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阿里云的出海之路,前途未卜困难重重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news.ittime.com.cn/news/news_62697.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阿里云的出海之路,前途未卜困难重重

zhangli  2022年11月11日 16:45

1246abe39b5a452092105651f47f86f3.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新立场NewPosition,作者 | B 哥,编辑 | 李凡

阿里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周胜利闭幕了,对于Q2只录得10%增速的阿里云来说,这种热闹是很有些必要的。在电商基本盘面临短视频平台不断蚕食的当下,阿里云作为集团资产组合里唯一的潜力股,肩负着支撑阿里巴巴集团未来成长空间的重任。

可问题是阿里云挑得起这副担子吗?

尽管国内市场阿里云目前仍然领先一个身位,但跟第二梯队玩家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像华为和国资云凭借政企市场的强劲势能已给阿里云造成显著压力。而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在丢掉前三的座次后,阿里云跟AWS、Azure和GC的差距或将越拉越大。

阿里云遂在去年推出了“云钉一体”战略,寄希望于通过导流钉钉庞大的B端用户群体,来帮助扭转阿里云的颓势。但“无招”跟原钉钉高管的集体出走创业,也只是换来了屡创新低的营收增速。

而面对薄弱的政企渠道,阿里云又许以高位引入华为系外援蔡英华,试图补齐这块短板。不过蔡英华的入职,首先引发了阿里云销售系的高管震动,和交出的两份惨淡季报放在一起,令人颇感“寒意”。

不过毕竟蔡英华上位时间不长,大概还未施展出拳法。他到底是会让这份“寒意”持续下去,还是使阿里云迎来春暖花开,仍有待观察。

领先和掉队

王坚最开始做阿里云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同行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马云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并在阿里云最举步维艰的时候,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要起码再投入十年。这给了阿里云很长一段先发优势。

在信息技术产业里,先发优势的重要性很难被高估,早两年晚两年创业常常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这点反应到阿里云身上,就是后续长期的市场份额领先。

从2022Q2财报来看,阿里云凭借34%的占比,仍然显著领先于其他同行:华为云和腾讯云的市场占比均为19%。

但这一先发优势并不像表面上这般牢固:两年前的2020Q2.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超过40%,彼时华为云和腾讯云则均只有15%。这说明在疫情催化下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华为云和腾讯云抓住机会的能力似乎更强,从阿里云手下抢到了不少订单。

b5b59120573c4c4c99fd60b486cb2812.png

阿里云业绩和市场份额承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像丢失TikTok这样的单一大客户,也有数字化转型向传统行业迈进、“上云”进入深水区这种市场结构调整的因素。2020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来自在线教育行业的收入锐减,这也对依赖互联网客户的阿里云打击尤甚。

从营业收入来看,阿里云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速最近四个季度持续下探,分别为:34.28%,21.25%,13.19%,10.18%。

12c1462553c045c09c77513a2f7f05c8.png

对于需要讲故事、讲前景、讲诗和远方的新兴业务,这基本到了难以接受的范畴。考虑到字节快手等开始自建云基础设施,同时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增长迅猛,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的竞争压力将持续甚至加大。

跟其他云服务商相比,阿里云更值得说道的特点或许是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尽管已经连续七个季度盈利,2022财年总共11.46亿元的利润更多只能说是会计上具有一定指标意义。

可供参考的例子是,亚马逊AWS同期利润按人民币计超过1000亿。想当年胡晓明接手阿里云不久,也有过豪言壮语,他曾预测到2019年阿里云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匹配甚至超过AWS。现实走向跟他预测的完全相反,如今阿里云在全球市场上却已然掉队。

根据调查机构Synergy的数据,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的份额已经掉出前三,位列在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Google Cloud之后。相较于一年前,头部三者合计的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从61%增加到了65%。如若下坠趋势不能得到扭转,阿里云或将沦为others。

调整和角力

处于下坠状态的企业,自然有调整求生脱困的本能,阿里云的战略调整围绕两点:1、“云钉一体”,2、出海。

“云钉一体”是阿里巴巴在2020年9月公布的战略,钉钉事业部整体被移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

这个调整一方面是因为阿里云和钉钉都是To B的业务,二者打通合并有利于钉钉更好地为阿里云导流,更有效率地复用其庞大的B端用户基础。

另一方面是钉钉想要做深企业服务,把钉钉的定位从普通的协同办公平台升级为企业应用开发平台,通过低代码这种开发方式构建繁荣的企业应用生态,加速以云计算为支撑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但如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的,从阿里云近两年的业绩表现来看,“云钉一体”并没有帮助扭转其业务承压的基本面,反而可能是对钉钉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钉子。

阿里云要追求营收变现,钉钉要追求用户规模,两者的KPI虽不是完全对立,但合并必然需有所取舍,涉及由谁主导的问题。阿里云吞掉了钉钉,而非钉钉反过来吸纳阿里云,表明张勇已经做出了决定。

阿里方面在讨论实施“云钉一体”战略的时候,曾将其描述为一个大幅提振团队士气的动作,大概是认为这勾勒了一幅确然激励人心的宏伟前景。

然而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种激励作用显然是单方面的。具体来说,可能遂了阿里云这帮人的意,但对钉钉那群元老应该是造成了巨大的士气打击。

跟“云钉一体”战略同时宣布的,是原钉钉创始人兼CEO“无招”转任张勇助理。

外界本来分析,无招将在这个职位上过渡一段时间后有其他重要任用,毕竟他一手建立了钉钉这个国内最大的企业服务应用。对向来流量饥渴的阿里来说,这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2021年7月,无招还是选择了出走创业。不但自己走了,顺带还带了原来钉钉副总裁、市场部负责人、CTO等一堆高层。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微信不能失去张小龙,钉钉或许可以失去陈航,但必然要付出代价。

出海则是阿里云寻求增长的另一个很自然的选项,也是阿里集团层面“两纵一横”战略的要求。

如果从阿里云2015年8月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总部算起,到后来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云计算厂商大概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不过截至2021年7月,阿里云虽已在全球多个地区部署了上百个数据中心,但其主战场仍然限制在亚太区域,向欧美等国际云巨头腹地的进展十分有限。

按照《财经十一人》之前的报道,整个2021年,阿里云的海外收入仅有20亿元出头,跟整体超千亿的营收(未剔除阿里自营业务)比起来不过九牛一毛。

要指望海外市场,尤其是亚太市场贡献可观的增量希望不大。同时,TikTok事件表明,除开商业技术因素,地缘政治也是阿里云出海不可忽视的障碍。

云计算作为典型的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当落后者跟头部玩家的不断拉大时,想要实现赶超战略不太可能。以AWS为例,随着市场规模和设施效率的提高,其在2011-2020年间累计降价达到了87次。

阿里云这样的追赶者,在进入海外巨头势力范围时,只有采取价格跟随策略才能获取用户。这就需要烧钱。当对手的体量、增速、技术实力都领先于你的时候,你就需要烧更多的钱。

但从阿里云迫切追求盈利来看,似乎想尽快摆脱拖累集团的阴影,大环境下烧钱战略完全不实际。或许,阿里云这次告别全球前三就是永久的告别了。

因此目前来看,阿里云的出海之路仍前途未卜困难重重。

B2B vs B2B

在今年6月的阿里云峰会上,张剑锋表示今年阿里云最重要的策略就是“B2B”。这是个新的B2B概念,张建锋的解释是“Back to Basic”,就是说阿里云要回归云计算的本质,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业务突破。

从PR风格来讲,这个动作跟阿里云一直以来的方向倒挺吻合的。由于王坚做云计算的时间比较早,再加上阿里每年有双十一这个难关要过,因此技术上相较于其他国内云厂商似乎带有更强的自研色彩。从最初的“飞天”操作系统,到最近的“倚天710”芯片,阿里云也博得了不少关注。

但从商业效果分析,很难说阿里相对于其他玩家是否真正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又或者,即便有这种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以阿里近期风头最盛的“倚天710”为例。这款芯片最初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推出,是基于ARMv9架构设计的通用服务器芯片。

阿里方面称,在包括数据库和视频编解码等在内的多个场景下,“倚天710”带来的性价比提升超过30%,但没有公布具体的基准对象。而这款芯片的性能提升主要依赖于更新的ARM架构、更先进的TSMC N5工艺、以及更大规模的晶体管数量。

这其中隐含了一些可能的问题。一是工艺和ARM架构授权仍面临像华为麒麟一样的地缘政治风险。二是相较于普通的x86架构,“倚天710”有着更弱的FP/SIMD性能,这虽然换来了一般场景下更好的效能,但也限制了其在HPC(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应用。

最后,平头哥给“倚天710”堆了600亿个晶体管,这相当于AMD第二代Epic处理器的1.5倍,跟苹果M1max芯片的规格相当。如此大的核心面积会导致芯片生产的良率大幅下降,给成本带来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像AMD就采用了Chiplets的技术。就是说大芯片是由多个小芯片互联组成的,这样即便大芯片某个部分出现问题,其他部分仍然可以通过核心数较低的下级产品形式出货。

但从阿里云只发布了“倚天710”一款型号来看,大概没有采用这类技术。

因此阿里云未来两年20%的新增算力将使用自研芯片,更多的考虑可能放在供应链稳定和议价能力上,不太可能在IaaS层面带来显著差异化竞争力。

对阿里云来说,当前更要紧的事项,是适应客户结构调整,持续扩大非互联网行业客户的比重,发力需求稳定预算充分的政企客户。

在《新立场》看来,抛开所谓“Back to Basic”的表子,关键应是“Back to Business”的里子。前一个B2B服务于宣传,后一个B2B则是实打实的商业逻辑。

阿里云近两年的系列动作,也有抛开前一个B2B,着力后一个B2B的影子。

2021年5月,阿里云宣布完成重大组织架构升级,设立了18个行业部门,包括数字政府、金融、零售、电信等,通过积累行业know-how,建立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成立了16个区域部门,每个区域设立总经理,负责辖区内的本地化运营。

2022年3月,原华为负责政企业务的高管蔡英华空降阿里云。蔡英华在华为主导搭建了分销渠道及合作伙伴生态,擅长搭建生态体系,这对于打开政企局面的阿里云来说极为关键。

蔡英华上任一个月,就对阿里云的高层做出人事变动。原中国区总裁任庚离职,因任庚之前也在华为就职并跟蔡英华是上下级关系,故有媒体称之为是“新华为人挤走老华为人”。伴随任庚同期离职的,还有包括郭继军在内的多名高管和中高层骨干。

接替任庚的是去年刚刚入职阿里云的黄海清,也有深厚的企业服务经验。黄海清之前在腾讯云负责云计算业务拓展,更早前曾在Dell、Compaq、IBM、Oracle等公司负责销售和管理工作。

蔡英华和黄海清这样的“外来户”能快速掌权,并对阿里云高层大换血,显然是得到了张建锋甚至逍遥子的授意。而二者具有渠道背景而非技术出身,也表明阿里云调整的重点在客户生态和渠道开拓,要动刀的地方也在商业模式上,而非技术。归根结底还是“Back to Business”,而不是“Back to Basic”。

根据华为年报里的信息,蔡英华在2021年3月份就已经从华为离职,若从这算起,那到入职阿里云刚好一年。之所以中间去立邦中国做了大半年高管,大概是囿于竞业协议限制,否则没理由从华为这种科技行业跳到一个做涂料的外企。

这也说明蔡英华空降阿里全面负责销售业务或许是“蓄谋已久”,甚至不排除去年5月阿里云做出的重大组织架构升级背后也有他的参与。

从最近数月阿里云的调整来看,蔡英华已然逐步掌握了权力核心。但如前所述,财报不佳,高管震动,已然给阿里云眬上了一层寒气。对蔡英华来说,能否化解随他而来的这股寒气,要看他是否能真正帮助阿里云在政企端打开局面,这或许可以从即将发布的阿里Q3财报中窥探一二。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