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V在咖啡店卖帆布包,卖出了1+1=0的效果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490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LV在咖啡店卖帆布包,卖出了1+1=0的效果
最近正当红的LV帆布包大家都看到了伐?没看到的朋友戳这里复习一下前情。
总结一下就是花580买两本书即可获得一个LV帆布包,三家咖啡店排队都排疯了。

来自数英评论区的d老师辣评:

也不知道是不是像d老师一样心直口快的用户全网还有不少,本来预计从6月26日持续到7月9日的活动,才没几天,就由三家咖啡店通过各自社交媒体宣布7月1日提前打烊了。

这波操作让我看得挠头,好好一场线下快闪,怎么就办成了现在这幅“双输”局面?
用户去打卡不仅没有获得自己预期的社交货币,如果发出来还会被嘲没格调;
LV的在地化表达没让更多人知道,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买包还书”骚操作倒让LV背上了“割韭菜”的骂名。
可能只有咖啡馆略赢一成——赢在人流量应该确定因此提升不少。但是说manner倒贴的声音也不少。
每一个参与方都要被骂上一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问题一:预期错位
浅浅还原一下LV做活动的心路历程:
本来是想推推自己做了很多年但是一直火不起来的这个《城市指南》系列,和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喝咖啡结合在一起,搞个LV报刊亭。
话题会有的、热度会有的、打卡会有的、买书的人会有的。顺便体现一下自己的在地化做得可真有诚意真高级,不要太灵哦。

结果,也不知道是LV有意助推、还是群众的声音就是这么响亮,最后走红的竟是“年轻人的第一个LV”帆布包。谁还记得这个活动原来是叫LV书报亭呢?
在网红打卡和社交网络持续的放大中,故事就变成了“买包还书”“LV配货”“580块的帆布包”。谁还记得这个包原来是用来装书的赠品啊?

本来这次活动的主角《城市指南》被大家默契地视而不见。

不知道大家抱着“25岁,上班路过咖啡店顺便提个LV,未来可期!”的心态走到LV书报亭,发现原来包是书的赠品时,是会觉得自己白得了一个包、还是会觉得“本来可以直接抢我580的,但LV还送了我两本书和一个包”。
浅浅还原一下用户的心路历程可能是这样的:
今天去LV咖啡店打卡了,花580买个LV还是挺值的吧,买!
买完要发社媒了,想了想感觉相比书还是送的包更值得炫耀吧,和打卡照一起美美发布。
半夜从床上坐起来:我有病吧,为什么要花580买一个帆布包啊?!
后来再看到这就是去年阿那亚秀场报刊亭的同款不同色,结果当时随便买点啥画册贴纸都送的包,现在直接身价暴涨。
半夜坐起来不仅会骂自己,想骂LV的心估计更强烈吧?

这波被骂,真不怪年轻人。
问题二:声量不均
再说这次LV选择的三家精品咖啡店:manner奉贤路店、铁手咖啡制造局、Plusone 咖啡。相比后面两家,在声量这方面manner几乎是碾压式的。

加上manner联名狂魔的印象深入人心,没了解清楚的路人或是为了噱头考虑的自媒体人张口就是一句“manner和LV联名啦!”,其他两个咖啡店直接白干,仿佛就是起到一个配色的作用。

说实话是有在分散“LV书报亭”这一品牌活动的注意力的。
本来咖啡店对于LV而言就是一个场地,选精品咖啡就是想体现一下LV的好品味,给上海的精致中产们提供一种“LV这小子不错,在选咖啡店这方面跟我一样有品味”的满足。
结果因为manner太有名、品牌力太深入人心了,倒显得这波是LV帮manner抬咖了。LV你人还怪好的嘞。
要我说,既然LV要选精品咖啡店,更独立一点、社区气质更浓厚的街边店,都是不错的选择。彼此间的声量更加平衡,也更能突出LV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大家的注意力更聚焦到LV本身。
总之这波搞完,话题度是有的,但品牌好感度如何就不好保证了。
论年轻化拉新、知名度扩大,不如前段时间Fendi的喜茶杯;论话题反差感、品牌亲切度,不如Prada的乌中路菜市场。
要说LV到底获得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祝贺LV的《城市指南》大卖吧,不管怎么说,今年卖书的KPI应该是超额完成了。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