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新零售启示录:Costco为何能留住90%的会员?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31/166716.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新零售启示录:Costco为何能留住90%的会员?_推荐_i黑马

新零售启示录:Costco为何能留住90%的会员?
2017-12-31 14:51 零售

不管是内部模式改良还是外部技术加持,零售的变革终将在用户体验上迎来正面对决。

来源 | 野草新消费

作者 | 七月

作为全球第二大零售品牌,Costco也是全球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年销售额接近1300亿美元,市值接近82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741个仓库。然而,Costco却不以销售为主要盈利方向,它的秘诀在哪里?

尤其是在新零售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后,焦虑的除了风雨飘摇的传统商超百货、线上流量枯竭的互联网企业,还有担心错过风口的各路资本方。传统商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或许Costco能告诉我们新零售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为什么要做会员制?

Costco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零售商。

当其他零售商都在为销售量疯狂吸引顾客时,Costco却订下了一套将部分顾客堵在门外的会员制度:60美元年费的非执行会员,或是120美元年费、最高可获2%返现至1000美元的执行会员。与一般提供增值服务的部分会员制不同,Costco实行的完全会员制强调,只有会员才有资格入内购物。

比起普通零售,Costco所奉行的会员制与预付费的健身房更加相似。消费者付费的本质并不是商品,而是服务——Costco利用规模效应将优惠让利给消费者,同时给予他们更好的体验。

会员制为消费者构建了美好愿景,它类似于健身房给人“我即将拥有健康体魄”的错觉,Costco的会员也会被省钱的前景所吸引。即使他们没有从中获利,也愿意为将来省钱的可能性而续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会员制能够获取相当一部分低频小单顾客的溢出价值,然后,会员制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首先是缩小了目标客户范围。Costco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中产阶级家庭,“是否愿意支出会员费”成为区分受众购买力最简单的标准。在会费门槛之上,Costco圈定了较为精准的客户群体,相应地,对会员的数据监测更简单,也更容易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其次,预收会员费用为公司带来了庞大的现金流。据资料显示, Costco的会费利润约占其总利润的70%。2017财年,Costco的净利润为26.8亿美元,而其净营运现金流为67.3亿美元。这部分消费前已获得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Costco的采购和风险应对能力。

第三,会员制也便于提升用户的忠诚度。在同等价格和质量水平下,消费者往往会因前期的会费成本而优先考虑在Costco消费,以期让自己的会员资格物有所值。

在不断的良性循环中,消费者更加认可已选择的品牌,并保持着较高的黏性。Costco首席财务官Richard Galanti指出,2017财年第三季度,Costco总计拥有1830万执行会员,产生200亿美元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70.9%。

在这种会员模式下,销售额的波动不会影响整体的利润。Costco并不需要依靠会员强大的购买力来保持盈利,即便内外环境导致销售额降低,它只需要让消费者看到成为会员的价值,会费已经足够保证利润的稳定。

锁定人群的关键因素

如此看来,对于Costco来说,核心的问题就从“如何增加毛利率和销售额”变成了“如何吸引和留存会员”。据资料显示,Costco北美地区的会员留存率为91%,而全球的会员留存率为87%。Costco在会员留存上的惊人表现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强化成本控制的颗粒度和提供更为精准的产品服务,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针对中产阶级目标群体,Costco提出时间和性价比是最重要的因素。保持平均10%左右的利润率,Costco团队会从世界各地挑选单品类多品种的大宗商品,提供包括食品、服装、家电到汽车、加油、体检等优质低价的一站式服务。在此前提下,成本控制是Costco维持价格优势的关键。

在固定成本上,Costco将土地成本降到最低,与麦当劳类似,Costco选择购买持有而非租赁土地的方式,以减少长期的租金支出。而Costco旗下的商超几乎全部位于郊区,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成本。

面对另外一块重要的的成本支出—人力成本,Costco尽力做到了此项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仓储式超市所需的员工相对少,Costco在确保员工高服务水准的前提下,为员工提供了高薪和福利,来减少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

比如,在全美零售员工平均时薪11.39美元的情况下,大部分Costco的员工享受着平均时薪21美元的待遇及医疗保险。作为回报,Costco的每位员工平均产出达到56万美元,大约为沃尔玛人效的3倍。

在生产供应环节,Costco将焦点落到了精选SKU。相比于沃尔玛超过2万个SKU,Costco的活跃SKU只有4000左右。与此相对,2016年Costco库存周转天数只有31.36天,远低于沃尔玛的45天。

一方面,更少的SKU节省了预定、追踪和展示的成本,降低了平均库存成本;另一方面,单品类的SKU往往代表着足够大的订单量和更少的品牌竞争,更利于Costco与供应商的议价。

同时,Costco的自有品牌非常著名。减少中间经销商,Costco在自有品牌上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足够利用自有品牌的较高利润率来平衡名牌的较低利润率,承受部分低价商品和品牌商品达近乎零利润甚至亏损的状态。

而在后端营销上,Costco近乎没有支出。相比较于沃尔玛0.5%,Target 2%的营销费用,Costco没有广告预算,只针对潜在用户发送邮件,并向现有用户派送优惠券。Costco允许会员携带一名朋友或亲属进行购物,而这恰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口耳相传的广告效应。

可以说,Costco在核心关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颠覆性地使用了会员制来圈住目标群体,以商业模式的改良来增强Costco的竞争力。

Costco在华的可能性

2017被称为新零售元年,相对于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零售热度不减的景象,传统百货商超在这轮变革中节节败退。尽管如此,外国品牌依然对中国市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3月,德国ALDI入驻天猫;4月,英国ASDA入驻京东全球购;9月,德国Lidl入驻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11月,丹麦Irma入驻网易考拉海购……

而Costco继2014年进驻天猫国际后,也于今年9月宣布中国大陆第一家店将在上海落地。

消息一出,期待和怀疑同时落在了Costco的肩上。

结合Costco在日本、台湾等市场的成熟发展来看,中国与Costco主战场美国相比,人口更密集、顾客消费习惯不一致等情况,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参考Costco对标企业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店,从它在中国的加速扩张可以预测,目前Costco在中国市场的前景比较乐观。

可以预见,尽管租金、本地化供应链、物流等成本增高将导致商品价格提升,但只要Costco坚持全球采购策略,提供全世界的优质商品,其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优势必定会成为强大壁垒,可以中国市场再分一杯羹。

那么,作为线下零售的优等生代表,Costco是否可以抗击新零售企业的侵蚀,又带给新零售企业什么启示呢?

其实在大谈技术与数据、线上与线下时,新零售的范围被不自觉地缩小了,甚至传统零售被放置到了新零售的对立面。什么是新零售?本质上来说,抛开流量变现的故事,单谈靠零售本身盈利时,所有能提升运营效率的零售方式,都可以被称为新零售。

Costco的模式比传统商超更先进,原因就在于它所提供的商业模式能使它在更高的坪效和人效下运转。同样的逻辑,新零售的本质也是提升零售业的坪效与人效。

如何达到零售业态的这个终极目标?由现在大家消费的趋势走向来看,提升用户体验是最核心的关键。不论是“产品、效率”的分割,还是“多、快、好、省”的传统分类,其实都是从不同维度来描述用户体验。

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丰富用户体验是零售业必须经历的裂变。新零售其实就是借助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工具来提升用户体验,最终提高零售运营效率的过程。

显然,这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博弈过程,线上与线下的区别并不是新零售的重点。哪一种模式提供的用户体验更好,达成的零售坪效与人效更高,哪种模式就能够最终存活下来。

区别只在于,传统零售商更关注的可能是当下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而互联网思维关注的是未来的可能性,是否能够更多更好地聚集与服务人群,让线下的这部分流量在未来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Costco已经是当下零售业进化中的佼佼者,短期内没有投降的可能。为确保未来长期的盈利,Costco已在美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可以预见的是,它在各国市场上也将逐步结合更多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

新零售最后的对决

在国内市场上,尽管Costco的会员制所需要的规模效应让许多商家望而却步,Costco依然是做线下零售需要参考学习的对象之一。新零售潮下也出现了很多以Costco模式理念为母本,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玩法的企业。

以盒马鲜生为例,它在商业形态上受到Costco相当大的影响。盒马将Costco的团队精选供应模式升级为买断的“买手制”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而盒马提出未来占比超过50%的自有品牌商品,也可以在Costco功成名就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上找到痕迹。再往下下沉到一站式“餐饮+超市”的服务与仓库模式的陈列,无一不透露着Costco的气息。

而不同于Costco中国市场线上借助天猫的简单模式,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盒马在技术和电商层面更多的发力。一方面,盒马的数据技术在对顾客进行更精准监测的同时,极大提高了人效;

另一方面,盒马重金打造的线上商城和物流系统也足够形成商业壁垒。尽管目前盒马鲜生自建物流的较重模式在盈利能力上还存在争议,但其培养的用户习惯一旦养成,未来将有更多的变化形式。

总结说来,红红火火的新零售最终也需要回到商业的本质,比拼坪效与人效的运营效率。不管是内部模式改良还是外部技术加持,零售的变革终将在用户体验上迎来正面对决。

素材来源: Seeking Alpha、Investopedia、USA TODAY、That's

*本文由野草新消费原创,作者七月,编辑长歌。加入消费升级VIP群,请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本文作者野草新消费,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