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约车陷入尴尬期,乘客抱怨多,车主接不到单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31234130263578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网约车陷入尴尬期,乘客抱怨多,车主接不到单

首席商业评论·2023-06-23 02:30
网约车进入行业拐点

“我之前是做出租车的,后来感觉出租车生意不好做,就转行做网约车。刚开始网约车确实好做,平台奖励力度很大,打车的人又多,轻轻松松就能月入过万。”

上海的张师傅从2018年开始跑滴滴,但是最近感觉网约车行情变差了。

张师傅告诉笔者,从前两年的收入来看,春秋两级是跑网约车的淡季,扣除所有费用到手大概有9000块钱;夏冬两季是旺季,打车的人多,到手大概12000多,平均下来每个月也有一万多。

可最近这几个月,张师傅却感觉很不好接单,“以前无论是高峰期还是非高峰期都会有单子进来,但现在非高峰期很难接到单子,我感觉很难保住以前的收入。”。

曾几何时,网约车工作灵活且能带来不菲的收入,成为不少中年人的退路,但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网约车市场似乎陷入了“饱和危机”。

那么,网约车市场是否真的陷入饱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首席商业评论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约车市场逐步饱和,多位司机反映接不上单

上海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今年48岁,做司机已经有10个年头,在出租车司机生意不好做之后,立刻投入了网约车的怀抱。

作为较早一批进入网约车的司机,在张师傅看来,自己挣得多是因为有“秘诀”。他认为做网约车首先是要忠诚,“有的司机用三个手机接单,一个手机挂两三个平台,其实这样很累,而且平台也会觉得你不忠诚,除了高峰期之外很难接到单。”

其次,还要熟悉路线,熟悉平台算法,特意蹲守在容易出单的地点,持续养号增加平台派好单的可能性等等。

他对笔者表示,目前仅做滴滴这一个平台,收入还算客观。除去运营保险平摊、车辆保养平摊、营运证费用平摊加上车身的损耗、平台抽成等费用,月均流水在10000元左右。“跑单时长和平台的评分与收入直接挂钩,跑的越多,赚的越多。”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10元,比上年增长2%,张师傅的到手收入已经高于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

另一位上海的网约司机赵师傅今年32岁,两年前因疫情原因而被裁员,选择了网约车作为找工作期间的过渡。

在赵师傅看来,自己属于比较能吃苦的人。“我早上6点或者7点出门,跑单到晚上11点左右到家,日流水能破千。”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也不是谁都能受得了,后来回归工作岗位,也会选择在周末兼职开网约车补贴家用。

但赵师傅表示:“现在兼职司机不好做了,同样的时长流水只能有从前的一半。”

v2_97d2337fdd394c51a65684f7fdbfd58e@000000_oswg75499oswg1080oswg720_img_000

另一位北京网约车司机许师傅也有同感。

“我是北京人,高中毕业就不读了,2019年开始跑滴滴,轻轻松松,每天工作不到8个小时,能有400多元的流水。”他比较满意这份工作,“之前是在当厨师,一个月五千块还很热,开网约车舒服多了,空调开着还自由。”

许师傅对笔者说,“但现在,接单难度在增加,挣钱确实没有过去容易了。”

相比较以往日日爆单,月入过万的场面,网约车司机们的从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和北京、上海司机反馈的感受一样,三四线网约车司机也感觉接单难度在加大。

生活在三线城市,李师傅考虑到照顾孩子和老人,才选择了相对比较自由的网约车司机,“从前我每日流水大概在300元,周六日不出车,算下来每个月收入6000元左右,但是现在网约车越来越难做,目前我每日的空车率在50%左右,有时候还会出现40多位司机竞争1位乘客的情况。”

对于未来,李师傅感到很迷茫,“身边好多人都逐渐退出了网约车,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对于我这种没有职业技能的人来说,可能会失去工作回归家庭。”

多地发布“饱和”预警,用户逃离网约车

“确实感觉不好做了,有证的没证的都可以进来,有证的比没证的人还多。”上海的网约车张师傅抱怨道,从事网约车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网约车运力在不断增加。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国各地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已达540多万本,网约车运输证230多万本,且4月份环比均在继续增长。

如果按照滴滴出行公布的数据,这一从业群体的数量还要更加庞大,2021年3月,滴滴平台的年活跃司机为1300万名,而到了今年3月,已经激增至1900万名。

司机变多了,乘客数量没有明显增加。

v2_4082d739feca47a982255480fcb418af@000000_oswg39087oswg670oswg440_img_000

根据《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2022年,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同比降低3.32%。

花小猪聚合性平台也曾公布过一组数据,网约车用户规模从2021年的4.53亿人下降到了2022年的4.37亿人,少了近1600万。

受疫情影响,网约车市场还处于恢复期。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数据显示,2023年5月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7.35亿单,相较于2021年5月的8.01亿单下滑8.2%,目前单量并未恢复完全。

从单个平台看,平台上的活跃司机增长速度远快于活跃用户。滴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的活跃用户达到4.11亿,活跃司机达到1900万。根据此前滴滴发布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国内有3.77亿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度活跃司机。

对比来看,两年内滴滴的活跃用户增长了9%,而活跃司机增加了42.6%,增幅远大于活跃用户。

针对网约车用户减少的情况,上海网约车张师傅有自己的看法,“疫情这两年钱不好赚,好多人都选择地铁、公交、自行车出行,只有高温和恶劣天气才会选择打车。”

上海的赵师傅也表示,“现在乘客都默认特惠一口价,像我这种兼职司机如果不开特惠,一天都接不到单子。”

随后,笔者又调研了身边的小伙伴,发现大家减少打车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今年天不热,没必要打车。”

“以前打车有折扣感觉很便宜,动不动就打五折、七折,还有很多优惠卷。但是今年感觉什么都没有,打车比出租车都贵。”

“之前在某聚合性平台上打过车,感觉服务态度好差,而且实收的价格比预估的价格高很多,让人难以接受。”

确实,在网约车市场上,安全问题、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屡屡发生,在收入疲软的情况下,用户也会降低打网约车的频率……

近几年来,美团、高德、百度、腾讯、华为等纷纷开辟了自家的打车平台,但是这些新玩家的涌入并没有真正把网约车的商业盘进一步扩大。据《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146亿元,同比还下降了1.38%,当然,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

蛋糕越来越小,但网约车司机和网约车平台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网约车接单量暴跌的现象,势必会加重行业的内卷。

近日,临沂市、温州市、东莞市等多地交通运输局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告,表示网约车运力已呈现饱和态势,近八成的网约车每天接单不足10单。

勾股大数据的分析也显示,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中国网约车司机数量翻了一倍,但他们的日均接单量却从23.3单暴跌到10.2单。

事实上,根据行业人士透露,日流水200元差不多是网约车司机的“盈亏线”,无论城市的大小,网约车的客单价基本在20元左右,大部分的司机需要每天跑到10单以上,这也意味着有不少司机已经陷入难以盈利的尴尬窘境。

合规成本越来越高,网约车不再是中年人的退路

相比日晒雨淋的外卖员、快递员,或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员工,网约车司机算得上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工作灵活,时间安排自由,收入也还可观,曾是不少中年人的退路。

“即便不是全职,大部分人也不会放弃网约车,可以用来增收。”上海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对笔者说,“但现在这个情况,网约车不再是中年人的避风港,不建议新人入行。”

今年5月,东莞、温州、济南等多地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三亚、长沙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这一切都在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局。

笔者认为,这其实是网约车发展的必然过程。此前,网约车高速发展,司机吃到行业红利普遍收入较高,但经过多年发展,行业已由快速增长期转为进入稳定期,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进入饱和期,司机收入和行业吸引力都在下降,但与之相应的是,行业也会由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慢慢走向合规。

比如针对网约车行业存在的违规上路情况,交通运输部要求,网约车上路需要平台、人、车“三证合一”,即网约车平台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司机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v2_0c4b5cae40d544f0ac1f293c8fcbfbf3@000000_oswg751921oswg1000oswg620_img_000

享道出行网约车司机职业健康调研问卷报告显示,目前,有3.82%的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时长在6小时以内,近七成的从业者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节假日无休。

针对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情况,曹操专车的负责人表示,“曹操出行对于司机运营时间不做强制要求,鼓励多劳多得。为防止司机疲劳驾驶,平台会对每一位司机的驾驶服务时长进行监测,如果连续超过四个小时,将通过后台强制司机下线休息20分钟,司机每天在线累计服务时长不得超过10小时。”

同时,一些城市也在加强网约车行业监管,对网约车平台进行服务质量测评,把网约车服务质量、司乘冲突等数据,作为动态管理网约车市场份额的依据。

总而言之,网约车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改变,市场竞争重点已经从此前的“价格战”转变为“价值战”,出行服务质量成为用户关注的新重点。

参考资料:

1. 《多地发布运力饱和预警,网约车怎么了?》虎嗅网

2. 《网约车还是中年人的退路吗?》上官新闻

3. 《多地对网约车按下“暂停键”,网约车该何去何从》齐鲁壹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宁缺,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