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上海有家“死亡咖啡馆”,开在殡仪馆旁,咖啡不用钱

 2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05089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710486407277543.jpeg

作者:静子,来源:咖门
原标题:揭秘上海“死亡咖啡馆”:开在殡仪馆旁,年轻人一致好评?

你听过“死亡咖啡馆”吗?

我发现上海有一家咖啡馆,主理人是一群专业从事殡葬事业的人,推出的咖啡也是“人生4味”。而且,这里的咖啡不收钱。

这家店获得了年轻人一致好评,它到底是怎么经营的?

loadimg.gif

一、
上海有家“死亡咖啡馆”,
获年轻人一致好评

最近,上海的朋友告诉我,她准备去打卡一家“死亡咖啡馆”。

这引发了我的好奇。

据了解,这家“死亡咖啡馆”实际叫摆渡人咖啡,经营者是一群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主理人小琳所在的摆渡人殡葬公司,成立于2017年,至今已经在上海开出8家门店。

loadimg.gif

考虑到殡葬行业的特殊性,摆渡人咖啡在开业前期没怎么宣传,只在小红书上发了几篇笔记,却吸引了不少人到店打卡。

还有热心网友指路:“边上就是宝兴殡仪馆,走路就到了。”

这家咖啡馆,听起来“暗黑”,却意外获得了年轻人的一致好评。

“青浦墓地就开了家咖啡馆,我喝过好多次。”
“通过和咖友一起聊灵魂、聊哲学、聊信仰、聊死亡,反而能让我们获得力量,过好余生剩下的时光。”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咖啡馆的咖啡居然不收钱。

loadimg.gif

主理人小琳告诉我:“来店里的人,有对殡葬行业感兴趣的,有想聊聊生死话题的,也有单纯猎奇想要来拍照打卡的。只要来了,我们都愿意请他/她喝一杯咖啡。”

这到底是家怎样的咖啡馆?

二、
揭秘“不收钱的死亡咖啡馆”,
它是怎么做生意的?

先来说说什么是“死亡咖啡馆”。

“死亡咖啡馆”的概念由瑞士社会学家在2004年提出,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第一场“死亡咖啡馆”线下活动。

意思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边喝咖啡,边自由表达对死亡的见闻和感受

这种活动形式在全球十多个国家都有,国内的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会定期举办死亡咖啡馆线下活动。从报名规则来看,活动人数一般为8人左右,参与者需要支付几十元的场地、行政和茶水费用。

loadimg.gif

小琳告诉我,她曾和同事一起参加过这样的线下活动,但她想做不一样的“死亡咖啡馆”。

1、喝咖啡聊生死,做“有温度”的殡葬生意

小琳把摆渡人咖啡看作殡葬行业的延伸,她希望这家店能给人更温暖、积极向上的感觉。

“选址最大的困难来自附近居民,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会有些忌讳。”小琳说。

去年年底,小琳物色到合适的场地,说服了房东,自主设计完成装修。20平米的小店被分成洽谈区、商品展示区和体验区,整体看起来简洁温馨。

loadimg.gif

落地全部花费十几万,店里配有一台咖啡机、一名咖啡师和一名聊愈师。聊愈师由殡葬行业的一线同事轮班,有时是生命策划师,有时是生命礼仪师或生命白事管家。

店里的咖啡只送不卖,到店的顾客可以边喝咖啡,边与聊愈师聊聊殡葬行业和生死话题。目前,咖啡不是这里的盈利点,店里也做殡葬咨询等业务,相比传统的“白事店”,顾客在这里可以更放松。

店里还推出了“苦辣酸甜”人生4味咖啡:增加了一份浓缩的“苦”、加了小米椒的“辣”、柠檬风味搭配中浅烘咖啡豆的“酸”、加糖的“甜”。

咖啡师孙馆长,也是殡葬行业的一线人员。他希望用咖啡展现人生的滋味,正如咖啡店的slogan“煮一壶生死悲欢,品一品苦辣酸甜”。

顾客可以拿故事来换人生4味咖啡,“任何与生死、殡葬有关,甚至灵异故事都可以。”小琳说。

loadimg.gif

接下来,小琳打算拓展一些与咖啡店结合更紧密的活动,比如教顾客做咖啡,承接咖啡和遗物故事的展览。

2、在温暖的“死亡”空间,打造不同主题的情绪体验

摆渡人咖啡已经顺利推出了第一期元宵节活动,参与者是此前服务过的逝者家属。

活动从下午2点持续到6点,逝者家属在一起做花灯,聊死亡话题和对逝者的感受。没有刻板印象中的悲伤痛哭场景,“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欣慰和安心。”

活动结束后,小琳收到了一位老爷爷的信息:“从没想到会和办理丧事的殡葬人员走这么近,更没想到在亲人离世后,最能安慰到我、让我放下心结的是你们这样萍水相逢的人。”

还有两位是抱着猎奇心态报名参与的年轻人,把这次体验称为“一场心灵上的洗涤”。

loadimg.gif

清明节将至,小琳策划了清明主题活动,讲解清明传统知识,安排插花、咖啡和故事分享环节,也可能会带领大家去小公园踏青。

小琳计划在每周六举办一次主题活动,参与人数8人左右,她有不少有趣的活动计划,比如拍遗像。

“我们发现很多人生前没有拍遗像的习惯,葬礼上用的照片只能从日常生活照里选,但往往角度、神态和清晰度都不合适。”

小琳团队还定制了一个纸质环保棺木,预计两三个月后可以投入使用,进店的顾客可以躺进棺木体验。

“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棺木这样安静的小小空间里,与世界隔绝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清晰起来,人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心,获得休息和平静。”

她也希望人们借此体验,更加珍惜生命。“生死之外无大事,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loadimg.gif

三、
“死亡咖啡馆”背后,
是年轻人情绪价值的新切口

对于国人来讲,死亡自古以来都是个沉重的话题,它真的可以和咖啡混搭吗?

三年前,刚进入殡葬行业的小琳尽管有开一家“死亡咖啡馆”的想法,却并不认为是个好时机。

然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主流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殡葬话题的影视剧,比如《人生大事》、《三悦有了新工作》、《不虚此行》等,都引发了热议。

殡葬行业走进大众视野,年轻人对死亡话题的接受和关注度变高。

摆渡人殡葬公司的多数成员都是年轻人。殡葬+咖啡,更多是市场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出现。

加之上海的咖啡文化浓厚,小琳认为现在是开“死亡咖啡馆”的合适时机。

她和团队计划物色合适的地点开新店,考虑到门店的盈利问题,接下来也会考虑咖啡收费或者活动收费。

“顾客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情绪树洞,一个可以放松、休息的地方。”

总的来说,“死亡咖啡馆”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启示:年轻人的情绪和关注点可能很小众,但这一部分小众需求里同样蕴藏着机会。

作者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
1658997240128414.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