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63145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鸟哥笔记

首页 > 行业动态 >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2023-09-04 09:36:50

文丨高宇哲

编丨谢中秀

海底捞似乎又“行了”。

8月29日,海底捞发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期业绩。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多项经营数据同比大幅提升,实现营业收入188.9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注明则同),较去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24.6%;净利润22.6亿元创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净利润。

对于这个业绩表现,海底捞CEO杨利娟在财报中表示,“今年我们继续聚焦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连住利益,锁住管理,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精细化管理门店,让餐厅的运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

以此观之,海底捞持续进行的“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似乎取得了功效。

在提升门店效率之外,近期更吸引消费者关注的,是海底捞的“花式抢人”战略。

8月初,有网友在山东青岛的知名旅游打卡地李村乐客城夜街广场,看到了红底白字的“海底捞火锅”,正在夜市摆摊。同一时间,在上海南京东路夜市,也出现了海底捞摊位。在山西太原,海底捞则以户外宵夜车的形式,卖起了小龙虾、啤酒和火锅。

消费者一边调侃“太卷了”,一边抢着到海底捞夜市摊位排队,并发回来自现场的第一反馈,“两个人吃饱大概花费44元”“排队的人太多了,需要等1个小时才能取餐”“真的很干净,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把脑花入锅”。

对此,海底捞回应道,近期在夜市等地出现的外摆形式,是门店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其小红书官方账号也大方认领了“小捞本捞”身份,在推荐三个“(海底捞摊位)打卡点”之余,还应景地向网友们征集新坐标。

燃次元也看到,随着小范围试点的“引爆”,海底捞已经在郑州、西安等更多城市设置摊位。

除了闯进夜市,海底捞“抢人”动作频频,此前演唱会火热,海底捞在多个城市的演唱会现场,举着荧光棒、提供大巴车,为粉丝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近期又有消息热议,“海底捞推出洗头服务”,200捞币可以兑换一次,洗一次大概20分钟……

“抢人”动作频频,“努力”的海底捞也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消费者的好感度。

此前由于价格上涨、菜量下降、服务不再是绝对吸引力等原因,这两年消费者开始对海底捞产生不满和质疑。

“41元半份毛肚仅7片”“8元生菜仅2片”等消息时被报道,另据大众点评必吃榜数据,近年火锅类行业平均人均消费为101.9元,而海底捞人均消费为110.1元,价格位于中等以上。

不满一旦滋生,就容易蔓延,与价格上涨、菜量减少一道,海底捞的标杆服务体验也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诟病,无法匹配的服务与价格,使海底捞一度面临严重的口碑下滑。

如今海底捞花式“抢人”,上半年数据也一挽颓势,向好趋势似乎开始显现。

只是如今火锅市场已经卷成红海,火锅新品牌层出,价格上涨、服务吸引力下降的海底捞,还能玩出什么花样?这些花样又能助力业绩几何?

01 “卷王”海底捞,花式“抢顾客”

“杀入”夜市摆摊的海底捞,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丝新意。

王圆在得知青岛开了全国首家海底捞摊位之后,竟然生出了几分自豪“青岛你出息了!”,她和朋友相约来到位于李沧区的乐客城李村夜市,“这边人流量平时就很大,海底捞摊位从下午4点半开始,营业到晚上10点。”

不知是否新开的原因,目前摊位的菜品主要是冒脑花、冒血旺、现炸酥肉、茴香小油条四种,“还有一个隐藏款,扫码点单的页面,有22元一份的滑牛粉丝。”王圆告诉燃次元。

菜品的味道,王圆是比较满意的,“就是量有点小。”但是现场排队的人非常多,出现爆单情况时,工作人员会把下单的二维码放起来,过段时间再摆出来。

而让王圆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天气很热,但是摊位的工作人员们坚持带口罩。在外面吃饭最讨厌工作人员叽里呱啦说话喷口水,这一点细节满满。”

海底捞开启夜市摆摊模式,愿意买账的也不止有王圆。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来源/视觉中国

“说句实话,我真的会买,因为小摊上很多东西都不干净,但是海底捞的卫生条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肖萧告诉燃次元。

去过一次西安海底捞摊位的斐斐告诉燃次元,“他们都是戴口罩、手套、帽子的,还会穿工作服,看起来很卫生。”

由此可见,海底捞不仅精准拿捏了年轻人对“夜市小吃”的情结,还降维打击了夜市场景中一直存在的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在菜品和形式上,为了迎合本地消费者的口味与习惯,海底捞各试点城市的摊位也各有不同。

上海选择了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南京东路,商品以钵钵鸡、卤味和串串为主,还推出特色小吃狼牙土豆等;山西太原的海底捞不仅卖小龙虾、啤酒和火锅,还兼具夜间娱乐活动,顾客可以在户外玩桌游、驻唱、点歌。

更受消费者关注的价格问题,由于售卖品类有限,多为小吃,从各地情况来看,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一般不超过20元,有人认为“九块九就能吃上海底捞了”,也有消费者吐槽,“八块钱的鸡爪太贵。”

不过从目前市场的总体反馈来看,海底捞这波算得上是“稳赢”。

在策略上,它不仅拓展出了新的消费场景,收揽了海底捞店面以外的散客;在大众情绪上,也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共情,“真的很努力了,没有摆烂还有点感动是怎么回事!”“他真的好努力啊,思想不滑坡”。

“好卷好努力”的海底捞,今年花式整活、“捞人”也不只开进夜市这一举动。

在今年演唱会经济的爆发窗口期,海底捞抓住演唱会散场后大批人流打不到车、吃不到饭的痛点,为粉丝提供免费接送服务,狠狠吸引了一波关注和消费者。

在武汉五月天演唱会、西安TFboys演唱会、上海蔡依林演唱会等多个城市的演唱会现场,举着荧光棒的工作人员和海底捞大巴车,几乎成为“售后标配”。

虽然此举被网友调侃为“拼命搞钱的样子,社畜看了都心疼”,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消费者需求洞察还是服务体验上,海底捞都扳回一城。

继“演唱会捞人”“摆摊”之后,8月16日,一则“海底捞可以洗头发”的新闻冲上热搜,再度引发有关海底捞服务的大规模讨论。资料显示,此举为海底捞无锡一门店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200捞币可以兑换一次服务。

频频“整活”的海底捞,在服务、体验上持续加码,为自己吸引了一波关注,也为海底捞的口碑带回了一丝升温。

02 掘金“夜经济”

花式求生,还得拓宽消费场景。从动作来看,海底捞似乎把重点之一放在了“夜经济”。

被消费者诟病服务“降级”的海底捞,自今年开始在门店增加“夜宵”,并在今年7月推出了全新的夜宵菜单,包括核心产品“蛙呀蛙锅”以及年轻人的夏季灵魂食物小龙虾等。

这也引来部分年轻人打卡,来自北京的李菲告诉燃次元,“晚上10点看完电影,去海底捞店内还有猜拳活动,还有跟很流行的悲伤蛙人偶互动,获胜的人可以免费领取啤酒或者玩具。”

此次进军夜市,开启摆摊,似乎也是海底捞掘金“夜经济”的另一表现。

对于夜市摆摊试点,商业观察员CC告诉燃次元,“这是从新的商业机会考虑,一方面地摊经济盛行,品牌的目标客户是年轻人,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找用户。另一方面从增加营利来看,假设一个地摊一晚上净赚1000元,如果在全国开出1万个地摊,一天就可以多创造1000万元的净利润,一年下来也是36.5亿元的净利润。”

“它的底层逻辑是夜市上的人群与海底捞的潜在客户群是高度重合的。虽然海底捞的产品不便宜,但是凭借自己的品牌效应,(即使在夜市也)是可以撑住这个溢价的。另外在地摊上吃海底捞,或许味道差不多,但是消费体验是不一样的。”CC补充道。

餐饮行业从业者王安认为,“这是以低价产品拓展消费客群,突围夜经济消费场景。”

近年来,夜经济受到关注,海底捞选择下注夜经济,也是有据可依。

今年夏天,夜经济成为消费市场的亮点。

此外,据统计,2022年我国夜间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约为42.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6万亿元。

从餐饮行业来看,据网商银行公布的小微夜经济新趋势显示,全国近九成餐饮外卖商家营业至夜宵档,而49%商家的夜间营业额同比有所提升,其中上海夜宵营业额位居全国榜首。

“夜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的有力场景,也成为商家和头部品牌的必争之地。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显示,头部夜市摆摊,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2022年夏天,就有网友看到,麦当劳曾在上海外滩枫泾夜市摆摊,与平日的快餐不同,夜间的麦当劳化身霓虹闪烁的小酒馆;今年蜜雪冰城也出击夜市,成为移动的夜间摊位。

在西安海底捞夜市排队的斐斐告诉燃次元,“楠火锅、外婆印象、盒马的摊位也在附近,但是只有海底捞一家人气特别高。”

在品牌们纷纷下场解锁“夜经济”的当下,虽然海底捞摆摊再次出圈,但它还在继续加码新场景。近期,外卖平台还出现名为“海底捞·下饭火锅菜”的新店,主营冒菜、麻辣拌等菜品,人均30元左右。

只是新场景能带来新的消费者和市场,也是不同的经营逻辑,并需要额外的投入,其收入与成本对比几何,还需观察。

而通过这些新场景撬动更多消费者和市场,也是合理的尝试,不过也需用心经营和努力。

03 业绩转好,成色几何?

在消费复苏和花式自救之下,海底捞的业绩回血已经有所显现。

7月30日,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至半年期内,海底捞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不低于188亿元。

8月29日海底捞发布的中期业绩重述了这一成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取得营业收入188.9亿元,净利润达22.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年报数据显示,其在2022年全年收入约347.4亿元,净利润13.74亿元。与2022年相比,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超过了2022年全年,甚至已经与近五年内最佳的2019年业绩相当。

拼命搞钱的海底捞,终于打了一回漂亮的翻身仗。

花式“抢人”的海底捞又行了?

来源/视觉中国

业绩的大幅增长,首先与整个餐饮行业的复苏有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成为前6个月反弹最大的消费品类。

但海底捞23.7%的营收增速依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要提到海底捞在“低谷期”的一系列自救举措。

由于此前的抄底误判,扩张中的海底捞一度陷入关店亏损的被动局面:2020年上半年亏损超9亿元,2021年全年亏损达41亿元。

颓势之下,海底捞宣布开启“啄木鸟”计划,在2021年底前,关闭了约300家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2022年又关闭了50家经营表现欠佳的门店。

“关店潮”之后,海底捞经过重新整顿,又开启“硬骨头”计划,将48家曾关停的门店恢复营业,新增了24家门店。审时度势的举措之下,从2022年财报可见,海底捞终于转亏为盈,结束了“至暗时刻”。

虽然度过了低谷期,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火锅市场,海底捞想要坐稳“一哥”位置却并非易事。

如何加强品牌的竞争力,重回巅峰?从这两年的策略来看,海底捞不再依靠单一的标准化服务,而是加码产品创新、场景拓展等,实施多线并行。

首先,为了提高翻台率,加大产品上新频次。

在餐饮行业,翻台率一直是重要指标,其往往与餐厅的利润率相关。海底捞能够成为“一哥”,与2020年之前的高翻台率有直接关系。

近年,海底捞的高翻台率开始失灵,从2020年之前的5次/天掉到2021年的3次/天。

为了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海底捞开始加大产品的上新频率。

去年,海底捞的上新频次升级至一年三次,从效果来看,每款产品上新的一个月后,点击率均高于同品类的平均点击率,这也验证了新品可以刺激消费。据晚点LatePost报道,来到2023年,海底捞的上新频率再度提升,从半年调整为月度。

在推新过程中,海底捞也一改标准化路线,更加注重不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

它不仅将权利下放,让店主自主调整产品,还多次举办内测品鉴会。以沙棘锅底为例,经过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20余次内测品鉴会,前后19次产品更迭,历时8个多月才上市;按照地域配需,今年还推出上海的黄灯笼椒锅底、鲜切牛上脑,郑州的胡辣汤,以及武汉的热干面等新品。

其次,拓展消费场景。除了花式抢人、掘金夜经济,海底捞也放下身段,入局直播和团购。

餐饮品牌入局抖音几乎已经是一种必然,但海底捞的出现,却打破了抖音平台同类品牌的销售记录。今年3月海底捞借助周年生日月,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宠粉活动,连续三天霸榜抖音官方直播团购带货第一名,销售破亿元,成为首个正餐官方直播破亿元品牌。

据统计,这次直播获得了3.2 亿次视频观看,实现了在抖音的首次破圈。此外,海底捞也打响了价格战,加入抖音团购,去年首次推出的两个套餐,仅 3 天就卖出超 15 万份。

推新品、入局直播和团购,不难看出曾经的传统餐饮连锁品牌正在积极地调转方向,迎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变化,竭力抓住消费复苏的关键窗口期。

从海底捞转亏为盈的整个路径来看,其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当变则变。演唱会“捞人”、夜市摆摊、直播和团购,都只是这家连锁巨头新动作中的冰山一角。

不过,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除了加强产品与服务,关键还在于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才有机会拓宽品牌获客,掌握流量密码。

本文系作者: 燃次元 授权发表,鸟哥笔记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鸟哥笔记版权及免责申明》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反馈举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