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两会回顾|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关于农业发展代表委员关注什么?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511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3两会回顾|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关于农业发展代表委员关注什么?
作者:麦乐迪 发布时间: 2023-03-15 08:30

图片来源:Unsplash
大地春回,草木欣欣,一年之计,重在开局。在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2023全国“两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2023年全国“两会”,农业相关话题始终受到全民的高度重视。
代表委员们的提案涉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人才培育、碳排放等众多方面,为未来发展引领方向。在此,芥末堆梳理2023年两会代表委员涉及农业的提案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共探机遇!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建设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如何推进?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分阶段推进农业强国战略体系建设。他认为,不同于一些特色型农业强国,中国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建设综合型农业强国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魏后凯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很广,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最终建成农业强国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快农业强国的能力体系建设。农业强国跟国际比较要体现出农业强,这意味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要跟上,要为支撑“农业强”创造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五强”很多就体现在能力上。此外,要锚定农业强国这一长远目标,建立完善农业强国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在农业强国目标下,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他表示,要坚定践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同时,要兼顾农业资源禀赋约束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全域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要素利用效益,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杜志雄表示:发展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转向制造业,释放出大量由他们承包的耕地。他建议:一、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化改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让农村土地流转更加顺畅。二、让耕地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流转到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手上,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聚焦“用一颗种子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他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建设农业强国,关键是克服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短板等因素的限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他建议:一、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努力扩大粮食等大宗农作物产能。二、改善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提升重要经济作物的产值和效益。三、以园区建设和装备现代化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开发特色多样性的生态产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河池市商务局局长欧彦伶针对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流通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建议。她认为,流通成本高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竞争力;信息渠道不畅,影响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对此她建议:一、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型连锁商超主动到农村地区考察,实现产业对接、消费互通,带动前端优质种植、养殖和后端餐饮消费市场连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二、建立统一的智慧交易平台,推动农产品从生产、运输、仓储、消费等关键环节的数据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三、强化对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产区和主销区物流网络的规划及建设,形成覆盖全国市场以及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现代流通体系。四、引导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五、出台相应政策,对物流方面进行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表示应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成果转化。针对农业系统复杂及影响要素多样的特点,应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科学精准评估土壤产能及地力提升,为东北黑土地农业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和高质高效产出提供国际领先的研究平台。
他建议:一、成立由地方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联合申请专班,推进大科学装置立项与建设。二、将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纳入政府重要工作及相关规划,并对接有关部门,系统推进大装置的立项。三、充分调研,针对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进行设计方案、建设思路等相关研究。四、开展专门预研项目,准确把握大科学装置的科学问题与成效预估。
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提出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他建议:一、加大对山地型适用农机的研发。由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牵头,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山地农业机械研发,针对山地地形,研发小型化、省力型、多功能的山地农业机械。同时在研发中广泛运用新能源技术。二、加大对山地农业机械化相关人才的培养及加大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天津市委会主委齐成喜建议开展率先实现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他认为,首先要科学制定不同地区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县域现代化评估,找出各个县域的差距和短板,研究制定各个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次,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点、生态环境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开展县域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县域逐步实现现代化。并根据规划要求研究出台落实资金、劳动、税收、技术、数据、金融等配套政策,尽快形成农业稳产增效机制、农村稳定投入和提高效率的机制、农民持续提高文明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建议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她建议,持续加大依法打击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力度,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促进社会问题的源头防治,加强对农村留守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对诉讼弱势群体的关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与此同时,她建议为农户提供更具针对性气象服务产品。此外,她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出在粮食主产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型农田泵站要做到全覆盖,打通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保障主产区农田灌溉系统正常运行,促进粮食生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同时提高单位(面积)建设标准和资金额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提升农田灾害防御能力,让高产更有保障。
数字乡村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关于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代表委员们又是如何说的?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韩秋香对发展智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建议。具体如下:一、实行全球智慧储备:增加粮食进口来源、增加企业性国际储备、增加可控油料作物产量;二、加强土地智慧管理: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台、基于现代通信工具,建立农科与农产对接网络、加强土地保护的同时拓展储备性耕地;三、研发智慧技术:加强种业技术原创、开发基于自主基础架构智慧农业区域智能化管理系统、布局工业化高科技农业;四、开创智慧管理: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台、发展现代化农业服务业、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五、涵养智慧生态:增加制度保障、稳定要素安全、确保产业链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建议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农作物育种。他建议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牵头,联合相关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国家级的人工智能农作物育种筛选技术平台,建立筛、选、育、播一体化平台技术并全力推广建立相关大数据库,以保证我国在该领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他建议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专项政策引导,建设科学育种、智能化育种和管理专项基金,建设由企业牵头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从良种对于节约耕地的重要性出发,加快我国人工智能在农作物种子筛选应用的开发进度,为全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表示农业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让数字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支点。她建议推动资源集中化、数据产业化、服务便民化、坚持种养和销售产销两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他建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群众监督机制,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董事长刘继国提出农机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是农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他建议,建设全国农机数据中心,统筹接入目前各省、市农机运行、管理数据,实现与全国农机数据中心数据交互、资源共享与协同;推进农机数据应用,构建面向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平台,掌握我国农机的产供销和农机作业的详细情况,为国家政策制定、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机排放分析等提供准确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农机安全监控、农机作业调度、作业管理和监控、农机故障诊断和保养提醒、农机公共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产品管理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是改变乡村治理生态的有效工具,也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点。建议通过搭建“网上议事厅”等平台,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实现在线议事、在线监管,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乡村建设,构建智慧化的农村治安、交通、医疗等系统,让群众生活便捷,也为基层干部减负。我们要依靠“数字”,看到乡村未来的模样。
全国人大代表,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晋刚表示数字乡村建设应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领域、全天候、全要素、可视化”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形成集实时监测、快速预警、主动预防和决策指挥于一体的乡村振兴运行管理中心,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扩大数字农业应用范围,探索农产区数字化方案方面,要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以农业产业带为单位,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平台企业市场化能力,建立平台区域产业带数字化解决方案,改变当前经营方式;聚焦农业产业带进行种植技术、农业设备、产品安全等全产链的数字化改造和助力;着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同时,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数字农业试点项目,评选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带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创新,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农业需要懂得相关知识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人才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涉农大学生和农业科研人员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建设现代化。关于培育“新农人”,各位代表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带来了《关于给予涉农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生活补贴的提案》。他建议对高等院校涉农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工作的,给予较高工资、津贴补贴等生活待遇,同时,为了让他们可以安心、踏踏实实在农村工作,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帮助他们打通上升通道。另外,他还建议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政府部门可以把其他补贴,项目资助等,转移到工资等待遇,进行科技智力补贴;对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服务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给予创新服务资助。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在利用电商平台等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农产品物流堵点,同时培养数字农业人才,建立“新农人”“新农商”培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副主委、铁岭市副市长杜妍提出职业院校要建立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的联动机制,合理分配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与乡村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根据乡村产业发展新趋势,对专业内涵进行一体化设计,采取“校镇合作”、“乡村学徒制”、“农业众创空间”等多种模式,满足产业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职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表示表示科技、人才协调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具体建议是一、加强农业领域交叉平台、团队建设,设立“交叉学科”学科群序列,新增聚合人工智能、多组学、遗传学等多学科资源的“智能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二是加强农业领域交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推广;三是加强涉农交叉学科和专业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如智慧农业、农业安全等涉农的新兴交叉学科;四是加强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农村管理干部队伍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王素君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在农业类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采取学用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到农村地区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优秀的智慧农业专业毕业生,政府要给予就业安家补贴、减免个人所得税、绿色通道评聘职称等优惠政策,引导其到基层去,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农民的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现代化意识,以适应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表示土生土长的新农人非常顽强,正在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经营主体。未来将实施新农人培育提升行动,探索制定新农人标准,加快建好新农人会客厅、新农人学校、新农人专项资金、新农人互助会、新农人服务团,深入探索“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发展机制,力争培育新农人1万人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让新农人真正成长为“兴农人”。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建议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乡村急需培养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乡村服务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前沿阵地,也是保障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育才基地。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学科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增强与地区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产业学院+特色专业”进行专业设置,以“学历培养+技能培训”“中高衔接+专本贯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刘爱平表示加快培养建设农业强国的青年人才 。她建议:一、参照教育类院校免费定向师范生做法,在农业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设立相关项目,免费定向培养农业农村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二、加大对涉农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三、着力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突出绿色发展、品牌创建、风险防控等内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其他青年的带动能力。四、加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协理员等选拔配备力度,有针对性地将涉农高校、科研机构等专家学者,向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村派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表示认为西部地区要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使用。转变引才用才观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通过“假期专家”“候鸟式专家”等灵活有效的柔性引才方式,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到乡村,以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宜垦(天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中提出破解人才土地资金难题,加快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破解人才土地资金难题,建议制定专门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政策给予创业资金扶持,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投身家乡新产业新业态的生态建设中;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对有条件的文旅乡村民宿项目制定相对应的提升政策,引进知名成熟文旅品牌建立培训机制;在生态村增设旅游服务业学堂,由乡镇村牵头与文旅学校酒店联合,学习文旅服务业等知识,提升生态村全民服务意识,为和美乡村提质增效储备人力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提出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以生猪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研发课题和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作为出题人、评价人,能使研发课题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贴合,更有实际意义。
种植业碳排放成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种植业碳排放成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作物种植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和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碳排放。高排放的同时也意味着高开发潜力。农业碳汇经济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踊跃建言,聚焦“双碳”目标,落实“双碳”行动成为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茹振钢建议,把农作物生产纳入碳汇经济中,对农作物高产区的生态服务进行生态补偿,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形成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董事长曹晖建议打破交易壁垒 盘活农业碳汇资源。曹晖建议,全面摸排我国农业农村碳排放历史和现状,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碳排放趋势、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及其行业和区域分布,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排碳量和固碳量进行测算,为全面开展农业碳汇交易做好前期数据分析。结合深圳碳交易市场实践经验,研究制定农业碳汇认证标准、交易规则及监督机制等。
同时,建立监督监管体系,为农业碳汇交易保驾护航。同时建议,借鉴厦门设立“农业碳汇大学堂”做法,各地农业部门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将减排固碳纳入农技推广和农资服务的工作内容,将碳汇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推动形成“农业碳汇知识培训+农业碳汇交易应用+农业碳汇经验复制”的乡村碳汇服务链条。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