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前的截屏,如今刷屏上头条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047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18-01-20 13:12
五年前的截屏,如今刷屏上头条
那一次的讨论过程到今天依然还是有很深印象的。
而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入口是不是二维码。而是Allen 2点多还在思考。5年之后,我发现,这些年我大多数时候2点也很难停下思考了。”

关于入口的讨论,其实这几年已经不太多声音了。这两天看到这张照片,不免又想了想。
在PC时代,入口确实是存在的,从电脑,到操作系统,到浏览器,这是一个平台入口过程,几乎控制了100%的流量。
之后则是分为三个方向流出:搜索、域名和收藏夹。其中搜索在用户使用习惯里比重确实是最大。把搜索定义为PC互联网时代的入口是准确的。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仔细想象,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入口了。
如果按平台入口来分析,手机、操作系统是平台入口。浏览器丢掉了平台入口的资格。取而代之的是桌面icon的结构。可以认为这是移动时代的收藏夹。这是目前最主流的入口。
如果再往下一层去思考,微信很有可能是下一级的入口,从打开频度、覆盖的服务层面来讲,已经接近了入口的标准。要不是还有阿里系的一套服务和微信“不兼容”,估计微信已经可以垄断90%以上的流量,成为当之无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了。
而当年关于二维码是不是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讨论,其实所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如何与真实世界连接的问题。
在2012年前后,有这么几种方案:GPS、二维码、NFC、蓝牙、声波等。
当今天,在多规模应用的只有GPS和二维码。
GPS解决了快速识别问题,如今没有一款移动产品不是LBS产品。
而二维码则让连接用最简单的方式达成。它的足够简单和低成本,让它成为了今天最主流的连接方式。
2012年大家对二维码的顾虑主要是两点:
1、是不是能完全实现online anytime。这是二维码的弱点,是NFC等近场通信方式的优点。之后2年,在线问题逐步不再是问题。
2、安全问题。如果大家记得,就在微信支付利用二维码快速启动时,有关方面还曾经暂停过相关的支付方式。而事实上,只要1所涉及的在线问题解决了,安全问题就在可控范围之内。
5年前,我所期待的新入口就是NFC,可惜即使apple也晚了,直到2014年iPhone6才支持NFC。NFC是我见过的最具实用价值,但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但最傻代表。早在2008年,我们涉及的NFC新品就已经在北京奥运会票务上全面覆盖了。可惜,这个起源于欧洲的标准组,实在典型的代表了欧洲速度。
回到2018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其实已经确实不太值得讨论了。就像Allen前两天在微信公开课上所讲的,去中心化是移动互联网所需要的,也是现在正在发生了。已经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入口垄断流量了。如果非要说有,那最有潜力的也许就是微信(通信、搜索、媒体、社交关系、小程序),不过微信之父都说了要去中心化。我们又何必要去虚构一个中心入口出来呢?
移动互联网5年,世上已千载,每个人都在进化,包括Allen,包括每个勤奋的我们。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