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探究近百个品牌,「使命和愿景」也有干货——避免2类错误,走出2个误区,重锚5个方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adquan.com/post-2-32373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探究近百个品牌,「使命和愿景」也有干货——避免2类错误,走出2个误区,重锚5个方向

作者: 品牌猿创 关注

2023-03-17 09:35 浏览 · 1417

收藏(1)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激励你的愿景是什么?——亚伯拉罕·马斯洛

在商业实践中,一家真正的卓越公司、品牌和组织,任何「行动」都离不开「使命和愿景」,你会发现,他们的经久不衰来自我们所说的:「信念的力量」 ,以及这些信念产生的吸引力。

当然,使命和愿景不是获利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们照样能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如果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利益,如果是想建立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的公司,那就非有「使命和愿景」不可。

关于「使命宣言」和「愿景声明」,首先有个定义,不论正确与否,暂时有个定义。

  • 「使命」企业的存在理由,即「purpose of being」。

  • 「愿景」面向未来的目标和志向,即「what we want to be」。

还可以理解为,「使命和愿景」都是品牌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只不过「使命」是抽象的,「愿景」是具体的。

本文中,通过近百个品牌的探究,品牌猿给出「使命和愿景」经常出现的有2种错误和2个误区,并结合未来趋势和时代特征,整理出5个方向和2个小技巧。

一、「使命和愿景」的2类错误

错误1:为了短期利益,为了增长,为了市值,为了股东利益,或者说赚钱

这类企业和品牌正在被淘汰 。

(1)比如ICI(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

ICI曾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全球最大的建筑装饰漆供应商之一,全球化工名列前十,拥有多乐士等多个品牌。

1996年,公司管理层将它的使命从「为化学负责」,调整为「为股东创造价值」。

此后,股价在高峰几个月后就开始无情下跌,直至公司2008年被荷兰皇家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收购。

(2)通用电气

杰克·韦尔奇带领的通用电气,充斥着季度和年度目标,甚至写了一本书《赢》,他对长期主义的解释「就是无数个短期目标构成」;凭借出色的财务指标成就了杰克·韦尔奇第一CEO的头衔。

如今的通用电气沦落到屡次破产的境遇!

1679017571ac08ffa0c066c2c7.jpg

(3)沃尔玛

2009年,CEO迈克尔·特里·杜克上任后,其发布的使命宣言是「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为200万同事提供机会,为顾客节省开支(请注意顺序)」,接下来的五年里,各种集体诉讼,员工罢工和业绩持续下滑。

直到2013年,格道格·麦克米伦上任,「我们为全球顾客创造价值,随时服务」,才让沃尔玛开始重回巅峰。

不过,必须得承认的是,这个世上有不少只追求利益却非常成功的企业,也有很多仿效别人而活得很好的企业,但是如果把他们拉长到10年20年50年100年,这类企业还存在或者还能存在吗?

错误2:为了「活着」为了「基业长青」

很多品牌的愿景和使命——「打造百年品牌」,耳熟能详的就是——「要做一个能活102年的企业」。

167901757197886fe3c34fc362.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好像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活着」一样,虽然活着才能干更多的事情,但是这样活着什么意义——「为自己赚钱」?

甚至有些企业家认为,“创造了4万人就业,上交了税款”就是社会贡献。

品牌猿认为,这两类错误的根源在于——把结果当作了原因。

金钱是推动事情的燃料,但并非事情本身;增长是持续的结果,而不是最终产出;「活着」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目标,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伟大企业和品牌存在的理由。

企业和品牌需要有比「活着」更大的价值,否则连40%的北大学生都不如——「他们因为不知道人生意义而迷惘和羞愧」

  • PS1:《基业长青》其实给出了普泛的“正确”方法——「利益之外的追求」!

  • PS2:德鲁克在《组织管理》中,给出了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认为企业家三重境界,最低境界就是「基业长青」

二、「使命和愿景」的2个误区

误区1:「成为第一」,「成为行业领袖」,「打造最大的平台」

这类愿景无论怎么改变措辞和句式,基本模板都是一样的:我们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想要我们的产品,因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价值......。

这类愿景使命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以我为中心」

它们要不将企业视为主体和受益者,要不就是把某一个产品和企业混为一谈。

一般情况下,用户就算购买、使用、喜欢这个产品和服务,但不意味着他们会忠诚企业和品牌,他们可能连这个企业和品牌所追求的事业是什么都不知道。

更何况「成为第一」,意味着你的游戏已经结束。

2007年,诺基亚占全球手机市场41%的份额,其首席执行官登上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并配以大标题:“诺基亚拥有10亿客户——手机之王谁与争锋?”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还有如曾经如日中天,因为资本「成为第一」而行动的滴滴、OFO、乐视们。

1679017572d47f109e77e8ffef.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1)早年的华为也走入了类似的误区

  • 1995年-2005年——《华为基本法》“华为追求的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 好在2005年更新了愿景升级了使命(2005-2017年):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 2017年重塑后的愿景和使命——「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1679017572f1c40fb81cd11bd5.jpg

误区2:把「社会责任」当作愿景使命

有很多企业,会承担社会责任或坚持专注某项公益事业,捐款,赞助,扶持,如希望小学,抗疫救灾,脱贫共富,环保行动等等,他们认为这就是愿景使命。

尽管有些捐赠值得称颂,但除非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否则这只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就连蜘蛛侠都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有一些企业,会用一些CSR(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来平衡或“漂绿”一些行为;还有一些企业,他们会将自己所做的慈善事业宣传出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一些企业,他们的慈善事业仅仅是作秀或者兑换资源,这就不再多说。

将企业的愿景使命等同于社会责任,与慈善事业挂钩,既不能发挥凝聚团队的作用,也无法吸引新一代用户的认可,更不要说像指南针一样指引方向。

更危险的是,在时代的“透明性”中,任何“表面行为”都无可遁形。

品牌猿认为,这两个误区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和人群的变化,没有意识到愿景使命的「新价值」。

这种「新价值」对上一代人(60/70/80后)可有可无,但对于当下Z世代90后,下一代人00后,「使命和愿景」则是精准连接的新价值,深耕用户的新入口,边缘崛起的新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公司/品牌的动力之源和凝聚力所在。

这是一个人人都希望自己工作和生活有意义的时代,这也是一群希望参与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的新群体。

三、「使命和愿景」的5个新取向

围绕新时代,新人群,新趋势,品牌猿整理出「愿景和使命」5个趋势和方向,供参考:

方向1:为顾客持续创造新价值

「任何商业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彼得·德鲁克

这类方法看似简单,但做到极致就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

(1)亚马逊——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是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能讲述给子孙们听的故事。这就是使命和工作的区别,如果是工作,你是不会有故事讲给子孙们听的。——贝索斯

1679017572ef5038c8003d8ba5.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2)7-11——为顾客提供便利!

一切站在顾客立场上思考,而不仅仅是为顾客着想——铃木敏文

注意:

PS1:这类「愿景和使命」的核心在于——「认真对待」和「行动」,甚至需要成为整个公司组织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

PS2:「以用户为中心」不是满足迎合用户需求,而是「站在用户立场上思考」

PS3:如果没有意识到以上两点,或仅仅是声明,不如换一个更符合创始人梦想的。

用户思维内容可以参考《「用户思维4.0」(上):4个阶段,4个新认知,用户洞察3大方法

方向2:社会责任

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当你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企业,或者正在伟大的路上,需要及时刷新使命,以适应当下的状态,“德不配位”,很危险!

(1)微软

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默,“在过去13年里,让微软赚到的钱超过了地球任何人”,然而,就是这13年里,市值持续低迷,在宣布离任时,股票大涨。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接任首席执行官,《刷新》后的微软因为「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不但再续传奇,还开启了新的未来。

1679017573c4d501255b7bc229.jpg

PS:创业公司,中小公司就不要去立这样的flag,「远大责任」固然吸引人,但是「真实」更重要。

方向3:共益向善

2007年,为了实现商业驱动社会向好,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共益实验室(B Lab)首先提出「共益企业」(B Corp)这一新的商业形态。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3600家共益企业/B型企业!他们认为新的商业成功,应该是推动整个商业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取得商业和社会利益的双重成就。

近20年来,欧美诸多DTC以此践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innocent(天真)果汁——「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健康。我们的使命是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将我们利润的10%捐给慈善机构,并在我们的饮料中装满来自大自然的好东西。」——2019年销售额超过43亿元人民币。

  • Allbilds(羊毛和椰子原料做的鞋)——「自然给予的使命,用更好的方式创造更好的产品」——2020年敲钟上市。

  • OATLY(燕麦奶)——「创造出健康的食品,同时为地球环境尽一己之力,降低对环境资源的破坏」——2021年敲钟上市。

在中国,部分新锐品牌和新消费品牌亦投身于此,具有不俗表现。

  • 多抓鱼——我们相信「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希望通过自然生态友好的消费模式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 好瓶HowBottle(用塑料瓶打造潮流单品)——「致力于用美好商品的方式,来介入解决一次性塑料问题,同时以产品为媒介,传递可持续生活理念。」

这一理念正扩散至全球顶级品牌,写进目标、愿景和使命的比比皆是。

  • 宜家——「我们的愿景超越了家居用品本身。从采购原材料的社区,到宜家产品让顾客过上更可持续的居家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业务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 2020年,帝亚吉欧宣布,计划在2030实现零碳排放;2021年,绝对伏特加宣布,到2025年酿酒时采用85%的可再生能源,并将副产品重新用作农场动物的燃料或食物;

  • 2021年,Burberry承诺至2040年底实现气候正效益;Chloé宣布正式成为B-Corp认证企业。

  • 「地球现在是我们唯一的股东」,2022年,亿万富翁Yvon Chouinard将公司Patagonia捐赠给环保公益组织,目前价值约30亿美元。

1669860540772643.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类方向的品牌会把社会,经济、政治等目的成为存在的核心,把产品、服务等商务当做筹码,他们的使命往往以专注“某个事”——「去发现有没有可能用商业工具来修补社会」。

PS1:此方向核心在于,品牌会把「做好事」作为品牌的DNA,「做好事」是每一天切实行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等企业壮大后再去「做好事」。

PS2:你还会发现,从方向3开始,新取向的「愿景和使命」是品牌行动,而不再是企业行为。

方向4:品牌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主权进化”的新消费时代,创业者,员工和个人都希望品牌除了高品质产品/服务,还有更多的帮助,它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能带给心理上的某种满足。

正如马斯洛所说,「人们在眼前需求满足之后,会去更高阶的寻找新需求。」

在此方向探索的品牌开始纵深进化:星巴克、茑屋书店、无印良品、lululemon露露柠檬,蔚来、三顿半、阿那亚.......

  • 星巴克——「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

  • 茑屋书店——「为生活提案!」

  • lululemon(露露柠檬)——「传达“热汗生活方式哲学”为初衷,帮助人们实现更加有意义的生活目标」

  • 蔚来——「我们的使命是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

  • 阿那亚——「“人生可以更美”,是阿那亚的品牌理念,也是阿那亚的使命所在。我们将共同打造基于文化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新型亲密关系,在此过程中,追求更多智慧、自我实现,以及更多的爱。」

  • 三顿半——「我们想做的,是通过产品开发和传播设计,表达和呈现,精品咖啡的更多可能,希望精品咖啡,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日常,变得更触手可及。」

1679017573483c07cf246edb37.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个方向上,品牌「愿景和使命」不激进,不浮夸,但是需要持续探索,融汇创新,不断将品牌和支持者之间存在的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方向5:因梦而生和志同道合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企业,产品,品牌和产品都是实现梦想的工具。

这个「梦想」一般来自创始人/团队,可以很大,就如乔布斯、马斯克一样。

1679017573bf704a80f8b9ae88.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也可以很微小:

  • 文和友——「中国美食迪士尼!」

  • 公路商店——「为你不着边际的企图心!」

  • 饺子和《哪吒》,李子柒,意公子......。

  • 还有永远的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

1679017574d61ad725b168b0f3.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从个人出发,专注热爱某类事情,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创造自己心目中的应许之地。这个方向被广泛应用于目前各种新消费品牌,生活方式品牌,小兴趣品牌,内容品牌,文化品牌,社群品牌,国货品牌,个人IP......

PS1:这个方向需要的是,听从你的内心,不畏小,不惧窄,垂直击穿产品,垂直击穿共识人群,垂直击穿场景,就此进入新的世界。

PS2:经营梦想,而非执行梦想。凝聚由内而外团队社群,他们就是梦想本身,这比真实世界实现梦想要容易得多

PS3:这里的「使命」,引用李善友老师的重新定义,「Calling」使命感,而不是「Mission」(代表团;使命;官方使命)。

四、2个「使命和愿景」寻找技巧

技巧1:「五个为什么?」

在探索「使命和愿景」时,不要简单地写下你的目标:比如为某某群体提供卓越的产品,比如通过创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都缺乏吸引力和灵活性,更没有注入品牌灵魂,不要说5年10年,可能3年就需要再次升级。

在《卓越基因》中给出了一个有效方法,“从我们制造某某产品”开始,连续提出「五个为什么?」

问完「五个为什么?」,你会发现,已经触及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了。

以前文的Patagonia(巴塔哥尼亚)为例:

“我们生产户外服务。”
“为什么?”
“因为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也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因为它是生产高质量创新产品,保证物美价廉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实现财务成功。”
“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需要成功企业特有的信誉,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业务的必要资本。”
“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我们存在的意义是成为楷模,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了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财务成功,只有这样,商界同人才会把我们视为楷模。”

Patagonia愿景是:We'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我们经营事业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家园)

1669862644946896.jpg

技巧2:丢掉官方「使命和愿景」「Mission」,寻找自己的「Calling」

2019年,美国181家顶尖企业的企业高管集体签署《公司宗旨宣言书》(Statement on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开始推翻资本主义商业世界奉行的信条—「股东至上」。

同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集团——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促成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摩根大通(JPMorgan)在内的近 200家美国企业发表声明,重新定义当下企业运营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投资雇员、与供应商展开良性合作、支持社区,对股东的长期利益负责”。

但是,对这个不确定演进的大时代、更主动的新人群和积极创新的中国品牌来说,不适合。

品牌猿给出更适合中国创业者「使命和愿景」三条建议:

  • 自己的「Calling」使命感,而不是大家的「Mission」。

  • 独一无二,不怕小,就怕同。

  • 持之以恒,行动!行动!行动!

最后要说的,如果没有清晰的使命和愿景,赋予人们权力是危险的,它只会导致困惑、焦虑和不信任。

而有力量的「使命和愿景」带来的是承诺而不是顺从,是充满信心而不是谨小慎微,是触手可及而不是遥遥无期。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有意义的,这是人之为的本质!

参考图书:《卓越基因》、《无限的游戏》

作者公众号:品牌猿创(ID:brand-yuan)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