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网约车司机,困在“一口价”里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39757636538777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网约车司机,困在“一口价”里

螺旋实验室·2023-08-21 10:24
僧多粥少,总比没有订单好
v2_7818bd7aa82345e89e0e277faca85f9b@46958_oswg78983oswg1080oswg608_img_000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今年网约车行业累计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车辆运输证243.4万本,而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453万,一年的时间全国新增了超百万的网约车司机。 

网约车行业的“一口价”模式,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 

近日,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交通局等部门在近期召开的会议中要求: 各网约出租车公司要对“ 一口价”等运价规则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并公开计价规则。 

无独有偶,在杭州集中整治“一口价”之前,部分省会城市也有类似动作。比如说,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发文称,要求网约车聚合平台不得干预网约车平台的价格,如主导不同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统一标准的“一口价”活动。

虽说全国多地监管部门对网约车一口价的集中整治,对于推动行业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坦白来说,在当前网约车行业供需失衡的节点下,以及乘客端、司机端、平台端三方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这种整治后续能否真正提高司机端收入仍充满诸多未知。

矛盾根源:供需失衡

一口价的定义为: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给出一个固定结算价格,不管堵车还是改路,所花费的价格都不变。也就是说,一口价下平台拥有自主定价权,并且因一口价本身属于竞争所设计的产品,本身也不违法。

事实上,网约车一口价早在几年前就被行业所使用,当时不少司机抱着“总比没有订单少”“少赚也是赚”的想法,对于一口价也愿意接受。现如今,网约车供需的严重失衡也是将一口价推至舆论风口浪尖的根源。

刘奇(化名)是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名网约车司机,今年已是他从事网约车行业的第五年。刘奇向螺旋实验室透露,自己前几年主要在滴滴平台上接单,但今年则是全平台接单。调整的背后,还是今年网约车数量太多,竞争太大。以刘奇所在的当地网约车群为例,今年几乎每天都有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三百人加入。

如刘奇所言,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1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相比于网约车公司来说,网约车的驾驶员证更是增长迅速,据统计,今年网约车行业累计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车辆运输证243.4万本,而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453万,一年的时间全国新增了超百万的网约车司机。

但刘奇却指出,实际增加的网约车司机数量肯定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还要高,而且这一数字仍有增长趋势。一方面,除已经通过平台审核,拿到相关资质的网约车司机外,还有不少“黑车”。虽然具体“黑车”数字难以统计,但这一数字肯定会比合规的网约车数量还要高。

另一方面,由于开网约车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以及时间的相对自由,这也让不少人准备开网约车进行临时过渡。比如说,由于上半年餐饮行业迎来一波“报复性开店潮”,但在价格战、行业竞争加剧,以及随着后续天气变化,部分餐饮品类无法满足季节需求的背景下,估计下半年餐饮行业将迎来一波闭店潮。闭店潮之后,这些餐饮企业老板、员工可能也会有不少人加入网约车大军中。

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网约车平台订单数量的减少。结合交通部的数据来看,今年1-5月,网约车订单量环比分别增长14.1%、13.3%、9.7%、-1.4%和4.2%,行业增速整体呈下滑趋势,各大网约车平台的订单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

其中,阳光出行5月份订单量同比减少15.2%。美团打车4月份订单量暴跌58%,5月份更是掉出前十行列。

v2_08ae077f209148eeabca2700e4c6c269@46958_oswg136968oswg1002oswg623_img_000

“僧多粥少”面前,网约车司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刘奇接着表示,以前自己可能一天只跑10个小时左右。但现在自己和同行一天跑12—14个小时都属于常态。但即便如此,即使在行情相对较好的时候,一天的流水也只有二三百元。

若扣掉每天的固定成本100多元,电费和车辆保险六七十元,以及车辆的损耗、折旧、吃饭等成本,有时候一天的纯收入有可能还不到100元。

更让刘奇发愁的事情在于,若是平台上出现利润稍微高一点的“好单”,基本上都是几十个司机在抢。为节省成本,即使在七八月份合肥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下,自己在等单过程中空调都不敢开。

如刘奇所言,当网约车司机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时,平台所推行的一口价订单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可能会遭遇堵车、因交通事故进行道路的临时管控等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订单时间被拉长的同时,司机的成本也在增加,这让司机服务一口价订单时,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会赔本。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面对收入下降,网约车司机对一口价订单的怨声载道也就不能理解。

平台视角:借“一口价”抢夺订单

事实上,当前网约车平台之所以会在一口价中厮杀,本质上还是由于网约车历经多年发展,当前也迎来同质化服务阶段。对标其他行业来看,同质化市场下行业上的玩家往往会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进而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比如说,两轮电动车行业、新茶饮行业、咖啡行业等等。

但此前多地明确下发通知,禁止网约车平台低价竞争。因此通过一口价的方式提高平台订单量和收入,自然是一众网约车平台的打法。若是网约车平台若是或通过提高运费或降低抽佣比例等方式,来增加一口价订单下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司机端和平台端的矛盾也能得以缓和。

但问题是,因国内网约车平台常年陷入亏损,为尽快找到盈亏平衡点,这些方式也不现实。

以行业头部玩家滴滴为例,据滴滴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虽然今年一季度滴滴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19.1%至427.12亿元,净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60.7亿元缩窄至9.17亿元。但结合滴滴创始人程维曾经的表述以及滴滴历年财报亏损数据来看,滴滴2012年创立至今,已累计亏损约1368亿元。

不仅仅是滴滴,虽然Uber公布的2023年Q2财报显示,公司单季度净利润为3.94亿美元。但据相关媒体报道,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Uber累计亏损超2000亿元。持续的亏损,让Uber的股价一直自2021年2月达到64.05美元/股历史高位后,此后一路暴跌。

网约车平台常年陷入亏损的背后,本质上是由于行业缺乏飞轮增长效应。如果说传统电商平台的增长逻辑为:以货架电商为模型,以履约平台为形态,完成商家和消费者的连接。再以TOC端消费者的庞大的用户数量为基础,不断吸引产业链上中游商家的入驻,进而以商家规模的提高再次反哺C端用户,最终构建出强者恒强的电商模型。

但这一模型得以成立的基础在于,电商平台的模式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以及消费者对部分品类的需求具有刚需性。这些特性的存在也决定了电商平台能够通过持续多轮的价格战,不断构建其用户的心智壁垒,并借助供应链效率的持续提高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v2_0d91fc705247461aa11f55d25a68bda1@46958_oswg311945oswg1080oswg726_img_000

但反观网约车平台,一方面用户对网约车平台的需求并非刚需,尤其是伴随着近些年来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提升。

其中,据乘联会预测,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狭义乘用车销量可达2350万辆,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

当用户出行方式多元化,网约车平台的增长上限也受到钳制,为实现用户的回流,网约车或通过一口价订单或通过优惠券方式。但如此一来,也加剧了网约车平台的亏损程度。

另一方面,网约车平台的增长模式无法在不同城市之间得到复制。相较于高线城市以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基础,能够带动订单的持续增长,下沉市场消费者对网约车的需求实则很低,尤其是在国内的诸多县城中,两轮电动车更是当地用户日常出行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这也是为何当年两轮电动车头部厂商雅迪、爱玛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打法的原因。

不同城市订单量的不同,也决定了网约车平台很难借助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而且相较于电商平台在订单履约过程中的相对“简单化”,网约车平台此前因订单履约过程中频发爆出的问题,在让网约车平台成为重监管行业的同时,平台也只能加大各种费用投入,进而提高平台订单的合规性以及安全性,但这种投入也在加剧网约车平台的亏损。

司机困局:收入难提升

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多年的支持。比如说,今年7月份完成了由洪泰基金投资的超10亿元A+轮融资,2021年10月份完成了由中信联合体领投,金额高达77亿元的A轮融资。据悉本次是18年以来,国内网约车企业最大的一笔融资。

v2_430623fc078745bba98624b7ea4d8d5e@46958_oswg68278oswg1005oswg610_img_000

除此之外,此前哈啰出行也完成了融资签约,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涉及金额约19亿人民币;由控股股东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出资3.5亿元,旗下的如祺出行也开展规模约为10亿元融资。

但本质上来看,资本在2021年到2022年对这些网约车平台投资的背后,实则还是和当年滴滴APP被下架,留下的市场空白有关。但从后续的情况来看,网约车平台能否获得资本持续投资,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从资本自身的角度来看,进入到2023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欧美银行危机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目前资本市场普遍遭遇融资难、退出难、投资难、收益难的问题。

据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并购活动降至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截至3月30日,全球并购交易额较去年同期下降58%。其中,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分别下降26%、25%、24%、20%、19%。

资方自身遭遇困境之下,除会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的成长空间,以及投资逻辑发生改变外,也正在要求此前投资的企业加速上市,以进行退出。比如说,近期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别姬等一众新茶饮品牌加速上市的背后,实则也和资本给到的退出压力有关。

同样的情况未来也将出现在网约车行业,毕竟资本业已陪跑网约车行业多年。但不管是网约车平台迟迟无法找到盈利方式,还是滴滴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74%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76%,换句话说,其他网约车平台对滴滴市场份额挤压有限。

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后续面临的资本减持套现压力、上市压力、退出压力,网约车在保持可观增长数据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现金流压力。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即使后续一口价在全国多地被取缔,网约车仍会通过其他低价方式来扩大订单量。而司机在和网约车平台合作过程中,实则处在被动地位,这也决定了后续网约车司机想要提高收入也并非易事。

但即便如此,网约车平台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司机收入。否则一旦网约车司机大量逃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网约车平台又要走向何方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螺旋实验室”(ID:spiral_lab),作者:铁手,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