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技术讨论|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技术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2747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在通用的前同事刘名写了一篇《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Double-Sided Cooled Package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 Power Modules》,一方面把早期的一些DCS早期的概念设计,一方面也把商用的功率模块的参数做了一些梳理。原文很长,我在这里归纳梳理有几点:

●功率模块Wire Bond的技术被替代以后,双面冷却才有可能。

●由于有了冷却技术的提升,在功率密度、可靠性、寄生电感和电阻方面都有下降。

在分化比较多的场合里面,功率模块封装技术成了很多企业想掌握的内容。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XNNzQxibjYOtC1bEfkzKfnMWUZ9VaAJhGQibT9MJm4NlM7O2EdEYSDXw%2F640%3Fwx_fmt%3Dpng&s=ed5ee9

▲图1.从单面冷却到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Part 1、早期的技术

双面冷却是从1990年代首次提出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研究双面冷却,并于 2008年在量产的电动汽车逆变器上实施。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设计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汽车企业和Tier1供应商也越来越多采用这种封装技术。

从整个发展路径来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5年到2010年:早期主要是高效和大公司实验室,探索无焊线和平面封装,以实现功率模块在顶部冷却路径。

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2015年:大公司开始让双面液冷研发逐步突破商业化 。

第三阶段从2015年起:大规模商业化,不同供应商的多个双面液冷模块在电动汽车上应用。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B7TwickR4PKicYw5PmeyLexAy3Ackh8s3O9mtRib9AcC60rIUXVNqZRXQ%2F640%3Fwx_fmt%3Dpng&s=254c60

▲图2.早期探索

我们能看到早期的模块是围绕IGBT的Si模块,而在2012-2016开始在原有的设计上探索SiC的应用。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m5ckUBCIylaSWDHalGZQmKYA7ibVQCzL5m2v1CKFvfDesW1E57jEscQ%2F640%3Fwx_fmt%3Dpng&s=3ec8e7

▲图3.早期探索的产品测试

在第二阶段,更多的公司尝试进入,开始探索早期的商业化。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5MJib4nCgKT9sPUqB3fLMMZRhXzPAtvZHA5VxsZnQtqka3l9ngEMDPQ%2F640%3Fwx_fmt%3Dpng&s=8ad5fa

▲图4.工业和大学的设计探索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bMnY7NchEHicbVRaOy8c1oWBP16lsVfHpvy0xibKESMORIascN3hkMNg%2F640%3Fwx_fmt%3Dpng&s=d87914

▲图5.工业设计的参数

而从汽车产业来看,主要是围绕着产品设计优化开始的,我们看到汽车企业和Tier 1都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的尝试。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cJEFG0NMGIlfkibEarAI3icLJ2GUFULIb8aCDx1WDMJWsXzFcvtibCtaQ%2F640%3Fwx_fmt%3Dpng&s=37bcdb

▲图6.汽车领域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功率模块从1in1、2in1到6in1,热阻、寄生电感、最大温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bIvPJahQWc8w1QfdRedQO1eBDvibCSNqY4N5WA7PfCtiagbpTeG7iaoWQ%2F640%3Fwx_fmt%3Dpng&s=30d6c7

▲图7.主要汽车领域的功率模块参数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iaqacaQvtvuyhGibSu0NwzY2eibN6h8ua02vTJE1t6ibJ2j7QrxAqyxQibQ%2F640%3Fwx_fmt%3Dpng&s=73d5c6

▲图8.主要的功率模块的内部结构

不过得说,虽然通用的电动车销量不佳,但是在2016年竟然同时上了三款不同设计的逆变器,包括两款双面冷。这是技术上的真心实意和商务上的浪费行为

Part 2、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发展的路径

有效的热管理对于电动汽车应用中的功率模块(Si和 SiC)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单面冷却功率模块封装相比,双面冷却可以显著提高散热能力、半导体利用率和电气寄生效应。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利用平面互连、改进的材料和更新的工艺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电源模块。随着功率模块双面散热材料和结构技术的成熟,功率模块的设计将受益于封装尺寸形状的标准化。这将使逆变器的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同时仍能在模块本身内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这种标准化,加上双面冷却的多物理场设计,能增加逆变器的可靠性、成本、效率和尺寸的综合特性。

下面这张图9弄的挺好,基本把大规模探索和后续量产的路径给整理清楚了。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sbutOQgLDxpmeteruXdZNuJanWyOL8GqZjPWW3wKSsnTKn15sJkOYg%2F640%3Fwx_fmt%3Dpng&s=bc10e0

▲图9.双面冷却的发展阶段

特斯拉在功率密度这块一直是很领先的。

forward?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png%2FicDRsboO3nzKZfduLFXjzDCRLh1ZyzwmibenhLrqM7BC4K5Hpc1QwvEAiaMtNR3HTibcotE5vm0gLG3DL3ViaU2zLlg%2F640%3Fwx_fmt%3Dpng&s=d34f7b

▲图10.功率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对比



刘名还提到,双面水冷的下一步应该是直接双面水冷,否则TIM会抵消掉部分双面水冷设计带来的好处。

目前碳化硅成熟度相对不好,封装形式上退回到单管,但是从集成角度看,长远应该还是类似HPD样的单面或者双面全桥封装。目前业内还不认为双面水冷能像AMB和烧结银一样成为碳化硅的标配。

再有,现在功率模块封装供应链混乱的问题,从芯片到主机厂都在做,互为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个短期内貌似无解。

小结:原文还写了很多的优点和细节比较,推荐看看,我放到知识星球了。我觉得Ming Liu这篇论文写得挺好的。当然我个人不太看重细节,主要看历史发展和设计趋势,所以我挑了一些我感兴趣的部分。

最后,大家可以猜一猜锐歌上面用的单面冷还是双面冷。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