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局下,国产EDA正在采取行动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component/52969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变局下,国产EDA正在采取行动-基础器件-与非网
国产半导体的心弦,近来被拨弄的颇不平静。
芯片法案出台、打压AI\存储芯片、限制中国先进工艺······伴随着愈演愈烈的摩擦升级,悬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距离坠落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供应链安全”的紧迫性也再次被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其实,早在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的时候,被誉为“芯片之母”的EDA产业,就已经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此前鲜有人关注的EDA,因为是撬动整个电子产业的最上游“工具”,屡屡成为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最锋利的矛。5年过去了,此时此刻的国产EDA,是否如期待的在重压之下爆发?
最近,两起国产EDA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9月26日,芯华章官宣整合瞬曜电子;10月18日,华大九天收购芯達科技。前者由一群EDA老兵创立,近几年快速补上我国在数字验证领域短板,后者则是模拟芯片全流程EDA的“老大哥”,已经在今年成功上市。
我们不禁要问,不约而同发生的两起行业整合背后,是否释放了国产EDA迈入新阶段的信号?并购整合是否真的能成为国产EDA发展的良方?
并购的出发点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华大九天和芯华章为什么要做这两起整合,即并购的出发点是什么?
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华大九天认为“芯達科技的技术在业界具有领先优势,与公司现有产品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效应,本次投资将有助于华大九天不断丰富EDA工具、补齐数字设计和晶圆制造EDA工具短板,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芯华章则表示是为了“将瞬曜超大规模软件仿真技术融入芯华章智V验证平台,以增强其丰富的系统级验证产品组合,巩固芯华章敏捷验证方案。同时,瞬曜电子创始人傅勇正式加盟芯华章出任首席技术官”。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起并购案很具有 EDA 行业的特色,都是产品线更丰富的公司去收购在特定领域有竞争力的公司,从而完善自身的产品、技术、人才布局,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其实,这对于瞬曜电子的创始人傅勇来说并不陌生。
二十多年前,在Emulation元老级公司Quickturn的傅勇第一次经历EDA并购,今天的EDA三巨头当时正开始透过并购,一步步强化自身的解决方案。1998年,随着Quickturn被Cadence并购,傅勇也加入了Cadence。有趣的是,傅勇中途离开Cadence加入另一家EDA初创公司Verity时,又经历一次随着并购而加入Cadence。
浸润行业几十年的傅勇,因为在Synopsys任职期间将Emulation产品引入亚太区,实现了中国区5年间近30%的市场年复合增速的传奇,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推动亚太地区数字芯片验证技术建设的布道者之一”,他不仅见证了EDA巨头早期并购扩张的发展历程,更具备丰富的整合应对经验,深谙如何更快地融合并带领团队更上层楼。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他和芯华章基于相同技术理想和产业目标的双向奔赴,他表示“EDA工具还有值得挖掘和开发的领域,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价值,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追求提高芯片验证的完整性和验证效率,为做出中国以及全球市场上最好的EDA工具而努力!”
回顾EDA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并购史。这是因为EDA贯穿了整个芯片设计的流程,需要种类繁多的软硬件工具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工具链。如果仔细参考过去三十年EDA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历史,会发现一直以来走的都是自研+并购的双轮驱动发展道路,但是并购的时机和对象,是并购价值的关键要素。
那么,现在是合适的并购时机吗?又应该怎么衡量并购产出的价值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弓搭箭,厚积薄发
这个问题,至少发起并购的两家企业应该是早已深思熟虑过了。
华大九天副总经理郭继旺曾指出,国内 EDA 行业要形成并购的基础条件,需要依托三个平台:产品平台、客户平台和资本平台。
芯华章首席市场战略官谢仲辉也在多个场合表示,“企业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自主技术与研发实力后,才能够透过自身的创新能力,把这些技术充分消化、串联起来,才能更好打通工具间的限制,通过深度融合更好赋能客户生产效率提升。”
由此不难看出,两起并购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张弓搭箭,准备已久的一场厚积薄发。
以芯华章这起收购为例。据报道,瞬曜电子高性能逻辑仿真器具备超大规模多线程仿真技术,可实现对千亿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能够在3小时内完成原本需要7天的仿真验证任务,并在一年时间里获得国内超大容量GPGPU、Chiplet、SoC项目上的真实客户部署,取得相较于传统仿真器近百倍的突破性提升,这对已经在数字前端领域逐步建立起完整验证平台的芯华章来说,颇具吸引力。
作为收购发起一方的芯华章,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经发布了5款自研的数字验证产品,涵盖FPGA原型验证系统、智能场景验证、形式验证、逻辑仿真、系统调试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数字验证全流程。相关产品也已经获得燧原科技、鲲云科技、芯来等几十家业内一线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部署,不仅是南京市政府认定的独角兽公司,还被胡润榜单评为全球瞪羚企业。扎根数字验证领域的芯华章,已经打造了自己的产品生态和客户服务体系,无论是产品实力、技术积累,还是客户服务经验等等,都已经做好了整合的准备。
目前来看,这两起并购整合后续将产生何种化学反应,确实让人充满期待。
把握系统级机遇,走出中国EDA之路
无论是借鉴国际巨头的发展历程,还是结合中国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做好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并购、整合都是国产EDA企业加速发展壮大的一种道路选择。优秀的国产EDA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实力,也能更好地赋能产业用户,从而建立整个国产EDA的良好服务口碑与品牌,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资本等加入,加速实现产业正向发展的良性循环与生态。
从这个角度来讲,国产EDA企业需要低头赶路,但也要“抬头看路”,看到行业里的发展机会,洞察未来的技术趋势,取长补短,加强开放与合作,打造促进行业发展的合力。
现在,芯片设计更多由应用系统的需求决定,从设计更快、更小的芯片转变为设计更符合系统应用创新需求的芯片。如何做好一颗芯片的设计,不再是继续简单增加功能或者提高工艺,而是需要做好应用系统和软硬协同等系统级的优化创新。我们看到苹果、特斯拉、华为等高科技系统公司,都在从“采购和使用通用芯片”,转向“定制自己的芯片”,在内部不断加强芯片团队方面的投资,通过SoC芯片和ASIC芯片的创新来实现系统创新,正是对这种趋势的最佳诠释。
国产EDA公司需要策马扬鞭,通过先进的EDA工具,赋能芯片设计中的算法创新和架构创新,从系统角度实现更好的软硬协同,去超越芯片制程工艺受限给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回到问题的开始,国产EDA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走出自己独特的一条路来,不仅仅是实现国产替代,更要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站得住脚,为中国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做出独有的贡献。
结语
时不我待。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曾表示,“基于目前的大环境,如果不仅仅看数字或模拟芯片设计,将眼光放大到制造、封装甚至应用端,那么EDA全流程打通可能需要5年左右。”
现在已经成为芯华章首席技术官的傅勇也曾表示,“中国的EDA产业是一盘大棋,我们既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5到10年后,当天下‘分久必合’之时,产业链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和特点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这大概就是一位位行业老兵的发展初心。
“所有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断供”为本土厂商敲响了独立自主的警钟,“造不如买”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的一系列“禁令”,正在推动国产数字化产业创新加速。不仅是EDA,对本土数字企业而言,抓住机遇完善自身产品、技术布局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看来,大洋彼岸本欲关上中国发展先进数字产业的发展大门,却也打开了国产技术创新自立自强的一扇光明之窗。
版权声明: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侵权投诉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