分得更多蛋糕,无论是哪一边,都不会因为小米转变的动作和节奏而慢下来。

  首先,在智能手机行业,小米面临的是市场大盘整体下滑、需要通过扩大高端手机销量来带动营收增长的局势。不过,由于小米手机在高端产品的打造上还是有所欠缺,自研芯片也并未取得关键突破,小米目前在高端市场不算完全站稳了脚跟。

  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14%,三星、苹果两个高端品牌的出货量虽然也有所下滑,但由于均价高、降幅小,依旧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超过96%的运营利润。剩余的4%才留给国内厂商争夺。

  也就是说,高端市场中三星和苹果都有着较为稳固的地位,能依托更高的价格来弥补利润;国内厂商虽然鏖战已久,但在冲高端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具体到小米来看,它主要依靠与徕卡在影像上进行合作来打造高端形象。这是华为在2016年打造旗舰机时便走通的冲高路径,但这同厂商侧重打造游戏手机或折叠屏手机一样,能打开的细分市场的规模始终是有限的。

ccae-2ce659014cfd0db12a31677a83847dce.png

  小米在手机发布会上宣布与徕卡合作,图源小米官方微博

  由此看来,小米高端手机在外部的产品体验上,还未有足够吸引消费者大众进行换机的创新出现,因此需要同时从内部性能和底层技术上寻求突破,进行芯片自研。

  不过,小米目前除了研发出两款电池管理芯片、一款影像芯片之外,尚未有能够大规模应用的SoC芯片推出。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在难度更高的集成芯片领域,尚未积累到足够的技术实力,也就还未能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

  小米手机高端化的前景并不明朗的同时,其跨界造车、形成新增长曲线的宏图则显得更加遥远。

  雷军曾在2022年度演讲中提及,1992年微软Windows、Office进入中国市场,自己带领金山团队、花3年时间研发出全新的办公系统“盘古”与之抗衡。彼时,互联网还算新鲜事物,用3年来实现对风口的追赶,尚能安全过关。如今,虽说在雷军看来汽车是“百年赛道”,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化已是日新月异。

  从2021年3月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造车,到今年3月的2年时间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从10%上下来到了35%,增长也越来越快。

  增长的同时,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从赛道来看,2021年一举成长为最大细分品类的A00级纯电动车,在2022年便已经进入了饱和期,不少车企因利润低直接停产相关低配车型,市场也大幅收缩。

  从整体玩家来看,一边是新能源销量冠军的头衔在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之间来回跳动;另一边则是威马、恒驰、天际、爱驰等新势力相继掉队,“蔚小理”也逐渐遇到了各自的瓶颈。

  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下半场竞争的现状,玩家们不仅卷技术和智能化,也卷极致性价比,哪一边落下,在消费者心中的排位便会立刻下跌。

  如此形势下,雷军此前关于小米汽车的认知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先确保做一款好车,一款能够与当下同级所有产品比拼的好车,在确保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颠覆的部分。”雷军曾如此介绍自己对小米第一款汽车的规划。

  可是,现在市场日新月异,雷军基于当时的市场观察,能否预判出全2024年量产时的汽车市场格局,进而打造出有足够竞争力、而不只是赶上进度的产品,是一巨大挑战。

  雷军还曾提及,“小米内部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判断,那就是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这的确是符合趋势的,但如今自动驾驶的“卷”已经体现在对“重感知”技术路线的追逐,和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追求量产上车、多地落地的比拼。而从小米已经公开的演示视频来看,小米首款汽车或将仅配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

b62a-ae6dd745e348e99b56abfb842eb61f6e.png

  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展示视频截图,图源小米官方微博

  如果说手机芯片、造车业务的方向都相对清晰可见,小米对AI大模型的挑战,和跳过手机将其运用在AIoT领域的规划,则还不够明朗。

  一方面,其他手机厂商正在将AI大模型视为新的差异化竞争手段。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或将基于大模型进行改造,带来更多智能化体验。又如谷歌,也已经开发出可以适配手机运行的“壁虎”大模型,甚至不需要联网便可使用。

  另一方面,国内其他厂商落地大模型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根据民生证券相关研报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30多个大模型亮相,其中不乏参数规模超过ChatGPT规模的大模型,也有微软、百度、阿里等公司,已经开始将大模型落地于业务生态。

  无论是在垂直赛道上,还是在广泛行业中,小米能否及时赶上已经开始“滚雪球”式积累先发优势的竞争者们,还是一个较大未知数。

  综上来看,小米迫切需要新业务曲线救场,但还“钱途漫漫”,其中成本高昂或一定程度影响集团现阶段的发展,发展节奏慢则直接降低了未来竞争力。

  回到1996年,金山盘古办公系统在发布初期、无法打开销量之际,雷军决定亲自到门店去学习销售,并在7天内从日销0单成功转变为销售冠军。这次体验背后,雷军得出结论:“只要能做出用户想要的产品,销售就不是问题”。

  而在如今这样竞争极为激烈的态势下,雷军想要再次带小米增长,是对产品力、反应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全面考验,可以说,雷军要面对的挑战比以往更大,需要补的课也更多。

  (本文头图来源于小米官网。)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