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大厂人“卷”向海外

 3 week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40403-38047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4,大厂人“卷”向海外

大厂不再是互联网人的唯一目标。

“我想再聊一下项目的事......这产品能有市场吗?能做起来吗?如果现在要在国内做一个同样的社交软件,应该完全没有希望。”

面试快结束时,吴浩然决定用最直白的方式提出最困扰他的问题。

“你可以看看我们这几年的增长情况。”面试官坦然答道。

看到数字后,吴浩然放松了。“对我来说,这是刷新认知。我之前没有做过出海业务,这次才知道海外用户的付费能力有多强,以及,那边竞争也没有国内激烈。”

现在,吴浩然已经入职这家名为“米可世界”的出海社交娱乐公司半年。

时间倒回半年前——吴浩然在腾讯就职的部门传来裁员消息,这一次,他被“毕业”了。

“还是挺失落的。”吴浩然回忆道。当时,腾讯正在进行大规模业务调整,试图恢复曾经的“收入增长斜率”。他所在的业务组陷入了与字节跳动旗下竞品的激烈竞争,但不敌对方,再持续投入似乎不太明智,只能被集体裁撤。“腾讯算是放弃了这块业务。”

这场由“互卷”引发的裁员,在今天的互联网大厂并不算新鲜。国内业务早已跨过飞速成长期,进入存量阶段,投入产出比成为了每家公司的必要考量。面对新用户有限、增长放缓的现实,身在其中的互联网人或主动求变,或被动离场,纷纷开始寻找下一个增量市场。

他们的职业罗盘,指向了出海。

“当时面试就让我意识到了海外业务的发展前景。比较诚实地讲,也只有做这些创新且有增长的业务,才感觉职业道路又有了希望。”吴浩然笑道。

同样,此前校招进入国内大厂的Carol,选择在工作三年后加入了一家跨境电商创业公司;主动离开字节跳动的发仔,于去年入职某出海公司创新内容业务团队;三年前离开大厂的Frank,现在已经成为米可世界某产品的负责人。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做了同样的选择,而大厂人向出海公司迁徙的趋势愈演愈烈。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所发布的《2024年春招人才偏好洞察》显示,职场人不再一味追逐“大厂光环”,他们更倾向选择成长潜力、薪资水平、人才需求都优于大厂的“平替”。数据表明,只有13.45%的职场人会将大型企业作为第一选项。

国际人才职业服务平台HelloCareer创始人Leo告诉霞光社,“因为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公司也在密集开拓海外市场,出海求职热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来看,还有很多增长空间。”

当大厂不再是互联网人的唯一目标,出海企业,是否能成为他们寻求转型的新希望?

大厂,不过如此?

在某出海企业任职的Carol,最近很忙。

不仅是忙于工作。Carol几个月前加入的PM(产品经理)社群近期格外热闹,接连举办了几场关于海外业务的活动。“主要是想多交流,拓展下圈子,而且我最近也在招人,看能不能捞到一些简历。”Carol谈起自己参加活动的目的。

在Carol所在群内,不乏京东、字节、百度、美团等大厂PM。“很多都是对新能源、跨境电商感兴趣的,有的想要转行。很明显的趋势是,大家都很焦虑,手头的业务不太好做,海外业务越来越火。”Carol告诉霞光社。

今年,是Carol在这家出海企业的第二年。论其背景,她是“大厂转出海”的典型案例。

五年前,Carol从海外回国,成为某头部大厂实习生,后拿到校招转正Offer。

彼时,正是中国互联网业务增长的黄金时期,“那时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特别快,这也是我没有留在海外的原因。”Carol回忆道。

据相关人士称,Carol所在项目对求职者要求极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大厂光环耀眼,Carol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落定,入职了核心业务团队,负责将海外的品牌引进国内售卖。

但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三年后,Carol突然觉得“待够了”。

国内业务增长见顶是她离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Carol告诉霞光社,“只是觉得做很多东西,都没有成就感。可能一件事你做得很辛苦,但这个业务他们说不要就不要了。”

“我只是单纯觉得,我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不适合大厂。”Carol补充说。

2020年,吴浩然通过社招渠道进入腾讯,负责视频项目研发。三年多时间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颗“大厂螺丝钉”。

“(当时)可能都没有太多沟通的欲望了。更多时候只是分配任务,我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吴浩然向霞光社表示。

即便想创新,也难以推进。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吴浩然曾希望另一个团队支持其对某项功能的修改,再三沟通后,对方还是推诿了。他只能与组员从头开始重构产品,时间多花了好几倍。

“每个团队的关注点不一样,对方可能觉得这项工作对他们团队产生的收益很小,就不会很上心。”吴浩然解释道。

规模是效率的天敌。类似情况在大厂并不鲜见,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然一去不复返,再加上组织庞大、流程繁琐,且涉及到不同团队的配合问题,许多人会发现——当大厂走完一套初级的流程后,中小规模企业的进度早已远超于此。

“来米可后,虽然团队没那么大,但我们的目标更一致,效率也更高。可能提出一个建议后,隔一两天就能把这事定下来。我能更快看到反馈,工作也开心了很多(笑)。”吴浩然说。

“不想做螺丝钉了”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与北京时差五小时,发仔正在当地为新项目摸底。

去年12月加入一家互联网出海中厂后,发仔成了内容创新项目的产品负责人。此前,她曾在字节跳动做网文项目,已是有多年经验的成熟互联网人。但这次,她的角色不再是“高级专员”,而是拉起一项新业务的“大管家”。

谈起此次调研,她颇有收获,在电话另一端略带兴奋地描述,“土耳其的文化非常多元包容。你会在一条街上同时看到古老的宗教习俗、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和前沿科技的冲击。亚欧文化在这里交融。”

当前正值穆斯林斋月,伊斯坦布尔也迎来了新一轮地方选举。走在路上,发仔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拉票的人满大街跑,向市民宣讲福利政策,另一边则是矗立百年的宣礼塔,悠悠播放着古老的斋月音乐。

身临其境的感受往往深刻,发仔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个市场可以做,内容产品需要包容的文化环境,这边基础建设也OK,最关键的是,各项成本不高。”

现在的发仔,讲起业务总会勤算账。“这是真金白银地往外花,我得核算设备费用、人力成本,以及海外渠道费用。整体的ROI目标也要根据这个提高。”发仔表示,这是大厂和目前公司最大的不同。“在字节,你只能看到一个项目的一小部分,很难这样从底层系统性地去思考和规划,这种尝试的机会我觉得很难得。”

从调研到实践,这种全然付出、从零到一的体验,或许只有做创新业务的出海企业能提供。发仔回忆,“字节每个人都有一个‘人设’。如果你是商业化部门的,就操心商业化的事。你是做增长的,那所有动作都要和增长强相关。”如果“越界”,反倒可能招来质疑。

但现在,她的身份是项目的核心负责人之一。面对从零到一的开发,她需要有决策能力。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她要保持开放心态,解决更加复杂、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凡是我认为对业务好的事,我不管是不是和我专长相关,我都要提;同样的,哪天运营给我提了一个好建议,我也会听。”

即便看上去困难,但发仔更厌恶平庸。“我不愿意日复一日做一样的事,我就喜欢挑战。如果一辈子像个螺丝钉一样,想想也挺绝望的。”

发仔身上的互联网标签极为典型。计算机专业毕业、从大学起就开始做APP参赛、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鼎盛时期入局,她最早做的岗位是数据分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用户心智”。

谈起用户,她能在三十秒内抛出五个问题,“如果我要做一个功能,我会想:为什么要做这个?用户心智是什么?用户的消费习惯是什么社会环境导致的?他的教育水平怎么样?他会在什么场景下受刺激,打开这个APP?”

很显然,从大厂出走,是因为她发现在国内业务增长受限的大环境下,自己的成长需求无法再被满足。而当下的出海企业,就像十年前高速增长的大厂——只要你肯付出,遍地都是机会。

当然也可以更直白一点。之所以来做海外业务,“主要是想赚钱,我想发财。为什么我叫发仔?就是这个原因。”发仔笑道。

“至少更新70%的认知”

面对社群内急切想要转做海外业务的互联网人,以及近年来出海渐热的大背景,Carol冷静表示,“没有那么容易。”

作为产品经理的Carol并非技术出身,再叠加“海外”的标签,一切显得更为艰难。“很多事情就是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你就不得不会。没有人教我,我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搞。”入职后,Carol按照逻辑链路,在公司的白板上写满了要做的事,再排列优先级,从零做起。

回忆那段时间,Carol表示,“我睡觉都在想怎么画图,周末也在想。不同市场有不同的逻辑,语言、文化等差异,这些都要攻克。”

目前,Carol所做的产品已经在其赛道做到头部,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市场。整体来看,Carol认可海外业务的发展潜力,但同时,职场人也需要厘清现实中的难点。

“有人可能觉得做海外业务很洋气、高大上,但实际不是。比如游戏,如果你去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可能只能做看上去很粗糙的小游戏或者页游。再比如很火的跨境电商,它本身是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行业,利润很低,你要投入很多成本,才赚一点点钱。电商最终靠的是规模效应。”Carol说。

发仔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国内互联网业务成熟的运转模式,对于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第三世界来说,“要求过高了。”

基于国内的成功经验,许多人在转向海外业务后,会将其理解为业务的平移,但他们很可能会失望。抢时间、抢用户、迅速落地,这些国内大厂惯用的战略,需要在海外市场经过漫长的磨合期。“你不能拿国内的用户运营策略去思考海外受众,他们的心智和互联网认知都不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好至少更新70%认知的心理准备,做出海就会遇到瓶颈。”发仔表示。

发仔以产品举例道,“你会困惑,为什么他们(海外受众)看不懂这么简单的提示?为什么这招不灵了?但做出海不是复制粘贴,你一定要做很多调整。”

此外,本地人时间观念和契约精神偏弱,合作不太容易,让发仔极不习惯。她提到此前埃及出差的体验,“定好的本地人当兼职,但她当天直接爽约,没有任何说明和解释,违约金什么的更不用说,这边好像没这个概念。”并且,“他们没有中国人‘卷’。在国内,做一个小项目,10天就能出来,中间可能都不休息。但这边需要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对从大厂出来的互联网人说,做海外可能并不会让他们更舒服。”发仔认为。

当然,这些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就像国内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样,“如果你想做好,就没有好做的事情。”面对蓝海市场,谁能抢滩登陆、打破壁垒,谁就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全球化大厂。

而对已经是Leader的Frank来说,挑战更多来自组织管理。“过去我做的都是产品垂直领域的工作,但是现在角色变了,我自己也必须成长提升。” 成为新产品团队负责人后,他每天都会仔细琢磨组织能力建设、团队管理、分工协调这些此前较为陌生的体系。

从头开始搭班子做产品并不容易。大厂有完善的组织机制和人员体系,但早期创业团队并不具备这些。Frank也曾为招不到人发愁——如果岗位空缺、没有骨干力量,那么,所有的规划都无法落地。

时间不等人,Frank最终选择先跑起来。他自己亲自下场“捞人”,同时有的放矢:他只挑那些对行业有热情、有强烈成就动机、自驱且愿意成长的人。“背景和资历没那么重要,先招过来认真培养。等到业务成熟,就大胆放权,把一摊子事情交给他们。”

直到今天,Frank也依然把“能做事情”当作选人的头号标准,“经验、项目经历啥的,其实都可以慢慢补充。”

转身向大海走去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2023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近三年,中国企业出海招聘需求持续增长。

出海人才供需比从2021年的0.58,变为2023年的2.18。这意味着,每个岗位都至少有两位候选人参与竞争。出海人的求职压力,也在悄然增加。

大厂人愈加困扰:到底是留在大厂接着卷,还是出去看看机会?

决心并不好下,毕竟大厂自带光环,明火亮灶的自助食堂菜色诱人、宽敞的健身房摆满顶级器械、逢年过节的礼品丰富且精致。和所有这一切告别,需要勇气。

选择留下,或许也没问题。但小红书上,以“All in 出海”为标题的笔记还在迅速增加。互联网社区内,讨论中东、东南亚和拉美的帖子越来越多。跨境电商的开疆拓土,社交娱乐APP的高歌猛进,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一骑绝尘,也着实让人心痒。

有一部分人已经抢先转岗,去了大厂新拓展的海外业务。但留在原地的人,愈发焦虑。

To be or not to be?

国际人才职业服务平台HelloCareer创始人Leo认为,“首先还是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做出海,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转到海外业务,是否能接受时差和文化环境差异?这是最基础的两个问题。”

其次,Leo表示,正在关注出海岗位的候选人,也可以先寻找远程兼职或者更加弹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或尝试。

此外,Leo观察发现,当前出海企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仍集中在中高端岗位,这对有一定经验的大厂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一块全新的市场,企业肯定会先招聘中高端人才,或者对海外市场洞察很深的专家型人才,先组建好海外团队,才会考虑较为基础的员工招募。这是一个固定模式。”

从大趋势上看,Leo判断,“现在是海外业务密集增长的时刻,但未来两年,可能会有一波洗牌。”

海外业务所面临的本地化难题、合规困境,揭示了看似热闹的出海赛道背后密布的荆棘。而卷入其中的互联网人,也需要在考虑职业选择时更加冷静,且做好拥抱变化的准备。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大厂人转出海时,他们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Leo的回答是“愉悦”。“年轻一代的职场新人,更注重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愉悦感。类似加班太多、太卷啊,这种职场环境,肯定不是之后的主流。在更国际化的职场上,996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远程办公,可以居家办公,这些方式已经很流行了。”

而Frank的回答则是“自我实现”。

他回忆在大厂的日子,“在太大的组织内,做事总要遵循一些规训,想去突破和创造是很难的。”但他想做不一样的产品,“趁着还年轻,去挑战一些东西,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2021年离开大厂后,他的想法很简单。对这个赛道充满热情是前提,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匹配到一群有理想的互联网人,一同成长、探索新的方向。“我们能一起合作,把产品做到更高的天花板。”

对吴浩然来说,若想回答这个问题,他需要再往前追溯,回到他被互联网科技吸引的时刻。

吴浩然对中学时代的印象,是2G网络、头戴式耳机,以及需要放磁带的步步高复读机。到现在,这些旧时代的记忆已经演变为了5G网、Airpods,以及飞速迭代的智能机。

“科技改变生活。”吴浩然坚定地说道。他之所以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正是本着想改变世界的决心。他希望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站在新时代最前沿的位置。

“做研发的初心,就是希望自己写的代码在很多用户手机上运行。”这是互联网人内心最深处的驱动力。

人才的迁徙始终跟随价值流动的方向。过去十年,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马太效应之下,人才纷纷流向大厂;如今,他们重新启程,转身向海,寻找新的舞台。

抛开现实生活的种种残酷命题,仍有许多人享受挑战、渴望自我实现,“出海”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没有人想错过开往下一个时代的列车。

如果可以,谁都希望生活不止眼前的“打工”,还有更大的世界和更精彩的人生。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