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你骂得越狠,他们活得越爽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1634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你骂得越狠,他们活得越爽

郭德纲曾感慨过“相声是世界上最简单,却也是最难的艺术形式”,因为大家身上都有一张嘴,都会说话,观众怎么就想要花钱听相声演员说话?这是个非常见功夫的事儿,用江湖行话讲,就是“平地抠饼”——过去相声演员在地上划个圈就开场,站在这个圈里面跟路人说话,最后凭一张嘴巴,把今天填肚子的那张饼挣出来。

想也知道,这是个挺困乏的行业。产品门槛低同质化高、用户需求不稳定、用户付费意愿差,因此除了个别大师,大部分相声演员都还在温饱线徘徊,职业荣誉感也不强。

那作为语言表达艺术家,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更高效稳定、更体面的方式,获取经济回报呢?

当然有,这个行业的名字叫“体制内影评人”。

“请你明年一定要参加金鸡奖”

和大多数只能在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写写影评的网民不同,体制内影评人是可以跻身于各类公家影视机构,以座上宾身份对作品成色发表专业意见的。

比如近期荣获豆瓣历史最低分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曾于去年11月24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搞过一次观摩研讨会。在会上,各位体制内影评人畅所欲言,雷声阵阵——

85

85

85

85

这个视频之所以在微博和豆瓣上炸了锅,不止是他们说了些离奇的话,更是因为公众第一次看到这么高清实况的“电影观摩研讨会实录”。

以前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这类新闻——《〈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专家称“鼓”舞人心》、《〈钱学森〉北京研讨 被赞纪实与艺术有机结合》、《电影〈黎歌〉研讨会举办 专家盛赞民族题材》……

可是外人哪明白,这些“观摩研讨会”到底在讨论啥。就像新闻联播中放那么一句“双方深入交换了意见”,我怎么知道现场吵成什么样子了?如今《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片方出于宣发考虑,把研讨会内容上传到互联网,大家才搞清楚,原来所谓研讨会就是纯粹的捧场会啊。

求求你,表扬我

实际上,观摩会、研讨会等形式,都是电影发行商最常运用的宣发手段。证言式传播就是以专家的观点为基础,以论证的方式,通过专家证言予以背书。

比如,《八月未央》等影片的制片人何后義就曾在博客中表示,“研讨会是制造话语的发源地,制片方可以多多利用……如果研讨会信息形成了一种话语压力,一种文化现象,那么一些在电影消费的边缘人群都会走进影院。”

显然,片方是非常需要专家背书的。尤其是在中国电影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互联网评价难以控制的当下,有来自权威机构的专业声音撑腰,就如同吃了颗定心丸。甚至于,开一场“专家观摩研讨会”,已经成为不少影片在宣发过程中的必选项。

这也就导致,专家们特别忙。

怎样开好一场观摩研讨会

我们以北京为例,列举几个常办“观摩研讨会”的机构、专家及案例。

首先是国家一级社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85

这是个由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机构的专家以及活跃于媒体、互联网的影评人组成的全国性电影评论组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作为老字号的影评机构,阵容强大,号召力强。而学会会长饶曙光先生更是常年活跃在影评一线,平均每年至少参加各类影视研讨十数次,且多为年度大戏。

85

比如,今年8月15日,饶老师参加了《楚乔传》研讨会,并认为该剧“是一个把中国的传奇化叙事发挥到了极致的故事……戏中打戏让观众直呼精彩”。

然而,观众似乎并不看好这部玛丽苏抄袭、剧情剪辑混乱的作品,至于饶老师认为精彩的打戏,剧中实际上使用了抠图技术——

85

再比如,今年6月5日,饶老师参加了《李雷和韩梅梅》研讨会,并认为该片“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质感、有情怀、有表达、有追求的青春片,开辟了青春片创作的新境界。”

然而,这部拉开了今年制片方和豆瓣撕逼大戏的电影,却以网大的制作水平彻底扑了街,饶老师口中的情怀和质感,被网友公认为“玷污青春”——

85

接下来,再举一个资历更老的机构,中国电影家协会。

85

这个协会在1949年7月就成立了,旗下有两个奖项,一个是金鸡,一个叫百花。协会主席是李雪健,副主席有冯小刚、成龙、陈凯歌。

当然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老朋友饶曙光先生,亦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秘书长。在上文中力邀《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参加金鸡奖的许柏林老师,亦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党组副书记。

不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老师的发言,还是在信心和气势上战胜了饶许二位。

85

今年3月20日,张宏老师参加了影片《窦娥奇冤》观摩研讨会,并认为该剧“是艺术性、思想性、现实性、观赏性完全融为一体的精品,从艺术性来说,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语言都非常好。”

我也不评价了,这是豆瓣评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翻影评吧——

85

此外,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张颐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左衡等老师,也都是常年奔波在影评一线的专业人士。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就不尽述了。

“观众好像总是和专家对着干”

2013年1月5日,有关部门主办了“中国电影评论研讨会”,在这个没有什么商业目的的会上,与会的不少语言表演艺术家暂时从表演身份中抽离,说了几句平时不方便说的话——

电影批评不遗余力地追求其广告效应,无论何种艺术质量的影评都给以极高的艺术评价。有些艺术品质一般的影片的专家研讨会上也竟然“好评如潮”,使得电影批评丧失公信力。

赵葆华认为:当下电影评论的痼疾之一便是影评本身品格失落,影评者人格跌落,不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从人情面子出发、从红包出发,于是电影批评变成电影表扬,电影评论变成电影推介。

影评人赵军还总结了一个“价值观与媒体之摇摆定律”:报纸(专家)越是赞扬的电影越没有市场,报纸(专家)越是诋毁的电影其票房反而越高,观众好像总是和媒体(专家)拧着干

实际上,红包评论的说法早在2010年时,张颐武老师就曾在文章中用过。当时《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在京举行,结果曾子墨的父亲,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用力过度,认真批评起了赵本山,认为赵“被收视率带来的鲜花、掌声给弄迷糊了,被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没有原则的吹捧给误导了”。赵本山当场勃然大怒,反斥“所有专家都是混饭吃的……就是靠质疑吃饭的。”

张颐武老师据此评价到:“在‘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时时可见的今天,我们还真是期望这样面对面的、直率的讨论能再多一些。”然而事实上,从那之后类似的情景就基本绝迹了,影评会已经完全沦为推介会,曾庆瑞这样“不懂事”的专家也没什么出场机会了。

不难想象,作为对影片口碑有极强渴求的宣发团队,会怎样攻克体制内影评专家。曾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电视剧研讨会上,支付给与会专家的相关费用应该叫什么?专家咨询费?还是剧本研讨费之专家劳务费?”而不少影视营销公司,也暗示自己有专家资源可以售卖,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还会每年向广告传播公司授权,允许其办理线下活动,只需将资源和资金上交即可。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闭环:网民在社交媒体上“零情感操作,浑身锋芒,一路砍杀,管你是谁”(赵葆华语)式影评越来越多,就导致宣发和出品方不得不求助于水军和专家。因此,网民骂得越起劲,体制内影评人的作用就越不可或缺,像饶曙光等老师,都是“越老越吃香”的典型。

这个岁数还要出来卖笑,也是难为这些老师了。因此有心人可以发现,各类体制内影评机构,近年来都在大力吸纳或者邀请象征新生力量的“网络影评大V”们参加活动。如果有一天,某个你熟悉的影评ID开始为烂片打call了,请不要太吃惊。

85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