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pdf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笔记(更新中)
source link: https://mountaye.github.io/blog/articles/your-first-philosophy-course-what-does-it-all-mea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pdf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笔记(更新中)
Mar 3, 2023
托马斯·内格尔 (Thomas Nagel) 的《What Does It All Mea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中文版将标题译作“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原作者在中译版前面写了如下一段话:
本书将传达在当代西方哲学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思想自由的理念。它会使读者感到,要评估每一种主张、每一条论证和每一套理论,并且尝试着判断它们是否可以被接受,这最终都依赖于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而非听命于权威。
该书依据讨论的问题共分为9章,每章涉及正反方的多个哲学流派:
-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 存在:常识、科学思维、验证论 (verificationism)
- 不存在/不知道:唯我论 (Solipsism)、怀疑论 (skepticism)
- 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 能了解:常识
- 不能了解:怀疑论 (skepticism)
- 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 心理活动就是脑的生理过程:常识、物理主义(physic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
- 心理活动不是/不止生理过程:二元论 (dualism)、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
- 语言如何可能
- 词语和指代的对象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
- 词语和指代的对象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如何存在?
-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 有:非决定论 (non-determinism)、科学思维(?)
- 没有:决定论 (determinism)
- 道德的基础:在何种程度上是普遍和客观的
- 存在普世道德:道德整体一致
- 不存在普世道德:道德相对主义
-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 死亡的本性
- 生活的意义
本科时候计算物理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敢恭维,但是他说过一句我深感认同的话:“当你知道该用哪种数据结构装下你对问题的描述的时候,你就几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决定用 YAML 格式总结全书内容,每一章的结构如下,:
辩题:
总结: # 总结放在正反方论点前面,是因为后两者实在是太长了~
正方:
- 主义: 【流派 (translation)】 # 支持正方的第1种流派
主张: # 该流派的各条观点
- 论点: # 第1条观点
论证:
反驳: # 其他流派对这一观点的反驳
- 反方: 【流派 (translation)】 # 第1条反驳来自的流派
内容: # 第1条反驳的内容
- 反方: # 第2条反驳,其他字段同上
- 论点: # 第2条观点,其他字段同上
- 主义: 【流派 (translation)】 # 支持正方的第2种流派
- 论点: # 该流派的第1条观点
论证: # 同上
反驳:
反方:
- 主义: 【流派 (translation)】 # 支持反方的第1种流派
主张: # 同上
- 论点:
论证:
反驳:
- 反方:
内容:
- 论点: # 同上
- 主义: # 同上
以下是 YAML 格式的全书内容总结。
1.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How Do We Know Anything?)
辩题: 在你的心灵之外是否存在别的东西,你能否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
总结: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如下三个问题:
- 1. 你心灵之内的东西是惟一存在的东西,或者说即使有一个你意识之外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和你所相信的世界大相径庭,这种可能性有意义吗?
- 2.如果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你是否有办法向自己证明它们实际上并不是真的?
- 3.如果不能证明在你的心灵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存在,你可以继续若无其事地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吗?
正方:
- 主义: 【常识】
主张:
- 论点: 外部世界客观存在。
论证: 因为如果不是在你之外有东西可以发光或反光,将光照射到你眼睛里,并且使你产生了视觉经验,你就看不到建筑、人群或者星星这些东西了。
反驳:
- 内容: 你能说出的理由仍然是关于外在世界以及你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而它必须建立在你的感官证据之上。然而,你之所以能够用这些感官证据来说明视觉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只是因为你已经在心灵之内预设了外在世界的存在。如果你用自己的感觉印象去证明感觉印象的可靠性,你就是在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
- 论点: 一定得有一个外在世界。
论证: 否则的话你就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原因的情况下拥有了所有的体验,而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第一,即使有外在原因,你也不能从你的经验内容中发现这些原因是什么样的,因为你从来没有直接观察过这些原因。第二,你凭什么认为,万事万物都得有一个原因呢?
- 论点: 客观世界是存在的
论据: 实际上你并不能认真地让自己相信周围的东西可能并不真实存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是发自本能而坚定有力的:我们不可能经过哲学论证就丢掉这个信念。如果我们对于心灵之外的世界的信念是如此自然,也许我们就不需要为此寻找根据。我们可以就这么相信着,并且权当自己是对的。事实上,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在找不到这种根据之后所做的:他们不能提出反对怀疑论的理由,也不愿意接受怀疑论。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虽然可以坚持关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通常信念,却不得不面对两个事实:1)这些信念可能完全是错误的;2)我们无法排除这种错误的可能性。
- 主义: 【科学思维】
主张:
- 论点: 我们相信外部世界存在,这就像科学家相信原子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
论证: 从世界最初看上去的样子,过渡到与这种样子有所不同的实在。我们尝试用理论去解释现象,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描述了现象背后的某种“实在”,而这种“实在”我们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通过这种方式,物理学和化学研究得出结论说:我们所看到的周围一切东西都是由看不到的微小原子构成的。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科学推理的过程同样会引起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怀疑论难题:科学和知觉一样经不起推敲。即使科学观念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观察,可是我们又怎么知道在我们意识之外的世界对应于这些观念呢?如果不能建立起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可靠联系,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信赖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 主义: 【验证论 (verificationism)】
主张:
- 论点: 极端怀疑论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我们的观察是被歪曲的,但是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被其他的观察所纠正。
论据: 说存在着一个永远没有人能够发现的外在实在,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具体论证如下:如果你做了一个梦,你就能够从中醒来,并且发现自己刚才睡着了;如果你看到了一幕幻象,其他人(或者你本人在稍后的时间里)就能够看出它不是真的。与实在不相符合的印象和现象必须能够与那些与实在相符合的印象和现象相互比照,否则现象和实在之间的区分也就没有意义了。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如果有一个外在世界,那么,其中的东西是因为它们存在,所以才能被观察到,而不是相反。存在并不等同于可观察性。虽然当我们能够观察到经验和实在之间的差别时,就可以形成梦和幻象这样的观念,但是,似乎即使这种差别不能够被观察到,这类观念仍然可以形成。
反方:
- 主义: 【唯我论 (Solipsism)】
主张:
- 论点: 只有你的心灵才是惟一存在的东西。
反驳:
反方: 【验证论 (verificationism)】
内容: 除非有人能观察到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否则就不能说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而怀疑论者所认为的恰恰是除了他在心灵之内所做的观察之外,没有人能够观察到物质世界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因此,唯我论是没有意义的。它想要从我的印象整体中抽掉外部世界,但却失败了,因为一旦外部世界被抽掉,这些印象就不仅仅是印象,而成为了对实在的感知本身。
- 主义: 【怀疑论 (skepticism)】
主张:
- 论点: 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如果有一个外在世界的话,它和你所看到的世界或许完全不同,或许大体类似,但是无论怎样,你都对此一无所知。
- 论点: 你甚至根本不能确信自己过去的存在与经验。
论证: 因为你所接触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心灵中当下呈现的内容――包括记忆中的印象。要证明自己不可能是几分钟前才开始存在的,你只有依赖诸如“人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他们的记忆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样一些信念,可是这些信念本身就是从一些被你认为在过去确曾发生的另外一些事情上总结出来的。然而,如果从这些信念出发来证明你自己过去就是存在的,这还是一个循环论证。你这是假定了过去的实在性,再用它来证明过去的实在性。
- 观点: 【自我中心困境】你总是无法跳出自己心灵的牢笼。如果对验证论的反驳是正确的,那么认为这个世界一无所有而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在你的心灵中存在,这种想法也就不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无论是你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发现这一点是真是假。而且,如果它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你必须思考的一种可能性,那么似乎你就没有办法证明它是错误的,因为一切这样的尝试都只能是循环论证而已。
2. 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Other Minds)
辩题: 在多大程度上能知道他者是否有意识
总结: 因此问题就在于:除了你知道自己是有意识的这个事实之外,关于世界中其他有意识的生命的情况,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呢?是否可能,有意识的生命比你设想的要少得多(除了你自己的意识之外再没有别的意识),或者要多得多(即使你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有意识的)?
正方:
- 主义: 【常识】
主张:
- 论点: 可以把两个人的味觉经验进行直接比较。
论证: 因为你们都是人,并且你们都能把不同的冰淇淋的味道区别开来。都能说出草莓冰淇淋和香草冰淇淋的区别何在――所以说你们的味觉经验就应当是相同的。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有什么理由认为,其他人察觉到的联系和你所察觉到的相同呢?要是他所尝到的巧克力味和你所尝到的香草味一样,而他所尝到的香草味又和你所尝到的巧克力味一样,这不也完全说得通么?
- 论点: 味觉和色觉经验总是可以无一例外地联系到某些特定的作用在感官上的物理刺激,无论接受这些刺激的人是谁。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你做这样的假设并无证据,并且因为这种假设本身的特点,你也不可能有任何证据:你所能观察到的一切都只是你自身经验之内的联系而已。
- 论点: 内在经验和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反应之间有关联。
论证: 的确有一些不确定的成分,外在刺激与内在经验之间的联系或许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一模一样的。然而,这种彼此经验中的差异不可能太极端,否则我们就能够察觉到了。
反驳:
- 反方: 【怀疑论 (skepticism)】
内容: 你观察到了龇牙咧嘴的表现和你自身经验中称为“酸”的味道之间的联系,然而你怎么知道别人身上也有同样的联系呢?或许让你朋友龇牙咧嘴的,恰恰是你喝麦片粥时的味觉体验呢。
反方:
- 主义: 【怀疑论 (skepticism)】
主张:
- 论点: 除了你自己的心灵之外,其他人的心灵或者经验的性质,都值得怀疑。
论证: 你只能观察到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身体。你看到他们做的事情,听到他们讲话和发出其他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如何对自己的环境做出反应。你也能把其他生灵给剖开,看到他们的身体内部,或许还可以将他们的身体结构与你自己的作个对比。这些都不能使你直接接触到他们的体验、思想和感觉。如果你相信他人精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只能通过观察他们的生理构造和身体行为。
- 论点: 无法知道你的朋友是有意识的,无法知道在你自己的心灵之外,还有任何别的心灵存在。
论证: 1. 你认为在心灵、行为、身体结构和物质环境之间有一种关系,但是对于这种关系,你所直接观察到的惟一例证就是你自己。即使其他人和动物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一种内在精神生活,而只是比较精致的生物机器,你也根本看不出其中有什么区别。2. 我们相信其他人是有意识的,并且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是有意识的。然而,说到鱼、昆虫、毛虫或者水母有没有意识,人们的意见就不尽一致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如果我们能想到这个问题的话)组成我们身体的单个细胞是没有意识的。可是,你怎么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呢?
3. 身心关系 (The Mind-Body Problem)
辩题: 你的思想、感受、知觉、感情和愿望等等,是附加在你的大脑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之上的东西呢,还是本身就是这些生理过程呢?
总结: 看起来,在世界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种类的东西:一是属于物质实在的东西,许多不同的人都能够从外部观察这些东西;二是另外一些属于心理实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的内部体验到这些东西。这不仅仅是对人类才成立的,狗、猫、马和鸟看起来也是有意识的,鱼、蚂蚁和甲壳虫可能也一样。谁知道这个列举应当停止于何处呢?为什么把一大堆物质元素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不仅会产生出一个自己运转的生物有机体,而且能产生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者?除非我们能解释这一点,否则就不能对这个世界形成一个充分而普遍的看法。如果意识自身能够等同于某种物理状态,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种统一的物理理论解释身心关系,甚至从而可以找到一种统一的物理理论来解释整个宇宙。然而,反对把意识仅仅视为一种物理状态的那些理由是如此的有力,以至于似乎不可能用一种物理理论来解释实在整体。
正方:
- 主义: 【常识】
主张:
- 论点: 对于任何发生在你的心灵或意识中的活动,你的脑中同时也要发生一些活动。
论据: 人人都知道,意识活动依赖于肉体上的活动。你要是扎一下脚趾就会感到疼痛,要是闭上眼睛就看不到眼前的东西,要是咬一口“好时”,就会尝到巧克力的味道;要是有人在你脑袋上猛击一下,你就昏倒了。
反驳:
- 反方: 【二元论(Dualism)】
内容: 如果一个科学家在你吃巧克力的时候把你的头盖骨打开进行观察,他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堆灰色的神经细胞。如果他用工具去探测在这些细胞里都发生了什么,他会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理作用。但是,他能发现巧克力的“味道”吗?似乎不能。由于你品尝巧克力的体验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被嵌入到你的心灵中,所以它不可能被其他任何人观察到――即使打开你的头盖骨,观察你的大脑也是徒劳。你的体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隐藏在你的心灵里,它不同于大脑隐藏在脑袋里的方式。
- 主义: 【物理主义(Physic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
主张:
- 论点: 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
- 论点: 正如我们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原先不可能料想到)是由科学研究最终揭示出来的一样,我们最终也可以发现心灵体验实际上是脑部的生理作用。
论证: 虽然主张品尝巧克力的体验只不过是你脑中复杂的生理事件,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是,比起人们发现许许多多普通的东西具有出人意料的真实本质这一点来,它并不更加让人奇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光是什么,植物如何生长,肌肉如何运动,因此,发现心灵的生物学本性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比如说,人们发现钻石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就和煤一样,只不过原子排列有些不同。又比如,众所周知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但是这两种元素分开来看一点也不像水。
反驳:
- 反方: 【二元论(Dualism)】
内容: 其他的东西与心灵有所不同。譬如,当我们发现水的化学构成时,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某种明显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东西,某种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当我们分析出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时候,不过是把一个外在的物质实体分解成更小的物质成分而已。这种分析的关键在于,我们并不是以化学分析的方式来分解水给我们带来的外观、触感和味道。这些东西发生在我们的内在体验中,而不是发生在我们将其分解为原子的水中。而一种滋味的感觉是不可能由许许多多脑中的物理事件构成的,不管这些事件有多么复杂。一个物质的整体能被分解成较小的物质部分,但是一个心理状态不能。物质部分不能加总为心理整体。
- 论点: 唯有能够被科学研究的物质世界才是存在的,这就是客观实在的世界。
反驳:
- 内容: 这样一来,他们就得为感受、欲望、思想、经验――还有你和我――在物质世界上找到容身之所。
- 论点: 你的心理状态的本质在于这些状态与引起它们的东西以及与它们所引起的东西之间的关联。
论证: 比如说,当你绊伤了脚趾感到疼痛的时候,这种疼痛就是某种在你脑中所发生的事件。它不只是物理属性的总和,也并非某种神秘的、非物理的属性。毋宁说,使得疼痛之为疼痛的东西,乃是通常由伤害引起的一种脑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使你喊叫跳跃并且躲避弄伤你的东西。它可以是脑的一种纯粹的生理状态。
反驳:
- 内容: 但是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并不足以构成一种疼痛。疼痛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感到,而这个“感到”看起来与一切有关它的因果联系都不同,也不同于疼痛的一切物理属性
反方:
- 主义: 【二元论(Dualism)】
主张:
- 论点: 人是由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存在着一个灵魂。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附着在你的身体上,因此二者可以相互作用。
论据: 别人能打开你的脑袋,观察里面的大脑,但是他们不能够打开你的心灵,观察里面的内容――至少不能像打开你的脑袋那样去打开你的心灵。
反驳:
- 反方: 【物理主义(Physic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内容: 既然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都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只是同一些化学元素不同的组合而已,为什么我们就不是如此?精子和卵子在受精的时候结合起来,产生出一个单一的细胞,然后再经由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长成了我们的身体。通过添加一些普通的材料,一个细胞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带有胳膊、腿、眼睛、耳朵还有大脑的人体,使得我们能够移动、感觉、看到东西,最后还能说话和思考。有些人认为,这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本身就能够产生出有意识的生命。难道不是这样吗?无论如何,难道说单凭哲学论证就能否认这一点么?既然哲学不能告诉我们星星或者钻石是由什么构成的,那么,它又怎么能告诉我们人是由某种东西或者不是由某种东西构成的呢?
- 主义: 【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
主张:
- 论点: 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它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
论证: 当你咬一口巧克力的时候,在你的脑中就产生了一个两方面的状态或者作用:一个物质方面,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电化学反应;一个心理方面,也就是对巧克力的味觉体验。当这个作用发生的时候,科学家如果观察你的大脑,只会看到物质方面,但是你自己却可以从内部感受到心理方面:你会有尝到巧克力的感觉。
- 论点: 你并不是一个身体加一个灵魂,而只是一个身体。你的身体或至少是你的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系统,它同时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它可以被拆解掉,但是它有一种内在的方面,是不可能通过拆解而显露出来的。
论证: 你之所以在这个内在方面有尝到巧克力味的体验,是因为当你吃巧克力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某种状态,这种状态就其内在方面而言,就是吃巧克力的体验。
4. 语言如何可能 (The Meaning of Words)
辩题: 我们所说的声音、所写的符号,如何可能具有意义?
总结: 我们是有限的、渺小的造物,但是凭着声音或者纸上符号的帮助,意义却能够使我们把握整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甚至发明一些不存在而且或许永远也不会存在的东西。
正方:
- 主义: 无
主张:
- 论点: 词语和它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拟声或者象形的关系。
- 论点: 词语不能只当作标签,在句子或陈述里才有意义。
- 论点: 一些词能用另一些词来定义,但是定义不能充当一切词语意义的基础,最后我们总是要还原到直接具有意义的词。
- 论点: 人在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指的是这种东西在世界上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样本,超出了一个人所见过的所有这种东西,涵盖了一个极其广大而又特定的范围。
- 论点: 无论一个词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其他语言中也具有这种关系。
- 论点: 词和指代的对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词背后有某种别的东西:概念、观念或思想,这些东西以某种方式涵盖了宇宙中的所有对象。
反驳:
- 内容: 这个“中介”是什么东西?他是你心灵中的某种东西吗,还是心灵之外,而你以某种方式捕捉了它?
- 内容: 我们用同一个词指称同样的事物,但我们关于这个词和事物的经验都各不相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开始我们的问题是词语如何表示一类物体,现在问题变成了词语如何表示概念,并没有解决问题。
- 内容: 还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概念是如何与一切现实的物体样本联系在一起的。
- 论点: 【可能有人认为】,这一普遍因素就是当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某种在我们心灵中所共同拥有的东西。
反驳:
- 内容: 这种东西是什么?可能当我说这个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出现某种意象,但是其他人心里的图像也可能与我的完全不同,这不妨碍我们用这个词表示同样的意思。
- 论点: 意义的神秘之处在于,看上去它似乎不在任何地方:不在词语中,不在心灵中,也不在词语、心灵和我们所谈论的事物之间盘旋的、独立的概念或观念中。
- 论点: 虽然如此,我们仍时时处处使用着语言,它使得我们能够思考复杂的、跨越了广袤时空的思想。
反驳:
- 内容: 语言的普遍涵盖性说的太过头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大多数陈述和思想要具体的多。“把盐递给我。”这里的语言只是一个“信号-反应”系统。
- 论点: 是不是大部分语言都只是一个“信号-反应”系统呢?
反驳:
- 内容: 语言并不仅此而已,不只是用一两个词简单交流,而是对远远超出当下周围环境的描述或者虚构。
- 论点: 利用词语在较大范围内的使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它在较小范围内的使用,似乎更为可能。
论证: “盐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无论是在吃午饭的时候,还是作为一种对可能出现的想想场景的假设性陈述,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因此,处于日常的、实用的目的所说的话中一定有某种普遍的东西,这种东西应该同样能被用来解释那些出于其他完全不同的目的而说的话,从而使这些话的意义都相同。
- 论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学说话,落入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中。
- 论点: 把我使用的词语放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这对解释他们的普遍意义似乎有所帮助。
反驳:
- 内容: 一个词的意义包含了它所有可能的,或真或假的使用,现实的使用仅仅是所有可能的使用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5.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Free Will)
辩题: 当一个人说自己能够做一些与实际所做的不同的事的时候,这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人的确可以做与实际所做的不同的事情,我们和世界需要具有哪些特点?
总结:
正方:
- 主义: 非【决定论(Determinism)】
主张:
- 论点: 人们在外在条件一模一样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发生任何不同的事情作为前提,就能够做某些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的事情。
- 论点: 在你最终决定自己的选择是什么的那一刻之前,一切都不是无可挽回的。
- 论点: 有人(也许还有一些高等动物)才具有这种“能够”或“本来可以”。
- 论点: 自由行为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性,不能再加以分析
论证: 某件事情不需要原因而发生,和一个行为不需要原因而被做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种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即使我们都不能对其加以解释。
反驳:
- 内容: 如果说你的行为并未被你的愿望、信念和人格及其他东西所事先决定,它看起来就是无缘无故自己发生的事情。这样一来,你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意义上能够去“做”它呢?
- 内容: 两种选择在事先皆有可能,除非是“我”决定选其中某个,否则我仍然不需要对这种选择负责,如果没有东西决定它,我又如何能够决定它呢?
- 主义: 科学
主张:
- 论点: 决定论也许并不是正确的.
论证: 对于基本粒子而言,决定论是不适用的。(量子力学。)也许决定论对于人的行为也是不适用的,这就给自由意志和责任留下了余地。
反方:
- 主义: 【决定论(Determinism)】
主张:
- 论点: 某些事情是先前就被决定的。比如说,太阳明天将在一个特定的钟点升起
- 论点: 在绝对的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
论证: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和知识、他的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成为必然。
- 论点: **不主张** 我们能够知道宇宙中的一切法则,并且用这些法则来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
论证: 首先,我们不可能知道影响人类行为的一切复杂条件;其次,即使我们知道了若干条件,并且尝试着做出预言,但是这一预言本身就会导致条件的变化,它本身就可能改变被预言的结果。
- 主义: 【决定论(Determinism)】分支1
主张:
- 论点: 不能责备干坏事的人和夸奖做好事的人。
论证: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不可能做别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理由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 主义: 【决定论(Determinism)】分支2
主张:
- 论点: 即使人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扬善斥恶的做法仍然是有意义的。
论证: 就算一个人被事先决定了要做坏事,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所做的就不是坏事了。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不去责备或者甚至惩罚他,那就难保他下次不会再犯。
- 论点: 如果我们认为他的行为是被事先决定的,而仍然要责罚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他应该对他所做的负责,我们只是试图以此来改变他将来的行为。
- 主义: 【决定论(Determinism)】分支3
主张:
- 论点: 只有我们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而非自由选择的,才谈得上责任。
论证: 如果一个行为是你所做的,那么它就是被你身上的某些东西所引起的。这一解释看起来意味着你的行为最终仍然是被事先决定的。因果决定论本身并不对自由构成威胁,仅仅是某些特定种类的原因才与自由相悖。
6. 道德的基础 (Right and Wrong)
- 辩题: 道德来自于何处/道德的动机是什么?
总结: 道德论证想要诉诸于每个人心中追求公义的能力。这种能力被深深埋藏着,需要与其他自私或不自私的私人性动机相竞争。为道德辩护的困难在于人存在着太多种动机。
正方:
- 主义: 对与错和是否违反规定不是一回事。
主张:
- 论点: 否则,人们就不能像评价行为的对错一样来评价一条规定的对错了。
- 主义: 道德考虑的是一个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主张:
- 论点: 并不一定直接影响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
- 论点: 认为做某事是错误的,是因为这件事会影响其他人,其他人不喜欢你做这样的事,而且一旦发现还会加以反对。
反驳:
- 内容: “可是谁在乎他们呢,我就是想做某事,干嘛在乎他们高不高兴?”
- 主义: 找出这个人在乎的某种东西,然后把这种东西和道德联系起来
- 主义: 承上,宗教是道德的基础
主张:
- 论点: 即使你能在世时坏事做尽,但是死后上帝会惩罚你
- 论点: 遵守上帝的诫命,并不是出于害怕惩罚,而是对上帝的爱
反驳:
- 内容: 很多人不信上帝,却依然能够判断是非
- 内容: 即使上帝存在且禁止某些事,仍不能使这些事成为错误的。上帝不能通过禁止某些多年的习惯(比如穿袜子先穿左脚)就让这些习惯成为错误的。
- 内容: 害怕惩罚、追求奖赏、对上帝的爱,看起来并不是遵守道德的正确动机。不应该做某些事,是因为它们对受害者是坏事,而不是你害怕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或上帝不高兴。
- 主义: 承上,道德力量归结为行为者自身的利益
主张:
- 论点: 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
反驳:
- 内容: 假如你做的好事不被人发现,或者做了坏事却能及时逃走,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
- 主义: 对于他人直接的关心乃是道德的无可替代的基础。
主张:
- 论点: 即使一个人自私心非常强烈,但他仍有某种理由去关心他人。
论证: “要是别人也这么对你,你会怎么想?”
反驳:
- 内容: “我当然很不高兴,但是幸运的是没人这么对我,而是我这么对待别人,我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 内容: “我根本不会感到怨恨,我不认为他有什么理由去在乎我的感受。”
反方:
- 主义: 道德考虑的不是一个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主张:
- 论点: 道德论证的就是不做一件事的理由,如果某人根本不把其他人当回事,假如他能逃避惩罚的话,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做这些事?如果没有理由解释他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说这种行为错误的意义何在?
- 论点: “我当然很不高兴,但是幸运的是没人这么对我,而是我这么对待别人,我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反驳:
- 内容: 这种感觉不只是不高兴而已,你会怨恨做这件事的人。如果你感到怨恨,你就承认了你认为这个人不应当伤害你。那就得考虑这个不应当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不是因为他伤害的是你,因为他没有理由只伤害你而不伤害别人。这个理由应当是普遍有效的,因此你自己也不能例外。
- 论点: “我根本不会感到怨恨,我不认为他有什么理由去在乎我的感受。”
反驳:
- 内容: 有多少人会问心无愧地这么说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的切身利害,不仅对于他们自己是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其他人也不该忽视。当我们被伤害的时候,不仅对我们来说是件坏事,这本身就是坏事。
- 辩题: 我们应该做到多大程度的不偏不倚?
总结: 道德的动机并未告诉我们如何考虑他人的利益,孰是孰非的细节仍然众说纷纭。
正方:
- 主张: 人应该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其他人。
- 反驳:
- 内容: 你每次去看电影的时候都应当问自己:“如果我把买票的钱送给别人,或者救济贫民,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更大的幸福吗?”
- 主张: 他对和自己比较亲密的人或许会有某种特殊的情感,但是,如果他是完全不偏不倚的话,他就不能更为偏向他们。
- 辩题: 对与错的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吗?
正方:
- 主义: 道德一般被认为是普遍的。
主张:
- 论点: 对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扬善避恶。
反驳:
- 内容: 这种说法承认了道德的普遍性,却牺牲了道德的力量。
- 论点: 人人都有理由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但这些理由并不依赖于人的实际动机。
论证: 毋宁说,这些理由是用来改变人的不良动机的。
反驳:
- 内容: 没有说清楚这些不依赖于人人都有的实际动机的普遍理由是什么。
- 论点: 道德的标准是普遍的,但是道德动机依赖于他对一般人的关心程度。
论证: 如果他有强烈的道德动机,也就会有强烈的道德理由和道德要求;如果他的道德动机非常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其道德要求也就
反方:
- 主义: 不会有一个人人都有理由遵守的基本行为标准。
主张:
- 论点: 如果不去做某事是因为他是错的,并且人做事总是处于一定的动机,而人们的动机是千变万化的,那么就很难有唯一的对错标准。
反驳:
- 内容: 对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扬善避恶。
- 内容: 人人都有理由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但这些理由并不依赖于人的实际动机。
- 内容: 道德的标准是普遍的,但是道德动机依赖于他对一般人的关心程度。
- 主义: 道德相对性
主张:
- 论点: 对于错的最基本标准,完完全全依赖于你所生活的社会接受的是什么样的道德标准。
反驳:
- 内容: 你总是能够批评在自己的社会中被接受的标准,这就必须诉诸于一个更客观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此处是和大多数人的看法相悖的。
- 主义: 让自己高兴
主张:
- 论点: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其唯一动机只是这么做让他高兴,或不这么做让他不高兴。那么,要把对别人的关心作为道德的基础自然毫无希望。
论证: 即便是损己利人的明显道德行为,也不过是想避免不做正确的事给他的内疚感,或者想体会做了好事的自豪感。如果他没有这种感觉,也就没有动机变得道德了。
反驳:
- 反方: 作者
内容: 进行道德行为时的快乐和反之的不快,并不意味着这种感觉就是他们行为的动机。也有可能是另有动机产生了道德行为,而这些感觉同样是那些动机的结果。
7.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Justice)
8. 死亡的本性 (Death)
9. 生活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Life)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