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900字深度解析私域零售激荡十三年

 5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59621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0900字深度解析私域零售激荡十三年

2023-12-20
0 评论 247 浏览 0 收藏 41 分钟

老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系统回顾私域零售的十三年发展史,以期对行业中参与的伙伴,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借鉴。

3aeb1cea-d9eb-11ed-9d7a-00163e0b5ff3.jpg

在平时的圈子交流中,发现行业参与同仁,多从某个垂直赛道或专业领域,零散看待私域市场价值。比如社交电商、团购、淘客、CPS、私域营销等等。尽管私域零售目前的销售规模,实际早已超过万亿规模,然而因其流量去中心化的特点,行业尚不能摸清它的完整画像,甚至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定义它。

从本质上来说,社交电商、团购等都是表象,就如同早些年一群人用社交电商定义拼多多,黄铮就曾表示不认可这种定义,社交是社交,电商是电商,俩块砖头垒起来不伦不类。

作为深耕私域零售多年的从业者,老张认为,只有“私域零售”这个词,才能完整定义私域场景下的零售产业链,也能将淘客、团购、社交电商、乃至线下零售等凡是基于私域流量场景下,发生的各类私域零售交易模式,统一起来。

私域零售看似和社交电商相似,却有本质区别,私域描述的流量场景,社交描述的是关系,实际的私域零售里,很多销售场景,并没有社交关系,或者用户在私域里下单,本质也不是为了社交,企业做私域零售,也不是为了和用户社交,而是深耕复购关系。

社交和深耕复购关系,是有本质区别。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线下零售业态也早有了很强的私域经营意识,私域零售早已包括线上和线下,所以社交电商不能描述这个市场的完整全貌。某种意义上,社交电商是一个人为造出来的,未经深思的错误定义,这一点老张非常认可黄峥当年的观点。

因此,私域零售实际上可以向前推13年到2010年,向后则是更宏伟的未来蓝图。因其去中心化的、非统一市场的特点,所以市场的参与者,对其规模总量、市场活跃度的感知,往往不如中心化的电商平台。然而实际上,私域零售的整体规模,早已接近万亿,超过线下任何一家实体零售业态,也超过线上任何一家头部电商平台。

同样,也因为私域零售去中心化,非统一市场的特点,想要发挥规模效益,零售玩家们面临私域基础建设能力不足、供应链货盘不匹配、渠道季度分散等各种痛点。

这就导致相当多的企业,对私域零售还停留在渠道分发的阶段,未能将私域零售最本质的价值——长期复购关系深耕发挥出来。在用户、供应链、流量运作上,虽然有些同步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老张作为一个深耕私域零售市场的老兵,横跨了淘客CPS、社交电商、双线私域热潮、社区团购、社群团购等多个周期。期间看到了各种模式潮起潮落,有成功也有失败,也看到了去中心化能量支撑下,私域流量草原生生不息的顽强。

这一次我就系统的把私域零售的前世今生历史、私域零售的演进、以及当下正在火热发生的私域零售市场趋势,运作逻辑,系统的梳理一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对私域零售这个行业有深刻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通过私域实现价值。

一、私域零售的第一阶段:淘宝帝国兴起,淘宝联盟的诞生与CPS行业崛起

淘宝联盟的诞生,是在马云做出战略调整“将阿里妈妈塞回淘宝子宫”之后。

阿里妈妈是阿里旗下的广告平台,2007年最初诞生时候的设想,和现在的三方广告交易平台没多少区别。但是因为交易的供需两端都在外围,阿里妈妈没有为交易的匹配提供多少商业价值,所以实际上没有竞争力。

想要发展起来,如果不做平台化模式创新,就只能效仿其他广告代理公司做渠道,海量去堆销售、堆人头,这是没有未来的事,也不是互联网公司应该采取的增长模式。

所以在2008年,阿里妈妈重回淘宝,成为淘宝商业化的核心载体。自此,商家在淘系平台的各类广告营销工具层出不穷,今天的直通车、引力魔方、淘宝联盟等均统一在阿里妈妈平台之上。

淘宝客自此诞生。

淘宝客在PC互联网时代,其实还是类似站长联盟的方式做推广。海量的网站站长,将淘宝的频道集合页,生成专属链接挂在自己网站上做带货,这种海量链接媒体的形式,今天为止依然是CPS模式里的渠道之一。

到2010年时候,有佣金的商品,都通过API接口做输出,淘宝客也可以拿到订单相关的数据。开放接口,降低了参与门槛,除了大媒体之外,中小流量渠道也可以参与带货,这带来了第一波淘宝客推广的增长。

在2010-2015年这一波周期里,围绕淘宝生态出现了各类流量渠道模式。

第一种是为用户提供购物返利的模式,比如返利网等三方渠道。

第二种是做内容导购的平台,比如美丽说、蘑菇街等,有点类似今天的小红书。它们切入的是在淘宝早期阶段,个性化搜索和推荐还不成熟的时候,针对用户搜索和消费决策效率低下的痛点,提供垂类专业导购的服务。

第三种就是给用户提供特卖导购的产品,比如折800等就是这种模式

在淘宝早期发展阶段,阿里急需海量渠道合作,协力获取用户,所以对各类淘客合作渠道采取的是开放心态。

然而,随着淘宝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返利类渠道拉新效果减弱,反而在蚕食淘宝老用户的利润;所以阿里首先拿返利渠道开刀,开始动手调整返利渠道政策,导致返利类渠道红利期迅速退潮,剩下一些玩家则纷纷转型。

阿里的第二刀砍向了垂直内容导购网站,加上当时资本市场对这类模式之所以看好,也是看中其从垂类向综合电商平台的演化潜力,所以阿里自然不能容忍蘑菇街和美丽说这类平台的存在,最终导致美丽说和蘑菇街,从流量渠道向自营电商转型。

阿里的第三刀,从13年10月开始,砍向折800等导购网站,通过限制流量权重,以及不计入卖家销售权重等手段,逐渐导致这类渠道走向衰落。

阿里虽然开放,但是是建立在自身安全基础上的部分开放;也就是说在流量策略上阿里奉行的是流量草原策略,而非流量森林。这一战略定位,成就了阿里电商帝国,但是同样也抓不住去中心化流量机会的根本原因之一。

阿里既渴望着流量,又始终不愿意帮助流量渠道做大。

想娶媳妇不想买房,所谓成于斯者毁于斯。

同样的心态在京东也曾经出现。刘强东一度停止在CPS渠道的推广,后来发现近10%的销售缺口没法补,且竞对CPS在快速爬升才重新恢复。

这种短期的畸形合作,本就不长久;所以在阿里政策调整之后,各类渠道只能要么甘于平庸,成为一个吃不胖长不大的渠道,要么只能寻求转型。

这也说明,如果是嫁接在平台生态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倘若不能给平台带来增量增长,或者不契合平台自身的战略方向和利益需求,都是不长久做不大的。

拼多多团队,早期做阿里电商代运营项目,始终不能实现黄铮心中的理想目标,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为电商代运营抢的是阿里妈妈的生意,只能吃点平台的残羹剩饭。

2015年-2017年,淘宝客迎来了第二波增长高峰,主要是在QQ群和微信群进行推广单品优惠券,大量的渠道通过群控机器人和红包裂变,快速拉群,暴力发券发单,通过这类高转化券做推广。

私域社群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差异化的利益点;也首次因为推广规模的增长,私域流量渠道开始产生大量的工具服务商和产业分工。

比如在工具侧,解决分发效率问题的群控工具和发单软件,实惠猪、互力、懒懒淘客助手、采集群等;

在选品和内容侧,提供采集群的联盟,提供采集站的大淘客和好单库等,做上游商品招商和流量整合的招商团长,这些为后续微信私域生态中的私域工具服务商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时私域流量供应链、工具、运营分工的出现,也让淘客的参与门槛进一步降低,淘宝客的用户数也在此阶段持续增长。

CPS行业当然不是淘宝联盟的独角戏,2010年之后,京东、苏宁、当当、唯品会、拼多多,乃至姗姗来迟的美团电商等都有推出自身的CPS联盟平台,且模式也多和淘宝联盟相似,在电商平台内针对商家搭建CPS报名入口,流量侧连接各种机构推客和招商团长、下级CPS分发推手。

CPS在其各种电商规模里的占比,各家的CPS份额也比较相似。淘宝联盟因发展较早,背靠阿里平台,所以是千亿规模,迄今依然是CPS行业的风向标。只是这些年因为阿里本身也被新电商实力冲击,所以淘宝联盟也跟着下滑。特别是2020年之后,淘宝联盟也在努力的做各种努力。然而大势所趋,新的CPS流量,依然在向微信私域、抖音精选联盟等涌入。

淘宝联盟一家的份额,在传统电商CPS领域,依然是超过其他电商平台的总和。京东因为自营平台的特点,有竞争力的品始终无法在佣金上满足渠道要求,只能从POP商家入手。然而POP商家入驻京东本身就是想赚利润,又没有得到自营商品那样的流量扶持,自然不愿意像在阿里平台那样做推广。

至于拼多多,虽然在CPS业务上也较早的推出了CPS业务。但是因为平台低价的底层逻辑,没有足够多的溢价空间给到CPS推手去获取利润。所以相比其平台交易额的总规模增长速度,CPS版块距离淘宝联盟还有所差距。

在这个行业里,还有一些培训服务商、工具服务商诸如大淘客等在持续的演化。

2017年之后,CPS行业在腾讯生态中的大规模推广行为,也很快招致了腾讯的频繁打击。

此时的腾讯,尚未提出2B产业互联网战略,所以没有意识到私域零售的合理性,没有去承担其私域零售基建的主体责任,相反只是从2C的角度看待这些“破坏分子”。

大量的CPS推手在被频繁的整顿之后,出于安全考虑和用户沉淀需要,开始做类淘客类APP。核心思路是通过多级利益捆绑模式,做用户裂变发展和获客,做电商带货分佣。一些做过微商直销的渠道,开始加入这波大军。

自此,社交电商崛起。

二、私域零售的第二阶段:社交电商从风起云涌到折戟沉沙,腾讯杀入私域零售基建

回看社交电商崛起的背景,也和当时的电商市场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为平台卖命多年的CPS渠道,深感平台朝令夕改的不安全感,受到阿里和腾讯两头夹击,小命随时被平台政策拿捏,时不时被巨头“扫清寰宇”一波。

所以吃到第一波红利的CPS玩家们,为了把用户、流量和供应链抓在自己手上开始推出自有的电商APP,其想法是哪怕做不过淘宝京东,成为一个自闭环的小生态也安全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社交电商遵从其初心,科学的设计商业模式,不采取急功近利的裂变方式,也许会有大量的垂直电商存在。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加上当时的消费升级以及资本市场炒作,社交电商很快风起云涌,很快热昏了头。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资本市场炒作社交电商是对标拼多多,然而玩家们却普遍压根没有学习拼多多或者参透拼多多的本质,而是直接照搬了直销模式的那一套。这也是当年黄峥不屑于将拼多多定义为社交电商的原因之一。

以多级裂变为流量基础手段的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出现大批玩家。
线上的环球捕手、云集、贝店、达令家、花生日记、蜜源、粉象生活、好省、美逛、淘集集、未来集市均是如此,线下的兴盛优选等其实也类似,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商团队长,虽然没有产品,但是也实际上靠此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私域电商盘子,比如辰颐物语。

当时一些厉害的私域团队长,可以很快通过多级机制把自己的团队成员裂变到几万几十万规模,高额的分佣激励,也刺激了更多的参与者入局。

甚至一贯谨慎的阿里和京东,也忍不住入局做了淘小铺和芬香,只不过出于谨慎需要,一个采取代运营的方式,一个采取投资方式来隔离自身风险。当然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随着政策收紧、监管重拳出击,社交电商纷纷折戟沉沙。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社交电商相比早期的淘客,进一步助推了私域零售的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用户层面,因社交电商多采取会员模式,强调长期关系,所以通过分层管理,实现了用户精细化运营,而这恰恰是私域零售做长期复购关系所必须的一步。相比早期淘客的暴力拉群暴力发单,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只是回看历史,我们未来要深思是采取人工还是技术手段来解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其次,社交电商在私域流量发展上,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早期的淘宝客,在私域流量裂变和发展上,并没有实质性创新,所以才会定期被平台绞杀。虽然这种流量模式创新是不成功的,但可以为未来所吸取教训。除此之外,相比淘客之间的弱连接和赋能关系,社交电商普遍重视对下级关系的能力提升和流量建设,这和今天MCN机构做主播能力孵化,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从流量层面提供增量价值。

供应链、拓展、培训带教、运营、工具等私域合作链条的精细化分工,也为未来私域零售的产业链产品化提供了思路。分工越细,意味着行业门槛越低,意味着参与者会越多。

最后,社交电商真正突破了淘客的单一渠道角色。

早期淘客无论是返利、导购本质都是B2C货架电商的分销渠道,其命运都掌握在平台手上,干的是流量蚂蚁搬运工的活,在供应链和需求侧,都没有带来本质的价值提升,虽然到了中后期,淘客联盟的玩家们在向自营电商或工具服务商转变,但都不能解决私域零售最需要的针对性货盘问题。

而社交电商提出的S2B2C模式,是勇敢逃出淘宝京东等平台掌控的尝试,并从私域场景出发,试图做反向的供应链优化。虽然不成功,但是迈出了私域零售商业模式独立闭环的一步。

既然有这些积极的一面,那么社交电商为何又走向失败呢?

原因其实朴素简单,流量模式不可持续,简单的说,钱的账算不过来。
抛开政策的一面去看,即便没有政策监管,社交电商的多级模式也是走不通的,或者说是注定不可持续的。

其实这一点,多级模式的设计者也心知肚明,所宣传的终身管道收益都是不可能的。设计者的真实想法是完成拉新之后,就停止高额激励政策,向稳健的模式去转型,也确实有部分平台平稳着落。同样的,参与者也不是不清楚,那些裂变的团队长,也非常清楚红利期是有限的。

原因非常简单,回归本质即可。

零售从本质上,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把商品从供应链,搬运给需求方。中间环节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越好,体现的结果就是消费者的购物成本足够省钱且足够持续。

社交电商的多级激励,等于在供应链和消费者之间,层层叠加了批发渠道,层级越多,成本越高,就越不可能持续。特别是规模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注定是亏损。为了避免现金流转不动,多级模式的社交电商注定只能采取伪低价模式或部分、短期补贴形式,而这,是注定不可持续的。

而拼多多虽然也被归为社交电商,但是其底层不是多级激励模式,虽然在C端采取了裂变机制,但是实际的费率要远比B端直销模式的多级要低。且拼多多采取竞价广告逻辑,倒逼商家迎合平台的低价,这一点的稳定,就保障了消费者心智的稳定。

所以说,即便没有政策监管,采取多级直销模式的社交电商,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会转型,否则只会破产。而在政策出台之前,有些平台自行暴雷,也证明了这一点。

2017-2020年,是社交电商风起云涌的时间,而在2020年之后,社交电商陆续开始进入低谷期。但并未完全消沉,部分平台保留了核心能力,依然在部分赛道,在做反复尝试,只是更谨慎低调了很多。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冠疫情。

这场疫情改变了各行各业,持续时间之久,特别是对零售业态的压力,超过想象。

2020年,被称为私域元年,企业微信作为主角登上舞台。
和阿里对钉钉的态度一样,腾讯迅速将企业微信抬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居家办公、远程协作、企业管理、产业赋能,一个个机会窗口向企业微信展开。之前被钉钉一路压着打的企业微信,开始走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私域零售这个战场。

疫情几年,线下零售业态压力山大,客流锐减。为了维持销售运转,几乎所有的线下零售业态,都采取企业微信做自身客户的私域运营。围绕私域运营场景,腾讯也进一步加快企微产品迭代,开放企业微信的群人数上限,以及在客户管理和群管理,数据经营上的优化。

在此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企微发展的战略目标,腾讯不惜以诉讼手段,举刀砍向个人微信领域的工具服务商,诸如WeTool等平台不得不服软退出市场,给企业微信让道。尽管这些三方服务商的产品体验,在分发等环节上优于企业微信。腾出的企业用户,想要规模化运营微信私域,就只能转向企微。

从私域零售的本质来讲,其主场景是在社交平台,特别是微信场景。因其去中心化的、非统一市场的特点,所以私域零售的基础建设,只能是腾讯来承担。所以企微在2020年之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腾讯在历史欠缺的一课。

老张在前面讲过,这个机会点的来临,也和腾讯自身的战略节奏有关系。虽然淘宝客2010年就兴起,且很早就开始用QQ群去做私域零售。

但是当时的腾讯战略重心是在2C业务,并未将为零售产业赋能视为己任。且在做电商尝试的那些年中,也就是腾讯帝国时代,还反复封杀驱逐淘宝客。到了中后期,腾讯退出自营电商,又开始对私域零售基础建设采取放任不管的做法。

直到2018年,马化腾提出产业互联网战略,腾讯开始2C+2B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零售产业作为2B服务的重要场景,才正式被提到重要地位。

而在零售赛道,具体的赋能内容上,针对零售产业的支付、供应链、技术计算、以及营销服务是重要方向,企业微信作为连接用户和企业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被提升至重要舞台,逐渐从企业内部管理工具的定位,向2C交易连接去延伸。

私域零售的基建,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类似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冲击,零售企业主们,首先能够意识到私域零售经营的重要性,为腾讯解决最难攻克的市场意识和资源投入意愿度问题。

地利是要等在腾讯完成支付能力和小程序的建设,特别是在线下场景,实现私域零售的交易闭环。以及可以合作的,美团等同城即时配送能力的完善。

人和是要私域零售是非统一市场,所以基建者一定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思维,非帝国主义者,基建者通过提供充分的连接机会,创造更多的节点连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做刺客半路截杀。

这种心态、格局和战略,虽然2011年腾讯就已明确提出,但是市场要经过近十年的检验,充分看到腾讯的可信度,零售企业才会放心的和腾讯携手共建私域零售市场。同样,围绕私域生态的各类服务商完成自己的能力闭环,也需要时间,才能连成一曲英雄交响曲。

货架电商时代,阿里等公司用近10年时间让零售企业开始关注和普及电商业务形态,而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的出现,让中国接近80%的零售企业在近两年时间内迅速完成数字化业务建设。并每年以5-10%的增长速率在迅速成长。

现在多数头部线下零售企业,其私域成交规模多在15-30%之间,甚至更高。这个比例,实际上已并不比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CPS私域板块比例低多少。

2020年被称为私域元年,这一年,腾讯终于开始承担起中国私域零售基建的历史重任。

历史上所有的偶然性,在历史的这一刻,汇聚成了必然。

经过三年的发展。截止到2023年,腾讯公开数据显示,当下全国或有1200万家企业在展开私域运营,每天有5亿用户活跃在各大企业私域中。私域收入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公司有5家,还有40家的私域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而私域(小程序)营收规模已有数万亿人民币。

历史赋予了腾讯巨大的机遇,市场也给了它面向未来的新的期待。

微信连接一切的使命能否保持一贯?

腾讯去中心的初心能否坚守?

腾讯越来越庞大,承载私域零售基建的部门,能否在集团内部得到足够多的资源,看到零售产业的长远发展?

零售产业链的伙伴依然在观望腾讯。

而在这里,不确定性最高的环节,依然还在腾讯自身,尤其是对于企业微信的定位。

企业微信在外界的观察看来,有些纠结,其既想学习钉钉,又想学微信。

所以钉钉的商业化战略是否适合企业微信?钉钉不需要依靠更好的为企业和C端用户之间的连接服务,来获取收益,所以会采取刺客模式收费。

而对于腾讯来说,企业微信能够为企业和用户之间创造多少连接,这种连接的成本如果足够的低,效率足够的高,企业微信的未来想象空间就有多大。一如当年的QQ和微信一样,不通过连接收费,而是通过连接创造的交易价值去收取底层服务费。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企业微信采取了当年QQ收费走过的弯路。这很有可能动摇零售行业对腾讯开放和做好连接角色的信心,且在行业一片质疑声中,企业微信依然坚持采取刺客模式收费。

在零售企业已经自行为企微付出获客成本带去用户之外,企业微信没有去更好的挖掘零售企业用户经营的价值空间,而是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直接按客户数收费。

老张很怀疑,这是否契合腾讯的长远战略和利益,虽然这能够解决一个部门的短期KPI问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腾讯或许需要给到企业微信部门足够的战略重视和资源,而不是把它继续和钉钉对标,在2B和2C之间摇摆不定。

不同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基因,商业化思路也不应该一致。

当然,腾讯是一个还在持续进化的互联网公司,也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里,最富有开放精神的平台之一,私域零售行业在期待它能够继续一如既往的目光远大,承担起私域零售基建的重任。

如果腾讯能够实现这种历史的使命,它也会如当年推行开放战略一样,在去中心化的新历史周期里,再次实现伟大的跨越发展。

三、私域零售第三阶段:团购绞杀大战再起,快团团和团店异军突起

黑天鹅事件同样赋予了私域新入局者的机会。

疫情供需的矛盾,导致社区团购被打了一针强心剂。拼多多、美团团购市场进一步巩固,而其销售的主场景,恰恰是在私域。无数的团长如蚂蚁雄兵,孜孜不倦的帮助巨头们在私域里连接用户和交易机会。

同样的,之前曾经被巨头一度打残的区域团购公司们,再次以团店模式在这一两年风起云涌,走出自己的特色。七天暴力拉粉,3天快速出单等标准化私域运营动作也走出了新的探索创新。而在这个赛道,一如其他私域垂直赛道,从供应链侧的团批公司、团批平台,到团长孵化培训,再到行业服务商,已然形成规模。

私域零售开始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因为疫情的冲击,同城即时零售进入快速发展车道,主流玩家无论是美团、饿了么还是京东、抖音,无论是开放模式连接的线下实体商户还是自营模式,其客户除了来自平台付费广告,也有相当一部分比重来自线下零售企业自身的私域池。

在另一端,以快团团,群接龙为代表的社群团购模式开始迅速崛起。

2020年,快团团的交易额还处于百亿规模水平,这个水平在电商行业里,只属于一个中等位置,诸多的社交电商平台也是这个规模。然而因为疫情的冲击,大量的小区居民和团长卷入开团,快团团迎来了高速增长。

相比社区团购的重运营,社群团购足够轻,参与门槛更低,有点像淘客,但是相比淘客,快团团团长又可以自己掌控供应链和定价权,用户也是握在自己手上,因为其工具的定位,所以迅速赢得团长们的青睐。

仅在上海疫情期间,就有数十万人参与做团长,疫情之后,潮水退去,中尾部团长陆续退出市场,为快团团留下了一批忠诚渠道。
和淘宝联盟的历史演化相似,以快团团为核心的流量分工快速成长,选品服务商、行业活动、供应商、渠道侧纷纷入驻。二八效应在这里也同样出现,虽然团长掌握了供应链定价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团长都拥有供应链整合能力。

而阿里妈妈当年的纠结心态,在快团团上也再次上演。一方面快团团以工具定位,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克制不住平台化的欲望。希望掌握团长的上游,将团长们矮化为拼多多的分销渠道,一如淘宝联盟当年对淘客渠道的既扶又打。

快团团的这些摇摆不定的动作,也迅速引来了一批新的市场分食者。美团、腾讯、京东、有赞、粉象、云集、微店、鲸灵等,纷纷挟自己的差异化产品入局。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押韵。

谁以用户为中心,谁能够真正帮助私域零售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谁足够开放能够坚持去中心化,谁就能够被用户和私域渠道大军拥护。

在去中心化的私域零售里,想建立中心化帝国,是不可行的。

腾讯都做不到的事,谁也做不到。

四、私域零售的第四阶段:中心化帝国的崩塌,去中心化的新十年

2023年,电商行业平地一声惊雷。

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越阿里。

这是去中心重新回归的开始,也是中心化商业模式周期性收缩的必然。

新的经济周期,新玩家们是有一席之地,就意味着不破不立。

破,从去中心化开始。

过去十年时间,在零售领域。中心化的电商帝国巨头,在供应链侧针对中小卖家采取歧视打压策略,针对流量侧采取既用之又打压的办法。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并没有想从本质上以互联网平台化的精神,带着整个私域零售产业链去做大做强。

他们可以做的,和他们实际做的,差异太远。

所以芒格生前才说:我发现,阿里原来是个该死的零售商。

然后老爷子果断抛售股票逃离。

回想2003年的淘宝,彼时的阿里和马云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ebay要建立一个帝国,像个鲨鱼一样,买断广告试图扼杀阿里。

马云自以扬子鳄精神,和诸多去中心化的网站联盟合作,带着一帮蚂蚁雄兵硬生生击败了帝国。

彼时的少年阿里,以开放的互联网英雄自居,风清扬西湖论剑,带着一帮草根打天下,义军大旗上赫然写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十个大字。

这是马云那一代互联网创业者,最朴素的精神,也是互联网精神的原生态,更是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本质。

然而随着江山越大,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距离阿里越来越远。

当年的屠龙少年,在线上和线下都被中心化的零售帝国围堵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突破封锁线。而今,当年的屠龙少年已拥有一个帝国,却再次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新对手发起的挑战。

究其原因,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地位巩固,中心化电商模式的瓶颈必然会出现,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阿里只能采取竞价广告模式,中小商家被迫出走。在流量侧,江山越大阿里不安感越强,对流量侧扶扶打打周期性出现。

当年的十月围城之后,阿里已然做出了选择。

今天的阿里不是被拼多多超越的,而是被自身的帝国模式绊倒的。
根本原因,不是阿里高层的心态问题,而是商业模式的自我锁死。

阿里巴巴能以中心化模式战胜去中心化模式么?

如果可以,当年被它击败的那些中心化对手,为什么不行?

一如2011年,假若腾讯没有果断采取彻底的开放平台战略,今天的腾讯会怎样。

很难想象,但肯定不会很乐观。

开放,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因,也是互联网的最经济路径。去中心化,让节点更充分的连接,更多的开放连接会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中心化平台,需要克制在这种连接中攫取暴利的冲动。

竞价广告模式,成就了中心化的利润帝国,也捆住了它的手脚,一如前几年百度的困境。

私域零售天然具有去中心化的基因,注定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不可能存在中心化帝国。谁试图做帝国,谁就会头破血流。

这里或许有雅典城邦,但肯定不会有秦始皇。

从群欲望者得大利

从己欲望者得小利

五、后记与展望

回顾过去十三年的私域零售发展史,是一部大众去中心化创业的英雄史诗。

幸运的是,老张一直躬身入局,在行业高速变化的周期里,亲自参与了多个关键节点。横跨CPS、社交电商、团购多个行业周期,所以能够面向历史和未来做一点分享。

通过私域零售十三年、四个阶段的发展,我们能看到,私域零售行业的蓝图已经逐渐清晰,供应链 侧在不断优化,用户经营意识在不断提供,基建者和产业链服务商,在纷纷的做建设工作。而在用户侧,消费者在私域零售场景里,消费的体验在逐步提升,性价比、便利性、供需匹配的效率在逐步进步。

一个闭环的私域零售主体市场已经形成。

私域零售已经不只是一个分发渠道,而是需要认真经营的主零售场景。

这是一个高速进化的行业,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创业舞台。

私域零售十三年的发展,黄金与低谷

沉淀了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也给了未来足够多的启示。

本文由 @老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