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据主宰下的产品设计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pd/569767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数据主宰下的产品设计

2022-12-06
0 评论 3260 浏览 26 收藏 15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当数据驱动融入产品设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用数据做设计决策,保留数据效果好的持续进行设计与实验,无限寻找商业与设计的平衡点,数据究竟如何主宰产品设计?一起来看看本文分析。

vDMudx7C67TbOAfk1Kkp.jpg

2009年Google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41种蓝色作为链接色,呈现在搜索结果页中,追踪它们带来的点击率,最终色值#2200CC脱颖而出。据报道,该色值相较于其它蓝色,每年多为Google带来2亿美元的利润,可谓相当可观。

1zsdciuCGXkALoRnVb9n.png

数据结果显示,链接色越偏向绿色效果也就是他们的核心数据越差,越偏向蓝色效果效果越好。

VKIE82nx5zUUTCZB3Lvi.png

这不是个例,全世界许多互联网公司,包括58,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情——用数据来做设计决策。线上同时跑着许多版控制变量的测试方案,制定一个核心数据指标,有可能是点击率、停留时长或是日活跃用户数,保留数据效果好的那一版继续设计与试验,无限寻找并趋近商业与设计的平衡点。这便是数据驱动设计的一个缩影,它概括了数据在这类产品中的主宰地位。

一、提高与挑战

看到Google的链接色试验,结合日常工作中数据的地位,难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测试第42种蓝色?为什么只测蓝色,而不测其它颜色?

下图也是一个有关于颜色的案例,绿色与红色两个开始按钮,进行AB测。绿色在国际上都与顺畅通过有强烈的隐喻连接,而红色往往代表着错误与禁止。但是最终数据显示,红色按钮版本的转化率要优于绿色21%。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否能支持了这个产品将红色按钮推全量。

0N5g3C1fPrBEMzGysyP7.png

为什么公认的更好的设计方案,最终数据不一定好看?数据至上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否会逐渐失去对产品的直觉判断能力?用户的每个决策简化为一个简单的逻辑动作,这背后一定是科学正确、无懈可击的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与挑战,需要先搞清数据驱动设计的优势所在。

二、生存的土壤

数据驱动设计之所以能够有生存的土壤且不断发展,总结市面上的沉淀,有以下几点:

1. 利于团队理解

一般来讲,产品的核心价值导向是抽象的,为产品制定核心指标的过程就是将它具象的过程。具体的核心指标,相比于一个抽象的价值观,更有助于整个团队的理解。

2. 拥有可操作性

核心指标制定后,能够有相应的公式对指标进行拆分,而拆分后的指标可以指导团队在各个环节去不断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 符合产品节奏

许多互联网产品,由于市场环境也好、企业基因也好、产品生命周期也好,都希望小步快跑去快速迭代。数据驱动的产品,方便快速试错,不断调整方向。

4. 便于向上管理

广义的向上管理,包括个人对leader的汇报、项目组对高层的总结,甚至创业公司对投资机构的宣讲,这些场景有数据的加持,会使工作进展、项目成果、发展潜力更可被感知,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倾斜。

三、数据陷阱

数据驱动固然有它的优势,但这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理论。

1. 核心数据难制定

产品制定核心数据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近似与误差。因为没有绝妙的数据指标能够完全等同于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举例来看,一款交友产品中「用户在这儿玩得开心」是核心价值,那么核心数据是用户停留时长、互动信息数量,还是App打开次数?如果用户停留时长高,但仅打开过一次手机意味着什么;如果用户频繁打开手机却没来往过几条信息又是什么场景;如果用户信息数量很多,但每天多次只打开不回复社交信息,那ta是怎样的用户?

可是这些数据乍一看都是「玩得开心」的近似代表,却都有它们自己的局限。这就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数据陷阱。

2. 避免虚荣指标

设计工作中,会出现数据指标有所提升,但最终产品收益不大的情况。其原因可能在于虚荣指标。虚荣指标Looker创始人Lloyd Tabb把虚荣指标与明确指标的差异总结如下:

sNHCx6sd6OmNFjRtpAZq.png

举例,对于家服平台来说,58到家App并不是像其它C端用户一样只要登录就可以,用户需要在线完成购买服务的流程,才能称之为活跃用户:找服务、选服务、完成购买并完成线下服务。所以通过签到领奖励等运营手段带来的打开、注册/登录行为只是一些数据,除了为当天增加一个日活外,没有更多作用。所以App下载量、注册登录用户数便是58到家的虚荣指标,下单量才是精准指标。

3. 代入到更宽广的层级

设计一样东西通常需要把它置于它所属的更大的环境中来衡量,这是我从建筑师Eliel Saarinen的设计理念中学到的东西。互联网短短发展数十载,但是人们对于设计的探寻已经绵延千百年。建筑学——更是集概念性、落地性与时间沉淀于一身的学科。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tyRzsZ1aMo2ovfbOVTOy.png

建筑学如此,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也如此。部分数据未能真实反应产品使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没有把小的设计环节放置在整个流程中 → 没有把设计流程放置在整个产品的使用中 → 甚至,再进一步——没有把产品的使用放置在用户的日常手机使用中。如果我们在更长更广的视角去看待设计环节的数据驱动验证,很可能发现那个关键数据只是整个链条中的小小切片。它只能反应上下游关系,而无法真正地指导整套设计方案的产出。

Klg9Et0sAA04HAbtUs14.png

举例,58到家App首页的feed模块,上线了双栏内容穿插sku,与单栏场景化sku的灰度测试。预想中,后者能够为目标不明确的用户打造许多场景化的需求温床,促使用户根据场景提示来完成下单。

数据情况:之前该该环节的核心数据定为了点击率,这就没有做到把这个小的设计环节放置到整个流程当中,也没有选用最核心的数据——即订单转化率,来衡量这个设计的好坏。如果仅看点击率,后者效果不佳,但如果看订单转化便扳回比分。

再结合用户体验的直觉与经验:场景化sku的用户心智引领路径过长,不适用于若干行列表的呈现方式,会造成用户的疲劳感。相信后续针对后一版本的优化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还有些情况,一个核心指标确实无法反映设计的好坏,可以尝试增加二级指标,这也是代入到更大层级的一个方式。

举例,假设58到家有20%的用户是我们判断的高价值用户,他们贡献80%的收入。那么我们在针对与收入相关的核心指标做版本迭代时,会不断向着20%的用户倾斜。但是剩下80%的用户,他们可能对于产品的增量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优化核心指标的同时,可能会牺牲掉产品长远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增加并观测有关80%非核心用户的二级指标,争取达到短期效益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的双保险。

四、其它驱动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数据驱动设计这件事本身,有利有弊,如果要做得科学有指导意义,难度并不小。那现行条件下,是否有其它驱动能够将其代替?假说驱动、理论驱动、直觉驱动以及神经营销学等等都是与之并列的驱动方式。其中直觉驱动与数据驱动最为不同。

1. 直觉驱动

cGJ57tBjRpIipfflzrja.png

罗翔老师讲刑法,说有些同学学了法之后,就失去了人性,失去了老百姓都懂的朴素价值观。做设计一样,我们判断一个设计好坏的时候,如果代入了太多复杂的设计方法论、数据验证理论、产品营销思维,就容易忘掉最朴素的设计直觉与价值判断。

2. 神经营销学

有关神经营销学,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盲测。推荐TED演讲《神经营销: 消费者决策的新科学 Neuromarketing: The new science of consumer decisions 》,内有详实的案例。

3. 最重要的关卡

最后回到产出设计方案的人——设计师自己。在发出交付邮件的那一刻,是否感到骄傲;上线后的某一天是否会很开心看到自己的设计;年终总结时是否愿意把它提交到团队的设计年鉴当中。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都是肯定的,我想这个设计不会差。

回到最初的41种蓝色,无独有偶,2010年Microsoft的Bing也做了类似的试验。最终确定了该搜索引擎的链接色——#0044CC。据报道,如果把额外的广告点击量和用户参与度考虑在内,每年能增加8000万美元的收入(考虑到Bing的市场份额远小于Google,Bing链接蓝的收益增长,从百分比来看要高得多)。

zBgXsLcsWwZ32mGS6TwC.png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这两个互联网巨头的试验结果产生了一丝怀疑,Google与Bing的用户,是否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至于这两个冠军蓝色看起来截然不同?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类的社会活动、心理状态以及使用产品时辅助做决策的潜意识等等这些,根本无法用数据去概括与总结?那数据驱动设计的根基,是否不复存在?

这让我想到老友记中,Phoebe让Ross这个古生物学博士,对进化论产生了动摇。当Ross松口后,Phoebe对他说「How are you going to work tomorrow?」

ccmEn2swv8vChF76a64K.png

回到设计,这篇文章充满自相矛盾的假说与推演,既没有自圆其说,也没有明确立场。只是希望能够信马由缰地把有关数据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接下来,你将用什么作为你的设计驱动?

作者:刘可心

来源公众号:58UXD(ID:i58UXD),58UXD,全称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58UXD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