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3 年中总结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soulteary.com/2023/07/04/2023-mid-year-summary.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3 年中总结

2023年07月04日阅读Markdown格式9102字19分钟阅读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年中总结的时刻,很难不让人感慨 “年难留、时易损”。所幸这半年还是有一些收获和所得的,也算未负光阴。

还是先从最容易展开的技术话题聊起吧。

去年年末总结有提到过,在践行了两年多“用工作养爱好,用技术辅助工作”之后,发现技术并未有退步,甚至还能有所长进,回顾的时候,还是蛮欣喜的。

上半年折腾了许多东西,依旧是不提个人仓库或内部使用的技术细节,但就公开的 GitHub 账号的状况:不论是相比较去年年中此时(一年前)、还是去年年末(一整年),都保持了进步。

2023年中,GitHub 数据

2023年中,GitHub 数据

截止本文发出,上半年在 GitHub 上留下了 1300 多次的 Commits,差不多是去年整年的数据。玩 GitHub 或玩开源的公司最关注的 “GitHub 星星的数字游戏”,相比较去年全年,增加了 3000 多颗,当前的粉丝数相比较去年继续增加,去年此时刚刚破千,现在粉丝数据是 1.6k。参考一些在线工具,目前应该排行在全球玩家两千名左右,国内 300 多名左右。

下半年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创造价值,“help the public good” : D

2023年中,GitHub 数据(细节数据)
2023年中,GitHub 数据(细节数据)

直观的纸面数据之外,上半年为止,GitHub 记录的我有进行开源贡献的组织有 11 个,如果算上线下和朋友一起玩,应该保守估计有 15 个以上。上半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我点亮了 Nginx 贡献者的徽标,还是“使用 AI 编码的方式”。

今年在开源项目中,我得到的有效反馈越来越多,新增的关注者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海外的用户,让我对开源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完整。当然,上半年有连续两个项目都登录了 GitHub 热榜,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份很好的正反馈。

目前我在 GitHub 上的评级维度,除了 Pull Request,其余小评级都是 S 评分或以上了。在五月份的时候,开源的评分工具进行了算法调整,导致综合评分从 A++ 调整为了 A+,不过问题不大,只是一个临时的分数,向着全 S+ 继续进军。

2023年中,DockerHub  历史活跃下载项目
2023年中,DockerHub 历史活跃下载项目

这次趁着总结,我将过去分享在 Docker Hub 上的项目数据整理了出来(筛选下载量大于 500),有一些项目的数据是比预料的还大的多的,除了几个几百的数据,其他都是几千或上万次下载。甚至有一个项目到达了 10 万次 Docker Pulls,Flare 的下载量相比较去年年底,也翻了一倍有余。

希望下半年能够抽空,将上面各种项目里积累的 issues 消除掉吧。:D

关于技术投资,去年两篇总结中提到过的技术栈依旧在继续折腾。

除此之外,去年提到的“模型”相关的东西,也有了不少实践和分享,包括最早一批介绍开源大模型的应用、模型容器化部署、finetune 的完整教程、以及如何在 ChatGPT 里自由编排逻辑、自由接入数据源或模型应用等等。

希望在下半年,能够将上面的知识更扎实一些,带来更多更高质量、高价值的分享。

接下来,聊聊技术文章方面的分享和写作。

不算这篇文章,上半年一共写了 21 篇内容。从《关于本站》中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来看,今年的基础数据:

在今年新增了二十九万字,包含六万多汉字,文章中代码纯度约占80%。

从数据来看,依旧是践行了之前的“书写 flag”,继续产出更扎实的文章

不过也有一些遗憾,六月的时候,要忙碌的事情太多,以至于积累了很多草稿,但是一篇文章都没有打磨到我认为可以发布的状态。

2023年中,排除代码后的关键词分析
2023年中,排除代码后的关键词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文章内容状况,我将文章中的代码全部剔除,将这些文本数据进行了一些可视化呈现。

内容依旧还是蛮“干燥”的,这点依然让我感觉非常愉悦。

知乎:半年增加两百七十万阅读量

上半年的知乎阅读量继续有所增长,相比较去年全年,多了 270 万阅读量,关注者也增加了八千多位。作为一个只写相对干的硬核内容作者来说,除了欣慰内容有知音之外,也非常感激平台。

2023年中,知乎阅读量

2023年中,知乎阅读量

前几个月参加了知乎的线下活动,认识了一些有趣、有料的新朋友。也期待能在知乎上能够在线上、线下结识更多的朋友,产生更多的合作,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业务范畴。

当然,在线下聚会的时候,也知道了知乎“新赛季”,创作者等级设定不再是 10 级为满级,想要满级,看来还需更多的坚持和努力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下半年加油写字,先达到“上个赛季”的满级,将去年年底设定的 flag 完成掉。

作为一个喜欢“难而正确游戏”的玩家,我会继续坚持专注技术内容,不写营销内容,不做无意义的争执、争论,就好好写字,好好做技术分享,认真的筛选合适作为朋友的、和我一样的、比较轴的技术玩家。

CSDN:粉丝和阅读量持续增长

作为平台十五年的老用户,因为一直对 CSDN 还保留着期待,所以日常还会将内容同步至这个平台。

目前来看,写作内容的数据反馈上是有进步的:对比去年年底,粉丝数量增加了五千余,阅读量增加了接近十万。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CSDN 的“数字问题”,尤其是文章会缺少有效的评论互动和针对内容的补充、内容修正相关讨论,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缺少正反馈,对持续创作的积极性一般还是有影响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这篇总结中就不再提及了。

相关的问题,在和 CSDN 的朋友沟通的时候,也有过反馈,且静观其变吧。

微博 & 脉脉:周更博主偶尔的冒泡

我作为周更、双周更选手,徘徊在微博“创作者”的底端(哈哈)。上文提到过,最近一个月,忙到无法成文,所以微博的数据更是异常的干净。

2023 年中,微博数据
2023 年中,微博数据

不过,这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微博的交互数据多数都是转发、点赞,虽然数据量比 CSDN 大一些(传播范围),但有效传播(阅读完成率)、读完能够找到我聊天,直至最终转换为联系人的例子,非常的少

我的风格和喜欢玩的内容交互方式和平台大概是不同的,所以也没啥可期待的,姑且还是当一个有老朋友在用、渣浪前员工的“技术树洞”使用吧。

好了,来聊聊 Linkedin 退出国内后,在脉脉上同步技术内容的状况吧。

2023 年中,脉脉数据
2023 年中,脉脉数据

脉脉的使用,我践行了上面微博一贯的标准,不聊八卦、不参与技术之外的争论,就同步发技术文章。半年下来,阅读量增加了一万,互动率从 0.11% 提升到了 0.14%,数据量完全无法和上文中的各个平台相比,甚至比不过微博单条的数据。

不过,这个平台有一个额外的特点,实名认证的人多,虽然有可能多数人应该是冲着热闹登录的软件。但或许坚持一阵,能够找到人群中基础信用较好,也热心技术的,有共鸣的同好呢?

初步观察结论留给年底来写,暂且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去年年中偷懒没跑数据,导致年底再跑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被自动删除掉了。所以今年年中,还是老老实实的跑一把数据吧。按 IP 去重得到了四十九万 UV,这个数据量下,爬虫数据就不麻烦剔除了(大概 366 个高频访问 IP)。在这几个月里,光是 HTML 页面的流量输出就差不多 41 GB。

2023 年中,博客访问数据

2023 年中,博客访问数据

今年年中的 Google Analytics 统计到的数据中,用户量指标只比去年全年的 Google Analytics 数据少三万,所以不难推测今年年底的时候,数据总量应该是远超去年的。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

其余数据也均有更好的表现,或许能够侧面说明,我的文章组织能力也越来越好了,那么发现更多朋友的可能性理论来说,概率也会更大一些 :D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时间、地区、设备)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时间、地区、设备)

其他的 Google Analytics 就不展开做描述了,依旧是全天 24 小时,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

2023 年中,百度统计

2023 年中,百度统计

按照以往的经验,百度统计的人数应该远小于 Google (少两三成),但目前为止,看起来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根本的原因是今年的访客数量变多了,不止是海外的开发者,也有了更多的国内的开发者。

2023 年中,百度访问地区分析

2023 年中,百度访问地区分析

今年年中提前完成了点亮全国读者的计划。相较去年年底,目前统计到的区域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山东(提升到第八名)、香港(提升10名内)和福建(10名后),或许侧面说明这几个区域的开发者对于模型相关的事情,更为感兴趣。

百度在访客来源这块的数据,目前已经点亮了全国各个省份,我整理了前十五的区域,加粗的地区是对比去年顺序有变化的地方:广东(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北京、上海、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川(成都)、湖北(武汉)、山东济南青岛)、香港安徽合肥)、台湾省、福建福州厦门)、湖南(长沙)、河南(郑州)、陕西(西安)。

今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从业者分布或许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有了分布上的变化,这些城市中,北上广深杭是大家周知的,其他的城市虽然不如这五个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早和成熟,但总归也是在发展的,有想换个“发展路线”的同学,或许可以考虑列表中的这些城市。

2023 年中,CDN 访问分析

2023 年中,CDN 访问分析

过往的文章中提到过,我开始有意的引导读者去内容平台来“节约流量”。因为我使用的 CDN 的服务的网页控制台,最多只能拉取三个月的日志,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今年全年的流量应该接近 360GB 左右,会是去年的一倍。

和去年年末的观点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内容的受众和我创作的内容的数量一定是持续增长的。流量也是相同的道理。为爱发电想持久一些,还是要精打细算些。

2023 年中,CDN 访问地区分析
2023 年中,CDN 访问地区分析

CDN 实打实的文件请求中,能看到比百度统计更扎实的数据(实打实请求到文件的数据记录)。去年推测国内中部城市的访问比重比百度图表展示的更重了一些,是和“居家办公”有关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今年完全恢复正常之后,数据比例和半年前并没有太大不同。

工作 / 事业

聊聊去年 11 月份到现在的事情吧。

数字化领域的创业

再一次从愚昧之巅跃下、从绝望之谷爬起来,重建完信心后。我回到偏产研的技术领域,加入了一个认识蛮久的“创业团队”,结识了一位新的老师傅,再次选择了“从零到一”的事情,也开启了人生又一次的求学之路。

说起来很有趣,每当我处于类似 “水满则溢” 的 “愚昧态” 之际,总能够寻得一位老师傅的提点,帮助我重建目标,以至于我觉得我的努力配不上这样的幸运。

面对已知的挑战和困难,你是否依旧有勇气面对。

去年年底,我有提到过,我希望今年能够在线下见到更多的朋友,促成更多的合作,以及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做出既先进又好用的领域产品(作品),目前至少完成了 50% 以上,对于今年一整年的时间的交代,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限于保密政策,就不展开说具体的事情了。

最近半年中,做了不少完全不同方向的事情和探索,也对各种类型企业的 “数字化建设”、“创业公司基础技术建设”、“开源共建” 相关的话题,有了一些更具体的思考和实践。在前两个月里,和一些创业公司的朋友,进行过一些交流,希望在下半年,能够有合适的机会,进行合作,让技术的价值在合适的时期能够进行放大,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效率和成本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平衡。

也期望在下半年的时光中,能够遇到更多靠谱的创业公司的人和事情,让数字化领域的“创业”(内部、外部)更加扎实,年底能够交一份团队和个人都能够满意的答卷。

当然,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欢迎来望京找我聊天。

职业成长的一些感悟

先来聊聊第一件事,简单概括的话:“有惊无险”。

去年年末整理过过往的六条职业成长相关的经验和一些思考,并新增了一条:“适度和选择性帮助可帮助的人,调整和进一步练习沟通能力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人身上。”

在“脚注”中,我甚至还提了一句“多和不需要顾及情感和情绪的人合作,最终的合作结果往往都是愉快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可能是最高效率的协作方式:就像一段程序一样。

经过半年的实践和思考,或许有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理性,因为如果硬邦邦的坚持这个方法,或许会失去一些能够成为朋友的朋友,也会让自己心里留有遗憾,在你能够伸手帮助他人的时候,选择了刻板的机械化处理。

幸运的是,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位朋友,在上半年 TA 遇到了小问题,还好我没有践行这个“最理性”的方法论,下意识的选择了“伸出圆手”,为此感到庆幸。(同样感恩,当年遇到相似挫折时,我遇到的兄长)。

接下来,来聊聊第二件事,简单概括的话:“有些压抑”。

今年上半年,发生了一件让我很难过的事情,让我认识到了保重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在社会中,你可能不单单是一个人,还有爱人、家人、朋友这些值得你牵挂的人。

在我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有两位朋友以各自的合适的方式,劝阻了我一时脑热写东西发出去的鲁莽动作,不论我的动机和目的如何,在当时的场景下,得到的结果应该都是负向的。(感恩

在此之后,遇到工作忙碌的朋友,我总是忍不住提醒 “要锻炼啊!

仿佛是有一个有趣的剧本在等待着我,每当我住在望京的时候,我总是有需要往海淀跑。

去年年末的时候,提到了“非必要可以不需要开车”,然而在立完 flag 之后,很快我就开始了相对频繁的跨城区活动(有些拿不准的 flag 还是不要立)。

上半年的行车里程,相比较去年年底多了 1000 多公里,平均车速也到达了 53(对我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还是很菜)。假以时日,或许我就可以拉着媳妇和好友一起去京城边的郊外游玩啦。

2021 ~ 2023 年中,行车里程
2021 ~ 2023 年中,行车里程

两头猫子继续肥肥美美的在家里捣乱,不知不觉中要迎来它们的六岁生日了,只能再次感叹时间易逝,光阴流转的速度太快。

智源大会开幕式

智源大会开幕式

今年大会的线下规模比往年要大不少,也邀请了各种重量级的嘉宾,加上今年 AI 技术和产品们的突破性进展,线下自然而然的来了不少参会者,在这些人之中不乏未来的接棒人。结合最近和小伙伴在做的应用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的,很多事情,有人就有希望

说起来,会议开幕前,看着伙伴布置会场的时候,只觉得座位很多。但当会议开启之后,从前几排走到大厅外接朋友的短短几十秒的路上,看着一个个更年轻面孔的时候,难免心生感慨和期待:如何通过有效机制,将优秀的人识别出来,在他还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他,或许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做的长期课题。

朋友们的社群

趁着写总结的机会,我想分享两件事,一件事关于之前的折腾群,另外一件事是关于寻找更好的朋友。

在 6月的最后一天,和计划中的一样,我解散了之前创建并运转五年的 “折腾群 1.0”,取而代之的是计划更缓慢、更谨慎,以及还是有一些实验性质的 2.0 版本。

被拉入新群里的同学的身份、背景几乎没有相似的,如果抽取最大的共同点,大概是都具备技术能力或一定的技术视野,愿意折腾、愿意分享,愿意坦诚相待。

在这里,和已经被邀请进入和正在拉入群的同学(处理申请表格和历史申请需要一些时间),分享下我对于新群的一些看法:

前段时间我进行了自我反省,在群里有时候没有那么开放、没有认真分享和进行技术问题的答疑。

可能比较根本的原因是觉得沟通过程不平等、只有单方面的分享,没有收到反馈或对等的知识或反馈。

我相信现在群里的同学应该也有一些感受。

所以,我重新拉了群,新伙伴的选择标准和以往大家在群聊中的分享技术内容的质量、参与讨论、助人有正相关。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标准,最近几年线下是否有过深入沟通,这位伙伴喜欢折腾、有共鸣有关,值得结交,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

之前群聊内的新群登记表格和我收到的好友申请中,有一些同学的公司背景和 Title 都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在群里缺少分享、沟通(不论是软硬件折腾经验,还是职业发展),为了保证群聊氛围,所以需要更多的观察来判断是否适合拉入新群,因为目前来看对群内同学价值有限。

我个人认为,有效沟通和上面提到的客观存在的背景可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主观的行动,愿意换位思考的友善沟通。

真心希望这个群里的伙伴们都能够成为朋友,希望每一位在群里的同学都能够和之前老群里一样,有所收获。

当然,也存在合则聚、不合则需要散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在某个阶段都可能会遇到改变其价值观和做事方法的人或事。如果无法求同存异,或者不再愿意或者恪守社群规则,甚至在群里散播对多数人无价值的广告内容、非常不礼貌的挑衅,那就不单单是应该从群里移除、也应该从朋友列表中直接移除。

把时间用在正确的人和地方,每个人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

在新群完成基础建设后,不出意外我会写一篇相关的内容,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聊聊第二个话题,关于找朋友。

过去几年因为许多客观原因,我选择线上方式比较多,也总结和公开分享过一些交友价值观:《致新朋友:为生活投票,不断寻找更好的朋友》、《只聊感情,不聊技术(一)》。

通过线上的方式,我们能够轻松的网聚一隅,畅聊技术,还能够“异步”的聊天,有着形式上更高的效率。

经过半年的实践,就个人感受而言,其实线下面对面沟通多数也还是很愉快的,并且有着不输线上的效率,至少在信息和情绪的准确传达上,语音和视频能够缓解部分问题,但目前的技术可能还需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能够给“线下聊天”带来一个好的补充或替换方案。

引用一段之前写过的内容(期待)作为这个小结的结束吧:

脱离互联网的交友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在互联网时代,好朋友虽然不一定要见面,但是见面畅聊一定比在网上敲键盘,容易共情,减少冷冰冰的文字所带来的误会。

在这四年里,包括我在内,不少小伙伴都发展成了线下的朋友,甚至有了一些神奇的项目合作,不过受限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地理位置,大家多数都还拘于城市。

或许,在未来合适的时间点,大家可以面对面交流,打破交友过程中的“次元壁”,建立更深的友谊和羁绊。

今年开年后,在年中之前没有顾上开启任何一款游戏,更别提打通游戏啦。希望在接下来的各种假期里,有机会打通之前未完成的游戏。

说起来,最近发现有朋友还在玩王者,回到望京不免想起和好友一起在小酒馆开黑的美好回忆,也期待有机会可以一起边吃边玩。于是捡起了一年多前放下的王者荣耀,开始了上分之旅。

维姆·文德斯的笔记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或也适用于文章等形式的内容,就作为这篇总结的收尾吧。

“在宝丽来这种被遗忘的古老影像媒介中,究竟什么更重要呢?是图像,还是它们所展现的,那些如同时光胶囊一般穿越而来的小故事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